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傳注相沿之誤

類別︰子部 作者︰明•燧 書名︰千百年眼

    古人未為訓傳。子思、孟軻欲發明《論語》,皆別自為書,《中庸》與七篇是也。《道德經》之有《列》、《莊》,亦猶是也。《易》之《彖象》、《系辭》,本不與經文相附,至王弼乃以合之,非其初矣。《爾雅》之于《詩》,匯聚而校釋之,則真傳矣。至毛公傳《詩》,孔安國傳《書》,而傳注遂有定體名矣。然是時意見各出,不嫌矛盾,專以明經為主。如注疏家所稱“先鄭”者,鄭眾也,“後鄭”者,鄭玄也,觀《周禮》之注,則先鄭與後鄭十異其五。劉向注《春秋》主《公羊》,劉歆主《左氏》,故有父子異同之論。由是觀之,漢人說經,雖天親父子不苟同也。孔子以“一貫”傳道,而曾子以忠恕說一貫,曾子作《大學》,而子思受業曾子,作《中庸》。由是觀之,聖賢師弟子亦不苟同也。今之學者吾惑焉,摭拾宋人之緒言,不究古昔之妙論,盡掃百家而歸之宋人,又盡掃宋人而歸之朱子,無惑乎其日趨于陋也![大抵注書之法,妙在隱隱躍躍、若明若昧之間,如詹尹之卜,取意不取象,行人之官,受命不受辭。龍不掛鉤,龜不食墨,懸解幽微,斯之謂也。故古之解經者,訓其字不解其意,使人深思而自得之。漢儒尚然。至于後世,解者益明,讀者益略,粗心浮氣,不務沉思,譬之遇人于涂,見其肥瘠短長,而不知其心術行業也。]


如果你對千百年眼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千百年眼》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