卷十六 山川頌 第七十三

類別︰經部 作者︰董仲舒(漢) 書名︰春秋繁露

    山則【上山下龍】佟ei】崔(1),贐T巍(2),久不崩(3),似夫仁人志士。孔子曰(4)︰“山川神(5)立,寶藏殖,器用資,曲直合,大者可以為宮室台榭,小者可以為舟輿浮灄(6)。大者無不中,小者無不入,持斧則斫,折鐮則艾(7)。生人立,禽獸伏,死人入,多其功而不言,是以君子取譬也。”且積土成山,無損也,成其高,無害也,成其大,無虧(8)也。小其上,泰(9)其下,久長安,後世無有去就,儼然獨處,惟山之意(10)。《詩》雲(11)︰“節彼南山,惟石【上山下嚴】【上山下嚴】。赫赫(12)師尹,民具爾瞻。”此之謂也。

    水則源泉混混VV(13),晝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14)後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遺小間,既似察者,循(15)谷不迷,或奏(16)萬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障防山而能清淨,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潔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獨勝之。既似武者;咸(17)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孔子在川上曰(18)“逝者如斯(19)夫,不舍晝夜。”此之謂也。

    【注釋】

    (1) 【上山下龍】  ng z ng) ︰高峻的樣子。【lei】崔(chui ) ︰高崇的樣子。  (2) 贐停焊呔難印T巍(zu  w i) ︰山高不齊的樣子。  (3) 崩(ch )︰崩落。︰崩落。  (4) 孔子曰︰語不知所出。  (5) 川︰疑為衍文。(q )︰地神。  (6) 浮灄︰應作“浮楫”,船槳。  (7) 艾(y )︰同“刈”,割。  (8) 虧︰毀壞。  (9) 泰︰大,寬大。  (10) 意︰疑為“俊薄!俊保  暗隆薄nbsp; (11) 《詩》雲︰詩見《小雅 節南山》。  (12) 赫赫︰光艷照人。  (13) VV︰涌流的樣子。  (14) 盈科︰注滿條形的水溝。科︰科條,條文,這里指條形的水溝。  (15) (x )︰同“溪”,溪水。  (16) 奏︰進,前進。  (17) 咸︰全。  (18) 孔子在川上曰︰語見《論語 子罕》。  (19) 逝者︰流逝的時間。斯︰此,指奔流不息的水流。

    【譯文】

    大山高聳挺拔,高峻而錯落不齊,長久不崩壞,好比那些仁人志士。孔子說︰“山神、地神的神位被建立,蘊藏的寶貴物產不斷增多,人類的器物有了供給,曲直可以正好合適,大的可以修築宮室和台榭,小的可以制造船只車輛和船槳。大的沒有不符合人們要求的,小的沒有不能進入人們視野的,拿起斧子可以斫斷,用力剖析可以割斷。活著的人可站在大山的上面,禽獸可以伏在大山之中,死去的人可以埋入其中,它有許多功績卻從不自夸,所以君子取大山作比方。”積累眾多的土累成高山,沒有傷害,積累成大山高峻,沒有禍害,積累成它的廣大沒有毀壞。它的上方略小,它的下方廣大,長久地安處一地,後代也沒有遠離或走近的,高峻地單獨居處一地,是只有大山才有的修養。《詩經》說︰“高峻的那座南山,巨石堆積高又大,顯赫有名的大師尹吉甫,百姓都在看著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大水由泉中源源涌出,不分晝夜不停歇,像似很有力,注滿條狀的水溝流淌,像似持續平衡,沿著細微的崖岸急流而下,不遺下每個小空間,像似全看得很清楚,沿著山谷中的水流不迷失方向,有的前進了萬里而務必達到目的地,像似知道要到什麼地方去;以堤防、大山為障礙所以能清徹干淨,像似知道使命;不潔淨的水流入,變成潔淨清潔地流出,像似善于轉化一樣;流向千丈高的溝壑,流入時也不遲疑,像似勇敢者一樣;萬物全被火所困,而水單單能戰勝火,像似一個武士;萬物全因得水而生,失去了水就會死,像似有德的人。孔子在河川上說︰“流逝的時光如同這流水一樣,晝夜不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對春秋繁露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春秋繁露》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