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者,中國之勁兵,四夷所畏服也。古者有黃連、百竹、八檐、雙弓之號,絞車、擘張、馬弩之差,今有參弓、合蟬、手射、小黃,皆其遺法。若乃射堅及遠,爭險守隘,怒聲勁勢,遏沖制突者,非弩不克。然張遲難以應卒,臨敵不過三發、四發,而短兵已接,故或者以為戰不便于弩。然則非弩不便于戰,為將者不善于用弩也。唐諸兵家,皆謂弩不利于短兵,必以張戰大牌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負刀棒,若賊薄陣,短兵交,則舍弩而用刀棒,與戰鋒隊齊入奮擊;常先定駐隊人收弩(恐弩臨時遺損)。近世不然,最為利器。五尺之外,尚須發也,故弩當別為隊,攢箭駐射,則前無立兵,對無橫陣。若勇騎來突,駐足山立,不動于陣前,叢射之中,則無不斃踣。騎雖勁,不能騁,是以戎人畏之。又若爭山、奪水、守隘、塞口、破驍、陷勇,非弩不克。用弩之法,不可雜于短兵,尤利處高以臨下,但于陣中張之,陣外射之,進則蔽以旁牌,以次輪回,張而復入,則弩不絕聲,則無奔戰矣。故特出此法,以具于右。
(圖)
其教法曰︰
張弩後丁字立,當弩人字立,高揎手屆衫襟。
左手承撞,右手迎上,當心有張。
張有闊狹,左皆右膊,還復當心。
安箭高舉手,敵遠抬頭放箭,敵近平身,
敵在左右回身,敵在高挈手,敵在下低手。
發訖,唱殺卻掣,幼蠍尾弩還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