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真述曰︰上德者與道同體,所謂三皇之時,不可得而稱也。故曰︰下德不德者,為道之用。所謂五帝之時,親愛萌生,故曰︰有德、仁、義、禮者,兼而行之,所謂三王之初,防患救亂之功興矣。若[上物下心]而論之,將以理天下國家,以及于身,其揆一也。故曰︰三皇五帝之與三王,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者也。是以道、德、仁、義、禮,王者當兼而用之,亦猶五材相資,闕一不可也。
道君所以援古及今、明其失德者,蓋以其干戈寢于兩階,金革興于三代。忠信既薄,玉帛空行優劣于下,衰庶 及于前古。夫禮失則亂,救亂者,必以禮。亂,猶理也。言禮者,理亂之首也。然道君之意,蓋欲其時,王舍禮而行義,去義而成仁,除仁而尚德,違德而適道,故曰︰“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是以,去彼禮義之薄,取此道德之厚,將以為王者之理化也,豈不至哉!故曰︰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