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類別︰史部 作者︰李延壽(唐) 書名︰北史

    梁士彥 元諧 虞慶則 元冑 達奚長儒 賀婁子干 兄詮 史萬歲劉方 馮昱 王 楊武通 陳永貴 房兆 杜彥 周搖 獨孤楷 弟盛 乞伏慧 張威 和洪 陰壽 子世師 骨儀 楊義臣

    梁士彥,字相如,安定烏氏人也。少任俠,好讀兵書,頗涉經史。周武帝將平東夏,聞其勇決,自扶風郡守除為九曲鎮將,進位上開府,封建威縣公,齊人甚憚之。後以熊州刺史從武帝拔晉州,進位大將軍,除晉州刺史。及帝還後,齊後主親攻圍之,樓堞皆盡,短兵相接。士彥慷慨自若,謂將士曰︰“死在今日,吾為爾先!”于是勇烈齊奮,呼聲動地,無不一當百。齊師少卻。乃令妻妾及軍人子女,晝夜修城,三日而就。武帝六軍亦至,齊師圍解。士彥見帝,持帝須泣,帝亦為之流涕。時帝欲班師,士彥叩馬諫。帝從之,執其手曰︰“朕有晉州,為平齊之基,宜善守之。”及齊平,封國公,位上柱國、雍州主簿。宣帝即位,除徐州總管。與烏丸軌禽陳將吳明徹、裴忌于呂梁,略定淮南地。

    隋文帝作相,轉亳州總管。尉遲迥反,為行軍總管,及韋孝寬擊之,令家僮梁默等為前鋒,士彥繼之,所當皆破。及迥平,除相州刺史。深見忌,徵還京師。閑居無事,恃功懷怨,與宇文忻、劉P等謀反。將率僮僕候上享廟之際以發機。復欲于蒲州起事,略取河北,捉黎陽關,塞河陽路,劫調布為牟甲,募盜賊為戰士。其甥裴通知而奏之。帝未發其事,授晉州刺史,欲觀其志。士彥欣然謂P等曰︰“天也!”又請儀同薛摩何 ス罰 鄞又 ︰笥牘 涑 耍 哿鈧詞墾濉 謾P等于行間,詰之狀,猶不伏,捕薛摩褐煉災 D壕唄窞寄┬疲骸暗詼癰沾蠱嘹桑 諶郵逍吃唬骸 髏褪銈繻熇P! 筆墾迨   嗽唬骸叭晟蔽遙 庇謔欠錚 蹦昶呤 S凶游迦恕br />
    操字孟德,位上開府、義鄉縣公,早卒。

    剛字永固,位大將軍、通政縣公、涇州刺史。以諫父獲免,徙瓜州。叔諧坐士彥誅。

    梁默者,士彥之蒼頭也,驍武絕人。士彥每從征伐,常與默陷陣。仕周,位開府。開皇末,以行軍總管從楊素征突厥,進位大將軍。又從平楊諒,授柱國。大業五年,從煬帝征吐谷渾,力戰死之。贈光祿大夫。

    元諧,河南洛陽人也,家世貴盛。諧性豪俠,有氣調。少與隋文帝同受業于國子,甚相友愛。後以軍功,累遷大將軍。及帝為相,引致左右。諧謂帝曰︰“公無黨,譬如水間一堵牆,大危矣。公其勉之!”及帝受禪,顧諧笑曰︰“水間牆竟何如也?”進位上大將軍,封樂安郡公。奉詔參修律令。

    時吐谷渾將定城王鐘利旁率騎度河,連結黨項。諧率兵出鄯州,趣青海,邀其歸路。相遇于豐利山,諧擊走之,又破其太子可博汗。其名王十七人、公侯十三人,各率其所部來降。詔授上柱國,別封一子縣公。諧拜寧州刺史,頗有威惠。然性剛愎,好排詆,不能取媚于左右。嘗言于上曰︰“臣一心事主,不曲取人意。”上曰︰“宜終此言。”後以公事免。

    時上柱國王誼有功于國,與諧俱無位任,每相往來。胡僧告諧、誼謀反,帝按其事,無狀,慰諭釋之。未幾,誼誅,諧漸被疏忌。然以龍潛之舊,每預朝請,恩禮無虧。及平陳,百僚大宴,諧進曰︰“陛下威德遠被,臣前請突厥可汗為候正,陳叔寶為令史,今可用臣言。帝曰︰“朕平陳國,本以除逆,非欲夸誕。公之所奏,殊非朕心。突厥不知山川,何能警候?叔寶昏醉,寧堪驅使?”諧默然而退。

    後數歲,有人告諧與從父弟上開府滂、臨澤侯田鸞、上儀同祁緒等謀反。帝令按其事。有司奏︰“諧謀令祁緒勒黨項兵,既繼巴蜀。時廣平王雄、左僕射高二人用事,諧欲譖去之,雲︰‘左執法星動已四年矣,狀一奏,高必死。’又言︰‘太白犯月,光芒相照,主殺大臣,雄必當之。’諧與滂嘗同謁帝,私謂滂曰︰‘我是主人,殿上者賊也。’因令滂望氣,滂曰︰‘彼雲似蹲狗走鹿,不如我輩有福德雲。’”帝大怒,諧、滂、鸞、緒並伏誅,籍沒其家。

    虞慶則,京兆櫟陽人也,本姓魚。其先仕赫連氏,遂家靈武,世為北邊豪杰。父祥,周靈武太守。慶則幼雄毅,性m儻,身長八尺,有膽智,善鮮卑語,身被重鎧,帶兩,左右馳射,本州豪俠皆敬憚之。初以射獵為事,中更折節讀書,常慕傅介子、班仲升之為人。仕周,為中外府外兵參軍事,襲爵沁源縣公。越王盛討平稽胡,將班師,內史下大夫高與盛謀,須文武干略者鎮遏之,表請慶則,于是拜石州總管。甚有威惠,稽胡慕義歸者八千余戶。

    開皇元年,歷位內史監、吏部尚書、京兆尹,封彭城郡公,營新都總監。二年,突厥入寇,慶則為元帥討之。部分失所,士卒多寒凍,墮指者千余人。偏將達奚長儒率騎兵二千人別道邀賊,為虜所圍,慶則按營不救。由是長儒孤軍獨戰,死者十八九。上弗之責也。尋遷尚書右僕射。後突厥主攝圖將內附,請一重臣充使,詔慶則往。攝圖恃強,慶則責以往事,攝圖不服。其介長孫晟又說諭之,攝圖及弟葉護皆拜受詔,因稱臣朝貢,請永為附。初,慶則出使,帝敕曰︰“我欲存立突厥,彼送公馬,但取五三疋。”攝圖見慶則,贈馬千疋,又以女妻之。帝以慶則功高,皆無所問。授上柱國,封魯國公,食任城縣千戶,以彭城公回授第二子義。

    平陳後,帝幸晉王第,置酒會群臣。高等奉觴上壽。帝曰︰“高平江南,虞慶則平突厥,可謂茂功矣。”楊素曰︰“皆由至尊威德所被。”慶則曰︰“楊素前出兵武牢、硤石,若非至尊威德,亦無克理。”遂互相長短。御史欲彈之,帝曰︰“今日計功為樂,並不須劾。”帝觀群臣宴射,慶則進曰︰“臣蒙賚酒,令盡樂,御史在側,恐醉被彈。”帝賜御史酒,遣之出。慶則奉觴上壽,極歡。帝謂諸公曰︰“飲此酒,願我與公等子孫常如今日,世守富貴。”九年,轉為右衛大將軍,尋改為右武候大將軍。

    十七年,嶺南人李世賢據州反,議欲討之。諸將二三請行,皆不許。帝顧謂慶則曰︰“位居宰相,爵為上公,國家有賊,遂無行意,何也?”慶則拜謝恐懼,帝乃遣焉。為桂州道行軍總管,以婦弟趙什柱為隨府長史。什柱與慶則愛妾通,恐事彰,乃宣言︰“慶則不欲此行。”帝聞之。先是,朝臣出征,帝皆宴別,禮賜遣之。慶則南討辭帝,帝色不悅,慶則由是怏怏不得志。暨平世賢還,歸桂鎮,觀眺山川形勢,曰︰“此誠險固,加以足糧。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遂使什柱馳詣京奏事,觀帝顏色。什柱至京,因告慶則謀反。帝按驗之,于是伏誅。拜什柱為大將軍。

    慶則子孝仁,幼豪俠任氣,拜儀同,領晉王親信。坐父事除名。煬帝嗣位,以邸之舊,授候衛長史,兼領金谷監,監禁苑。有巧思,頗稱旨。大業九年,伐遼,遷都水丞,充使監運,頗有功。然性奢華,以駱駝負函盛水養魚而自給。後或告其為不軌,遂見誅。

    元冑,河南洛陽人,魏昭成帝之六代孫也。祖順,魏濮陽王。父雄,武陵王。冑少英果,多武藝,美須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齊王憲見而壯之,引致左右,數從征伐。官至大將軍。隋文帝初被召入,將受顧托,先呼冑,次命陶澄,並委以腹心,a宿臥內。及為丞相,每典軍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衛。

    周趙王招謀害帝,帝不之知,乃將酒肴詣其宅。趙王引帝入寢室,左右不得從,唯楊弘與冑兄弟坐于戶側。趙王令其二子進瓜,因將刺帝。及酒酣,趙王欲生變,以佩刀子剌瓜,連啖帝,將為不利。冑進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趙王呵之曰︰“我與丞相言,汝何為者!”叱之使卻。冑目憤氣,扣刀入衛。趙王問其姓名,冑以實對。趙王曰︰“汝非昔事齊王者乎?誠壯士也!”因賜之酒,曰︰“吾豈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趙王偽吐,將入後,冑恐其為變,扶令上座,如此者再三。趙王稱喉干,命冑就廚取飲,冑不動。會滕王後至,帝降階迎之,冑耳語勸帝速去。帝猶不悟,曰︰“彼無兵馬,復何能為?”冑曰︰“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冑不辭死,死何益邪?”復入坐。冑聞屋後有被甲聲,遽請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帝下床,趣而去。趙王將追帝,冑以身蔽戶,王不得出。帝及門,冑自後而至。趙王恨不時發,彈指出血。及誅趙王,賞賜不可勝計。

    帝受禪,封武陵郡公,拜左衛將軍。尋遷右衛大將軍。帝從容曰︰“保護朕躬,成此基業,元冑功也。”歷豫、亳、淅三州刺史。時突厥屢為邊患,朝廷以冑素有威名,拜靈州總管,北夷甚憚焉。徵為右衛大將軍,親顧益隆。嘗正月十五日,帝與近臣登高,時冑下直,馳詔召之。及見,謂曰︰“公與外人登高,未若就朕也。”賜宴極歡。晉王廣每致禮焉。房陵王之廢也,冑預其謀。帝正窮東宮事,左衛大將軍元F苦諫,楊素乃譖之。帝大怒,執F于仗。冑時當下直,不去,因奏曰︰“臣向不下直者,為防元F耳。”復以此言激怒帝,帝遂誅F。

    蜀王秀之得罪,冑坐與交通,除名。煬帝即位,不得調。時慈州刺史上官政坐事徙嶺南,將軍丘和亦以罪廢。冑與和有舊,因數從之游,酒酣,謂和曰︰“上官政誠壯士也,今徙嶺表,得無大事乎?”因自拊腹曰︰“若是公者,不徒然矣!”和明日奏之,冑竟坐死。于是徵政為驍騎將軍。拜和代州刺史。

    達奚長儒,字富仁,代人也。祖俟,魏定州刺史。父慶,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長儒少懷節操,膽烈過人。十五,襲爵樂安公。為周文帝引為親信,以質直恭樸,授子都督。數有戰功。天和中,除渭南郡守,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從武帝平齊,遷上開府,進爵成安郡公,別封一子縣公。宣政元年,除左將軍勇猛中大夫。後與烏丸軌圍陳將吳明徹于呂梁,陳援軍至,軌令長儒拒之。長儒取車輪數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連轂相次以待之。船艦礙輪不得進,長儒縱奇兵大破之,獲吳明徹,以功進位大將軍。尋授行軍總管,北巡沙塞,卒與虜遇,大破之。文帝作相,王謙舉兵于蜀,沙氐楊永安扇動利、興、武、文、沙、龍等穴州以應謙,詔長儒擊破之。謙二子自京師逃歸其父,長儒並捕斬之。文帝受禪,進位上大將軍,封蘄郡公。

    開皇二年,突厥沙缽略可汗並弟葉護及那可汗寇掠而南,詔以長儒為行軍總管擊之。遇于周,眾寡不敵,軍中大懼,長儒慷慨,神色愈烈。為虜所沖突,散而復聚,且戰且行,轉斗三日,五兵咸盡,士卒以拳毆之,手皆骨見,殺傷萬計,虜氣稍奪,于是解去。長儒身被五瘡,通中者二,其戰士死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隴,既逢長儒,兵皆力戰,虜意大沮,明日,于戰處焚尸慟哭而去。文帝下詔褒美,授上柱國,余勛回授一子。其戰亡將士,皆贈官三轉,子孫襲之。歷寧、二州刺史,母憂去職。長儒性至孝,水漿不入口五日,毀悴過禮,殆將滅性,天子嘉嘆。起為夏州總管,匈奴憚之,不敢窺塞。以病免。又除襄州總管,轉蘭州。文帝遣涼州總管獨孤羅、原州總管元褒、靈州總管賀若誼等發卒備胡,皆受長儒節度。長儒率眾出祁連山北,西至蒲類海,無虜而還。轉荊州總管,帝謂曰︰“江陵國之南門,今以委卿,朕無慮也。”卒官。謚曰威。

    子皓,大業中,位太僕少卿。

    賀婁子干,字萬壽,本代人也。隨魏氏南遷,世居關右。祖道成,魏侍中、太子太傅。父景賢,右衛大將軍。子干少以驍武知名。仕周,累遷少司水,以勤勞封思安縣子。大象中,除秦州刺史,進爵為伯。及尉遲迥為亂,子干從韋孝寬討之。遇賊圍懷州,子干與宇文述等擊破之。文帝大悅,手書慰勉。其後每戰先登。及破城,與崔弘度逐迥至樓上。進位上開府,封武川縣公,以思安縣伯別封子皎。

    開皇元年,進爵鉅鹿郡公。其年,吐谷渾寇涼州,子干以行軍總管從上柱國元諧擊之,功最,優詔褒美,即令子干鎮涼州。其年,突厥寇蘭州,子干拒之,至可洛Y山,與賊相遇。賊眾甚盛,子干阻川為營,賊軍不得水數日,人馬甚弊,從擊,大破之。于是冊授上大將軍,征授營新都副監,尋拜工部尚書。其年,突厥復犯塞,以行軍總管從竇榮定擊之。子干別路破賊,文帝嘉之,遣優詔勞免之。子干請入朝,詔令馳驛奉見。吐谷渾復寇邊,命子干討之。入掠其國,二旬而還。

    文帝以隴西頻被寇掠,甚患之。又彼俗不設村塢,敕子干勒人為堡,營田積谷,以備不虞。子干上書曰︰“比見屯田之所,獲少費多。但隴右之人,以畜牧為事,若更屯聚,彌不獲安。但使鎮戍連接,烽候相望,人雖散居,必無所慮。”帝從之。

    帝以子干習邊事,授榆關總管,遷雲州刺史,甚為虜所憚。後數年,突厥雍虞閭遣使請降,並獻羊馬。詔以子干為行軍總管,出西北道應接之。還,拜雲州總管,以突厥所獻馬百匹、羊千口以賜之,乃下書曰︰“自公守北門,風塵不警。突厥所獻,還以賜公。”母憂去職。朝廷以榆關重鎮,尋起視事。卒官。文帝傷惜久之。贈懷、魏等四州剌史,謚曰懷。子善柱嗣。

    子干兄詮,亦有才器。位銀青光祿大夫、鄭純深等三州刺史、北地太守、東安郡公。

    史萬歲,京兆杜陵人也。父靜,周滄州刺史。萬歲少英武,善騎射,驍健若飛。好讀兵書,兼精佔候。年十五,逢周、齊戰于芒山,萬歲從父在軍,旗鼓正相望,萬歲令左右趣裝急去。俄而周兵大敗,其父由是奇之。及平齊之役,其父戰沒,萬歲以忠臣子,拜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太平縣公。

    尉遲迥之亂,萬歲從梁士彥擊之。軍次馮翊,見群雁飛來,萬歲謂士彥請射行中第三者。射之,應弦而落,三軍莫不悅服。及與迥軍遇,每戰先登。城之陣,官軍稍卻,萬歲乃馳馬奮擊,殺數十人,眾亦齊力,官軍復振。迥平,以功拜上大將軍。

    開皇初,大將軍爾摶閱狽捶錚 蛩昶墓厴媯  潿鞀臀 洹F涫魃躡縹洌 康Ъ鍔釗臚回手校 罌嘶瘢 回誓 業薄F淙松鈄擇娓海 釗柰蛩輟M蛩昊賈  匝砸嚶形漵謾J魘粵釔鍔洌 υ唬骸靶∪碩 傘!蓖蛩暌蚯牘 恚 綽油回手校 蟺昧蠖欏J魘忌浦  坑臚 校 臚回適 錚 北夷。竇榮定之擊突厥,萬歲詣轅門請自效。榮定素聞其名,見而大悅。因遣人謂突厥,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榮定遣萬歲出應之,萬歲馳斬其首而還。突厥大驚,遂引軍去。由是拜上儀同,領車騎將軍。平陳之役,以功加上開府。及高智慧等作亂江南,以行軍總管從楊素擊之。萬歲自東陽別道而進,逾嶺越海,攻陷溪洞不可勝數。前後七百余戰,轉斗千里,寂無聲問者十旬,遠近皆以萬歲為沒。萬歲乃置書竹筒中,浮之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大悅,上其事。文帝嘆嗟。還,拜左領軍將軍。

    先是,南寧夷爨玩降,拜昆州刺史,既而復叛。遂以萬歲為行軍總管擊之。入蜻蛉川,經弄凍,次小勃弄、大勃弄,至于南中。賊前後屯據要害,萬歲皆擊破之。行數百里,見諸葛亮紀功碑,銘其背曰︰“萬歲後,勝我者過此。”萬歲令左右倒其碑而進。度西二河,入渠濫川,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諸夷大懼,遣使請降,獻明珠徑寸。于是勒石頌美隋德。萬歲請將爨玩入朝,詔許之。爨玩陰有二心,不欲詣闕,因賂萬歲金寶,萬歲乃舍玩而還。蜀王在益州,知其受賂,遣使將索之。萬歲聞而悉以所得金寶沉之于江,索無所獲。以功進柱國。晉王廣甚欽敬之,待以交友之禮。上知為晉王所善,令萬歲督晉王府軍事。明年,爨玩復反。蜀王秀奏萬歲受賂縱賊,致生邊患。上令窮之,事皆驗,罪當死。上數之,萬歲曰︰“臣留玩者,恐其州有變,留以鎮撫。臣還至瀘水,詔書方到,由是不將入朝,實不受賂。”上以萬歲心有欺隱,大怒,顧有司曰︰“將斬之。”萬歲懼而服罪,頓首請命。左僕射高、左衛大將軍元F等進曰︰“史萬歲雄略過人,每行兵用師之處,未嘗不身先士卒,雖古名將未能過也。”上意稍解,于是除名。歲余,復官爵。尋拜河州刺史,復領行軍總管以備胡。

    開皇末,突厥達頭可汗犯塞,上令晉王及楊素出靈武道,漢王諒與萬歲出馬邑道。萬歲率柱國張定和、大將軍李藥王、楊義臣等出塞,至大斤山,遇虜。達頭遣使問曰︰“隋將為誰?”候騎曰︰“史萬歲也。”突厥復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騎曰︰“是也。”達頭聞而引去。萬歲馳追百余里乃及,擊大破之,逐北入磧數百里,虜遁逃而還。楊素害其功,譖萬歲雲︰“突厥本降,初不為寇。”遂寢其功。萬歲數抗表陳狀,上未之悟。會上從仁壽宮初還京師,廢皇太子,窮東宮黨與。上問萬歲所在,萬歲實在朝堂,楊素見上方怒,因曰︰“萬歲謁東宮矣。”以激怒上。上謂信然,令召萬歲。時所將士卒在朝堂稱冤者數百人,萬歲謂曰︰“吾今日為汝極言于上。”及見上,言將士有功。為朝廷所抑,詞氣憤厲,忤上。上大怒,命左右Ξ殺之。既而追悔不及,因下詔罪狀之。萬歲死之日,天下士庶聞者,識與不識,無不冤惜。

    萬歲為將,不修營伍,令士卒各隨所安,無警夜之備,虜亦不敢犯。臨陣對敵,應變無方,號為良將。子懷義嗣。

    劉方,京兆長安人也。性剛決,有膽氣。仁周,承御上士,以戰功拜上儀同。隋文帝為丞相,方從韋孝寬破尉遲迥于相州,以功加開府,賜爵河陰縣侯。文帝受禪,進爵為公。開皇三年,從衛王爽破突厥于白道,進位大將軍。後歷甘、瓜二州刺史。仁壽中,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亂,據越王故城。左僕射楊素言方有將帥略,于是詔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統二十七營而進。法令嚴肅,然仁而愛士。長史、度支侍郎敬德亮從軍至尹州,疾甚,不能進,留之州館。分別之際,方哀其危篤,流涕嗚咽,感動行路。論者多之,稱為良將。至都隆嶺,遇賊,方遣營主宋纂、何貴、嚴願等破之。進兵臨佛子,先令人諭以禍福,佛子乃降,送于京師。其有桀黠恐為亂者,皆斬之。尋授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經略林邑。方遣欽州刺史寧長真、州刺史李暈、上開府秦雄以步騎出越常,方親率大將軍張簟き韭砝罡僦窞θん本場4笠翟 暾攏 梁? A忠贗蹊籩廄脖叵眨 交髯咧 JΥ侮^梨江,賊據南岸立柵,方盛陳旗幟,擊金鼓,賊懼而潰。既度江,行三十里,賊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瘡,卻蹂其陣,賊奔柵,因攻破之。于是濟區栗,進至大緣江,所擊皆破。經馬援銅柱,南行八日,至其國都。林邑王梵志棄城奔海,獲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士卒腳腫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卒,帝甚傷惜之,下詔褒美,贈上柱國、盧國公。子通仁嗣。

    開皇中,有馮昱、王、楊武通、陳永貴、房兆,俱為邊將,名顯當時。

    並不知何許人。昱多權略,有武藝。文帝初為丞相,以行軍總管與王誼、李威等討平叛蠻,拜柱國。開皇初,又以行軍總管屯乙弗泊備胡,每戰常大克捷。驍通善謝,每以行軍總管屯兵江北以御陳,為陳人所憚。伐陳之役,及高智慧反,攻討皆有殊績。位柱國、白水郡公。

    武通,弘農華陰人,性果烈,善馳射。數以行軍總管討西南夷,以功封白水郡公,拜左武衛將軍。時黨項羌屢為邊患,朝廷以其有威名,使鎮邊,歷岷、蘭二州總管。復與周法尚討嘉州叛獠,法尚軍初不利,武通為賊斷歸路。于是束馬懸車,出賊不意,頻戰破之。賊知其孤軍無援,傾部落而至。武通轉斗數百里,為賊所拒,四面路絕。武通輕騎挑戰,墜馬,為賊所執,殺而啖之。

    永貴,隴右胡人,本姓白,以勇烈,為文帝所親愛。數以行軍總管領邊,每戰必單騎陷陣。位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陳郡公。

    兆,代人,本姓屋引氏,剛毅有武略。頻為行軍總管攻胡,以功位至柱國、徐州總管。並史失其事。

    杜彥,雲中人也。父遷,葛榮之亂,徙家于幽。彥性勇決,善騎射。仕周,以軍功累遷隴州刺史,賜爵永安縣伯。隋文帝為丞相,從韋孝寬擊尉遲迥,以功進位上開府,改封襄武縣侯,拜魏郡太守。開皇初,授丹州刺史,進爵為公。征為左武衛將軍。平陳之役,以行軍總管與韓擒相繼而進。及陳平,賜物五千段,粟六千石,進位柱國,賜子寶安爵昌陽縣公。高智慧等之作亂,復以行軍總管從楊素討平之,斬其渠帥。賊李陀擁眾據彭山,彥襲擊破之,斬陀,傳其首。又擊徐州、宜封二洞,悉平。賜奴婢百余口。拜洪州總管,有能名。及雲州總管賀婁子干卒,上悼惜者久之,因謂侍臣曰︰“榆林國之重鎮,安得子干之輩乎?”後數日,上曰︰“莫過杜彥。”于是征拜雲州總管。北夷畏憚,胡馬不敢至塞。後朝廷追錄前功,賜子寶虔爵承縣公。十八年,遼東之役,以行軍總管從漢王至營州。上以彥曉習軍旅,令總統五十營事。及還,拜朔州總管。突厥寇雲州,上令楊素擊走之,猶恐為邊患,復拜彥雲州總管。以疾征還,卒。

    子寶虔,大業末,至文城郡丞。

    周搖,字世安,河南洛陽人也。其先與魏同源,初姓普乃,及居洛陽,改為周氏。曾祖拔拔,祖右六肱,俱為北平王。父恕延,歷行台僕射、南荊州總管。搖少剛毅,有武藝,性謹厚,動遵法度。仕魏,位開府儀同三司。周閔帝受禪,賜姓車非氏,封金水郡公。歷鳳、楚二州刺史,吏人安之。從平齊,以戰功超授柱國,進封夔國公。未幾,拜晉州總管。時隋文帝為定州總管,文獻皇後自京師赴州,路經搖所,主禮甚薄。既而白後曰︰“公廨甚富于財,限法不敢輒費。又王臣無得效私。”其質直如此。帝以其奉法,每嘉之。及為丞相,徙封濟北郡公,拜豫州總管。帝受禪,復姓周氏。開皇初,突厥寇邊,燕、薊多被其患,前總管李崇為虜所殺,上思所以鎮之,曰︰“無以加周搖。”拜為幽州總管、六州五十鎮諸軍事。搖修障塞,謹斥候,邊人安之。徙尋、襄二州總管,俱有能名,進上柱國。以老乞骸骨,上勞之曰︰“公歷仕三代,保茲遐壽,良足善也。”賜坐褥。歸第,終于家,謚曰恭。

    獨孤楷,字則,不知何許人也,本姓李氏。父屯,從齊神武帝與周師戰于沙苑,齊師敗績,因為柱國獨孤信所禽,配為士伍,給使信家,漸得親近,因賜姓獨孤氏。楷少謹厚,便弄馬槊,為宇文護執刀。數從征伐,賜爵廣阿縣公。拜右侍下大夫。從韋孝寬平淮南,以功賜子景雲爵西河縣公。隋文帝為丞相,進開府,領親信兵。及受禪,拜右監門將軍。進封汝陽郡公。仁壽初,出為原州總管。時蜀王秀鎮益州,上徵之,猶豫未發。朝廷恐秀生變,拜楷益州總管,馳傳代之。秀果有異志,楷諷諭久之,乃就路。楷察秀有悔色,因勒兵為備。秀至興樂,去益州四十余里,將反襲楷,密使覘之,知不可犯而止。楷在益州,甚有惠政,蜀中父老于今稱之。煬帝既位,轉並州總管。遇疾喪明,上表乞骸骨。帝曰︰“公先朝舊臣,臥以鎮之,無勞躬親簿領也。”以其長子凌雲監省郡事。其見重如此。轉長平太守。卒,謚曰恭。子凌雲、平雲、彥雲,皆知名。

    楷弟盛,性剛烈,有膽略。以落邸之舊,累遷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之亂,裴虔通引兵至成象殿,宿衛者皆釋仗走。盛謂虔通曰︰“何物兵?形勢太異!”虔通曰︰“事已然,不預將軍事。”盛罵曰︰“老賊,何物語!”不及被甲,與左右十余人逆拒之,為亂兵所殺。越王侗稱制,贈光祿大夫、紀國公,謚曰武節。

    乞伏慧,字令和,馬邑鮮卑人也。祖周,魏銀青光祿大夫;父纂,金紫光祿大夫。並為第一領人酋長。慧少慷慨,有大節,便弓馬,好鷹犬。齊文襄時,為行台左丞,累遷太僕卿,自永寧縣公封宜人郡王。其兄貴和,又以軍功為王。一門二王,稱為貴顯。周武平齊,授使持節、開府儀同大將軍,拜璺捎衣孟麓蠓潁  芮寫蠓頡4游タ  魑境 諼溱歟 怨κ詿蠼 <捌莆境馘模 恢 途粑骱涌エ G胍怨倬羧眯鄭   恍恚 壅咭逯 K邐牡窞莒 薟苤荽淌貳2芡輛傷祝 碩嗉橐 R誆菊剩a不以實。慧下車按察,得戶數萬。遷涼州總管。先是,突厥屢為寇抄,慧嚴警烽燧,遠為斥候,虜竟不入境。後為荊州總管,又領潭桂二州總管、三十一州諸軍事。其俗輕剽,慧躬行樸素以矯之,風化大洽。曾見人以捕魚者,出絹買而放之,其仁心如此。百姓美之,號其處曰西河公。煬帝即位,為天水太守。大業五年,征吐谷渾。郡濱西境,人苦勞役,又遇帝西巡,坐御道不整,獻食疏薄,帝大怒,命左右斬之。見其無發,乃釋之。除名,卒于家。

    張威,不知何許人也。父琛,魏弘農太守。威少倜儻,有大志,善騎射,膂力過人。仕周,以軍功位柱國、京兆尹,封長壽縣公。王謙作亂,隋文帝以威為行軍總管,從梁睿擊之。軍次通谷,謙守將李三王拒守。睿以威為先鋒。三王閉壘不戰,威令人激怒之,三王果出陣。威令壯士奮擊,三王軍潰。大兵繼進至開遠,謙將趙儼眾十萬,連營三十里。威鑿山通道,攻其背,儼敗走,追至成都。及謙平,進位上柱國、瀘州總管。隋文帝受禪,拜幽、洛二州總管,改封晉熙郡公。尋拜河北道台僕射,後督晉王軍府事。遷青州總管。在青州頗事產業,遣家奴于人間蠰蘆菔根,其奴緣此侵擾百姓。上深加譴責,坐廢于家。後從上祠太山,到洛陽,上責讓之,因問威所執笏安在。威頓首曰︰“臣負罪,無顏復執,謹藏于家。”上曰︰“可持來。”威明日奉笏以見,上曰︰“公雖不遵法度,功效實多,今還公笏。”于是復拜洛州刺史。後改封皖城郡公,轉相州刺史。卒。

    子植,大業中,位至武賁郎將。

    和洪,汝南人也。勇烈過人。仕周,以軍功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時龍州蠻任公忻、李國立等,聚眾為亂,刺史獨孤善不能御。朝議以洪有武略,代善為刺史。月余,斬公忻、國立等,皆平之。後從武帝平齊,位上儀同,賜爵北平侯,拜左勛曹下大夫。柱國王軌之禽吳明徹也,洪有功焉,加位開府,遷折沖中大夫。尉遲迥作亂,洪以行軍總管從韋孝寬擊之,以功封廣武郡公。時東夏初平,物情尚梗,隋文帝以洪有威名,令領冀州事,甚得人和。後拜泗州刺史。屬突厥寇邊,詔洪為北道行軍總管,擊走之,追虜至磧而還。後遷徐州總管。卒。

    陰壽字羅雲,武威人也。父嵩,周夏州刺史。壽少果烈,有武干,性謹厚。從周武帝平齊,位開府。隋文帝為丞相,引為掾。尉遲迥亂,文帝以韋孝寬為元帥擊之,命壽監軍。時孝寬有疾,不能親總戎事,每臥帳中,遣婦人傳教命,三軍綱紀,皆取決于壽。以功進位上柱國。尋拜幽州總管,封趙郡公。先是,齊之疏屬高寶寧,周武帝拜為營州刺史,性桀黠,得華夷心。及文帝為丞相,遂連契丹、舉兵反。帝以中原多故,未遑進討,諭之不下。開皇初,又引突厥攻圍北平。至是,令壽討之。寶寧棄城奔于磧北,黃龍諸縣悉平。壽班師,留開府成道昂鎮之。壽患寶寧攻道昂,乃重購獲之,北邊遂安。卒官,贈司空。

    子世師,少有節概,性忠厚,多武藝。以功臣子拜儀同。煬帝嗣位,拜張掖太守,深為戎狄所憚。後拜樓煩太守,遷左翊衛將軍。與代王留守京師。及義軍至,世師自以世荷隋恩,遂拒守不下。及城平,與京兆郡丞骨儀等見誅。

    骨儀,天竺胡人。性剛鯁,有不可奪之志,開皇初,為御史,處法平當,不為勢利所回。煬帝嗣位,遷尚書左司郎。于時朝政漸亂,貨賄公行,凡當樞要之職,無問貴賤,並家累金寶。天下士大夫莫不變節,而儀勵志守常,介然獨立。帝嘉其清苦,拜京兆郡丞,公方彌著。時刑部尚書衛玄兼領京兆內史,頗行詭道,輒為儀所執正。玄雖不便之,不能傷。及義兵至,玄恐禍及,辭老病。儀與世師同心協契,父子並誅,其後絕。世師有子弘智等,各以年幼獲全。

    楊義臣,代人也,本姓尉遲氏。父崇,仕周,為儀同大將軍,以兵鎮a山。時隋文帝為定州總管,崇知帝相貌非常,每自結納,帝甚親待之。及為丞相,尉遲迥亂,崇以宗族故,自囚,遣使請罪。帝下書慰諭之,即令馳驛入朝,a置左右。開皇初,封秦興公。歲余,從行軍總管達奚長儒擊突厥于周,力戰而死。贈大將軍、豫州刺史,以義臣襲崇官爵。時義臣尚幼,養于宮中,未弱冠,奉詔宿衛如千牛者數年,賞賜甚厚。上嘗言及恩舊,顧義臣嗟嘆久之,因下詔賜義臣姓楊氏,編之屬籍,為皇從孫。未幾,拜陝州刺史。義臣性謹厚,能騎射,有將領才。後突厥達頭可汗犯塞,以行軍總管出白道,大破之。明年,突厥又寇邊,義臣擊之,追至大斤山,與虜遇。時太平公史萬歲亦至,與義臣合擊大破之。萬歲為楊素所陷,義臣功竟不錄。

    煬帝嗣位,漢王諒反,時代州總管李景被諒將喬鐘葵所圍,義臣時為朔州總管,奉詔救之。鐘葵見義臣兵少,悉眾拒之。時鐘葵亞將王拔驍勇,善用槊,射者不能中,每以數騎陷陣。義臣患之,募能當拔者。有車騎將軍楊思恩請當之。義臣見思恩氣貌雄勇,顧之曰︰“壯士也!”賜以危酒。思恩望見拔立于陣後,投觴于地,策馬赴之。再往不克,所從騎士退,思恩為拔所殺。拔遂乘之,義臣軍北者十余里。于是購得思恩尸,義臣哭之甚慟,三軍莫不下泣,所從騎士皆腰斬。義臣自以兵少,悉取軍中牛驢,得數千頭,復令數百人,人持一鼓,潛驅之谷間,出其不意。義臣晡後復與鐘葵戰,兵初合,命驅牛驢者疾進。一時鳴鼓,埃塵張天,鐘葵軍不知所以,以為伏兵發,因大潰,從擊破之。以功進位上大將軍。累遷太僕卿。從征吐谷渾,令義臣屯琵琶峽,連營八十里,南接元壽,北連段文振,合圍吐谷渾主于覆袁川。復從征遼東,以軍將指肅慎道。至鴨綠水,與乙支文德戰,每為先鋒,一日七捷。後與諸軍俱敗,竟坐免。俄而復位。明年,以為軍副。與大將軍宇文述趣平壤。至鴨綠水,會楊玄感作亂班師,檢校趙郡太守。妖賊向海公作亂,寇扶風、安定間,義臣奉詔擊平之。尋從帝復征遼東,進位左光祿大夫。時勃海高士達、清河張金稱並相聚為盜,攻陷郡縣。帝遣將軍段達討之,不能克,詔義臣率遼東還兵擊之,大破士達,斬金稱。又收降賊,入豆子<鹵亢>,討賊格謙禽之,以狀聞奏。帝惡其威名,遽追入朝,賊由是復盛。義臣以功進位光祿大夫,尋拜禮部尚書。卒于官。

    論曰︰昔韓信愆垓下之期,則項王不滅;英布無淮南之舉,則漢道未隆。以二子之勛庸,咸憤怨而菹戮,況乃無古人之殊績,而懷悖逆之心者乎!梁士彥遭雲雷之會,以勇略成名,遂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執者倦矣,施者未厭,將生厲階,求逞其欲。及茲顛墜,自取之也。元諧、虞慶則、元冑,或契闊艱危,或綢繆恩舊,將安將樂,漸見遺忘,內懷怏怏,矜伐不已。雖時主之刻薄,亦言語以速禍乎!然隋文佐命元功,鮮有終其天命,配享清廟,寂爾無聞。斯蓋草創帝圖,事出權道,本異同心,故久而愈薄。其牽牛蹊田,雖則有罪,奪之非道,能無怨乎?皆深文巧詆,致之刑闢,帝沈猜之心,固已甚矣。求其余慶,不亦難哉!長儒以步卒二千,抗十萬之眾,師殲矢盡,勇氣彌厲,壯矣哉!子干西涉青海,北臨玄塞,胡夷懾憚,亦有可稱。萬歲實懷智勇,善撫士卒,人皆樂死,師不疲勞。北卻匈奴,南平夷獠,兵鋒所指,威警絕域。論功仗氣,犯忤貴臣,偏听生奸,死非其罪,人皆痛惜,有李廣之風焉。劉方號令無私,臨軍嚴肅,克翦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蠻,無思不服。杜彥東夏南服,屢有戰功,作鎮朔垂,胡塵不起。周搖以質直見知,獨孤楷以恤人流譽。盛蹈履之地,可以追蹤古人。乞伏慧能以國讓,亦雲美矣。而慧以供帳不厚,至于放黜,君方逞欲,罰亦深哉!陰世師遭天所廢,舍命無改,雖異先覺,頗同後凋。義臣時屬擾攘,功成三捷,而以功見忌,得沒亦為幸也。

    譯文︰

    梁士彥,字相如,安定烏氏人。年少時行事仗義,喜好閱讀兵書,對經史也頗有涉獵。周武帝準備平定齊時,听說他勇敢果斷,便將他從扶風郡守升為九曲鎮將,進援上開府,封為建威縣公,齊人听說後很害怕他。後來以熊州刺史的身份跟從周武帝攻陷晉州,進升為大將軍,調任昔州刺史。周武帝回來後,齊後主親自率兵圍攻晉州,城上的矮牆都被破壞,兩軍展開短兵相接。此時,梁士彥慷慨自若,對將士說︰“拼死在今天,我就戰死在你們前面。”于是率將士一齊奮勇拼殺,呼喊聲震天動地,無不以一當百。齊軍稍有退卻後,便叫妻妾以及將士的子女晝夜修復城牆,三天就修好了。周武帝的六軍趕到,才解了圍。梁士彥去見武帝,手持武帝的胡須流下了眼淚,武帝也很傷感。當時武帝想班師,梁士彥在武帝馬前叩首勸諫,武帝听從了他,拉著他的手說︰“朕有晉州,就是平定齊國的根本,希望你好好鎮守它。”齊國平定後,被封為墉國公,授上柱國,任雍州主簿。周宣帝即位,任徐州總管。與烏丸軌在呂梁擒獲了陳國將領昊明徹和裴忌,並奪取了淮水以南的地方。

    隋文帝任丞相,梁士彥改任毫州總管。尉遲迥謀反,他任行軍總管,隨從韋孝寬進擊尉遲迥,梁士彥叫家兵梁默等人為前鋒,自己隨後,都大破賊軍。平定尉遲迥,任相州刺史。由于受到猜忌,便被征召回京師。在家清閑無事,便產生了居功懷怨的心理,與宇文忻、劉防等人陰謀造反。準備率領家兵僮僕等待皇上享祭宗廟時發難。接著再想到蒲州起兵,奪取黃河以北的地區,佔領黎陽關,阻塞河陽路,劫掠調布作鼓角甲  心嫉獵餱魘勘K耐饃嵬ㄖ 籃蟊閔獻喑  K邐牡勖揮腥Л衣端氖慮椋 謁﹦荽淌罰 牘鄄燜畝 頡A渮墾甯 說囟粵醴浪擔骸罷饈翹齏臀伊薊!庇智肭筧蚊峭 δΧ ス罰 邐牡 來恿慫︰罄從牘 淙氤 鈺耍 邐牡勱形涫烤脅讀肆渮墾濉 釵男煤土醴賴熱耍 笪仕悄狽吹氖率擔 共豢銑腥希 謔潛悴獨囪δΧ災省QδΧ嚀逍鶚瞿狽辭昂笫彼擔骸暗詼齠恿焊湛拮趴囁噯擺桑 諶齠恿渮逍乘擔骸 擅褪摶歡ㄒ 邪呶啤!薄 渮墾逄蟠缶    贗範匝δΧ擔骸澳愫α宋遙 庇謔欠ㄕ妒祝 筆逼呤 輟A渮墾逵形甯齠印br />
    梁操,字孟德,位至上開府、封為義鄉縣公,去世較早。

    梁剛,字永固,位至大將軍、封為通政縣公、任涇州刺史。因為勸諫父親而免罪,發配瓜川。梁叔諧受牽連被殺。

    梁默,是梁士彥的奴隸,驍勇過人。梁士彥每次率軍征伐,常與梁默沖鋒陷陣。在北周做官,位至開府。開皇末年,以行軍總管的身份跟隨楊素征討突厥,進升為大將軍。又跟從平定楊諒,授以柱國。大業五年,跟從煬帝征討吐谷渾,拼死疆場。死後贈為光祿大夫。

    元諧,河南洛陽人。家庭世代顯貴。元諧生性豪爽任俠,有氣概風度。小時候與隋文帝同在園子學學習,非常友愛。後來因立有軍功,多次升官任大將軍。隋文帝做丞相,將他調到自己身邊。元諧對文帝說︰“公沒有朋黨,就好比水中的一堵牆,非常危險啊!希望公好自為之。”文帝受禪即位,對元諧笑著說︰“水中的牆最終會怎麼樣?”進升元諧為上大將軍,封為樂安郡公。奉詔參預修訂法規條令。

    當時吐谷渾的將領定城王鐘利房率領騎兵渡過黃河,並與黨項相勾結。元諧率兵從鄯州出擊,進軍青海,準備在敵軍回來的路上截擊。兩軍在豐利山相遇,元諧將敵人擊退,同時還擊敗吐谷渾太子可博汗。吐谷渾諸王中的十七人、公侯十三人,各自率領他們的部眾前來歸降。文帝下詔授元諧為上柱國,另封他一個兒子為縣公。任命元諧為寧州刺史,在寧州頗有威望和惠政。然而他生性附度自用,喜歡貶低別人,不能讓身邊的人滿意。一次他對文帝說︰“我一心一意奉事皇上,不迎合別人。”文帝說︰“希望你能自始至終如這句話所言。”後來因公事被免職。

    當時上柱國王誼對國家有功勛,與元諧一樣沒有任職,所以兩人常常相互交往。一胡僧告發元諧、王誼謀反,文帝派人調查,結果沒有這回事,文帝用好話安慰他。不久,王誼被殺,元諧漸漸被文帝疏遠猜忌。然而因為雨人有著兒時的舊情,所以常常參與朝見,所受到的禮遇役見降低。平定陳,百官大宴慶賀,元諧對文帝說︰“陛下威德遠播,我先前請求任命]厥可汗為候正,陳叔寶為令史,如今可以采納我的話。”文帝說︰“朕平定陳,本來就是剪滅逆賊,不是想夸大虛妄。公所奏的話,不是朕心里所想。突厥不知山川地理,憑什麼能夠警戒偵察?陳叔寶昏庸,怎麼能勝任令史?”丞董默不作聲地退了下去。

    過了幾年,有人告發元諧與叔父家的弟弟上開府元滂、臨澤侯田鸞、上儀同祁緒等人謀反。文帝叫人審查這事。有關官吏上奏說︰“元諧陰謀叫祁緒統率黨項軍隊立即阻斷巴蜀。當時廣平王楊雄、左僕射高頰二人任職,元諧想通過誣陷除去他們雨人,說︰‘左執法星已經移動四年了,將這事情一上奏,高顯一定會死。’又說︰‘太白星犯月亮,光芒相照,應驗皇上殺大臣,一定是楊雄。’元諧與元滂一次同去覲謁皇帝,私下對元滂說︰‘我是主人,殿上那個人是賊。’因此叫元滂望氣,元滂說︰‘看那雲好像是狗蹲因此叫元滂望氣,元滂說︰‘看那雲好像是狗蹲元諧、元滂、田鸞、祁緒一同處死,抄役他們的家。

    虞慶則,京兆襟陽人,本來姓魚。他的祖先曾在赫連氏夏國做官,便安家在靈武,世代是北邊的豪杰。父親虞祥,在北周任靈武太守。虞慶則小時候雄健果斷,倜儻不凡,身高八尺,有勇有謀,會說鮮卑話,身披重鏜,佩帶兩韃,能驅馬左右射箭,本州島的豪俠都很敬畏他。起初經常從事射箭****,中途又屈己讀書,常常仰慕傅介子、班仲升的為人。在北周做官,任中外府外兵參軍事,繼承沁源縣公爵位。越王宇文盛平定稽胡,即將班師,內史下大夫高頰與宇文盛商議,必須擇一個有文武才干的人鎮守稽胡,便上表請授虞慶則,于是便被任命為石州總管。在石州,很有聲威和恩惠,稽胡仰慕他的仁義而歸順的達八千多戶。

    開皇元年,歷任內史監、吏部尚書、京兆尹,封彭城郡公,營建新都任總監。開皇二年,突厥侵掠邊境,虞慶則任元帥率軍征討。由于沒有住所,士兵多受寒凍,手指被凍落的有一千多人。偏將達奚長儒率騎兵二千人從另一路攔擊突厥,被突厥軍隊所包圍,虞慶則按兵不救。因此長儒孤軍奮戰,戰死的將士達十分之八九。文帝沒有治罪︰不久,升任尚書右僕射。後來突厥頭領攝圖將要歸附,請求派一重臣充任使者,朝廷令虞慶則前往。攝圖自恃勢強,虞慶則用過去的事情責問他,攝圖不降服。長舔晟又對攝圖加以說服勸諭,于是攝圖和他的弟弟葉護都接受詔書,並稱臣納貢,請求永遠成為隋的藩屬。起初,虞慶則即將起程時,文帝告訴他說︰“我想保存突厥,他們送你馬,取三五匹就行了。”攝圖見到虞慶則,贈送一千匹馬,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文帝認為虞慶則功勞高,都沒有過問。授他上柱國,封為魯國公,食邑任城縣千戶,又將彭城公轉授給廛慶則的第二個兒子虞羞。

    平定陳後,文帝前去晉王的腐第,設宴會聚群臣。高穎等人拿著酒杯向文帝祝賀。文帝說︰“高穎平定江南,虞慶則平定突厥,可謂是大功了。”楊素說︰“都是因為陛下威望仁德的原因。”虞慶則說︰“楊素前次出兵武牢、砍石,如果不是陛下威望仁德,亦無取勝之理。”于是兩人互相說對方的是非得失。御史想彈劾他們,文帝說︰“今天大家以議論功勞為樂,都不必彈劾。”文帝觀賞群臣聚宴習射,虞慶則上前對文帝說︰“臣蒙賜酒,叫我們盡情歡樂,可是御史在旁邊,恐怕酒醉後被彈劾。”文帝賜給御史酒食後,讓他出去。虞慶則捧酒杯向文帝祝賀,極為歡快。文帝對各位大臣說︰“喝了此酒,但願我與你們的子孫永像今天這樣,世世代代永保富貴。”開皇九年,轉任右衛大將軍,不久又改任右武候大將軍。

    開皇十七年,嶺南人李世賢憑借本州島謀反,朝廷商議想派兵征討。諸位將軍中有幾人請求擔當此任,文帝都沒有同意。文帝看著虞慶則說︰“你身為宰相,又是上公爵位,國家出現叛賊,你卻沒有出行前去征討的意思,是什麼原因?”虞慶則心懷恐懼,立即下拜致歉,文帝于是便派他前往。朝廷授他為桂州道行軍總管,任命他妻子的弟弟趙什柱為隨府長史。趙什柱與虞慶則的愛妾私通,他擔心事情暴露,就對外宣稱說︰“虞慶則不想前擊。”文帝听到了。在這之前,朝中大臣出征,文帝都要設宴餞行,並禮賞後才出發。虞慶則這次南討辭剔文帝,文帝臉上顯得不高興,虞慶則由此而郁郁不得志。平定李世賢回來,在經過臨桂鎮時,他眺望那里的山川形勢說︰“這兒險要,加上又有足夠的糧食。如果有一個足當此大任的人在這里把守,就會攻不可破。”于是派趟什柱快馬到京師上奏此事,以觀察文帝的態度。趙什柱趕到京師,告發虞慶則謀反。文帝派人查審,于是虞慶則伏法處死。任趙什柱為大將軍。

    虞慶則的兒子虞孝仁,小時候強橫任俠,授以儀同,在晉王那里任親信。因父親出事受牽連而被削除名籍。隋煬帝即位,因為曾是煬帝舊僚,授候衛長史,兼領金谷監,負責監管帝王園苑。由于生性聰明,頗能符合皇帝的旨意。大業九年,隋軍征伐遼,升任都水丞,充任監督運翰,很有功勞。然而生性奢侈浮華,用駱駝背負匣子運水玄養魚以供給自己。後來有人告發他圖謀不軌,于是被處死。

    元  幽下逖羧耍 俏赫殉傻鄣牡諏鎩W娓岡 常 俏汗膩 敉酢8蓋自 郟   淞暉酢T倌晟偈庇 鹿希 湟嶄 浚 朊己 潰 脅豢擅胺傅納襠 V芷臚跤釵南芸醇蠛茉奚停 惆閹心晌 約旱淖笥遙 啻胃佑釵南 魈幀T僦鏈蠼 K邐牡燮鴣醣徽髡俳   郵芐鄣那餐校 冉性  俳刑粘危  餃宋 災厝危 お盟淺3K 諼牡鄣奈允依鎩K邐牡圩鮐┤嗍保 儷35湔乒 芯 潰 忠艿茉 煌 氤 濤饋br />
    周趟王宇文招想謀害文帝,而文帝並不知道,于是帶著酒食到他家。趟王引著文帝進入他的臥室,文帝隨行的人都不準跟從,只讓楊弘和元冑兩兄弟坐在門旁。趙王叫他的兩個兒子進呈瓜果,想趁機刺殺文帝。當酒喝得正暢快時,趟王想下手,便周佩刀切瓜,接連送給文帝吃,看到情勢不利。元冑便進去說︰“相府還有事情,不能久留了。”趙王呵叱元冑道︰“我同丞相說話,你為什麼這麼做!”想把他罵退出去。元冑憤怒地瞪大眼楮,按著自己的佩刀侍衛。趙王問他姓名,元偃縭禱卮稹L送跛擔骸澳悴皇槍Ё釷縷臚醯哪歉鋈寺穡咳肥凳且晃蛔呈浚 北憒透倬疲 擔骸拔夷睦 嵊卸載┤嗖簧頻囊饉寄兀磕愫偽厝鞜瞬錄珊途 瑁 閉醞跫僮芭煌攏 急附牒笫遙 俚P乃嶸洌 惴鱟潘階簧先ュ  雋巳巍U醞醭譜約漢碭桑 性俚匠課 約喝〉闥 矗 僬咀挪歡 GΠ呻跤釵牡蝦蟺劍 牡圩呦綠 茲ж 櫻 麼嘶幔  懈皆諼牡鄱囈興燜 肴ャN牡に勻幻揮芯醪歟 闥擔骸八揮斜恚 幟蘢鍪裁茨兀俊痹偎擔骸氨磯際撬羌業模 壞┤認率鄭 憒笫埔訝ャN揠脅慌濾潰  庋懶擻惺裁春麼δ兀俊蔽牡塾衷俅位氐階簧稀T傯椒亢竺嬗信咨 懵砩隙暈牡鬯擔骸跋喔 露啵   裁慈鞜瞬蛔偶蹦兀俊北惴鱟盼牡巰麓玻 膊蕉ャU醞踅  犯餃牡郟 儆蒙磣擁蒼諉趴冢 醞醪壞貿鋈ャN牡圩叩醬竺攀保  寫雍竺婕菜俑系健L送躉諍拮約旱攪聳被幌率鄭 谷喚 約旱鬧竿返 雋搜 5秸醞醣簧筆保 牡鄹 械納痛筒豢墑カ啤br />
    文帝受禪即位,元儔環  淞昕エ  巫笪瀾 2瘓蒙斡椅來蠼 N牡鄄換挪幻Φ廝擔骸氨;ペ薜男悅 儷山裉焓亂檔母 竊俚墓 桶 !崩臥ャ 痢 廊荽淌貳5筆蓖回事歐副呔常  お餃 僖幌蠐滌型 閎蚊儻 櫓葑芄埽 狽降納偈褡邐 朔淺N肪濉U髡儻 椅來蠼 螅 牡鄱運睦裼齦勇『瘛R淮握率 迦眨 牡塾肭捉蟪嫉巧劍 筆痹僦蛋嗤甌弦鴉せ遙 牡叟扇寺砩習閹 礎<皆  闥擔骸骯 臚餿說巧劍 蝗綰碗奕Д巧健!痹諮緇嶸霞   恕=躚罟慍36運亂狻7苛暉醣環削恚  幸嗖斡肓四被 N牡圩肪糠苛暉醯氖慮椋 笪來蠼  囁嘟桑 釧爻沒形芟蕁N牡鄞笪    形朗拷  卻蛄艘歡佟5筆痹僬低臧嗷姑煥   飼樾偽閔獻嗨擔骸俺枷擄 換厝Д腦 潁 俏 朔婪對 樟恕!輩 謎食凹ゴ 牡郟 牡塾謔巧繃嗽 br />
    蜀王楊秀被治罪,元冑因曾與他交往而受牽連,被削除名籍。煬帝即位,元冑役能得到任用。當時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事受牽連被發配嶺南,將軍丘和亦因罪而被免官。元冑與丘和有舊交情,因此多次交游在一起。一次趁著喝酒高興,便對丘和說︰“上官政確實是位壯士,如今發配嶺南,能沒有大事嗎?”于是拍著自己的肚子說︰“如果是你的話,也不枉然了!”丘和第二天把他的話上奏給煬帝,元僮鈧氈歡ㄗ鉲λ饋S謔欽髡偕瞎僬 縉鎝  誶鷙臀 荽淌貳br />
    連奚長儒,字富仁,代州人。祖父達奚俟,北魏時為定州刺史。父親達奚慶,官至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長儒年少時富有氣節,勇敢剛烈過人。十五歲時,襲爵樂安公。被周文帝引納為親信,因為為人正直恭儉,授命他為子都督。多次立有戰功。天和年間,升任渭南郡守,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跟從周武帝平定齊,遷升為上開府,進封為成安郡公,另外封他一個兒子為縣公。宣政元年,任左將軍勇猛中大夫。後來與烏丸軌將陳將昊明徹圍困在呂梁,陳軍前來增援,烏丸軌叫長儒率兵抵御。長儒叫士兵拿來數百個車輪,將它們系上大石頭,全部沉到清水河里,並依次用繩索將車轂連接起來。陳國的船只被車輪所阻不能前進,長儒出奇不意率兵進攻,大破陳軍,俘獲了昊明徹,因為此功進升為大將軍。不久授行軍總管,率兵巡視北方沙漠邊塞,與來犯的突厥相遇,大破突厥軍隊。文帝任丞相時,王謙在蜀起兵作亂,沙氐人楊永安煽動利、興、武、文、沙、龍等六州反叛響應王謙,朝廷下詔叫長儒率軍進擊,打敗了王謙。王謙的兩個兒子從京城逃出投靠他們的父親,長儒將他們一起捕毅。文帝受禪即位,長儒進升為上大將軍,封為薪郡公。

    開皇二年,突厥沙缽略可汗和弟弟葉護以及藩那可汗南來劫掠邊境,朝廷下詔以長儒為行軍總管,率軍進擊。兩軍在周盤相遇,由于隋軍人馬較少,難以抵擋,軍中將士大為恐懼,而長儒卻顯得意氣風發,情緒激昂。突厥四面圍攻,隋軍大部被沖散,長儒聚集散兵,邊戰邊退,與敵轉戰了三天,五種兵器都折毀了,士兵赤手空拳毆擊敵人,手都露出了骨頭,殺傷敵人數以萬計,突厥士氣減弱,于是解圍而去。長儒身上受了五處傷,其中有二處被刺穿,他手下將士戰死的達十分之八九。突厥本來想大肆劫掠秦、隴,恰逢遇到長儒,而且他的將士都勇猛頑強,原來的想法大受挫折,第二天,他們在與長儒混戰的轉,子孫襲之。戰場,將戰兀的突厥兵尸體焚燒後哭著回去。文帝下詔褒揚長儒,授馬上柱國,余下的功勛轉授給他的一個兒子。那些戰死的將士,都追贈官秩三級,可傳子孫。歷任寧、墉二州刺史,母親去世離職回家。長儒生性極為孝順,母親喪期,有五天不吃不喝,哀傷憔悴超過了禮制,最後幾乎役了人樣,文帝既贊美又嘆息。喪畢起用為夏州總管,匈奴對他非常畏懼,不敢前來犯邊。不久,因病免去職位。後又任襄州總管,轉任蘭州總管。文帝派遣涼州總管獨孤羅、原州總管元、靈州總管賀若誼等人發兵防備胡人,各支軍隊都受長儒指揮。長儒率兵從祁連山北出擊,向西到了蒲類海,因沒尋到胡人,便回來了。不久,轉任荊州總管,文帝對他說︰“江陵是國家的南大門,如今將此重任委托給你,朕就沒有憂慮了。”後在任所去世。謚號為威。

    兒子達奚嵩,大業年問,任太僕少卿。

    賀婁子干,字萬壽,原是代州人。跟隨北魏托跋氏南遷,世代家住關西。祖父賀婁道成,在魏任侍中、太子太傅。父親賀婁景賢,官至右衛大將軍。子干年少時就以勇猛而著名。在北周做官,多次升任官至少司水,因他有功勞被封為思安縣子。大象年問,升任秦州刺史,進封伯爵。尉遲迥作亂,子干跟從韋孝寬征討。遇上賊軍圍攻懷州,子干和宇文述等人將他們擎敗。文帝非常高興,親自書文予以嘉勉。此後每次出擊都身先士卒。攻破鄴城,子干和崔弘度將尉遲迥追趕到了樓上。因功進升上開府,封為武川縣公,將思安縣伯另外封給他的兒子賀婁皎。

    開皇元年,進封為巨鹿郡公。當年,吐谷渾進犯涼州,子干以行軍總管的身份跟隨上柱國元諧進擊賊軍,功勞突出,文帝特下詔褒獎,並當即叫子干鎮守涼州。那一年,突厥造犯蘭州,子干率兵前去抵御,進到可洛咳山,與突厥軍相遇。當時賊軍人馬強大,子干在河邊設壘為營,賊軍幾天取不到飲水,人馬極為疲敝,子干趁機進擊,大破突厥軍。于是被授上大將軍,征召他入朝任營新都副監,不久任工部尚書。那年,突厥再次侵犯邊境,子干以行軍總管身份跟從竇榮定進擊。子干從別路率軍擊敗賊軍,文帝對他祝賀,特地派人持詔書慰勞嘉勉。子干請求入朝,文帝詔令子干快馬回朝會見。吐谷渾再次侵犯邊境,文帝叫子干率軍進討。子干深入吐谷渾境內,二十天便回來了。

    文帝鑒于隴西頻繁遭到賊軍侵掠,心里憂慮。由于當地習俗不喜歡在村裹設置塢堡,于是朝廷命令子干找當地人建造塢堡,經營田地,積蓄糧食,以備不測。子干上書說︰“最近看見屯田的地方,耗費多收獲少。只是隴右這一帶的百姓,一向從事畜牧,如果改為屯田,會使他們更不安。若使鎮戍的地點相互連接,報警的烽火能互相望見,人即使散居各地,亦不會有所憂慮。”文帝听從了他的建議。

    文帝認為子干熟悉邊境情況,便授他為榆關總管,任雲州刺史,深為北方胡人所畏懼。遇了幾年,突厥雍虞閭派使者前來請求降附,並呈獻羊馬。朝廷下詔任命子干為行軍總管,從西北路出發接應雍虞閻的來使。回來後,授任雲州總管,並將突厥進獻的一百匹馬、一千只羊賜給他,還下詔書說︰“自公把守北大門,風平浪靜,相安無事.突厥所進獻的這些東西,再賜給公。”母親去世,子干離職居喪。朝廷認為榆關乃軍事重鎮,不久又起用子干到任。後在任所去世。文帝為此悲傷哀惜很久。追贈他為懷、魏等四州刺史,謚號為懷。兒子賀婁善柱承襲父親爵位。

    子干的哥哥賀婁詮,亦很有才略和器量。歷任銀青光W大夫、鄭、純、深等三州刺史和北地太守,封為東安郡公。

    史萬歲,京兆杜陵人。父親史靜,北周時做過滄州刺史。萬歲年少時英俊威武,擅長騎馬射箭,勇健如飛。喜好閱讀兵書,同時還精通佔卜術。十五歲時,北周與北齊在芒山展開大戰,萬歲跟從父親在軍中,兩軍旗鼓相望之際,萬歲叫身邊的人趕快離去。不久,周兵大敗,他的父親因此認為他很神奇。北周平定北齊的戰爭,他的父親戰亡,萬歲便作為忠臣的兒子,被授任開府儀同三司,襲封太平縣公。

    尉遲迥之亂,萬歲跟從梁士彥進擊賊軍。軍隊駐扎在馮翊時,萬歲看見一群大雁飛來,便對梁士彥說,請求搭弓射大雁行列中的第三只。搭箭一射,大雁應弦而落,三軍將士沒有誰不為此心服。當與尉遲迥相遇,萬歲總是拼殺在前。鄴城之戰,官軍稍有退卻,萬歲便策馬奮勇進擊,殺敵幾十人,大家也齊心協力,于是官軍士氣重新振作。尉遲迥叛亂平定後,因功被授以上大將軍。

    開皇初年,大將軍汆朱績因謀反而被處以死刑,萬歲因與此案有關聯,受牽連而被削除名籍,發配到敦煌充戍兵。他的頭領非常勇猛,常常一人騎馬深入到突厥境內,每次都大有所獲,突厥沒有人敢抵擋。那人驕傲自負,多次辱罵萬歲。萬歲為此很含怨,說自己亦有武藝。頭領試著叫他騎馬射箭,萬歲笑著說︰“小人一定能行。”萬歲請求給他弓箭、馬匹,他一人到突厥境內,掠得了許多牛羊馬而回。頭領開始對他友好起來,常常兩人一起深入突厥境內幾百里地,名震北夷。竇榮定出擊突厥,萬歲親自到實榮定軍營中請術效力。榮定一向听說他的名聲,看見他前來,心里極為高興。于是榮定派人到突厥說,要求雙方各派一名壯士來決定勝負。突厥答應,便派出一人騎馬挑戰。榮定派萬歲出去應戰,萬歲策馬飛馳而出,只幾個回合,便將對方斬于馬下。突厥大為驚恐,于是便率軍而去。因為此功,授萬歲為上儀同,領車騎將軍。平定陳國之戰,萬歲又因立有戰功加授上開府。高智慧等人在江南叛亂,萬歲以行軍總管身份隨從楊素進擊。萬歲率軍從東陽出發,取另一道路前進,爬山越水,攻陷敵人居住的溪洞不可敷計。前後經歷七百多次戰斗,轉戰一千里,連續一百多天沒有消息,其它各軍都以為萬歲覆沒了。萬歲將一書信放在竹筒裹,讓它飄流而下,下游汲水的人得到後,便告訴楊素。楊素非常高興,把此事上奏朝廷,文帝極為感嘆。大軍回朝,萬歲被授左領軍將軍。

    在此前,南寧夷爨舐歸降,被任命為昆州刺史,但不久又反叛。于是任命萬歲為行軍總管,率軍前去征討。萬歲率軍進入蜻蛉川,經過弄凍、小勃弄、大勃弄,到達南中。賊軍在南中前後都佔據著要害地方,萬歲將它們一一予以攻破。進了幾百里,看見諸葛亮的紀功碑,在碑的背面刻有︰“萬年以後,勝過我的人經過這里。”萬歲叫身邊的人推倒碑石前進。渡過西洱河,進入渠濫川,行軍一千多里,攻破叛夷三十多部。叛夷大為恐懼,派使者前來請求降附,並獻上直徑達一寸大的一顆明珠。于是在當地刻石頌揚贊美隋的仁德。萬歲請示朝廷將爨帶回京都,朝廷下詔許可。然而爨甑暗地裹懷有二心,不想入朝,便用金銀珠寶賄賂萬歲,萬歲于是便舍棄爨甌班師。蜀王當時在益州,知道萬歲受了賄賂,便派人索取。萬歲得知後,便把所得到的金銀珠寶全部沉入長江里,蜀王前來索取的人無獲而返。萬歲因平夷有功,進授柱國。晉王楊廣對他極為欽佩,用朋友交往的禮節接待他。文帝知道萬歲深得晉王友善,便叫萬歲督晉王府軍事。第二年,爨再次反叛。蜀王楊秀上妻說萬歲接受賄賂,放縱夷賊,致使邊患滋生。文帝叫人審查此事,事情都得到驗證,罪該處死刑。文帝為此指責萬歲,萬歲說︰“臣所以留下爨甑,是擔心那里有變故,所以留下他來鎮守安撫。臣只是回到了瀘水時,才接到朝廷的詔書,所以沒把他帶入朝,實在沒有受賄。”文帝認為萬歲有欺騙隱瞞之心,大為憤怒,轉向有關官吏說︰“將他斬了。”萬歲感到恐懼,承認自己有罪,同時叩頭請求免死。左僕射高穎、左衛大將軍元曼等人上前說︰“史萬歲雄武才略過人,每次率兵征戰,沒有不身先士卒,即使古代名將亦不能勝過他。”文帝的怒意稍有緩解,于是被削除名籍。一年以後,又恢復官爵。不久任河州刺史,又以行軍總管的身份防備胡。

    開皇末年,突厥達頭可汗侵犯邊境,文帝詔令晉王和楊素從靈武道出擊,漢王楊諒與史萬歲從馬邑道出擊。萬歲率領柱國張定和、大將軍李藥王、楊義臣等一同出塞,大軍進到大斤山,遇到突厥軍。達頭可汗派使者前來探問︰“隋軍的將帥是誰?”負責偵察的騎兵說︰“史萬歲。”突厥使者又問︰“是不是那個敦煌戍卒?”騎兵說︰“是的。”達頭可汗听說後便退卻而去。萬歲率騎兵追了一百多里才趕上,萬歲迅速進擊,大敗突厥軍,並追擊敗軍進入沙漠幾百里,直到突厥逃散了才回師。楊素嫉妒他的功勞,便誣陷萬歲說︰“突厥本來已降附,最初並不侵犯邊境,”于是不提他的功勞。萬歲多次上表直言陳述事情經過,文帝沒有理解。恰巧遇到文帝從仁壽宮剛回京城,廢黜皇太子,追查太子黨羽。文帝問萬歲在哪里,此時萬歲正在朝堂,楊素看見文帝正在發火,便說︰“萬歲去拜謁太子了。”以此激怒文帝。文帝信以為真,便叫人召來萬歲。當時萬歲所部將士幾百人在朝堂叫冤,萬歲對他們說︰“我今天為你們竭力向皇上陳說。”等見到文帝,他說將士立有功勞,受到朝廷的壓抑,言語充滿憤怨,抵觸了皇上。文帝听後大怒,叫身邊侍衛將萬歲擲擊處死。遇會兒又追悔莫及,使下詔列舉他的罪狀。萬歲死的那天,天下士民听說後,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的,都為他的冤屈深表惋惜。

    萬歲任將帥,從不修建營壘,叫士兵各自找地方歇息,在夜晚亦無人擔任警戒,胡人亦不敢進犯。臨陣對敵,隨機應變而沒有固定的法度,號稱良將。兒子史懷義承襲父爵。

    劉方,京兆長安人。生性剛烈果斷,有膽量勇氣。在北周做官,任承御上士,因立戰功授上儀同。隋文帝任丞相,劉方跟從韋孝寬在相州擊敗尉遲迥,因功升任開府,賜封為河陰縣侯。文帝受禪即位,進升公爵。開皇三年,跟從衛王楊爽在白道擊敗突厥,進升為大將軍。後來歷任甘、瓜二州刺史。仁壽年問,交州的俚人李佛子叛亂,並佔據了越王過去的城池。左僕射楊素說劉方有將帥的才略,于是下詔授劉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統率二十七營進擊李佛子。劉方統軍法令嚴明,卻仁義而愛護士兵。長史、度支侍郎敬德亮跟從軍隊行到尹州,病情嚴重,不能行進,劉方將他留在尹州館舍。分別之際,劉方看到他病情危險,竟然哀傷得低聲哭泣起來,使路人都深為感動。議論他的人都稱贊他,把他稱作良將。大軍進到都隆嵌,與賊軍相遇,劉方派營主宋纂、何貴、嚴願等人打敗賊軍。進軍到李佛子營邊,劉方先派人對他曉以利害,李佛子于是投降,劉方將他送到京城。對敵軍中那些可能再作亂的凶暴狡詐之人,全部將他們斬首。不久,朝廷授劉方為驥州道行軍總管,並任命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一同謀劃林邑。劉方派遣欽州刺史窖長真、罐州刺史李暈、上開府秦雄率領步兵、騎兵從越常出擊,劉方自己親率大將軍張憨、司馬李綱從水路進擊林邑北部邊境。大業元年正月,大軍進到海口。林邑王梵志派遣兵力守住險要地帶,劉方將他們擊退。大軍進到閣梨江,賊軍佔據南岸並設置柵欄,劉方在對岸廣陳旗幟,猛擊戰鼓,賊軍感到恐懼,紛紛潰退。渡江以後,行軍三十里,發現賊軍騎著大象從四面圍攻而來。劉方用弩射象,象受傷後,往後退卻亂了賊軍的陣勢,賊軍紛紛奔向柵欄,劉方乘勝攻破他們。于是渡過區栗河.進到大緣江,所有進擊都獲勝。經過馬援當年立的銅柱,再往南行了八天,到達林邑國都。林邑王梵志棄城逃奔到湖上,劉方獲得廟主金人,破壞了他的宮室,並在那里刻石紀功後班師。這次出擊,士兵中因腳腫而死的達十分之四五。劉方本人在回來的路上遇到疾病,不愈而死,文帝為此深感傷悲痛惜,下詔予以表揚,贈為上柱國,封為盧國公。兒子劉通仁承襲父爵。

    開皇年間,馮昱、王捌、楊武通、陳永貴、房兆都是邊關將領,在當時有顯赫的名聲。馮昱、王捌都不知道他們是哪里人。馮昱多權謀,有武藝。文帝初任丞相,他以行軍總管的身份與王誼、李威等人平定了叛亂的蠻人,被授任柱國。開皇初年,又以行軍總管身份屯兵乙弗泊,防備胡人,每次與胡人交戰,常大勝而歸。王搦勇猛矯健,擅長射箭,經常以行軍總管的身王搦勇猛矯健,擅長射箭,經常以行軍總管的身討陳國的戰爭和平定高智能的謀反,王捌都有突出的功勞。官至柱國,封為白水郡公。

    武通,弘農華陰人,性格果斷剛烈,善于快馬射箭。多次任行軍總管征討西南夷,因功被封為白水郡公,授左武衛將軍。當時黨項羌屢次侵犯邊境,朝廷鑒于他有威名,便讓他鎮守邊關,歷任岷、蘭二州總管,又與周法尚一齊征討嘉州叛亂的僚人,周法尚起初出師不利,武通被叛賊截斷歸路。于是包住馬足,系牢車子,以防滑倒,出敵不意,過頻頻出擊,打敗賊軍的攻勢。賊軍知道他孤軍奮戰,沒有援軍,便出動所有部落而來。武通遑戰邊行,轉戰了幾百里,始終遭到賊軍的抵御,處于四面臨敵的境地。于是武通輕裝驅馬挑戰,在拼殺中墜落馬下,被賊軍擒獲,賊軍將他殺死吃了他的肉。

    永貴,是隴右的胡人,本來姓白,因為勇猛剛烈,受到隋文帝的厚愛。多次以行軍總管鎮守邊境,每次作戰常常喜歡單騎沖入敵陣。官位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為北陳郡公。

    房兆,代州人,本來姓屋引氏,性格剛毅,很有謀略。頻繁任行軍總營征討胡人,因功官至柱國、徐州總管。史書遣缺他的記載。

    杜彥,雲中人。父親杜遷,在葛榮之亂時,將家遷到豳州。杜彥生性勇猛果斷,善于騎馬射箭。在北周做官,因多次立軍功升任隴州刺史,賜封為永安縣伯。隋文帝任丞相時,隨從韋孝寬討伐尉遲迥,因功進升為上開府,改封為襄武縣侯,任魏郡太守。開皇初年,授丹州刺史,進封公爵。征召為左武術將軍。平定陳之戰,任行軍總管,與韓擒相繼率軍南下。陳平定後,賞賜他帛五千段,粟六干石,進升為柱國,賜封他的兒子杜寶安為昌陽縣公。高智慧等人叛亂,又任行軍總管隨從楊素將他們平定,並將他們的魁首斬首。叛賊李聚眾佔據彭山,杜彥率軍乘其不備進擊彭山,大敗賊軍,斬了李,將他的首級傳送到京城。又進攻徐州、宜封兩洞,將它們全部平定。朝廷賞賜他奴婢一百多。任洪州總管,因有才能和政績而出名。雲州總管賀婁子干去世,文帝對他悼念很久,便對身邊的侍臣說︰“榆林是國家的軍事重鎮,哪里才能得到像子干這樣的人選呢?”過了幾天,文帝說︰“沒有人能勝過杜彥了。”于是微召杜彥任雲州總管。北夷很畏懼杜彥,人馬不敢行到邊塞。後來朝廷追加杜彥以前的功勞,賜封他的兒子杜寶虔為承縣公。開皇十八年,遼東之戰,杜彥任行軍總管隨從漢王率軍到營州。文帝認為杜彥熟悉軍隊情況,叫他總統五十營。征遼回來,任朔州總管。突厥侵犯雲州,文帝叫楊素率軍將他們擊退,因擔心突厥還會犯境,又授杜彥為雲州總管。後因病被征召回來,去世。

    兒子杜寶虔,大業末年,官至文城郡丞。

    周播,字世安,河南浴陽人。他的祖先與魏托跋氏是同族,起初姓普乃,遷居洛陽後,改為周姓。曾祖周拔拔,祖父周右六肱,都曾是北平王。父親周恕延,歷任行台僕射、南劑州總管。周搖年少時性格剛毅,身懷武藝,謹慎敦厚,遵令守法。在西魏做官,位至開府儀同三司。周閔帝受禪即位,賜姓車非氏,封為金水郡公。歷任鳳、楚二州刺史,吏民安居樂業。跟從平定齊國,因戰功破格授柱國,進封為夔國公。不久,任晉州總管。當時隋文帝任定州總管,文獻皇後從京城趕赴定州,中途經過周擂住地,周插對她禮遇很薄。過後對皇後說︰“官署在財物方面很富有,但限于法度不敢亂耗費。再者作為王臣,也不能假公濟私。”他就是如此質樸正直。文帝因為他奉公守法,常常表揚他。文帝任丞相時,改封周播為濟北郡公,任豫州總管。文帝受禪即位,周播又恢復周姓。開皇初年,突厥進犯邊境,燕州、薊州多受其害,前總管李崇被突厥人殺害,文帝思考誰去鎮守,便說︰“沒有人勝過周擂了。”于是授他為幽州總管、六州五十鎮諸軍事。周搖到任後,修建戍堡要塞,嚴守望台,邊地的百姓安居樂業。後調任壽、襄二州總管,都有好的名聲,進升上柱國。因為年事已高,請求退職回家,文帝慰勞他說︰“公為官三朝,能保持如此長壽,寅在難得。”賜他坐褥。回到家里,最後在家去世,謚號為恭。

    獨孤楷,字修則,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本來姓李。父親李屯,隨從齊神武帝在沙苑與北周軍隊交戰,齊軍潰敗,被柱國獨孤信所擒,配作士兵,在獨孤信家作僕役,漸漸受到親近,于是賜姓獨孤。獨孤楷年少時謹慎敦厚,經常用馬槊,後充當宇文護的護衛。多次跟從宇文護征戰,被賜封廣阿縣公,任右侍下大夫。跟隨韋孝寬平定淮南,因功賜封他的兒子獨孤景雲為西河縣公。隋文帝任丞相,進升開府,統領文帝的親信衛隊。文帝受禪即位,任右監門將軍,進封為汝陽郡公。仁壽初年,出京任原州總管。當時蜀王楊秀鎮守益州,文帝征召他入朝,但因猶豫不決而沒有派人前去。朝廷擔心楊秀出現變故,便授獨孤楷為益州總籬,用驛馬前去傳諭並取代楊秀。楊秀果然懷有叛心,獨孤楷對他勸說很久,楊秀才上路回朝。獨孤楷覺察楊秀有反悔神色,便調集軍隊防備。楊秀行到興樂,離益州四十多里,準備返回來襲擊獨孤楷,他先派密探偵察,發現獨孤楷不可犯,于是放棄了行動。獨孤楷在益州,行仁惠之政,蜀地的百姓現在還稱頌他。煬帝即位,獨孤楷改任並州總管。遇到疾病,雙目失明,于是上表請求退職回家。煬帝說︰“公是先朝老臣,就在那里住著鎮守,不需你親自操心。”任命他的長子獨孤凌雲為監省郡事。可見他是如此受到器重。不久,調任長平太守。死後,謚號為恭。兒子獨孤凌雲、獨孤平雲和獨孤彥雲都很出名。

    獨孤楷的弟弟獨孤盛,性格剛烈,有膽略。因為與楊廣的舊情,多次升官任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作亂時,裴虔通帶兵到成象殿,殿里的宿衛紛紛棄仗逃走。獨孤盛對裴虔通說︰“這算什麼士兵?形勢變得太異常了!”裴虔通說︰“事情已經這樣了,不關你的事。”獨孤盛大罵道︰“老賊,這是什麼話!”來不及披甲,便與身邊隨從十幾個人抵抗,被亂兵殺害。越王楊侗即位,追贈他為光祿大夫,追封為紀國公,謚號為武節。

    乞伏慧,字令和,馬邑鮮卑人。祖父乞伏周,在魏任銀青光祿大夫;父親乞伏纂,為金紫光祿大夫。兩人都是第一領民酋長。乞伏慧年少時慷慨,有節操,好射箭、騎馬和養鷹犬。齊文襄帝時,任行台左丞,多次升官任太僕卿,從永寧縣公進封為宜民郡王。他的哥哥乞伏貴和,又因軍功封為郡王。一家出二王,被當時稱為顯貴之家。周武帝平定北齊,授他為使持節、開府儀同大將軍,任做飛右旅下大夫,轉任熊渠中大夫。跟隨韋孝寬在武陟進擊尉遲  蜆κ詿蠼 F蕉ㄎ境馘模  頭  骱涌エ K肭蠼 倬粢楦男殖ゅ   淮鷯Γ 槁鬯娜碩既餃 室濉K邐牡窞莒次唬 尾苤荽淌貳2苤縈幸恢志傷祝 鋇厝碩嗉檎├ 鰨 R謖瞬荊 32槐ㄊ凳F蚍鄣餃魏缶 韃楹聳擔 略齷R謔錛竿頡5魅瘟怪葑芄塴R鄖埃 回事糯謂俾恿怪藎 蚍鄣攪怪藎 柚帽  榛穡 沙穌觳烊嗽鋇皆兜兀 回適賈彰揮蟹婦場︰罄慈渭林葑芄埽 旨嬡翁丁 鴝葑芄芎腿 恢 罹隆<林菝穹縝岣。 蚍矍鬃醞菩釁鈾亟袒 越謎 縊狀笪 托場?醇腥擻瞄 隊悖 蚍勰鎂畈 延懵蚶捶諾簦 杉僑鞜巳拾 0儺找暈 撈福 遜龐愕哪歉齙胤匠譜魑骱庸 邸l鏡奐次唬 翁燜  亍4笠滴迥輳 穌魍鹿忍叮 燜 俳韃勘呔常 儺瘴﹫鴕鬯啵 鐘齙屆鏡畚餮玻 蚨曰實堊殘械牡纜凡患有拚統氏椎氖澄鍤璞。 鏡鄞笈  猩醝奰傸i 妒住S摯醇揮型販  謔牆 頭擰1幌   詈笏烙詡抑小br />
    張威,不知道是哪里人。父親張琛,在魏任弘農太守。張威年少時倜儻有遠大志向,善于騎馬射箭,膂力過人。在北周做官,因立有戰功位至柱國、京兆尹,賜封長壽縣公。王謙起兵作亂時,隋文帝任命張威為行軍總管,跟從梁睿征討。大軍進到通谷,王謙在通谷的守將李三王堅守抵抗。梁睿任命張威為先鋒,李三王閉陣不出來應戰,張威叫人激怒他,果然李三王率軍出陣。張威帶領將士奮勇攻打,李三王軍終于潰敗。大軍乘勝進到開逮,王謙部將趙儼率兵十萬扎營三十里。張威鑿山開道,從敵人背後攻打,趙儼敗逃,張威率軍追到成都。平定王謙,張威進升上柱國,任瀘州總管。隋文帝受禪即位,任幽、洛二州總管,改封為晉熙郡公。不久任河北道行台僕射,後來督晉王軍府事。調任青州總管。在青州,張威開始從事生產經營,他派家奴到民間收購蘆菔根,那些家奴趁機侵擾百姓。文帝譴責張威,坐罪被免職回家。後來跟從文帝祭泰山,到洛賜,文帝又責備他,問他笏在哪里。張威叩首說︰“臣負罪在身,沒臉面再抱笏,藏在家中。”文帝說︰“可以把它拿來。”張威第二天拿笏來見,文帝說︰“公雖然不遵守法度,但功勞確實很多,如今將笏退回給公。”于是又任洛州刺史。後來改封為皖城郡公,改任相州刺史。去世。

    兒子張植,大業年間,官位到武賁郎將。

    和洪,是汝南人。勇猛剛烈過人。在北周做官,因立有戰功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當時龍州蠻任公忻、李國立等人聚眾作亂,刺史獨孤善不能抵御。朝臣一致認為和洪有謀略,于是替代獨孤善任刺史。和洪到任一個多月,便將任公忻、李國立等斬殺,叛亂徹底平定。後來跟從周武帝平定北齊,授以上儀同,賜封北平侯,任左勛曹下大夫。柱國王軌擒獲昊明徹,和洪也有功勞,加授開府,升折衙中大夫。尉遲迥起兵作亂,和洪以行軍總管的身份跟從韋孝寬討伐,因功封為廣武郡公。當時東部剛剛平定,民風尚且頑固,隋文帝認為和洪向來有威名,叫他領冀州事,在冀州,和洪很得民心。後來任泗州刺史。突厥侵掠邊境,朝廷任命和洪為北道行軍總管率軍進擊,突厥敗逃,和洪一直追到沙漠才回師。後來升任徐州總管。去世。

    陰壽,字羅雲,武威人。父親陰嵩,在北周任夏州刺史。陰壽年少時生性剛直,有軍事才干,謹慎敦厚。跟從周武帝平定北齊,授任開府。隋文帝任丞相,引納為屬官。尉遲迥起兵作亂,文帝任命韋孝寬為元帥,率兵征討,命陰壽監軍。當時韋孝寬有病在身,不能親自總理軍中事務,常常是臥在床上,派遣妻妾傳達命令,三軍的具體事務,一切都取決于陰壽。因功升任上柱國。不久,任幽州總管,封為趟郡公。起初,齊皇室的遠族高寶寧,被周武帝任為營州刺史,此人凶暴狡詐。深得華夏和夷狄民眾的擁護。文帝任丞相,他便聯絡契丹、棘輯一同起兵反叛。文帝鑒于中原地區多變故,沒有閑暇派兵進討,派人去曉諭沒有作用。開皇初年,高寶寧又引突厥圍攻北平。這時,文帝命陰壽率兵征討。高寶寧棄城逃向漠北,黃龍等縣全部平定。陰壽班師,留下開府成道昂鎮守。陰壽擔心高寶寧又會來進攻道昂,于是用重金懸賞而擒獲了高寅寧,北部邊境從此安寧。後在任所去世,贈司空。

    兒子陰世師,少年便有氣節,生性忠厚,有武藝。因為是功臣的兒子,授儀同。煬帝即位,任張掖太守,使戎狄深感害怕。後來任摟煩太守,升任左翊衛將軍,與代王留守京城。義軍進到京城城下時,陰世師自認為世代受隋恩惠,便堅守京城不降。等到京城被攻破時陰世師和京兆郡丞骨儀等人都被殺。

    骨儀,是天竺胡人。性格剛毅耿直,有大無畏的氣概。開皇初年,任御史,執法公正,不為勢利所左右。煬帝即位,升任尚書左司郎。當時朝政漸趨混亂,行賄受賄流行,凡是處于要害部門的官僚,不論職位高低,家裹都積聚了金銀珠寶。天下士大夫大多變節,然而骨儀卻勵志守節,孤立獨行。煬帝贊美他清苦,任他為京兆郡丞,從此著名。當時刑部尚書衛玄兼任京兆內史,喜歡搞詭詐之術,多次被骨儀阻止糾正。衛玄雖感到于己不利,但不敢對他有所中傷。義軍進到京城城下,衛玄擔心殃禍及鼻,借口年老有病辭去官職。骨儀與陰世師同心協力,固守京城。父子一同被殺,沒有後代。陰世師有兒子陰弘智等,都因年幼而保全性命。

    楊義臣,代州人,本來姓尉遲氏。父親尉遲崇,在北周做官,任儀同大將軍,率兵鎮守恆山。當時隋文帝任定州總管,尉遲崇知道文帝相貌非凡,常與他交結往來,文帝待他特別親近。文帝任丞相時,尉遲迥起兵作亂,尉遲崇因為與尉遲迥是同一宗族的緣故,將自己囚禁起來,派人入朗請罪。文帝派人送書信安慰,並叫他立即入朝,常安置在自己身邊。開皇初年,封尉遲崇為秦興公。一年多以後,跟從行軍總管達奚長儒進擊突厥,在周盤戰役中不幸戰死。追贈為大將軍、豫州刺史,讓他兒子尉遲義臣承襲父親官爵。當時義臣尚在幼年,被撫養在宮中,還未到二十歲,奉詔充任宿衛如千牛達幾年之久,受到的賞賜特別豐厚。文帝說到故交世好,面對義臣嘆息很久,于是下詔賜義臣姓楊氏,並作為皇族從孫編入族籍。不久,任陝州刺史。義臣生性謹慎敦厚,能騎馬射箭,有將領之才。後來突厥達頭可汗侵犯邊境,被任命為行軍總管率軍從白道出擊,大敗突厥軍隊。第二年,突厥又來犯境,義臣率軍進擊,追到大斤山,與突厥相遇。當時太平公史萬歲也率軍趕到,兩軍合擊突厥,大勝而歸。史萬歲被楊素誣陷,致使義臣此功役被上報。

    煬帝即位,漢王楊諒謀反。當時代州總管李景被楊諒的部將喬鍾葵的軍隊所包圍,義臣當時任朔州總管,奉詔前去救援。喬鍾葵見義臣兵少,率全部軍隊抵御義臣。當時喬鍾葵亞將士拔驍健勇猛,擅長使用長矛,沒有人能射中他,常帶著幾個騎兵沖殺到義臣軍中。義臣深感憂慮,招募能夠抵擋王拔的人。車騎將軍楊思恩請求抵擋王拔。義臣見楊思恩神貌雄武勇猛,面對他說︰“壯士啊!”並賜給他一卮酒。楊思恩望見王拔立在陣後,把酒杯投到地上,策馬趕去。連續兩次出擊都沒成功,跟從他的騎士都退卻了,楊思恩被王拔所殺。王拔于是乘勝攻擊,義臣軍敗退十多里。義臣購得楊思恩的尸首,痛哭得極其傷悲,三軍將士莫不流淚,跟從他的騎兵全部被腰斬。義臣覺得兵少,便聚集軍中的牛驢,得幾千頭,又叫幾百人,每人拿著一面鼓,潛入山谷問,不讓敵發現。義臣過午後再次與鍾葵交戰,兩軍剛剛交合,叫士兵驅趕著牛驢迅速進擊,同時山谷問一齊鳴鼓,塵土飛揚,鼓聲震天。鍾葵不知道有詐,認為是伏兵,于是陣營大亂,義臣趁機縱兵出擊,終于大敗鍾葵。因功進升馬上大將軍。多次升官任太僕卿。跟從征討吐谷淖,叫義臣屯守琵琶峽,連營八十里,南與元壽軍相接,北連段文振軍,幾路大軍一齊將吐谷潭首領圍困在覆袁川。又跟從征討遼東,率軍將向肅慎道。進到鴨綠江,與乙支文德交戰,都充任先鋒,一天之內取得七次勝利。後來與各路軍隊都遭到失敗,坐罪免官。不久又恢復職位。第二年,任命他為軍副,與大將軍宇文述進擊平壤。大軍進到鴨綠江,恰巧楊玄感謀反作亂,便班師,任檢校趙郡太守。妖賊向海公起兵作亂,劫掠扶風、安定一帶,義臣奉命將他平定。不久跟從煬帝再次征討遼東,升任左光祿大夫。當時勃海的高士達和清河的張金稱一起聚眾為盜,攻陷所在郡縣。煬帝派遣將軍段達前去討伐,不能取勝,下詔叫義臣率領征遼東回來的人馬進擊,大敗高士達所部,殺了張金稱。義臣聚集降附的賊盜,進入豆子皖,討賊格謙,將他擒獲,並將情況告知朝廷。煬帝憎惡他的威名,馬上派人追他入朝,盜賊因此又猖獗起來。義臣因功進升光祿大夫,不久任禮部尚書。在任所去世。

    論曰︰過去韓信若錯過垓下之圍,那麼項王就不會滅亡;英布不在淮南舉兵,就不會有漠室的興隆。憑借二人的功勞,竟然都含憤怨而遭殺戮,況且那些沒有古人的特殊功績,而心懷叛逆的人呢!梁士彥遭遇大敵壓頂的危難,憑勇猛謀略一舉成名,于是便想貪天之功為己有。報答的人已很厭倦了,而施舍的人卻並不滿足,于是滋生禍端,貪得無厭,以致最後滅亡,這是他咎由自取。元諧、虞慶則、元冑,有的是在危難中生死相約,有的是舊情很深,但隨著安樂,漸被遣忘,于是心懷不滿,居功自夸。雖然當時君主刻薄,難道憑幾句言語就要招來殃禍嗎?然而隋文帝的輔佐元老功臣,很少有能壽終而死,配享清廟的,寂寞無聞。這大概是帝業初創,一切事情都出于權宜之計,本不同心,斷以久而久之,便情意疏薄。牽牛踩踏人家的禾田,雖然有罪,但奪之無理,怎能不怨恨呢?對他們都深究律文,巧言誣陷,施以刑殺,帝王猜忌之心,本來就很重了。要想求得余福而澤及後人,不也是很難嗎?達奚長儒憑借二千步兵,抗擊十萬之眾,將士被殲滅,箭矢用盡了,卻還勇氣百倍,確實悲壯啊!賀婁子干西征青海,北守邊塞,胡夷恐懼,也值得贊美。史萬歲心懷智勇,善待將士,人人都樂于獻身,士氣高昂。北退匈奴,南平僚夷,軍隊所到,威震遠方。論功堅持正氣,冒犯了顯貴大臣,皇帝偏听,助長奸邪,無罪而死,人人都很痛惜,有漠代李廣的風範。劉方號令無私,治軍嚴明肅正,平定林邑,終于使南方安寧,境外百蠻,無不誠服。杜彥伐齊平陳,屢立戰功,坐鎮北方邊陲,胡人不再為患。周搖以質樸正直出名。獨孤楷以善于撫恤被人稱譽。獨孤盛身臨江都之變的地方,可以與古人的業績相比。乞伏慧能夠以爵位相讓,亦可說是值得贊美。然而乞伏慧僅以供設帷帳不豐厚,以致遭到放黜,君主放縱自己的欲念,給予的處罰亦可謂太重了。陰世師遭天廢棄,誓死不改,雖然先知先覺相異,但頗與後來衰敗的人相同。楊義臣時處紛亂,功名成就于征討遼東的三捷,然而因功被猜忌,能得以善終也是幸運了。


如果你對北史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北史》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