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松亭關北,遼澤之地。東至利州百里,北至中京百里,西至北安州二百里,南至平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松亭關二百里。
渝州,隋臨渝宮之地,北控營平,歷代置關戍守,今陷胡中置州,東至北海州,西北至中京百七十里,西至招延州四十里。
黔州,虜王耶律德光初置,東北至望海峰五十里,東至顯州五十里,東南至梁家務六十里,北至閭山縣六十里。
來州,號歸德軍,女真國五部落相率來降,胡中因建州以居之。東至隰州七十里,西至遼州七十里,南至大海四十里,北至建州三百五十里。
利州,虜承天後所建,東至建州百二十里,東北至建州百一十里,西南至蘭州六十里,南小凌河路至平州五十里,西北至中京百五十里。
建州,胡中地,今號保靜軍節度,本遼西之地,德光立為州。嗣王即位(契丹號穆宗)三關之地復為周世宗所取,時江南諸國欲牽制中原,遣使齎金幣泛海至契丹國,乞出師南牧,卒不能用其謀,入蕃人使舟楫水師悉留之,建州、雙州、霸州並置營居之,號通吳軍。東南至器仗山三十里,東北至霸州九十里,南至渝州五十里,西南至小凌河十里。
興中府,營州地,漢末烏桓鮮卑所居,唐平盧軍節度使泊所,今號興中府。東至遼河三百里,西至中京三百里,西南至建州六十里,北至湟水四百里(舊契丹界),西北至松陘嶺百里,東南至安東都護府二百七十里,號平壤城,東北至白川州七十里。
新州,本契丹國之地,東至微州二百里,北至永州三百七十里,西至惠州百三十里,南至霸州三百里。
白川州,築城在遼澤之中,東距醫巫閭山,西至營州地。宜桑柘,民知織胖利,歲奉中國幣帛,多書白川州稅戶所輸雲。東至黔州七十里,西至中京四百三十里,東南至宜州百里,西南至霸州七十里。
宜州,按《皇華四達記》︰營州東北八十里,凡九遞至燕郡城,自燕郡東經汝羅守捉,渡遼州十七驛,至安東都護府,約五百里。今以契丹地圖校,至東京五百二十里。
東京,即安東都護治所,州城即古之燕郡城是也。本遼之西地,漢魏間烏桓鮮卑所據,在營州之東,契丹置崇儀軍節度。舊有江南水軍,號通吳軍,置營居之。東至醫巫閭山,西至霸州二百里,南至錦州九十里。
北白川州,遼州遼隧縣故地,宋天禧中契丹建為州,仍曰始平軍。東至乾州百二十里,西北至宜州四十里,南至海二百里,北至中京五百五十里,北至醫巫閭山八十里。
海北州,古城也,在遼河之西,滄海之北,阿保機建為州。東至錦州八十里,南至海百二十里,西北至中京五百三十里。
暉州,胡中呼為暉州、祿州、穆州,並曰于越王城。耶律遜寧者,虜中大將也,蕃語謂之越王,不知創立之因。東至宗州,西至紫蒙川,南至酒糟河,北至潢水。
祿州,東至曼頭山,西南至暉州,北至夢送河。
穆州,東至醫巫閭山,西至中京四百里,南至醫巫閭山寨,北至酒糟河。
恩州,德光所建,本烏桓舊地。南至中京六十里,西至馬孟山六十里,西北至曼頭山三十里,山北至宜坤州五十里,西南至上京二百五十里,北至高州百二十里。
惠州,阿保機所建,在鮮卑之地。宋景德中,初契丹入寇河北,德清軍失守,俘虜人民於此,置城居之。城方二里,至低小,城內有瓦舍倉廩,人多漢服。東至新州百三十里,西南至中京百二十里,南至建州二百三十里,北至漢水石橋,至高州百五十里。
高州,契丹收新羅諸國俘虜人民,置州以居之,仍置倚郭一縣,以三韓為名。南至中京百四十里,東南至恩州五十里,西北至饒州六十里。
東京,遼東安市城也。城之東即大遼河,城之西即小遼河。秦屬遼東郡,漢屬幽州,唐太宗平高麗,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山在東北。後為渤海國,契丹建為遼州,得其地為東京。岩州在其東,即李顧平白岩州也。《皇華四達記》曰︰自安東府東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都里海口約六百里,西北至建安城約三百里,正南微東至鴨綠江北泊約七百里。今以契丹地形圖參校,惟達安城不知處所,其他地形遠近率同也。東至熟女真界約五百里,西至遼河百五十里,又八百八十里至中京,西六十里至鶴柱館,又九十里至遼水館,又七十里至閭山館,在醫巫閭山中,又九十里至獨山館,又六十里至唐葉館,又五十里至乾州;微北六十里至楊家寨館,又五十里至遼州;北六十里至宜州,又百里至牛心山館,在牛心山北中,又六十里至霸州,又七十里至建安館,又五十里至富水、會安至中京三驛程,各去七十里;南至平州五十里,自平州至幽州五百五十里;北至沈州百二十里;東南至鴨綠水九百里;西南至錦州四百里;東北至黃龍府七百里;西北至顯州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