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十八章 清帝退位

類別︰集部 作者︰劉鳳舞 書名︰民國春秋

    良弼被炸死,清皇族心驚膽顫。鐵良一听到他兄弟被暗殺致死的消息,便逃離北京。其他反對清帝退位的宗社黨分子,也紛紛逃出北京,前往天津、青島、大連等地租界,托庇于帝國主義列強。這宗社黨策劃的反袁活動,也就煙消雲散。

    袁世凱趁機唆使親信紛紛發出通電,要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先後發通電要求袁內閣代奏的有︰

    河南巡撫齊耀琳,

    山西巡撫張錫鑾,

    署直隸總督張鎮芳,

    署山東巡撫張廣建,

    署兩湖總督、會辦剿撫事宜第一軍總統官段祺瑞。

    段祺瑞的兩封電報卻是厲害。段率北洋將領46人聯名通電聲稱︰“共和國體,原以致君于堯舜,拯民于水火。乃因2、3王公迭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

    到了這個時候,清室滿族親貴沒有人上朝了。袁世凱便授意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郵傳大臣梁士詒等人,不時入朝恐嚇隆裕太後,隆裕太後嚇得魂不附體,只好哭求袁世凱︰“務要保全我們母子二人性命!”

    隆裕授權袁世凱,與臨時政府磋商退位條件。袁世凱立即與南方代表伍廷芳電文文馳,往迫磋切。2月6日,由臨時政府參議院通過優待皇室8條︰

    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400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400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德宗皇帝未完成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再招閹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原有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2月12日,隆裕太後帶著6歲的小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舉行清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儀禮。那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仍然稱病不入朝,他委派外交大臣胡惟德率領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紹英、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譚學衡、學部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郵傳大臣梁士詒、工農商大臣熙彥、理藩大臣達壽等10名國務大臣,頭戴翎頂,身穿袍套,進入乾清宮門內東南角上的廊子里落座候旨。他們默默無語地坐著,喝蓋碗茶,但卻表情不一︰胡惟德、趙秉鈞、王士珍眉飛色舞,一副欣喜若狂神態;梁士詒眯著一雙神秘莫測的眼楮;唐景崇表情遲鈍;紹英一臉憤懣;達壽無可奈何地垂著頭;譚學衡、熙彥一副悵然若失的神色。一個太監通報︰

    “太後已至後殿,請各位大臣上殿。”

    10位大臣一齊起立,整了整頭上的翎頂和身上袍服,從廊子里出來,由胡惟德領頭朝大殿魚貫而入。

    進入大殿,胡惟德在離寶座一丈遠的地方站定,各位大臣依次在胡惟德兩旁,橫列一行,面向寶座站定。大殿內的四個佩著軍刀的侍衛武官,站在大臣身後。那內務府大臣世續、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也應召前來上朝。一位太監呼道︰

    “請太後御駕。”

    隆裕太後在兩個太監引導下,領著6歲小皇帝溥儀慢慢地從後殿走出來,走向寶座。

    胡惟德忙帶領眾國務大臣朝隆裕太後三鞠躬。胡惟德上前一步奏道︰“總理大臣袁世凱身體欠安,命我帶領各位國務大臣前來給皇後請安,給皇上請安。”

    隆裕點點頭,道︰“好。袁世凱為國家,為皇室都出了不少力。南北議和,做到如此優待皇室等等條件,也是不易。我按照議和條件,把國家大權交出來,讓袁世凱去辦共和政府。

    今天頒布詔書,實行退位。”

    御前太監把皇帝退位詔書放在隆裕面前,她看了幾行,淚水便糊住了雙眼,勉強看完。她想到︰這大清268年的江山,被她拱手讓出,她實在不願把它奉送出去,但又無可奈何。想到這里,便顧不得太後的體面,“哇”地一聲嚎啕大哭起來,雙手死死地抱住退位詔書,呼喊著︰“祖宗呀!祖宗呀……”

    整個大殿,充滿了恐怖、陰森的氣氛。那胡惟德見隆裕死死攥著退位詔書不肯交出來,深怕發生意外,他恨不得奔上去從隆裕手里把詔書奪過來,揚長而去。但他卻從眼里擠出幾滴淚水出來,哽咽著對哭得死去活來的隆裕唯恭唯謹地奏道︰

    “太後,現在大局只有如此。太後能睿明鑒遠,顧全皇室,顧全百姓,袁世凱和群臣、百姓豈有不知,絕不會辜負太後的一番慈衷善意。況且優待條件已經確定,今後必然做到五族共和。敬祈太後保重。太後放心。”

    隆裕听了,反而哭得更痛心了,雙手仍舊緊緊地把退位詔書捧在懷內。胡惟德料想不到,他善言相勸竟不起一點作用,正在著急的時候,站在他身旁的趙秉鈞,忙向他遞個眼色,用手指了指衣袖。胡惟德恍然大悟,想起入宮前,趙秉鈞給他的一份孫中山發來的電報。他忙從袖里取出電報,上前一步,驚慌地奏道︰“稟太後,這里有一份孫文發來的電報,我差一點忘了奏報。”

    隆裕說有孫文電報,止住哭聲,抽抽泣泣地說︰“電報里說些什麼?”

    胡惟德展開電報念道︰

    萬急。上海伍秩庸代表鑒︰今日經參議院同意,如15日下午12點鐘以前清帝不遜位,則收回優待條件。此布,即轉北京。總統孫文。震。

    隆裕听了,如一聲霹靂蓋頂,山崩地裂。她渾身震顫,僕地而倒,兩個隨扈太監趕忙把她扶起,她悲痛欲絕地將詔書交給內務府大臣世續、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由他們鈐印御璽後,交胡惟德。胡惟德捧在手上,大聲地開讀起來︰

    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非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到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胡惟德讀完清帝退位詔書後,他也不等隆裕太後發出退朝命令,便帶著各位國務大臣,手拿退位詔書,急急奔出宮去,上了馬車,直馳石大人胡同外交大樓,向袁世凱復命去了。

    退位詔書,是由臨時政府秘書長胡漢民叫實業部長張謇起草,經唐紹儀轉袁世凱的。袁世凱親筆加了“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一句。這樣以來,共和政府不是由議會選舉產生,而是由清政府任命產生了。孫中山對此極為憤怒,他致電袁世凱,表示抗議︰“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可是這篇詔書為退位之文,猶如遺言一樣,無再起死回生而使之更改之理。

    袁世凱早已做好了接受詔書的準備。在外交大樓附近,五步一崗,十步一哨,尤其是外交大樓的門口,便是戒備森嚴。從大門口一直排到正廳,一色扈衛的隊伍。正廳里,兩旁站著各級武官,再往里走,便是一些重要的大員了。正廳中央,靜擺著一條大條案,條案中間,放著一個紫檀鏤花的帖架。

    胡惟德等人捧著詔書走進大廳的時候,大廳里百余人啞口無聲,甚為靜穆。袁世凱從內室走了出來。胡惟德同去朝見的各內閣大臣,都以胡惟德為首列隊站立。袁世凱一臉虔誠,輕整衣冠,朝胡惟德走去恭恭敬敬地向詔書鞠過躬,雙手從胡惟德手里接過詔書,把它放在大條案上的大帖架上陳列起來,然後轉身站到下手。

    胡惟德朗聲道︰“太後把國家大權交給了宮保,請宮保早日組織共和政府,以不辜負太後的願望。”

    袁世凱恭恭敬敬地回了聲︰“是!”

    接受詔書儀式完畢,袁世凱轉身,對胡惟德等人說︰“你們辛苦了,到後廳里休息吧!”

    是日晚上,袁世凱在外交大樓剪去發辮,異常興奮地哈哈大笑。其他人也紛紛效仿袁世凱,把發辮剪去。

    次日,北京各家報紙,爭先恐後地把《清帝退位詔書》全文發表。于是,北京城內街頭巷尾,人們拱手相告︰“改了朝代了!”“共和了!”“再也不會打仗了!”

    北京城的龍旗收起來了。人們只知道“共和”二字,但不知如何“共和”法。

    袁世凱在清帝退位的第二天,即2月13日,便按孫中山提出的辦法,迫不及待地將退位詔書送各國公使及南京臨時政府,並發表聲明︰

    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公認,今由弊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各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

    袁世凱之聲明,可謂情真意切,信誓旦旦。這些極其動听的言詞,不僅迷惑了革命黨人,就連南京臨時政府的一些首腦人物,也被他這番花言巧語弄昏了頭腦。孫中山接到袁世凱聲明電文的當天,便向參議院提出辭職,並推薦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他在致參議院的咨文中說︰

    “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僕,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于經驗,民國統一,賴有建設之才,故敢以私見員薦于貴院。請為民國前途熟計,無失當選之人。”

    孫中山為了防範袁世凱破壞共和恢復專制,在咨文中附有3個條件︰

    (1)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

    (2)辭職後,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就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院自行解職。

    (3)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新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布之一切章程。

    2月15日,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根據孫中山推薦,以17票選舉定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不久,又選黎元洪為副總統。

    袁世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美、英、法、德等國公使,立即登門祝賀,並紛紛答應給予經濟上的支持。

    孫中山辭去國民政府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而推薦袁世凱為臨時總統的消息傳出,一般革命黨人、海外華僑及各界人士,紛紛致電孫中山,反對推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為了平息眾人的反對之聲,孫中山在回電革命黨人中說︰

    文等所求者,傾覆滿清專制政府,創立中華民國也。

    清帝退位,民國統一,繼此建設之事,自宜讓熟有政治經驗之人。項城以和平手段達到目的,功績如是,何不可推誠;且總統不過國民公僕,當守憲法,從輿論。文前滋所誓于國民者,項城亦不能改。若在吾黨,不必身攬政權,亦自有其天職。更不以名位而為本黨進退之征。

    先生在野,吃苦辭甘,寧不喻此,祈更廣之。

    孫中山在復電海外華僑時說︰“今日目的已達。我輩之義務告盡,而權利則享自由人權而已,其他非所問。”

    孫中山把用無數烈士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民國政權以“成功而不私其權利”的磊落風格,拱手讓給了袁世凱,許多革命黨人,特別是民軍的中下級軍官,仍表示強烈不滿,有的要求立即出兵北伐,有的甚至憤而自殺,那臨時政府陸軍部致電︰

    徐州電局轉鎮軍柏軍長、湘軍柴司令、粵軍姚司令、清江蔣都督、孫司令、揚州徐司令、上海陳都督轉陳漢欽君、安徽孫都督轉皖北,各軍司令均鑒︰頃廣東香、惠兩軍來電,大不滿意于新大總統,並雲決意北伐等語。果如此,于大局實有關礙。務希洞觀時局之危急,曲體孫大總統之美意,互為勸阻,禱切盼切。

    南京城內,部隊听到孫中山退位,讓位袁世凱,大家嘩然,一般軍官開會都主張立即出兵北伐,粵軍旅長任介眉發言尤為激烈。陸軍部總長黃興聞之,到會極為勸慰,半夜始散。

    袁世凱繼任大總統,通令各省軍隊改編。北伐招討使譚人鳳調任川漢鐵路督辦,所部立即解散,不尊者以土匪論。譚遵命照辦。湘軍將領鄒永成獨持異議,對譚人鳳說︰

    “袁世凱決靠不住,不特你的軍隊不可解散,連南京應裁的軍隊都不可裁撤,否則後悔莫及。”

    譚人鳳不依,鄒永成又堅持說︰“你去和克強商量,把所有不要的軍隊都配好了子彈,交把我帶到綠林中去訓練,等到大局變動時也好出來備用。”

    譚人鳳罵鄒永成道︰“你發神經病麼?”

    鄒永成氣憤不過,又見一班老同盟會員只圖苟安,馬馬虎虎地把民國重任交給靠不住的袁世凱,辜負從前的一片心血,因此郁悶在心,決計自殺。他投江自殺,被人救起未死。

    孫中山認為,只要有了參議院制定的憲法,就能迫使袁世凱遵守憲法,從輿論。他從2月初開始花了1個月的時間,領導參議院制定了一部《臨時政府約法》,並在3月11日公布。但孫中山卻不知道︰如果沒有政權,無論什麼法律,無論什麼選出的機關,都等于零。袁世凱對于一紙《約法》,不以為然。但對遷都南京,卻十分惱怒,他致電孫中山,拒絕遷都︰

    若專為個人職任計,舍北而來,則實有無窮窒礙。北方軍民意見尚多,紛歧隱患實繁,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潛長,北京外交團向以凱離北為慮,屢經言及,奉江兩省時有動搖,外蒙各盟迭來警告,內訌外患,遞引互牽,苦因凱一去,一切變端立見,殊非愛國救世之素志。

    若舉人自代,實無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然長此不能統一,外人無可承認,險象環集,大局益危,反復思維,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蓋就民設之政府民舉之總統而謀統一,其事較便。今日之計,惟有由南京政府將此北方各省及各軍隊妥籌接收,世凱立即退歸田園,為共和國之國民,當未接收以前,仍當竭智盡愚,暫維秩序。

    袁世凱又密電張謇,希望他來京,予以襄贊。張謇雖沒親自北上,卻派劉厚生持密函為袁獻策說︰

    “目前第一難題,即要公南來。解此題者只有二法;一從在京外交團著手;一從北數省人民著手。飛鉗捭闔,在少川知其意而妙用之,若不著一毫痕跡,使不欲南來之意不出于公,當可有效。此題不過政府尚在南方,公如何能組織正當之政府也。”

    張謇之計卻是高袁一籌,袁便按張的妙計做去。

    張謇又鼓動擁袁黨派和勢力做袁的後盾,2月21日,民社、中華民國聯合會、國民協會,以及《民立報》、《神州日報》、《時報》、《時事新報》、《大共和日報》等8社團,聯名致電江甦都督莊蘊寬(程德全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內務總長後,莊接任江甦都督),並要求他轉告黎元洪、各省都督、諮議局說︰“查北都關系外交內政最巨,若舍北取南,帝黨有死灰復燃之慮,強敵有乘機侵略之虞。望公電抗議,以全大局。”

    章太炎早就與張謇串通一氣,他以上海光復會總會的名義,分別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和袁世凱,反對民國政府設在南京,要求袁世凱即在北京就職,“以順輿情”。

    江甦都督莊蘊寬實際上是張謇的代言人,江甦都督府自成立以來,一直掌握在以張謇為代表的立憲派人手中。莊蘊寬有了8團體要他出面抗議孫中山等建都南京的決定,便立即通電全國說︰

    閱報載大總統咨交參議院全文,……光明磊落,薄海同欽,但附有辦法條件,一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一辭職後,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員乃行辭職。二項辦法,蘊寬期期以為不可。各省代表所議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乃南北未統一以前,今事實既已變更,則前議豈有拘執。至政府地點之應設在南京,與新總統之是否須到南京,當就事實上論之,不可參以主客爾我之見,致起中外猜疑。今姑設為問題數則︰一現勢上觀念,如袁公南來,北方各省能否保持秩序,滿蒙等處能無聯外人擁幼主以破壞全局之事否?一地點與歷史上之觀念,披覽地圖,南京能控制西北各邊否?中國古時除洪武一代外,南京有建都之價值否?一外界上之觀念,東西各國能不反對遷都否?以鄙見測之,舍北就南種種危險,將使和平解決之共和政體自生荊棘,致啟爭端,曲直固不必言,利害豈能不計?前見《大共和日報》13日登有《章太炎致南京參議會書》、《民立報》同日登有空海《建都私議》,業已闡發盡致,太炎謂都南京之毒有五,有八報館持論鑒定衡平,毫無偏倚,蘊寬南人,豈不以南都力便利,顧以大局所系,自當奉總統府刪電轉達袁公真電,有極願南行,祗因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語,自系實情,明者自能鑒之。謹貢所見,以待公決,莊蘊寬叩咸。

    莊電發表後,安徽都督孫毓筠通電表示︰“袁君電稱北京秩序不易維持,東北人心未能一致等,尚系實在情形,藉令舉足南來,大局必定為牽動,故定都寧、鄂之說,目前決不能行。”

    順直諮議局也通電響應,提出遷都南京之五慮,即︰“關東一帶現在正憂蠢動,又有外人從中窺伺,風聲吃緊,可慮一。京都未靖,倘一搖動,難保不死灰復燃,再生意外之變,可慮二。各國公使對于此事皆噴有煩言,稍一不慎便生交涉,可慮三。庚子亂後與外國使館訂有使館通路之約,若移南京則江陰、吳淞等炮台,必須撤毀,利害關系甚大,可慮四。蒙藩回藏,正待經畫,倘一移則控御失宜,不但于殖民不便,且恐內訌外侮後患方長,可慮五。若就吾國歷史上考察,則南不如北尤為彰明較著。”

    天津的旅津南10省紳商代表崔文藻、徐錚等10余人,致電孫中山說︰“臨時政府宜北不宜南,章太炎先生論說極詳,茲不復贅。懇乞允臨時政府仍設北方,以維大局。如不得請,則擬邀約各省紳商來南京,哀請于大總統之前,必得請而後已。”

    對于莊蘊寬反對定都南京的通電,臨時政府外交次長魏宸組致電駁斥道︰“公為都督,行政中人也,即政府一分子也,對于國家大計,有所陳述,當告之總統或各部長,能行者以中央之命令行之,否則由中央政府交于議會,決定而後行之。斷無以一人之意見,經電各部、各省、公人、私人及各報館,至有類于聳動社會,反對政府,擾亂秩序之理。令中外聞之,將謂我政府何也。且公所提各問題,固易解決,無俟過為研究者。維持秩序,賴有兵力,固與袁之在南在北無關也。控制西北,亦視兵力與政治若何,決不因京城為轉移;英于印度,法于安南,美于菲律賓,未聞因京城之遠而失也。聯外,擁幼主,系公過慮。至全國反對一節尤為大謬。義師一起,商務全消,各國何嘗不反對,吾人固未嘗先求外人之同意,而後施革命也。”

    黃興以公開信的方式嚴厲地批評了莊蘊寬。

    又有駐漢口的湘桂聯軍以8000人名義向孫中山、黃興通電說︰“公等和平解決之苦心又為國人所欺,然以建都問題既經參議院第一次議決而不克實行,則袁公之心路人皆知。公等何必因循從事,希圖苟安,坐令北氛逼人,胥我貔貅行見拚命流血換來之民國政府幾奄奄無聲息,可為痛哭。袁果贊成共和則請速推誠布公毅然南來,若猶眷戀于專制窠穴,負隅思逞,某等誓必提兵北上拚死一戰,不血洗二百余年之穢污地不為黃漢子孫。”

    南方軍隊雖然普遍地存在著主張定都南京的強烈情緒,但在高級將領中的意見反而不一。那南京聯軍參謀團的浙軍司令朱瑞、粵軍司令姚雨平、第一軍團長柏文蔚、光復軍司令李燮和、第7師師長洪承點、江北都督蔣雁行、鄂軍代表傅人杰、李正溶等、竟發出通電,主張統一後的臨時政府宜設在北京。這通電引起了南京軍界內部的爭論,陸軍部便下令解散聯軍參謀團。而參謀團各統將群起不服,拒不執行陸軍部的解散命令。

    在定都問題上,臨時政府內部、軍隊內部和參議院,都存在著嚴重的意見分歧。這使孫中山、黃興等,陷于被動地位。他們不得不表示︰國都問題當由國會解決。

    孫中山派教育總長蔡元培為歡迎專使,外交次長魏宸組、海軍顧問劉冠雄、參謀次長鈕永建、法制局長宋教仁、陸軍部軍需局長曾照文、步兵第31團團長黃愷元、湖北外交司長王正廷、前議和參贊汪精衛為歡迎員,偕同唐紹儀前往北京,專程迎袁世凱南下就職。袁世凱看到輿論多主張定都北京,形勢對他極為有利,對如何對待歡迎團,已胸有成竹。


如果你對民國春秋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民國春秋》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