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夷、齊辨

類別︰子部 作者︰明•燧 書名︰千百年眼

    《論語》"為衛"、"千駟"二章,孔子所以稱夷、齊者,事無始末,莫知其何所指,雖有大儒先生,亦不得不取證于《史記》。蓋孔子之後,尚論古人無如孟子。孟子止言伯夷,不及叔齊。其于伯夷也,大概稱其制行之清,而于孔子此二章之意,亦未有所發。唯《史記》後孔、孟而作,成書備而記事富,如子貢"夷、齊何人"之問,孔子"求仁得仁"之對,倘不得《史記》以知二子嘗有遜國俱逃之事,則夫子不為衛君之微意,子貢雖知之,後世學者何從而知之也 然遷好奇而輕信,反滋來者無窮之惑。《論語》稱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未嘗言其以餓而死也,而史遷何自知之 餓者豈必皆至于死乎 且首陽之隱,未見其必在武王之世,安知其不以逃國之時至首陽也 孤竹小國,莫知的在何所,而首陽在河東之蒲阪。《詩》之《唐風》日︰"采苓采苓,首陽之巔。采苦采苦,首陽之下。"或者即此首陽,蓋晉地也。夷、齊逃國,倉卒而行,掩人之所不知,固宜無所得食,然亦不必久居于此。唯其遜國俱逃,事大卓絕,故後世稱之,指其所嘗棲止之地日︰"此仁賢之跡也夫 "是首陽之傳,久而不泯,何必曰死于此山而後見稱耶 《論語》此章,本自明白,于景公言死,而于首陽不言死,況其所以深取夷、齊者,但舉其辭國一節而意自足。若曰夫子取其不食周粟以餓而死,則此章本文之所無也。若諫伐一事,尤為舛繆。使果有之,夷、齊當諫于未舉事之初,不當俟其戎車既駕,而後出奇駭眾于道路也。太公與己均為大老,出處素與之同,不于今日,白首如新,方勞其匆匆,扶去于鋒刃將及之中也。乃紀傳摹寫二子冒昧至前,太公營救之狀,殆如狂夫出斗,群小號呶。而迂怪儒生,姓名莫辨,攘臂其間,陳說勸止。嗟乎殆哉!其得免于死傷也,稍有識者所不為,謂夷、齊為之乎!遷于《史記》才有一字之增,而遂與《論語》略無一字之合。使果如是,《采薇》一歌,足發明武未盡善,而孔則刪之;食粟之恥,有大于不听惡聲,而孟則置之,揆之事理,胡刺繆也!然則遷豈無所據乎 曰︰遷自言之矣。所謂"予悲伯夷之志,睹逸詩可異焉"者,此遷之所據,乃一傳之病源也。逸詩者,"西山采薇"之章也。夫古詩稱采草木蔬茹于山者甚多,豈皆有所感憤而不食人粟者乎 且詩言西山,不言首陽,不當以附會《論語》之所雲也。是此詩誤遷而遷誤後世也。


如果你對千百年眼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千百年眼》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