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任城王雲,年五歲,恭宗崩,號哭不絕聲。世祖聞之而呼,抱之泣曰︰“汝何知而有成人之意也!”和平五年封,拜使持節、侍中、征東大將軍、和龍鎮都大將。顯祖時,拜都督中外諸軍事、中都坐大官,听理民訟,甚收時譽。
延興中,顯祖集群僚,欲禪位于京兆王子推。王公卿士,莫敢先言。雲進曰︰“陛下方隆太平,臨覆四海,豈得上違宗廟,下棄兆民。父子相傳,其來久矣。皇魏之興,未之有革。皇儲正統,聖德夙章。陛下必欲割捐塵務,頤神清曠者,冢副之寄,宜紹寶歷。若欲舍儲,輕移宸極,恐非先聖之意,駭動人情。又,天下是祖宗之天下,而陛下輒改神器,上乖七廟之靈,下長奸亂之道,此是禍福所由,願深思慎之。”太尉源賀又進曰︰“陛下今欲外選諸王而禪位于皇叔者,臣恐春秋蒸嘗,昭穆有亂,脫萬世之後,必有逆饗之譏,深願思任城之言。”東陽公元丕等進曰︰“皇太子雖聖德夙彰,然實沖幼。陛下富于春秋,始覽機政,普天景仰,率土系心,欲隆獨善,不以萬物為意,其若宗廟何!其若億兆何!”顯祖曰︰“儲宮正統,受終文祖,群公相之,有何不可?”于是傳位于高祖。
後蠕蠕犯塞,雲為中軍大都督,從顯祖討之,遇于大磧。事具《蠕蠕傳》。後仇池氐反,以雲為征西大將軍討平之。除都督徐級 菰禱粗罹 隆 鞫 蠼 荽淌貳T埔蘊 鞘限埃 砬蠼餿危 宰娌恍懟T票 哦 玻 誦碇 P隕聘 紓 眯旆街 模 儺賬 妨怠K鴕徘 晃匏 塴O宰嫖哦 沃 8窗菔討小 卸即蠊 筒 ャ 蚯R 3鑫﹤街荽淌罰 員窘 T屏糶惱 攏 醯孟慮椋 謔嗆現萸牖 渚釵宄摺き諼逕 員ㄔ貧鰲8咦婕沃 ㄊ鉤紙 級繳攣髦罹 隆 髂洗蠼 を艙蚨即蠼 褐荽淌貳T屏 髯孕蓿 糶氖 煲趾狼浚 旱料 梗 菝袼討 W杏噯恕N拿魈 蠹沃 筒 ャL 臀迥輳 壩謚蕁R帕畋≡幔 鶚苴R 。諸子奉遵其旨。喪至京師,車駕親臨,哭之哀慟,贈以本官,謚曰康。陪葬雲中之金陵。
雲長子澄,字道鎮,少而好學。及康王薨,澄居喪以孝聞。襲封,加征北大將軍。高祖時,蠕蠕犯塞,加澄使持節、都督北討諸軍事以討之。蠕蠕遁走,又以氐羌反叛,除都督梁益荊三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梁州刺史。文明太後引見澄,誡厲之,顧謂中書令李沖曰︰“此悍縞褳路 亂糲型瘢 蔽 謔伊煨洹J切惺怪 爻莆乙狻G淶 侵 也煌 溉宋鏌病!繃褐葚鄧 鈧儐浴え怕蕖 畈沸值薌胺 撐痰齲 砸躍穎叩叵眨 牢 捉啤3沃林藎 勘朔縊祝 盞薊掣健1硭推怕蓿 謚儐匝 欽蚋苯 畈飯鬩堤 兀 撐坦痰勒蚋苯 W雜嗍姿⑶ 魎娌哦 彌 罡秸呱停 Ч 又鎩S謔淺鴣靨 唬 髂峽釧場<郵討校 鴕亂幌 寺硪黃ュ 造浩淠塴
後轉征東大將軍、開府、徐州刺史,甚有聲績。朝于京師,引見于皇信堂。高祖詔澄曰︰“昔鄭子產鑄刑書,而晉叔向非之。此二人皆是賢士,得失竟誰?”對曰︰“鄭國寡弱,攝于強鄰,民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鑄刑書以示威。雖乖古式,合今權道,隨時濟世,子產為得。而叔向譏議,示不忘古,可與論道,未可語權。”高祖曰︰“任城當欲為魏之子產也。”澄曰︰“子產道合當時,聲流竹素。臣既庸近,何敢庶幾?愚謂子產以四海為家,宣文德以懷天下,但江外尚阻,車書未一,季世之民,易以威伏,難以禮治。愚謂子產之法,猶應暫用,大同之後,便以道化之。”高祖心方革變,深善其對,笑曰︰“非任城無以識變化之體。朕方創改朝制,當與任城共萬世之功耳。”
後徵為中書令,改授尚書令。蕭賾使庾蓽來朝,蓽見澄音韻遒雅,風儀秀逸,謂主客郎張彝曰︰“往魏任城以武著稱,今魏任城乃以文見美也。”時詔延四廟之子,下逮玄孫之冑,申宗宴于皇信堂,不以爵秩為列,悉序昭穆為次,用家人之禮。高祖曰︰“行禮已畢,欲令宗室各言其志,可率賦詩。”特令澄為七言連韻,與高祖往復賭賽,遂至極歡,際夜乃罷。
後高祖外示南討,意在謀遷,齋于明堂左個,詔太常卿王諶,親令龜卜,易筮南伐之事,其兆遇《革》。高祖曰︰“此是湯武革命,順天應人之卦也。”群臣莫敢言。澄進曰︰“《易》言革者更也。將欲應天順人,革君臣之命,湯武得之為吉。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葉。今曰卜征,乃可伐叛,不得雲革命。此非君人之卦,未可全為吉也。”高祖厲聲曰︰“《象》雲‘大人虎變’,何言不吉也!”澄曰︰“陛下龍興既久,豈可方同虎變!”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眾也!”澄曰︰“社稷誠知陛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參顧問,敢盡愚衷。”高祖既銳意必行,惡澄此對。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復何傷!”車駕還宮,便召澄。未及升階,遙謂曰︰“向者之《革卦》,今更欲論之。明堂之忿,懼眾人競言,阻我大計,故厲色怖文武耳,想解朕意也。”乃獨謂澄曰︰“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任城意以為何如?”澄曰︰“伊洛中區,均天下所據。陛下制御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高祖曰︰“北人戀本,忽聞將移,不能不驚擾也。”澄曰︰“此既非常之事,當非常人所知,唯須決之聖懷,此輩亦何能為也?”高祖曰︰“任城便是我之子房。”加撫軍大將軍、太子少保,又兼尚書左僕射。及駕幸洛陽,定遷都之策,高祖詔曰︰“遷移之旨,必須訪眾。當遣任城馳驛向代,問彼百司,論擇可否。近日論《革》,今真所謂革也,王其勉之。”既至代都,眾聞遷詔,莫不驚駭。澄援引今古,徐以曉之,眾乃開伏。澄遂南馳還報,會車駕于滑台。高祖大悅,曰︰“若非任城,朕事業不得就也。”從幸 宮,除吏部尚書。
及幸代,車駕北巡,留澄簡舊臣。初,魏自公侯以下,迄于選臣,動有萬數,冗散無事。澄品為三等,量其優劣,盡其能否之用,咸無怨者。駕還洛京,復兼右僕射。
高祖至北邙,遂幸洪池,命澄侍升龍舟,因賦詩以序懷。高祖曰︰“朕昨夜夢一老公,頭鬢皓白,正理冠服,拜立路左。朕怪而問之,自雲晉侍中嵇紹,故此奉迎。神爽卑懼,似有求焉。”澄對曰︰“晉世之亂,嵇紹以身衛主,殞命御側,亦是晉之忠臣;比干遭紂凶虐,忠諫剖心,可謂殷之良士。二人俱死于王事,墳塋並在于道周。然陛下徙御殷洛,經殷墟而布吊比干,至洛陽而遺嵇紹,當是希恩而感夢。”高祖曰︰“朕何德,能幽感達士也?然實思追禮先賢,標揚忠懿。比干、嵇紹皆是古之誠烈,而朕務濃于比干,禮略于嵇紹,情有愧然。既有此夢,或如任城所言。”于是求其兆域,遣使吊祭焉。蕭鸞既殺蕭昭業而自立,昭業雍州刺史曹虎請以襄陽內附。分遣諸將,車駕將自赴之。豫州又表,虎奉誠之使不復重來。高祖引澄及咸陽王禧、彭城王勰、司徒馮誕、司空穆亮、鎮南李沖等議之。高祖曰︰“比得邊州表雲,襄陽慕化,朕將鳴鑾江沔,為彼聲勢。今復表稱,更無後信,于行留之計,竟欲如何?”禧等或雲宜行,或言宜止。高祖曰︰“眾人紛紜,意見不等,朕莫知所從。必欲盡行留之勢,使言理俱痴擼 擻鋅橢鰨 蠶嗥鴟 H緯怯胝蚰餃 α糝 椋 薜蔽 誦兄 郟 罟 闋 檬⑶ ツ嘰又 !庇謔歉咦嬖唬骸岸 褪匝粵艏埔病!背宥栽唬骸俺嫉日 醞接 荽矗 慫估職玻 φ呶瓷螅 灰飼岫 !備咦嬖唬骸跋逖艨釵剩 頻筆切欏R嘀 跚ㄖ 瘢 摶死鴕邸M壓槌嫌惺擔 吹背似湓黴劍 對蠐謝嶧 幔 蚵雲澆 薄H縉淥涂釷切椋 銥捎窩不闖 拭裰 貢送斂隕 ﹥ 輪 冢 春嗡 鴝 G艘瘓 客呀滴適鞘擔 2桓P櫻 灰嗷 榪畛希 匐藪舐砸病!背臥唬骸敖滴嗜羯螅 τ斜碇省6 谷艘環擔 參摶粑剩 湔┬部杉 =翊 ㄖ 冢 飼榱當荊 咐巰嘈 季吐逡兀 游摶淮 遙 毅譾偈 福 乖箍嗉慈鄭 卑茲校 址歉櫛柚 σ病=褡惹 畛豕梗 佷 鞣叫耍 親永窗俁輪 眨 ┐蛩亮χ 錚 絲貕汙翾 荽嗣袷 G胰 言 敖印9鍍淇釷擔 ψ隳篩⑶ 似較邈媯 緩蠖 蕁=裎薰世蛻媯 瘴 擔 執燜 焱 稍艫 T干俠瑯談 記ㄖ 枘眩 埋媸 恕隊篩 分 劣劍 亂兀 菘狄謖住!倍 究樟烈暈 誦校 浣醞 3撾攪獵唬骸骯 諭餳 侯峒日牛 杏巧 課盤嘎郟 輝復誦校 蔚枚允е嶄 縊怪 鏌玻棵奼巢煌 律嫫圬 撬 鉸鄣樂 攏 L 恐 濉;蠐星悴啵 痹還 藏 肌!崩畛逶唬骸叭緯峭蹩晌街矣諫琊 副菹律畈炱溲浴3嫉仍諭猓 緣 饜校 笥爰 荒蓖 恰Q鱸甘д牟悶淇煞瘛!備咦嬖唬骸叭緯鞘室怨 卻與蓿 腥鞜寺邸2淮與拚擼 偽亟災葉 ㄊ棟參R病P 沂譴籩抑 簦 弈慫浦睿俊背臥唬骸俺技扔薨擔 皇洞罄恚 裳哉擼 瀋嫘 遙 牆呔 睿 恢 籩藝呔購尉藎俊備咦嬖唬骸叭緯峭丫猶 χ 危 畬籩以詡閡病!背臥唬骸俺汲喜歐怯義觶 傾諍投Γ 訓美木庸 紓 憊俁 校 桓河拗盡!備咦媧笮Α3斡治攪獵唬骸拔艏櫥 諍何淝懊嬲酃 鍤懲閹詵梗 圓急唬 破湔┬病S謔憊 鍇 孟輪 N淶么炯櫥鮒林遙 ツ擼 順葡汀9 鵲讕 羰浚 桿汲ツ咧 浴!備咦嫘υ唬骸叭緯怯 員燃櫥 病G宜 允槍 粗 檬 冢 偽閾凰究找病!奔菟炷戲ャ
五等開建,食邑一千戶。後從行征至懸瓠,以篤疾還京。駕餞之汝汶,賦詩而別。車駕還洛,引見王公侍臣于清徽堂。高祖曰︰“此堂成來,未與王公行宴樂之禮。後東閣廡堂粗復始就,故今與諸賢欲無高而不升,無小而不入。”因之流化渠。高祖曰︰“此曲水者亦有其義,取乾道曲成,萬物無滯。”次之洗煩池。高祖曰︰“此池中亦有嘉魚。”澄曰︰“此所謂‘魚在在藻,有頒其首’。”高祖曰︰“且取‘王在靈沼,于韌魚躍’。”次之觀德殿。高祖曰︰“射以觀德,故遂命之。”次之凝閑堂。高祖曰︰“名目要有其義,此蓋取夫子閑居之義。不可縱奢以忘儉,自安以忘危,故此堂後作茅茨堂。”謂李沖曰︰“此東曰步元廡,西曰游凱廡。此堂雖無唐堯之君,卿等當無愧于元、凱。”沖對曰︰“臣既遭唐堯之君,不敢辭元、凱之譽。”高祖曰︰“光景垂落,朕同宗則有載考之義,卿等將出無還,何得默爾,不示德音。”即命黃門侍郎崔光、郭祚,通直郎邢巒、崔休等賦詩言志。燭至,公卿辭退。李沖再拜上千萬歲壽。高祖曰︰“卿向以燭至致辭,復獻千萬之壽,朕報卿以《南山》之詩。”高祖曰︰“燭至辭退,庶姓之禮;在夜載考,宗族之義。卿等且還,朕與諸王宗室,欲成此夜飲。”
又從幸 。還洛,以出納之勞,增邑五百戶。坐公事免官。尋兼吏部尚書。a州刺史穆泰在州謀反,推朔州刺史、陽平王頤為主。頤表其狀。高祖召澄入見凝閑堂,曰︰“適得陽平表曰︰穆泰謀為不軌,招誘宗室。脫或必然,遷京甫爾,北人戀舊,南北紛擾,朕洛陽不立也。此事非任城不辦,可為我力疾向北。如其弱也,直往擒翦;若其勢強,可承制發並肆兵以殄之。雖知王患,既是國家大事,不容辭也。”澄曰︰“泰等愚惑,正戀本為此,非有遠圖。臣誠怯弱,不憚是輩,雖復患罰 窀矣寫牽】韉斌讕︵牧Γ 討 運饋T副菹攣鷯恰!備咦嫘υ唬骸暗萌緯譴誦校 薷春斡且病!彼焓誚冢 袷狗 蹋 笥遙 孕 a州事。行達雁門,太守夜告泰已握眾西就陽平,城下聚結,唯見弓仗。澄聞便速進。時右丞孟斌曰︰“事不可量,須依敕召並肆兵,然後徐動。”澄曰︰“泰既構逆,應據堅城,而更迎陽平,度其所為,似當勢弱。泰既不相拒,無故發兵,非宜也。但速往鎮之,民心自定。”遂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又遣治書侍御史李煥先赴,至即擒泰,民情怡然。窮其黨與,罪人皆得,鉅鹿公陸睿、安樂侯元隆等百余人皆獄禁。具狀表聞,高祖覽表大悅,召集公卿以下以表示之,曰︰“我任城可謂社稷臣也,尋其罪案,正復皋陶斷獄,豈能過之?”顧謂咸陽王等曰︰“汝等脫當其處,不能辦此。”車駕尋幸平城,勞澄曰︰“任城此行,深副遠寄。”對曰︰“陛下威靈遠被,罪人無所逃刑,臣何勞之有?”引見逆徒,無一人稱枉。時人莫不嘆之。高祖顧謂左右曰︰“昔仲尼雲︰‘听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然聖人之听訟,殆非常人所匹;必也無訟,今日見之矣。”以澄正尚書。
車駕南伐,留澄居守,復兼右僕射。澄表請以國秩一歲租布帛助軍資,詔受其半。高祖幸 ,值高車樹者反叛,車駕將親討之。澄表諫不宜親行。會江陽王繼平之,乃止。高祖還洛,引見公卿。高祖曰︰“營國之本,禮教為先。朕離京邑以來,禮教為日新以不?”澄對曰︰“臣謂日新。”高祖曰︰“朕昨入城,見車上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襖者,若為如此,尚書何為不察?”澄曰︰“著猶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一言可以喪邦者,斯之謂歟?可命史官書之。”又曰︰“王者不降佐于蒼昊,皆拔才而用之。朕失于舉人,任許一群婦人輩奇事,當更銓簡耳。任城在省,為舉天下綱維,為當署事而已?”澄曰︰“臣實署事而已。”高祖曰︰“如此便一令史足矣,何待任城?”又曰︰“我遣舍人宣詔,何為使小人聞之?”澄曰︰“時雖有干吏,去榜亦遠。”高祖曰︰“遠則不聞,聞則不遠。既得聞詔,理故可知。”于是留守群臣遂免冠謝罪。尋除尚書右僕射。蕭寶卷遣其太尉陳顯達入寇漢陽。是時高祖不豫,引澄入見清徽堂。詔曰︰“顯達侵亂,沔陽不安,朕不親行,莫攘此賊。朕疾患淹年,氣力繁祝 纈蟹淺# 緯譴笫隆J嵌穩緯潛匭氪與蕖!背翁櫧 栽唬骸俺冀韉苯 呻胖 Γ 悅 媳 !彼齏蛹菽戲ャ8咦奼潰 問芄嗣
世宗初,有降人嚴叔懋告尚書令王肅遣孔思達潛通寶卷,圖為叛逆,寶卷遣俞公喜送敕于肅,公喜還南,肅與裴叔業馬為信。澄信之,乃表肅將叛,輒下禁止。咸陽、北海二王奏澄擅禁宰輔,免官歸第。
尋出為平西將軍、梁州刺史。辭以母老。除安東將軍、相州刺史,復固辭。改授安西將軍、雍州刺史。尋徵赴季秋講武。除都督淮南諸軍事、鎮南大將軍、開府、揚州刺史。下車封孫叔敖之墓,毀蔣子文之廟。頻表南伐,世宗不許。又辭母老,乞解州任,寢而不報。加散騎常侍。
澄表曰︰“臣參訓先朝,藉規有日,前言舊軌,頗亦聞之。又昔在a代,親習皇宗,熟秘序疑 庭無闕日。臣每于侍坐,先帝未常不以《書典》在懷,《禮經》為事,周旋之則,不輟于時。自鳳舉中京,方隆禮教,宗室之範,每蒙委及,四門之選,負荷銓量。自先皇升遐,未遑修述。學宮虛荷四門之名,宗人有闕四時之業,青衿之緒于茲將廢。臣每惟其事,竊所傷懷。伏惟聖略宏遠,四方罕務,宴安之辰,于是乎在。何為太平之世,而令子衿之嘆興焉;聖明之日,而使宗人之訓闕焉。愚謂可敕有司,修復皇宗之學,開闢四門之教,使將落之族,日就月將。”詔曰︰“冑子崇業,自古盛典,國均之訓,無應久廢,尚書更可量宜修立。”澄又表母疾解州任,不听。
蕭衍將張囂之寇陷夷陵戍,澄遣輔國將軍成興步騎赴討,大破之,復夷陵,囂之遁走。又遣長風戍主奇道顯攻蕭衍陰山戍,破之,斬其戍主龍驤將軍、都亭侯梅興祖。仍引攻白槁戍,又破之,斬其寧朔將軍、關內侯吳道爽。澄表曰︰“蕭衍頻斷東關,欲令巢湖泛溢。湖周回四百余里,東關合江之際,廣不過數十步,若賊計得成,大湖傾注者,則淮南諸戍必同晉陽之事矣。又吳楚便水,且灌且掠,淮南之地,將非國有。壽陽去江五百余里,眾庶惶惶,並懼水害。脫乘民之願,攻敵之虛,豫勒諸州,纂集士馬,首秋大集,則南瀆可為飲馬之津,霍嶺必成徙倚之觀。事貴應機,經略須早。縱混一不可必果,江西自是無虞。若猶豫緩圖,不加除討,關塞既成,襄陵方及,平原民戍定為魚矣。”詔發冀、定、瀛、相、並、濟六州二萬人,馬一千五百匹,令仲秋之中畢會淮南,並壽陽先兵三萬,委澄經略。
先是朝議有南伐之意,以蕭寶夤為東揚州刺史據東城,陳伯之為江州刺史戍陽石,以澄總督二鎮,授之節度。至是勒兵進討。以東關水沖,大峴險要,東關縱水,陽石、合肥有急懸之切;不圖大峴,則歷陽有乘險之援,淮陵陸道,九山水路,並宜經略。于是遣統軍傅豎眼、王神念等進次大峴、東關、九山、淮凌,皆分部諸將,倍道據之;總勒大眾,絡繹相接。而神念克其關要、潁川二城,斬衍軍主費尼。而寧朔將軍韋惠、龍驤將軍李伯由仍固大峴。澄遣統軍黨法宗、傅豎眼等進軍克之,遂圍白塔、牽城。數日之間,便即逃潰。衍清溪戍望風散走。衍徐州刺史司馬明素率眾三千,欲援九山;徐州長史潘伯鄰規固淮陵;寧朔將軍王燮負險焦城。法宗進克焦城,破淮陵,擒明素,斬伯鄰。其濟陰太守王厚強、廬江太守裴邃即亦奔退。詔澄曰︰“將軍文德內昭,武功外常 苧鉲舐裕 唇 狻3ホ渮際媯 敉繳迤 騉鬖K郟 叵 懟O虢 舨 詰┤Χ K 褪茁玻 鹽胖 !
初,澄出討之後,衍將姜慶真襲據壽春外郭,齊王蕭寶夤擊走之。長史韋纘坐免官,澄以在外無坐。遂攻鐘離。又詔︰“鐘離若食盡,三月已前,固有可克,如至四月,淮水泛長,舟行無礙,宜善量之。前事捷也,此實將軍經略,勛有常焉。如或以水盛難圖,亦可為萬全之計,不宜昧利無成,以貽後悔也。”蕭衍冠軍將軍張惠紹、游擊將軍殷暹、驍騎將軍趙景悅、龍驤將軍張景仁等率眾五千,送糧鐘離。澄遣統軍王足、劉思祖等邀擊惠紹等,大破之。獲惠紹、殷暹、景仁及其屯騎校尉史文淵等軍主以上二十七人。既而遇雨,淮水暴長,引歸壽春。還既狼狽,失兵四千余人。頻表解州,世宗不許。有司奏軍還失路,奪其開府,又降三階。時蕭衍有移,求換張惠紹。澄表請不許,詔付八座會議。尚書令、廣陽王嘉等奏宜還之,詔乃听還。後果復寇邊。
轉澄鎮北大將軍、定州刺史。初,民中每有橫調,百姓煩苦,前後牧守,未能蠲除。澄多所省減,民以忻賴。又明黜陟賞罰之法,表減公園之地,以給無業貧口,禁造布絹不任衣者。母孟太妃薨,居喪毀瘠,當世稱之。服闋,除太子太保。
于時高肇當朝,猜忌賢戚。澄為肇間構,常恐不全,乃終日昏飲,以示荒敗。所作詭越,時謂為狂。
世宗夜崩,時事倉卒,高肇擁兵于外,肅宗沖幼,朝野不安。澄疏斥不預機要,而朝望所屬。領軍于忠、侍中崔光等奏澄為尚書令,于是眾心忻服。又加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尋遷司空,加侍中。俄詔領尚書令。
初,正始之末,詔百司普升一級,而執事者不達旨意,刺史、守、令限而不及。澄奏曰︰“竊惟雲構郁起,澤及百司,企春望榮,內外同慶。至于賞陟,不及守宰,爾來十年,冤訟不絕。封回自鎮遠、安州入為太尉長史,元匡自征虜、a州入作宗卿,二人遷授,並在先詔。應蒙之理,備在于斯。兼州佐停私之徒,陪臣郡丞之例,尚蒙天澤下降,榮及當時。然參佐之來,皆因府主。今府主不沾,佐官獨預,棄本賞末,愚謂未允。今計刺史、守、宰之官,請準封回,悉同泛限,上允初旨百司之章,下覆訟者元元之心。”詔曰︰“自今已後,內外之事,嘗經先朝者,不得重聞。”澄奏曰︰“臣聞堯懸諫諍之鼓,舜置誹謗之木,皆所以廣耳目于芻蕘,達四聰于天下。伏惟太祖開基,化隆自遠,累聖相承,于今九帝。重光疊照,污隆必同,與奪隨時,道無a體。思過如渴,言重千金,故稱無諱之朝,邁蹤三、五。高祖沖年纂歷,文明協統,變官易律,未為違典。及慈聖臨朝,母儀宇縣,爰發慈令,垂心滯獄,深枉者仰日月于九泉,微屈者希曲照于盆下。今乃格以先朝,限以一例,斯誠奉遵之本心,實乖元元之至望。在于謙挹,有乖舊典。謹尋抱枉求直,或經累朝。毫厘之差,正之宜速;謬若千里,駟馬弗追。故禮有損益,事有可否,父有諍子,君有諫臣,琴瑟不調,理宜改作。是以防川之論,小決則通;鄉校之言,擁則敗國。矧伊陳屈,而可抑以先朝。且先朝屈者,非故屈之,或有司愛憎,或執事濁僻,空文致法,以誤視听。如此冤塞,彌在可哀。僭之與濫,寧失不經,乞收今旨,還依前詔。”詔曰︰“省奏,深體毗贊之情,三皇異軌,五代殊風,一時之制,何必詮改。必謂虛文設旨,理在可申者,何容不同來執。可依往制。”
澄表上《皇誥宗制》並《訓詁》各一卷,意欲皇太後覽之,思勸戒之益。又奏利國濟民所宜振舉者十條。一曰律度量衡,公私不同,所宜一之。二曰宜興學校,以明黜陟之法。三曰宜興滅繼絕,各舉所知。四曰五調之外,一不煩民;任民之力,不過三日。五曰臨民之官,皆須黜陟,以旌賞罰。六曰逃亡代輸,去來年久者,若非伎作,任听即住。七曰邊兵逃走,或實陷沒,皆須精檢;三長及近親,若實隱之,徵其代輸,不隱勿論。八曰工商世業之戶,復徵租調,無以堪濟,今請免之,使專其業。九曰三長禁奸,不得隔越相領,戶不滿者,隨近並合。十曰羽林虎賁,邊方有事,暫可赴戰,常戍宜遣蕃兵代之。靈太後下其奏,百僚議之,事有同否。
時四中郎將兵數寡弱,不足以襟帶京師,澄奏宜以東中帶滎陽郡,南中帶魯陽郡,西中帶a農郡,北中帶河內郡,選二品、三品親賢兼稱者居之。省非急之作,配以強兵,如此則深根固本、強干弱枝之義也。靈太後初將從之,後議者不同,乃止。澄又重奏曰︰“固本宜強,防微在豫,故雖有文事,不忘武功。況今南蠻仍獷,北妖頻結,來事難圖,勢同往變。脫暴勃忽起,振動關畿,四府羸卒,何以防擬?平康之世,可以寄安,遺之久長,恐非善策。如臣愚見,郎將領兵,兼總民職,省官實祿,于是乎在。求還依前增兵益號。將位既重,則念報亦深,軍郡相依,則表里俱濟。朝廷無四顧之憂,奸宄絕窺覦之望矣。”卒不納。又以流人初至遠鎮,衣食無資,多有死者,奏並其妻子給糧一歲,從之。尋以疾患,求解任。不許。
蕭衍于浮山斷淮為堰,以灌壽春。乃除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南討諸軍事,勒眾十萬,將出彭宋。尋淮堰自壞,不行。
澄以北邊鎮將選舉彌輕,恐賊虜窺邊,山陵危迫,奏求重鎮將之選,修警備之嚴。詔不從。賊虜入寇,至于舊都,鎮將多非其人,所在叛亂,犯逼山陵,如澄所慮。澄奏︰都城府寺猶未周悉,今軍旅初寧,無宜發眾,請取諸職人及司州郡縣犯十杖已上百鞭已下收贖之物,絹一匹,輸磚二百,以漸修造。詔從之。太傅、清河王懌表奏其事,遂寢不行。
澄又奏曰︰“臣聞賞必以道,用防淫人之奸;罰不濫及,以戒良士之困。刑者,橐病C看谷 叮 芍辭耄 壞靡訊 彌 J槍市〈籩 鄖椋蝗艘緩羿擔 蚩魍醯饋P譚5檬⑶ 誦朔現 梢病G暈潘局菽痢 敉醭加鴻嗌狽畛 牒 選ぉ懊畔侶際亂 聰停 湟蜆 攏 硎滴淳 ︰握擼刻 街 潰 薟緩岱ュ恍形 校 卵槁 塴H粽訓茸湊茫 雷鏌遠 π逃詼際校 脛諂 蝗縉湟傷撇環鄭 槔砦淳浚 灰艘勻 寰帕髦 僬認鹵闥潰 峋 衩 死 芊 M 曛縈詿笫斜奚蔽迦耍 凹煸咦矗 藪緋摺=窀純岷Γ 恢劣詿恕3 霸圃疲 袒塵 怠H羯鄙 諳攏 白ㄓ誄跡 司 菜 從茫孔鑰 乓岳矗 髏髦 潰 次潘貢紉病N渫踉唬骸 岵灰砸蝗酥 滋煜隆! 侵孛衩 病G胍約 賂鍛ぐ就憑浚 櫧湮﹦僦 矗 炱滂嗌敝 恚 故欠欠置鰨 幕昊裱 !壁 又
澄當官而行,無所回避。又奏墾田授受之制八條,甚有綱貫,大便于時。前來尚書文簿,諸曹須,則出借。時公車署以理冤事重,奏請真案。澄執奏以尚書政本,特宜遠慎,故凡所奏事,閣道通之,蓋以秘要之切,防其宣露。寧有古制所重,今反輕之,內猶設禁,外更寬也?宜繕寫事意,以付公車。詔從之。西域噠、波斯諸國各因公使,並遺澄駿馬一匹。澄請付太僕,以充國閑。詔曰︰“王廉貞之德,有過楚相,可敕付廄,以成君子大哉之美。”
御史中尉、東平王匡奏請取景明元年以來內外考簿、吏部除書、中兵勛案並諸殿最,欲以案校竊階盜官之人,靈太後許之。澄表曰︰
臣聞三季之弊,由于煩刑;火德之興,在于三約。是以老聃雲︰“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又曰︰“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又曰︰“天綱恢恢,疏而不漏”。是故欲求治本,莫若省事清心。昔漢文斷獄四百,幾致刑措,省事所致也。蕭曹為相,載其清靜畫一之歌,清心之本也。今欲求之于本,宜以省事為先,使在位群官,纂蕭曹之心,以毗聖化。如此,則上下相安,遠近相信,百司不怠,事無愆失。豈宜擾世教以深文,烹小鮮以煩手哉!
臣竊惟景明之初暨永平之末,內外群官三經考課。逮延昌之始,方加黜陟。五品以上,引之朝堂,親決聖目;六品以下,例由敕判。自世宗晏駕,大宥三行,所以蕩除故意,與物更始。革世之事,方相窮核,以臣愚見,謂為不可。
又尚書職分,樞機出納。昔魏明帝卒至尚書門,陳矯亢辭,帝慚而返。夫以萬乘之重,非所宜行,猶屈一言,慚而回駕,群官百司,而可相亂乎?故陳平不知錢谷之數,邴吉不問僵道之死,當時以為達治,歷代用為美談。但宜各守其職,思不出位,潔己以勵時,靖恭以致節。又尋御史之體,風聞是司,至于冒勛妄考,皆有處別,若一處有風謠,即應攝其一簿,研檢虛實。若差舛不同,偽情自露,然後繩以典刑,人孰不服?豈有移一省之案,取天下之簿,尋兩紀之事,窮革世之尤,如此求過,誰堪其罪!斯實聖朝所宜重慎也。
靈太後納之,乃止。
後遷司徒公,侍中、尚書令如故。澄又表曰︰
伏惟世宗宣武皇帝命將授旗,隨陸啟顙;運籌制勝,淮漢自賓。節用勞心,志清六合,是故纘武修文,仍世彌盛。陛下當周康靖治之時,豈得晏安于玄默。然取外之理,要由內強;圖人之本,先在自備。蕭衍雖虐使其民,而窺覦不已。若遇我虛疲,士民凋窘,賊衍年老志張,思播虺毒,此之弗圖,恐受其病。伏惟陛下妙齡在位,聖德方升;皇太後總御天機,乾乾夕惕。若留意于負荷,忿車書之未一,進賢拔能,重官人之舉;標賞忠清,旌養人之器;修干戈之用,畜熊虎之士;愛時鄙財,輕寶重谷,七八年間,陛下聖略方剛,親王德干壯茂,將相膂力未衰,愚臣猶堪戎伍,荷戈帶甲之眾蓄銳于今,燕弧冀馬之盛充 在昔。又賊衍惡積禍盈,勢不能久,子弟暗悖,釁逆已彰,亂亡之兆,灼然可見。兼弱有徵,天與不遠,大同之機,宜須蓄備。昔漢帝力疾,討滅英布;高皇臥病,親除顯達。夫以萬乘之主,豈忘宴安,實以侵名亂正,計不得已。今宜慕二帝之遠圖,以肅寧為大任。
然頃年以來,東西難寇,艱虞之興,首尾連接,雖尋得翦除,亦大損財力。且饑饉之氓,散亡莫保;收入之賦不增,出用之費彌眾;不愛力以悅民,無豐資以待敵,此臣所以夙夜懷憂,悚息不寧者也。《易》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故曰︰財者,非天不生,非地不長,非時不成,非人不聚。生聚之由,如此其難;集人守位,若此之重。興替之道,焉可不慮?又古者使民,歲不過三日,食壯者之糧,任老者之智。此雖太平之法,難卒而因;然妨民害財,不亦宜戒!今墉雉素修,廄庫崇列,雖府寺膠塾,少有未周,大抵省府粗得庇憩理務,諸寺靈塔俱足致虔講道。唯明堂闢雍,國禮之大。來冬司徒兵至,請籌量減徹,專力經營,務令早就。其廣濟數施之財,酬商互市之弊,凡所營造,自非供御切須,戎仗急要,亦宜微減,以務阜積,庶府無橫損,民有全力。夫食土簋而媯德昭,寢畢室而禹功盛,章台麗而楚力衰,阿宮壯而秦財竭,存亡之由,灼然可睹。願思前王一同之功,畜力聚財,以待時會。
靈太後銳于繕興,在京師則起永寧、太上公等佛寺,功費不少,外州各造五級佛圖。又數為一切齋會,施物動至萬計。百姓疲于土木之功,金銀之價為之踴上,削奪百官事力,費損庫藏,兼曲賚左右,日有數千。澄故有此表。雖卒不從,常優答禮之。政無大小,皆引參決。澄亦盡心匡輔,事有不便于民者,必于諫諍,雖不見用,殷勤不已。內外咸敬憚之。
神龜二年薨,年五十三。賻布一千二百匹、錢六十萬、蠟四百斤,給東園溫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大鴻臚監護喪事,詔百僚會喪;贈假黃鉞、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太尉公;加以殊禮,備九錫,依晉大司馬、齊王攸故事;謚曰文宣王。澄之葬也,凶飾甚盛。靈太後親送郊外,停輿悲哭,哀動左右。百官會赴千余人,莫不[欷。當時以為哀榮之極。第四子彝襲。
彝,字子倫,繼室馮氏所生,頗有父風。拜通直散騎常侍。及元叉專權,而彝恥于托附,故不得顯職。莊帝初,河陰遇害,贈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謚曰文。
子度世,襲。武定中,金紫光祿大夫。齊受禪,爵例降。
彝兄順,字子和。九歲師事樂安陳豐,初書王羲之《小學篇》數千言,晝夜誦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徹。豐奇之,白澄曰︰“豐十五從師,迄于白首,耳目所經,未見此比。江夏黃童,不得無雙也。”澄笑曰︰“藍田生玉,何容不爾。”十六,通《杜氏春秋》,a集門生,討論同異。于時四方無事,國富民康,豪貴子弟,率以朋游為樂,而順下帷讀書,篤志愛古。性謇諤,淡于榮利,好飲酒,解鼓琴,每長吟永嘆,吒詠虛室。世宗時,上《魏頌》,文多不載。
起家為給事中。時尚書令高肇,帝舅權重,天下人士,望塵拜伏。順曾懷刺詣肇門,門者以其年少,答雲︰“在坐大有貴客”,不肯為通。順叱之曰︰“任城王海 墑羌 玻 奔凹 蓖 譴玻 跏摯估瘢 豕 卻錚 還 b,而順辭吐傲然,若無所睹。肇謂眾賓曰︰“此漢榔 卸 銎涓負 奔俺觶 せ泳此橢 3撾胖 笈 戎 ︰蟪 惺槭湯桑 砬ㄌ I僨洹R願贛僑й埃 奩 謊 磣願和痢J蹦甓 澹 閿邪追 饃ヵ槿ュ 桓錘 廊艘暈 き妓 隆
尋除給事黃門侍郎。時領軍元叉威勢尤盛,凡有遷授,莫不造門謝謁。順拜表而已,曾不詣叉。叉謂順曰︰“卿何謂聊不見我?”順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輔,叔父宜以至公為心,舉士報國,如何賣恩,責人私謝,豈所望也!”至于朝論得失,順常鯁言正議,曾不阿旨,由此見憚。出除平北將軍、a州刺史。順謂叉曰︰“北鎮紛紜,方為國梗,桑乾舊都,根本所系,請假都督,為國捍屏。”叉心疑難,不欲授以兵官。謂順曰︰“此朝廷之事,非我所裁。”順曰︰“叔父既握國柄,殺生由己,自言天之歷數應在我躬,何得復有朝廷也!”叉彌忿憚之。轉為安東將軍、齊州刺史。順自負有才,不得居內,每懷郁怏,形于言色。遂縱酒歡娛,不親政事。叉解領軍,徵為給事黃門侍郎。親友郊迎,賀其得入。順曰︰“不患不入,正恐入而復出耳。”俄兼殿中尚書,轉侍中。初,中山王熙起兵討元叉,不果而誅,及靈太後反政,方得改葬。順侍坐西游園,因奏太後曰︰“臣昨往看中山家葬,非唯宗親哀其冤酷,行路士女,見其一家七喪,皆為潸然,莫不酸泣。”叉妻時在太後側,順指之曰︰“陛下奈何以一妹之故,不伏元叉之罪,使天下懷冤!”太後默然不語。
就德興反于營州,使尚書盧同往討之,大敗而返。屬侍中穆紹與順侍坐,因論同之罪。同先有近宅借紹,紹頗欲為言。順勃然曰︰“盧同終將無罪!”太後曰︰“何得如侍中之言?”順曰︰“同有好宅與要勢侍中,豈慮罪也?”紹慚,不敢復言。靈太後頗事妝飾,數出游幸。順面諍曰︰“《禮》,婦人夫喪,自稱未亡人,首去珠玉,衣不被糸采。陛下母臨天下,年垂不惑,過甚修飾,何以示後世?”靈太後慚而不出。還入宮,責順曰︰“千里相徵,豈欲眾中見辱也!”順曰︰“陛下盛服炫容,不畏天下所笑,何恥臣之一言乎?”
初,城陽王徽慕順才名,偏相結納。而廣陽王淵奸徽妻于氏,大為嫌隙。及淵自定州被徵,入為吏部尚書,兼中領軍。順為詔書,辭頗優美。徽疑順為淵左右,由是與徐紇間順于靈太後,出順為護軍將軍。太常卿順奉辭于西游園,徽、紇侍側,順指之謂靈太後曰︰“此人魏之宰海 汗 幻穡 詹凰勞觥!辨 布綞 觥K乘煒股 持 唬骸岸 侗市∪耍 拔﹤赴鋼 簦 米戎搓 魑乙吐祝 彼 褚露 稹A樘 竽 謊浴J弊仿鬯掣腹送兄 Γ 鋈緯峭躋鴕囟 N⑶ 治 鴕匚灝倩V苑饉常 乜
順疾徽等間之,遂為《蠅賦》曰︰
余以仲秋休沐,端坐衡門,寄相琴書,托情紙翰。而蒼蠅小蟲,往來床幾。疾其變白,聊為賦雲︰
遐哉大道,廓矣洪氛。肇立秋夏,爰啟冬春。既含育于萬性,又芻狗而不仁。隨因緣以授體,齊美惡而無分。生茲穢類,靡益于人。名備群品,聲損眾倫。欹脛縴翼,紫首蒼身。飛不能迥,聲若遠聞。點緇成素,變白為黑。寡愛蘭芳,偏貪穢食。集桓公之尸,居平叔之側。亂雞鳴之響,毀皇宮之飾。習習戶庭,營營榛棘。反覆往還,譬彼讒賊。膚受既通,譖潤罔極。緝緝幡幡,交亂四國。于是妖姬進,邪士來,聖賢擁,忠孝摧。周昌拘于牖里,天乙囚于夏台。伯奇為之痛結,申生為之蒙災。《鴟 》悲其室,《采葛》懼其懷。《小弁》隕其涕,靈均表其哀。自古明哲猶如此,何況中庸與凡才!
若夫天生地養,各有所親︰獸必依地,鳥亦憑雲。或來儀以呈祉,或自擾而見文。或負圖而歸德,或餃書以告真。或夭胎而奉味,或殘軀以獻珍。或主皮而興禮,或牢豢以供神。雖死生之異質,俱有益于國人。非如蒼蠅之無用,唯構亂于蒸民。
遂屬疾在家,杜絕慶吊。後除吏部尚書,兼右僕射。及上省,登階向榻,見榻甚故,問都令史徐仵起。仵起曰︰“此榻曾經先王坐。”順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遂令換之。時三公曹令史朱暉,素事錄尚書、高陽王雍,雍欲以為廷尉評,頻請托順,順不為用。雍遂下命用之,順投之于地。雍聞之,大怒,昧爽坐都 ,召尚書及丞郎畢集,欲待順至,于眾挫之。順日高方至,雍攘袂撫幾而言曰︰“身,天子之子,天子之弟,天子之叔,天子之相,四海之內,親尊莫二,元順何人,以身成命,投棄于地!”順須鬢俱張,仰面看屋,憤氣奔涌,長[而不言。久之,搖一白羽扇,徐而謂雍曰︰“高祖遷宅中土,創定九流,官方清濁,軌儀萬古。而朱暉小子,身為省吏,何合為廷尉清官!殿下既先皇同氣,宜遵成旨,自有垣規而復逾之也。”雍曰︰“身為丞相、錄尚書,如何不得用一人為官?”順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得越樽俎而代之。未聞有別旨,令殿下參選事。”順又厲聲曰︰“殿下必如是,順當依事奏聞!”雍遂笑而言曰︰“豈可以朱暉小人,便相忿恨。”遂起,呼順入室,與之極飲。順之亢毅不撓,皆此類也。
後除征南將軍、右光祿大夫,轉兼左僕射。爾朱榮之奉莊帝,召百官悉至河陰。素聞順數諫諍,惜其亮直,謂朱瑞曰︰“可語元僕射,但在省,不須來。”順不達其旨,聞害衣冠,遂便出走,為陵戶鮮于康奴所害。家徒四壁,無物斂尸,止有書數千卷而已。門下通事令史王才達裂裳覆之。莊帝還宮,遣黃門侍郎山偉巡喻京邑。偉臨順喪,悲慟無已。既還,莊帝怪而問曰︰“黃門何為聲散?”偉以狀對。莊帝敕侍中元祉曰︰“宗室喪亡非一,不可周贍。元僕射清苦之節,死乃益彰,特贈絹百匹,余不得例。”贈驃騎大將軍、尚書令、司徒公、定州刺史,謚曰文烈。順撰《帝錄》二十卷,詩賦表頌數十篇,今多亡失。
長子朗,時年十七。枕戈潛伏積年,乃手刃康奴,以首祭于順墓,然後詣闕請罪。朝廷嘉而不問。朗涉歷書記,為司徒屬。天平中,為奴所害。贈都督瀛冀二州諸軍事、囗囗將軍、尚書右僕射、冀州刺史。
順弟淑,淑弟悲,並早卒。
悲弟紀,字子綱。永熙中,給事黃門侍郎。隨出帝沒于關中。
澄弟嵩,字道岳。高祖時,自中大夫遷員外常侍,轉步兵校尉。大司馬、安定王休薨,未及卒哭,嵩便游田。高祖聞而大怒,詔曰︰“嵩不能克己復禮,企心典憲,大司馬薨殂甫爾,便以鷹鷂自娛。有如父之痛,無猶子之情,捐心棄禮,何其太速!便可免官。”後從平沔北,累有戰功,除左中郎將,兼武衛將軍。
高祖南伐,蕭寶卷將陳顯達率眾拒戰。嵩身備三仗,免冑直前,將士從之,顯達奔潰,斬獲萬計。嵩于爾日勇冠三軍。高祖大悅而言曰︰“任城康王大有福德,文武頓出其門。”以功賜爵高平縣侯,賚帛二千五百匹。初,高祖之發洛也,馮皇後以罪幽于宮內。既平顯達,回次谷唐原,高祖疾甚,將賜後死,曰︰“使人不易可得。”顧謂任城王澄曰︰“任城必不負我,嵩亦當不負任城,可使嵩也。”于是引嵩入內,親詔遣之。
世宗即位,以武衛將軍兼侍中,出為平南將軍、荊州刺史。嵩表曰︰“蕭寶卷骨肉相殘,忠良先戮,臣下囂然,莫不離背,君臣攜貳,干戈日尋。流聞寶卷雍州刺史蕭衍兄懿于建業阻兵,與寶卷相持。荊郢二州刺史並是寶卷之弟,必有圖衍之志。臣若遣書相聞,迎其本謀,冀獲同心,並力除衍。平衍之後,彼必旋師赴救丹陽,當不能復經營疆陲,全固襄沔。臣之軍威已得臨據,則沔南之地可一舉而收。緣漢曜兵,示以威德,思歸有道者則引而納之,受疑告危者則援而接之。總兵佇銳,觀釁伺隙,若其零落之形已彰,怠懈之勢已著,便可順流摧鋒,長驅席卷。”詔曰︰“所陳嘉謀,深是良計。如當機形可進,任將軍裁之。”既而蕭衍尋克建業,乃止。除平北將軍、a州刺史。轉平東將軍、徐州刺史。又轉安南將軍、揚州刺史。
蕭衍湘州刺史楊公則率眾二萬,屯軍洛口。姜慶真領卒五千,據于首陂,又遣其左軍將軍騫小眼,軍主何天祚、張俊興等率眾七千,攻圍陸城。嵩乃遣統軍封邁、王會等步騎八千討之。邁達陸城,賊皆夜遁,追擊破之,斬獲數千,公則、慶真退還馬頭。衍徐州刺史昌義之屯據高皇,遣三軍潛寇陰陵,以淮水淺竭,不通船艦,屯于馬頭。衍將田道龍、何景先等領卒三千已至衡山,規寇陸城。寇並充逼。嵩遣兼統軍李叔仁等援舍肥、小峴、楊石,頻戰破之。衍征虜將軍趙草屯于黃口,嵩遣軍司趙熾等往討之。先遣統軍安伯丑潛師夜渡,伏兵下蔡。草率卒四千,逆來拒戰,伯丑與下蔡戍主王虎等前後夾擊,大敗之,俘斬溺死四千余人。統軍李叔仁等夜襲硤石之賊,又破之。衍將姜慶真專據肥I,冠軍將軍曹天寶屯于雞口,軍主尹明世屯東硤石。嵩遣別將羊引次于淮西,去賊營十里,司馬趙熾率兵一萬為表里聲勢。眾軍既會,分擊賊之四壘。四壘之賊,戰敗奔走,斬獲數千,溺死萬數。統軍牛敬賓攻硤石,明世宵遁。慶真合余燼浮淮下,下蔡戍主王略截流擊之,俘斬太半。于是威名大振。
後為蒼頭李太伯等同謀害嵩,並妻穆氏及子世賢。世宗為嵩舉哀于東堂,賻絹一千匹,贈車騎將軍、領軍,謚曰剛侯。
第二子世俊,頗有干用,而無行業。襲爵,除給事中、東宮舍人。伯父澄表求轉階授之,于是除員外散騎常侍。肅宗時,追論嵩勛,封世俊衛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遷冠軍將軍、宗正少卿,又為散騎常侍、安南將軍、武衛將軍、河南尹。尋除鎮東將軍、青州刺史,轉征東將軍,加散騎常侍。邢杲之亂,圍逼州城,世俊憑城拒守,遂得保全。孝莊時,除衛將軍、吏部尚書。爾朱兆寇京師,詔世俊以本官為都督,防守河橋。及兆至河,世俊初無拒守意,便隔岸遙拜,時論疾之。前廢帝世,為驃騎將軍,仍加尚書,尤為爾朱世隆所昵。出帝初,加儀同三司,改封武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世俊居選曹,不能厲心,多所受納,為中尉彈糾,坐免官。尋復本職。孝靜初,加侍中、尚書右僕射,遷尚書令。世俊輕薄,好去就,詔送晉陽。興和中,薨。贈侍中、都督冀定瀛殷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太傅、定州刺史,尚書令、開國公如故,謚曰躁戾。子景遠襲,散騎侍郎。
世賢弟世哲,武定中,吏部郎。
嵩弟贍,字道周。高祖時,自囗大夫稍遷宗正少卿、龍驤將軍、光州刺史、散騎常侍、左將軍,遷平東將軍、賈荽淌貳F陌 槭罰 氨└蒙薄3紊畛芊拗 渫 礎S興淖印3テ釉叮 惺槔傘
史臣曰︰顯祖之將禪讓,可謂國之大節。康王毅然庭諍,德音孔昭。一言興邦,其斯之謂歟?文宣貞固俊遠,郁為宗杰,身因累朝,寧濟夷險,既社稷是任,其梁棟之望也。順謇諤m儻,有汲黯之風,不用于時,橫招非命,惜矣。嵩有行陳之氣,俊則裂冠之徒歟?
【譯文】
任城王元雲,五歲時,恭宗逝世,啼哭不斷聲。世祖听說後呼喚他,抱著他哭泣說︰“你為什麼懂得有成年人的心意?”和平五年封,任命他為使持節、侍中、征束大將軍、和龍鎮都大將。顯祖時,任命他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中都坐大官,受理民眾訴訟,很得當時人贊譽。
延興年間,顯祖召集群臣,想要傳授帝位給匕王子推。王公卿大夫,沒有人敢先發言。元雲進奏說︰“陛下正要興起太平,臨制天下,豈能夠上違背宗廟,下拋棄百姓?父子相傳授,由來很久了,皇魏興起後,沒有改變。儲君是嫡系子孫,聖明的德行早巳昭明。陛下如一定要割舍世俗事務,在清靜中頤養神情,委托的儲君,應該繼承大位。如果要舍棄儲君,輕易改變帝位,恐怕不是先代聖人的心意,會驚動人心。另外,天下是祖宗的天下,而陛下擅自改動帝位,上違背七廟的神靈,下助長奸猾混亂的途徑,這是禍福的起源,希望深入思考謹慎對待。”太尉盤又進奏說︰“陛下現在要從外面挑選眾王而傳位給皇叔,臣下恐怕春秋祭祀,輩分紊亂,萬一陛下逝世以後,必然有逆祭的譏諷,希望深入思考任城王的話。”束陽公亙歪等人進奏說︰“皇太子雖然聖明的德行早已顯著,然而實在幼小。陛下正年富力強,剛執掌機要政務,普天之下萬民景仰,率土之濱人心相向,陛下想要獨善其身,不把萬民放在心上,那宗廟怎麼辦?百姓怎麼辦?”顯祖說︰“儲君是嫡系子孫,接受禪讓的帝位,各位大臣輔助他,有什麼不可以?”于是傳位給高祖。
後來蠕蠕侵犯邊境,元雲擔任中軍大都督,跟隨顯祖討伐他們,在大沙漠中相遇。事情記載在《蠕蠕傳》。後來仇池氐人反叛,任命元雲為征西大將軍討伐平定他們。授任都督徐兗二州緣淮諸軍事、征束大將軍、開府、徐州刺史。元雲因太妃蓋氏逝世,上奏疏請求解除職務,顯祖不準許,元雲悲傷地號哭引起疾病發作,才答應他的請求。秉性善于安撫,得到徐州民眾的歡心,為百姓所追念。贈送的錢財,全不接受。顯祖听說後嘉獎他。又任命他為侍中、中都大官,賜給帛一千匹、羊一千口。出任冀州刺史,仍任本號將軍。元雲留心政事,很得民心,這時全州請求每戶納絹五尺、粟五升來報答元雲的恩德。高祖嘉獎他,調任使持節、都督陝西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長安鎮都大將、雍州刺史。元雲廉潔謹慎整飭自己,留心政事案件,抑制豪強,盜賊止息,州中民眾歌頌他的有一千多人。文明太後嘉獎他,賜給帛一千匹。太和五年,在州中逝世。遣令儉約地安葬,不要接受贈送的車馬衣被。各個兒子遵奉他的旨意。靈柩被運到京城,皇帝親自前去,哭得哀傷悲慟,追贈本來的官職,謐號為康。在雲中的金陵陪葬。
元雲的長子元澄,字道鎮,年輕時愛好學習。等到康王逝世,元澄服喪以孝順聞名。繼承封爵,加授征北大將軍。高祖時,蠕蠕軍侵犯邊境,加授元澄為使持節、都督北討諸軍事去討伐他們。蠕蠕軍逃走,又因氐人羌人反叛,授任元澄為都督梁益荊三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梁州刺史。文明太後接見元澄,告誡勉勵他,回頭對中書令李沖說︰“這個孩子神采動人,言談嫻靜文雅,將成為宗室杰出人物。這次行動派遣他必定如我的意。你盡管記下來,我是不隨意談論人和事的。”梁州氐人頭領楊仲顯、婆羅、楊卜兄弟和符叱盤等人,白以為居住邊境地勢險要,世代足山地狡徒。元澄到州中,估量那裹的風俗,誘導懷柔。上奏表送婆羅到京城,授任仲顯為循城鎮副將,楊卜為廣業太守,叱盤為固道鎮副將,其余的頭領,各依據才能而任用他們,歸附者賞賜,違背命令者加以誅殺,于是仇池安定,西南依附順從。加授元澄為侍中,賜給衣服一套、乘馬一匹,來表彰他的才能。
後來改任征東大將軍、開府、徐州刺史,十分有聲譽和政績。到京城朝見,在皇信堂接見。高祖詔令元澄說︰“從前鄭國的子產鑄造刑書,而晉國的叔向斥責他。這兩人都是賢明的人,究竟是誰得誰失?”元澄回答說︰“鄭國寡小微弱,受強大鄰國的威懾,民心的去就,除非刑法不能控制,所以鑄造刑書來顯示威風。雖然違背古代法度,合乎當時變通的道理,依據時代匡救世務,子產是得。而叔向譏諷議論,表示不忘古代,可以同他談論道德,不可同他談論變通。”高祖說︰“任城王將要成為魏國的子產。”元澄說︰“子產的方法適合于當時,聲名流傳在史籍中。臣下平庸淺薄,哪敢接近他?現在陛下以四海為家,宣揚文德來懷柔天下, 是長江南還阻隔,車軌文字不統一,末代的民眾,容易以威風制服,難以用禮制治理。淺見以為子產的刑法,還應暫時使用,天下統一以後,就用道德來教化他們。”高祖心中正要變革,很贊賞元澄的回答,笑著說︰“不是任城王不能認識變革的道理。我正要改革朝廷制度,將和任城王一同完成萬代的功業。”
後來征入任中書令,改任尚書令。蕭賾派庾摹來朝見,庾草見到元澄氣韻剛健雅致,風度清秀脫俗,對主客郎張彝說︰“從前魏國的任城王以武藝著稱,今日魏國的任城王足以文采得到贊美。”當時下詔宴請四廟的兒子,下到玄孫的後代,在皇信堂舉行宗室的宴會,不以爵位品級為順序,全按輩分為次第,用家人的禮儀。高祖說︰“行禮結束,要使宗室各談自己的志向,可一律賦詩。”特地命元澄作七言連韻的詩,和高祖來回打賭比賽,以至于極度歡樂,到夜晚才結束宴會。
後來高祖對外表示向南討伐,內心在于謀劃遷都,在明堂左側的偏室齋戒,詔令太常卿王諶,命他親自以龜骨和《周易》佔卜向南征伐的事情,征兆遇到了《革卦》。高祖說︰“這是殷湯周武王改朝換代,順應上天民眾的卦。”群臣沒有人敢說話。元澄進奏說︰“《周易》說革是變更的意思。將要順應上天民眾,改變君臣的命運,殷湯周武王得到它是吉利的。陛下擁有天下,世代相繼。現在說佔卜征討,才可說是討伐反叛,不能說是改朝換代。這不是君主的卦,不可全稱為吉利。”高祖大聲地說︰“《象傳》說‘大人像猛虎一樣推行變革,,為什麼說不吉利?”元還說︰“陛下如龍興起已經很久,哪可僅同于老虎般的變革?”高祖勃然變臉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卻要沮喪眾人的斗志!”元澄說︰“我的確知道國家是陛下的國家,然而臣下是國家的臣子,參與顧問的事情,當竭盡愚蠢的心意。”產擔已經定下主意堅決實行,厭惡元澄的逭番回答,很久才消氣,說︰“各談自己的心意,這又有什麼妨礙?”皇帝回宮,就召見元澄。沒來得及升上台階,遠遠地對他說︰“剛才的《革卦》,現在要再討論。明堂中的憤怒,是擔心眾人競相談論,阻礙我的大計劃,所以臉色嚴厲恐嚇文武官員而已,想來你是理解我的心意的。”就單獨對五迢說︰“現在的行動,實在知道不容易。 是國家興起于北方,遷居到平城,雖然擁有四海,但版圖沒統一,這片土地是用武的地方,不能夠以文德治理,移風易俗,實在是十分困難。函谷關是皇帝住宅,黃河洛水是君王鄉里,利用這次大舉出兵,佔據中原,任城王心中以為怎麼樣?”丞迢說︰“但業漁丞中原地區,佔據天下的中央,陛下統治華夏,平定邊遠地帶,百姓听到這種事,應當大加慶賀。”高祖說︰“北方人留戀本土,忽然听說將要遷移,不能不受到驚擾。”元澄說︰“造既不是平常的事,就不是平常的人所理解的, 需要在陛下心中決斷,這些人又能怎麼樣呢?”高祖說︰“任城王就是我的強王皇。”加授運遷為撫軍大將軍、太子少保,又兼任尚書左僕射。等到皇帝前往洛陽,定下遷都的計策,高祖下詔說︰“遷移的旨意,必須訪問眾人。將派遣任城王乘驛馬到代京,詢問那裹的百官,議論決定可以與否。近Et論說《革卦》,現在真正是所謂變革了,任城王可要努力啊!”到了代都,眾人听到遷都的詔令,無不驚訝遑遽。元澄援引古今事例,慢慢地開導他們,眾人才理解信服。元澄于是向南奔馳回去報告,在滑台與皇帝相會。高祖非常高興地說︰“如果不是任城王,我的事業不能完成。”元澄跟隨前往鄴宮,授任他為吏部尚書。
等到前往代京,皇帝向北巡視,留下元澄挑選舊日臣屬。當初,魏國從公侯以下,直到候補官員,動不動有萬把人,閑散無事。元澄區分為三等,衡量他們的優劣,盡量發揮他們的作用,都沒有怨恨的。皇帝回到洛京,又命令他兼任右僕射。
高祖到達北邙,于是前往洪池,命令元澄侍奉他登上龍船,就賦詩抒發胸懷。高祖說︰“我昨天夜晚夢見一個老頭,頭發兩鬢斑白,整理衣帽,在路旁叩拜站立。我奇怪地問他,他自稱是晉朝的侍中嵇紹,所以在這兒迎接。他神色爽朗而卑微畏懼,好像有事相求。”元澄回答說︰“晉朝的禍亂,嵇紹用身體保衛君主,死在君主旁。也是晉朝的忠臣;比干遭遇商紂王凶惡暴虐,忠心規勸被剖開胸膛,可以說是殷朝的優秀官員。二人都為國事而死,墳墓都在道路周圍。然而陛下遷都到渥水洛水,經過殷墟而吊祭比干,到盜腥後卻遣忘了虱瀣,恐怕是他企求恩典而托夢。”產擔說︰“我有什麼德行,能感動九泉之下的通達之士呢?不過實在思慮追尊禮敬先代賢人,褒揚忠誠有德之士,比干、嵇紹都是古代的忠誠壯烈人物,而我卻一意偏重于比干,禮儀上疏略了盛鈕,心中有慚愧的感覺。既有這個夢,或許如同任城王所說的。”于是尋求嵇紹的墓地,派遣使者吊祭。
蕭鸞殺死蘆墮 而自己登位,堅業的壅業刺史蔓盧請求獻出塞屋歸附。分別調遣各將領,皇帝將親自趕赴那裹。豫州又上奏,曹虎投誠的使者不再前來。高祖延請元澄和咸陽王元禧、彭城王元勰、司徒馮誕、司空穆亮、鎮南將軍李沖等人商議這件事。高祖說︰“近來得到邊遠州的奏疏說,襄陽仰慕教化,我將出兵到長江沔水,為他們造成聲勢。現在又有奏疏說,他們不再派使者,在出兵留下的計策上,究竟要怎麼辦?”元禧等人有的說應該出兵,有的說應該留下來。高祖說︰“眾人議論紛紛,意見不相同,我不知听從誰。如一定要分析透出兵留下的利弊,使言論道理都順暢,應該有正反兩方,互相啟發。任城王和鎮南將軍發表應留下的議論,我將發表應出兵的議論,各位都坐下傾听得失,依從有道理的一方。”這時高祖說︰“二位賢士可試論留下的計策。”李沖應對說︰“臣下等人正因遷徙草創,人們就安居樂業,而他們在內接應的消息不確切,不應輕易出動。”高祖說︰“襄陽歸附的消息,似乎是不真實的。也知道剛遷徙的民眾,不宜有勞役。萬一他們歸附是真實的,就應該利用他們的誠心歸附,遠則有會稽的會合,近則可以平定長江以北。如果他們歸附是假的,也可巡察淮水荊楚,詢問民眾的疾苦,使那裹的百姓,知道君主德行的分布,又有什麼損害而顧惜這一舉動呢?萬一投降的消息是真實的,而停留下來不安撫接應,不也是阻隔歸順者,毀壞我的大謀略嗎?”元澄說︰“投降的消息如果確切,應該有奏疏人質。可是他們的使者一返回,就沉默沒有音訊,欺詐是顯而易見的。現在代京遷移的民眾,人人懷有留戀本土的心情,大大小小的相連帶,才到達洛邑,居住沒有一根椽的房子,家中缺乏一石的糧食,卻使他們帶著怨言痛苦出征,哭泣面對兵刃,恐怕不是載歌載舞的軍隊。如今宮室初建,又當春耕時節,正是百姓奮力營造宮室之,農夫出力之秋,應免其逃債之罪以示恩惠。而且朝廷軍隊已經支援,不能確知是否趕赴接應。如果歸附屬實,力量足以接納安撫,等到他們攻克平定襄陽沔水,然後陛下出動。現在平白無故辛勞跋涉,徒勞地往返,恐怕損傷陛下聲威,更助長賊寇膽量,希望皇上在上觀察盤庚開始遷徙的艱難,在下同情詩人《由庚》的詠嘆,安定新都城,賜恩惠康樂于百姓。”然而司空穆亮以為應出兵,公卿都贊同他的意見。元澄對穆亮說︰“您在外面見到旌旗斧鐵列出後,而有憂慮的神色,每每听到談論,不願意這次的出兵,為什麼見到皇上後改變成這樣的話?當面背後不相同,事情涉及到欺詐諂諛,這不是所謂論道之士的德行,更失去大臣的體統,如萬一有傾覆失敗,當是由于各位諂諛的臣子。”李沖說︰“任城王可以說是忠于國家,希望陛下深入考察他的言論。臣下等人在外面,都畏懼出征,無論貴重和卑賤,不商議而話語同,惟願陛下心中裁斷正確與否。”高祖說︰ “任城王正以大臣順從我,就有如此的議論。不順從我的,哪能肯定都是忠臣而全都認識安危呢?小忠是大忠的對頭,不是很相似嗎?”元澄說︰“臣下愚笨昏嘖,不能識別大道理,所能談論的,雖然事涉小忠,總是竭盡微薄的誠心,不知道有大忠的人是依據什麼?”高祖說︰“任城王如果居于三公的地位,想使大忠在于己身嗎?”元澄說︰“臣下的確才能不夠任三公,智慧不足執政,萬一忝居公輔地位,希望依職責行事,不違背我的心願。”高祖大笑。元澄又對穆亮說︰“從前汲黯在漢武帝面前當面責備公孫弘吃粗食,睡布被,說他是欺詐。這時公瑟弘謙讓卑下。武帝贊嘆汲黯最忠誠,公孫弘有長者風度,二人都有賢士之稱。您的德操等同從前的賢士,希望思慮長者的言語。”高祖笑著說︰“任城王想把自己比作汲黯。而且所說的是公心,不知得失在哪裹,為何就向司空道歉呢?”皇帝于是向南征討。
開始封建五等諸侯,元澄食邑為一千戶。後來跟隨征伐到懸瓠,因病重回京城。皇帝在汝水邊為他餞行,賦詩而分別。皇帝回到洛陽,在清邀堂接見王公侍臣。直擔說︰“這個堂建成以來,沒有和王公實行飲宴游樂的禮儀。後面束合的廊廂又粗略建成,所以現在和各位賢士要沒有一個高處不登上去,沒有一個小地方不進去。”于是到流坦晝。直但說︰“這道彎曲的水流也是有意義的,取義為天道曲折而成,萬物沒有滯積。”隨之到洗煩池。宣擔說︰“這個池中也有好魚。”元澄說︰“這就是所謂的‘水藻叢中魚藏身,不見尾巴見大頭’。”高祖說︰“而且還采用‘國王游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動。”隨之到觀德殿。高祖說︰“以射箭觀察德行,所以就這樣命名。”隨之到凝閑堂。高祖說︰“名目總是有它的意義的,這裹大概是采用夫子閑居的意義。不能放縱奢侈而忘記儉約,自感安定而忘記危險,所以這個堂後面稱作茅茨堂。”對李沖說︰“這里柬面叫步元廉,西面叫游凱廉。這個堂上雖然沒有唐堯那樣的君主,各位應無愧于八元、八凱。”李沖回答說︰“臣下既遇到了唐堯似的君主,不敢推卸八元、八凱的聲譽。”高祖說︰“太陽將要落山,我們同宗有考核的義理,你們將出去不遠了,為什麼沉默,不表現出善言呢?”就命令黃門侍郎崔光、郭祚,通直郎邢巒、崔休等人賦詩抒發志向。到了點燈燭的時刻,公卿告退。李沖兩次叩拜祝願皇帝萬壽無疆。高祖說︰“你剛才因點燃燈燭而告辭,又祝願長壽,我用《南山》的詩篇回報你。”高祖說︰“點燃燈燭而告辭,是異姓的禮儀;在夜間考核,是宗族的義理。你們姑且回去,我和宗室各王,要完成遣夜間的飲宴。”
元澄又跟隨前往鄴城。回到洛陽,以出納王命的辛勞,增加封邑五百戶。因公事獲罪免除官職。不久兼任吏部尚書。恆州刺史穆泰在州中圖謀反叛,推舉朔州刺史、陽平王元頤為首領。元頤上奏了他的事情。高祖召喚元澄進入凝閑堂朝見,說︰“剛剛得到陽平王奏疏說,穆泰圖謀作亂,引誘宗室成員。萬一如此,剛剛遷移京城,北方人留戀舊居,南北動亂不安,我在洛陽不能立足。這件事非任城王不能處理,可為我勉強支撐病體趕往北方。如果他們力量薄弱,直接前往擒獲消滅;如果他們勢力強大,可秉承制命調發並州肆州軍隊去消滅他們。雖然知道王患病,既是國家大事,不容許推辭。”元澄說︰“穆塞等人愚蠢迷惑, 是留戀本土才這樣做,沒有遠大的謀略。臣下的確怯懦軟弱,但不怕這些人,雖然又患病,哪敢推辭?當恭謹竭盡心力,以生命為代價,希望陛下不要擔憂。”高祖笑著說︰“得以讓任城王這次出兵,我還擔憂什麼呢?”于是授予元澄符節,銅虎、竹使符,御仗,侍衛兵士,又任行恆州事。行進到雁門,太守在夜晚報告穆泰已掌握軍隊向西到陽平王那裹,在城外集結,僅見到弓箭兵器。元澄听說後就快速前進。這時右丞孟斌說︰“事情不可估量,必須依照命令召集並州肆州的軍隊,然後慢慢行動。”元澄說︰“穆泰既謀反,應佔據堅固的城池,卻另外迎接陽平王,估計他的所作所為,似乎是勢力薄弱。穆泰既然不相抵御,無故調發軍隊,是不適宜的。 要快速前去壓住他,民眾的心自然安定。”于是日夜趕路,行動出乎對方意料之外。又派遣治書侍御史李煥先行趕去,到了就擒獲穆泰,民心安然。詳審穆泰的黨羽,罪人都查出來了,鉅鹿公陸散、安樂侯元隆等一百多人都投入監獄囚禁。列舉情況上奏疏報告,高祖讀過奏疏非常高興,召集公卿以下將奏疏給他們看,說︰“我的任城王可以說是國家的大臣,審訊罪犯,即使皋陶判案,哪能超過他?”回頭對處陽王等人說︰“你們如果在他的位置,不能處理得這樣好。”皇帝不久前往平城,慰勞元澄說︰“任城王這次出兵,很符合我遠大的寄托。”丞還回答說︰“陛下的聲威遠布,罪人無處逃脫刑罰,臣下有什麼功勞?”接見叛逆的人,沒有一個人喊冤枉,當時人無不感嘆。高祖回頭對左右的人說︰“從前孔子說︰‘審判訴訟我和別人一樣,力求做到的是使訴訟不發生。’自然聖人的審判訴訟,恐怕不是平常人所可比擬的,一定要使訴訟不發生,今日看到了。”任命元澄為正尚書。
皇帝向南征伐,留下元澄居中鎮守,又兼右僕射。元澄上奏請拿出封國一年的秩俸田租布帛幫助供給軍用物資,詔令接受一半。高祖前往鄴城,遇到直重蠻晝反叛,皇帝將親自討伐他。五運上奏規勸不應親自出兵。恰好江陽王元繼平定翅畫,才作罷。直擔回到渣堡,接見公卿。齟說︰“治理國家的根本,以禮樂教化為首。我離開京城以來,禮樂教化是否日日更新呢尸”五澄回答說︰“臣下以為是日Et更新。”高祖說︰“我昨天進城,看到車上的婦女戴帽子卻穿著小短襖,行為如此,尚書為什麼不糾察?”元澄說︰“穿小短襖的還是少于不穿的。”高祖說︰“實在奇怪!任城王的意思是要讓她們都這樣打扮嗎?一句話就可喪失國家,就是說的這些吧?可命令史官記載下來。”又說︰“君王不由蒼天降下輔佐,都是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我選拔人失當,任憑一群婦女出現稀奇事,應該另行選拔。任城王在尚書省,是提起天下的總繩,還是僅畫押而已?”元澄說︰“臣下實在是畫押而已。”高祖說︰“如這樣就是一個令史也足夠了,何必用任城王呢?”又說︰“我派遣舍人宣讀詔書,為什麼使小人听到?”元澄說︰“當時雖有辦事人員,離詔書也遠。”高祖說︰“遠就听不到,听得到就不遠。既然能听到詔書,道理是可推知的。”這時留守的群臣就取下帽子認罪。不久授任元澄為尚書右僕射。 蕭寶卷派遣他的太尉陳顯達進犯漢水以北。這時高祖患病,召元澄進清徽堂朝見。下詔說︰“題達侵犯擾亂,冱擾不安定,我不親自出兵,不能消滅這群賊寇。我患病多年,氣力衰竭,如有意外,委托任城王處理人事。遣段時間任城王必須跟隨我。”元澄哭泣著回答說︰“臣下應當用盡全身的力量,以性命來報答。”于是跟隨皇帝向南征伐。高祖逝世,元澄受遣詔輔政。
初年,有投降的人嚴叔懋告發尚書令王蠱派遣孔思達暗中勾結宜鯗,圖謀叛亂,宣卷派遣愈壬邁送敕書給王盛,全遠回到南方,王盧送馬匹給裴叔業作憑信。五違相信這件事,就上奏王盧將要叛變,就令囚禁他。咸陽、北海二王上奏元澄擅自囚禁宰輔,免除元澄的官職回到第宅。
不久外出任平西將軍、梁州刺史。以母親年老為由推辭。授任他為安束將軍、相州刺史,又執意推辭。改任他為安西將軍、雍州刺史。不久征召他趕赴秋季末的練兵。授任他為都督淮南諸軍事、鎮南大將軍、開府、揚州刺史。到任祭掃遜拯邀的墓,毀棄藍王塞的廟。接連上奏疏向南征伐,世塞不準許。又推辭說母親年老,乞求解除州職,皇帝扣壓下來不回答。加授他為散騎常侍。
元澄上奏疏說︰“臣下在前朝受訓,依規矩行事頗有時,往日言論和舊法規,也听到了一些。又從前在恆山代京,親自在皇宗學校學習,熟秘序疑庭中沒有空缺的H子。臣下每次侍奉在座,先帝未嘗不把《尚書》諸《典》放在心中,按《禮經》行事,行禮的規則,沒有一時丟下。自從在中原興起,正要加強禮樂教化,宗室的規範,每被托付,四門建學的人員,我受命挑選。自從先帝逝世,來不及履行職責,學校空受四門的名稱,宗室人員缺略四季的學業,士子的系統,在這裹將廢止。臣下每想到造件事,私下裹傷心。聖明的謀略宏大深遠,四方少事,平安的時刻,就在現在。為什麼在太平的時代,而使士子的嘆息產生,聖明的日子,而使宗室人員的教育缺略呢淺見以為可命令有關官員,修復皇宗的學校,開創四門的教化,使將要衰落的宗族,曰有所得月有所進。”世宗下詔說︰“後代崇尚學業,是自古以來的大典,重臣的教導,不應長久荒廢,尚書可再根據需要興建學校。”元澄又上奏疏稱母親有病請求解除少職,不準許。
蕭衍的將領張囂之進犯攻佔夷陵戍,元澄派遣輔國將軍成興率領步兵騎兵趕去討伐,大敗囂之,收復夷陵,囂之逃跑。又派遣長風戍守頭領奇道顯攻打蕭衍的陰山戍,打敗他們,殺死戍守頭領龍驤將軍、都亭侯梅興祖。又率兵攻打白稿戍,又打敗他們,殺死他們的寧朔將軍、關內侯吳道爽。元澄上奏疏說︰“蕭衍頻繁截斷束關,想要使巢湖泛濫。湖周圍四百多里,束關匯合長江的地方,寬不過幾十步,如果賊寇的計謀得逞,大湖灌注,淮水以南的各據點就一定與晉陽的事相同了。又吳人楚人習慣水戰,又灌水又擄掠,淮水以南的土地,將不是國家所有。壽陽離長江五百多里,民眾驚惶不安,都畏懼水害。如果利用民眾的願望,攻打敵人的空虛,預先指揮各州,調集兵馬,初秋大規模集結,則南方水流可成為戰馬飲水的渡口,霍嶺必定成為留連徘徊的觀望台,事情貴于順應時機,計劃必須盡早。縱然統一不一定成功,長江以西自然是沒有什麼可憂慮的。如果猶豫慢慢地考慮,不加以消除討伐,關塞建成後,大水將要到來,平原的民眾戍卒定會成為魚食了。”詔令調發冀、定、瀛、相、並、濟六州二萬人,馬一千五百匹,命令在秋季第二個月的正中全部聚集到淮水以南,加上壽陽原來的兵士三萬人,交給元澄指揮。
在這以前朝廷商議有向南征伐的意圖,任命蕭寶夤為東揚,史佔據東城,陳伯之為江州刺史戍守陽石,任命元澄總領二鎮,交給他調度。到這時統領軍隊向前討伐。因束關是水路要道,大峴城地勢險要,束關放水,陽石、合肥有急水高懸的逼迫,不謀取大峴,歷陽就可利用險阻的支援,淮陵是陸路,九山是水路,都應該籌劃。于是派遣統軍傅豎眼、王神念等人進軍停駐大峴、東關、九山、淮陵,都分別調遣各將領,日夜趕路據有,總領大眾,前後相接。而神念攻下關要、穎川兩座城池,殺死蕭衍的軍主費尼。然而蕭衍的寧朔將軍韋惠、龍驤將軍李伯由仍然固守大峴。元澄派遣統軍黨法宗、傅豎眼等人進軍攻克大峴,于是包圍白塔、牽城,幾天之間,韋惠等人就逃跑潰散了。蕭衍的清溪戍望風四散而逃。蕭衍的徐州刺史司馬明素率領部眾三千人,想支援九山;徐州長史潘伯鄰打算固守淮陵;寧朔將軍王燮仗恃焦城的險阻。法宗進軍攻克焦城,打下淮陵,擒獲明素,殺死伯鄰。蕭衍的濟陰太守王厚強、廬江太守裴邃也立即逃奔回去。世宗詔令元澄說︰“將軍在內昭示文德,在外傳布武功,奮起大謀略,將掃蕩長江句吳。旌旗剛張開,賊寇就喪氣,精銳的軍隊剛奔馳,東關就被席卷。料想江湖波浪平息,就在早晚而已。你所傳送的首級,都已詳知。”
當初,五還出兵征討以後,蓋魚的將領差慶真偷襲佔據畫畫的外城,查王蘆童魚出擊趕走了他。長史韋纘獲罪免官,元澄在外地沒受牽連。于是攻打鐘離。世宗又下詔︰“鐘離如果糧食吃光,三個月以前,固然可以攻克,如到四個月,進丞泛濫上漲,行船沒有阻礙,就應妥善考慮。以前戰事獲勝,這實在是將軍的籌劃,功勛有常規。如果因水漲難以圖取,也可以采用萬無一失的計策,不應貪利不成功,招來以後的悔恨。”蕭衍的冠軍將軍張惠紹、游擊將軍殷暹、驍騎將軍趟景悅、龍驤將軍張景仁等人率領部眾五千人,送糧食到鐘離。元澄派遣統軍王足、劉思祖等人攔擊惠紹等人,大敗他們。擒獲惠紹、殷暹、景仁及其屯騎校尉史文淵等軍主以上二十七人。不久遇到降雨,淮水猛漲,率軍回壽春。返回時狼狽不堪,損失兵士四千多人。接連上奏請免除州職,世宗不準許。有關官員奏告軍隊返回時迷失道路,剝奪元澄的開府,又降三級。造時蕭衍有公文,請求交換張惠紹。元澄上奏請求不準許,韶令交付八座商議。尚書令、廣陽王元嘉等人進奏應放回他,詔書就準許放回。後來張惠紹果然又侵犯邊境。
改任元澄為鎮北大將軍、定州刺史。當初,民眾中時常有意外的征調,百姓煩惱厭恨,前後的州牧郡守,不能免除,元澄多有節省減輕,民眾歡欣依賴他。又嚴明廢黜提升賞賜懲罰的法度,上奏減少官府園囿的土地,來分給沒有田業的貧困人口,禁止紡織做不了衣服的布絹。母親孟太妃逝世,服喪因哀傷過度而消瘦,當時人稱贊他。守喪期滿,授任他為太子太保。
這時高肇掌權,猜忌賢明的親屬。元澄遭高肇離間,時常擔心不能保全,就整Et喝酒昏醉,來顯示荒淫敗落。所作所為詭詐越禮,當時人稱他神經錯亂。
世宗夜晚逝世,事件突然,高肇擁有軍隊在外面,肅宗年幼,朝野人心不安。元澄被疏遠排斥不參與機要事務,而朝廷中有聲望的大臣歸向于他,領軍于忠、侍中崔光等人上奏推舉元澄為尚書令,于是眾人心中高興信服。又加授元澄為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不久升任司空,加授侍中,繼而詔令他兼領尚書令。
當初,正始末年,詔令百官普升一級,而執掌事務的人不明白旨意,刺史、太守、縣令受限制而不升。元澄上奏疏說︰“私下以為高大的房舍建起,恩澤遍及百官,企盼春天希望繁榮,內外共同慶賀。至于賞賜提升,不到太守縣令,自那以來十年,申訴的接連不斷。封回從鎮遠將軍、安州刺史召入任太尉長史,元匡從征虜將軍、恆州刺史召入任宗正卿,二人的調任,都在詔書下達之前。應受恩賜的道理,完備在這裹。兼任州佐閑居在家的人,王侯臣屬與郡丞之類,還受天子恩澤降下,榮耀于當時。然而參謀佐吏的由來,都因為府主。現在府主不受恩典,佐吏卻獨受,拋棄根本賞賜末節,淺見以為不公平。現在核計刺史、太守、縣令等官員,請依照封回、元匡,都同在普升範圍,上符合起初施恩百官的意圖,下平息訴訟者隨聲相和的心情。”詔令說︰ “從今以後,內外的事情,曾經過了先朝的,不能再報告。”元澄上奏疏說︰臣下听說堯懸掛規勸的鼓,舜設置指責的木函,都是用來增廣耳目到割草打柴人,廣開四方視听到天下。太祖開創基業,教化興隆到遠方,歷代相承,到現在已九位皇帝。相繼照耀,盛衰皆同,給與奪取依時代,治道沒有固定的體式。求人指出過錯如同饑渴,一言值千金,所以稱沒有忌諱的朝廷,業績超越三皂、五帝。高祖幼年繼位,文明太後輔助治理,變官制改律令,不是違背典章。等到本代太後臨朝听政,為天下做人母的典範,發布仁慈的命令,留心遲滯的案件,有重大冤枉的在九泉之下受到曰月照耀,有微小委屈的在盆子下面希冀得到斜陽的光芒。現在卻因是先朝被阻隔,以一個條例被限定,這實在是遵奉先帝的本心,卻違背了眾人的極大期望。本在于謙虛退讓,卻違背舊曰典章。恭謹尋思抱有冤屈謀求正直,有時經過幾朝。毫厘的差別,糾正它應該迅速;謬誤如有千里,四匹馬駕的車也追不上。所以禮制有減損增益,事情有同意否定,父親有直言的兒子,君主有規勸的臣屬,琴和瑟不諧和,按道理應該改做。所以防止水流的論說,小放就通暢;鄉校中的言語,堵起來就敗壞國家。何況陳述冤枉的,哪能以在先朝而遭到壓抑。而且先朝受冤枉的,不是故意冤枉他們,有的是有關官員憑自己的愛憎,有的是執掌政事者污濁邪僻,虛構文書施予法令,以惑亂視听。如此冤屈封堵,實在可哀憐。與其越分和過度,寧可失去不守正法的人,乞求收回現在的旨意,仍依從前的詔書。
肅宗下韶說︰“閱過奏疏,深深體會到你輔佐補益的心情,三皇法規不同,五代風俗有別,一時的制度,何必要更改?一定說是虛構文書設立旨意,道理在可以申訴的,哪能不同你所堅持的意見呢?可以依照往的制度。”
元澄進奏呈上《皇誥宗制》和《訓詁》各一卷,是想要皇太後閱覽它們,想起到勸誡的助益。又上奏利國救民所應施行的十個條款。一是統一度量衡,公私不相同,應該一致起來。二是應該興建學校,來明確廢黜擢升的法度。三是應該使滅亡的國家族別復興並繼續下去,各推舉自己所賞識的人。四是五種調發以外,一律不準煩擾民眾,使用民眾的勞力,一年不超過三天。五是治理民眾的官吏,都必須升降,來顯明賞罰。六是逃亡以後代人輸納租稅,年代久遠的,如果不是手工藝人,听憑定居下來。七是邊境兵士逃跑,有的確為戰死,都必須精加檢查;三長和近親,如確實隱藏他們,微調這些人代為輸納,沒有隱藏的不追究。八是世代經營工商的家庭,又征收租調,無法承受,現在請求免除,使他們專做自己的業務。九是三長禁止奸猾,不能跨地域統領,戶不滿的,就近合並。十是羽林和虎賁,邊境有戰事時,可暫時奔赴作戰,通常的戍守應派輪番服役的兵士代替他們。靈太後頒下他的奏疏,百官商議,有同意的也有否定的。
當時四個中郎將手下兵力薄弱,不足以保衛京城,元澄上奏應以束中郎將兼任榮陽郡太守,南中郎將兼任魯陽郡太守,西中郎將兼任恆農郡太守,北中郎將兼任河內郡太守,挑選兼具親近賢明的二品、三品官員擔任,節省不急迫的制作,配備強大的兵力,這樣就合乎加固根本、增強主干削弱枝葉的義理。靈太後起初將要听從他的意見,後來議論的人不同意,就作罷了。元澄又再次上奏說︰“加固根本應該強大,防止事故的苗頭在于預備,所以雖然有文事,不能忘記武功。何況現在南蠻仍然強大,北方妖賊頻繁集結,未來的事難以預測,勢頭同于往日的變故。如果暴亂忽然發生,震動關隘京郊,四府薄弱的兵士,憑什麼防御?太乎的時代,可以暫時安全,保留長久,恐怕不是好策略。按臣下愚蠢的見解,中郎將領兵,兼掌治民職務,減省官員充實俸祿,于是乎兼而有之。請求仍依前奏增兵力添名號,將領地位加重後,思念報答的心也就加深了,軍隊和州郡相依賴,就能表裹都獲利,朝廷沒有四面張望的憂慮,作亂的人斷絕窺伺的願望了。”最終不被采納。又認為流民初到邊遠的軍鎮,衣食沒有依靠,死亡的人多,上奏連同這些人的妻子兒女供給一年的糧食,采納了他的意見。不久因患病,請求解除職務,不準許。
蕭衍在浮山截斷淮水作堰,來灌注壽春。于是授任元澄為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南討諸軍事,統領軍隊十萬人,將要出兵彭宋地區,不久淮水堰自行毀壞,沒有出動。
元澄以為北方邊境鎮將的選拔身份越來越低,恐怕賊寇窺伺邊境,皇室陵墓危險,上奏請求慎重鎮將的選拔,加強警衛的嚴密,詔書不采納。賊寇進犯,到達舊都,鎮將多不是合適人選,各處叛亂,侵犯逼迫陵墓,如同元澄所憂慮的。元澄上奏都城官府守備還不周全,現在軍事行動剛安定,不適宜調發民眾,請求征集有職位的人以及司州郡縣對犯有十杖以上一百鞭以下罪行的囚徒收取贖罪物品,納絹一匹,輸送磚二百塊,逐漸修建。下詔听從他的建議。太傅、清河王元惲上奏疏阻止這件事,就停下來沒有實行。
元澄又上奏說︰“臣下听說賞賜必依道德,來防止惡人的奸詐;懲罰不越軌施加,來免除良好人士的困苦。刑法,是成形之物。每事常有三種從寬處理的情況,秉持律令執行賞罰,不得已然後使用。所以大小案件,以實情考察,一人喊冤嗟嘆,也虧損正道。刑罰的得失,是興衰產生的原因。私下听說司州牧、高陽王臣元雍拷打殺死奉朝請韓元昭、前門下錄事姚敬賢,雖然是因公事,道理實在不盡如此。為什麼呢?太平的時代,野草不橫加砍伐,仁及草木的感覺,事情在刮9興盛時得以應驗。如果韓元昭等人罪行昭彰,判定死罪,應在都市行刑,當眾處死他們;如果他們有疑問的地方沒有分辨,情理沒有推究,不應在三教九流的官吏棍棒下死去,輕易斷絕民眾性命,損傷道理敗壞法度。往年元雍在州中于大市上用鞭子抽死五人,等到檢查髒物,卻沒有一尺一寸。今又殘酷加害,到了這步田地.、朝野議論紛紜,部心懷驚訝恐懼。如果殺人權在下屬,暴虐專擅于臣下,君主的權力,又用在哪裹?自從遠古以來,清明的時代,沒有听到與這相比擬的。武王說︰‘我不岡一人的性命以換取天下。,大概是看重民眾的性命。請求將現有事情交付廷尉推究,檢驗元雍威脅的情形,考察他拷打殺人的理由,使是非分明,死者的靈魂得到昭雪.”詔令听從他的建議。
互澄依職責行事,沒有什麼回避。又上奏墾田授受的制度八條,卜分有頭緒條理,大為便利當時。原來尚爵省的文簿,各官府需要,就借出去。這時公車署因處理冤案事情重大,上奏請借原始檔案。互遙堅持上奏認為尚書省是行政的根本,特別應該深遠謹慎,所以凡是奏告的事,以樓閣之間的道路相通報,大概是因秘密重要至極,防止宣揚泄露。哪有古代制度所看重,今日反而輕率,內部還設置禁令,對外卻更放松的呢?應該繕寫事情大意,交付給公車署。詔令听從他的意見、、西域噘嚏、波斯各國各自利用使者,部送給五遙一匹駿馬。五澄請求交付太僕,以充實國家馬廄。詔令說︰“任城王廉潔忠貞的德行,超過楚國宰相,可下令交付馬廄,以成全肘子博大的美德。”
御史中尉、束平王疽匡上奏請求調用景明元年以來內外考核的簿錄、吏部任命文書、中兵曹功勞簿和所有政績記錄,想用來核查竊取品級官職的人,璽左後準許了。互迢上奏疏說︰臣下听說三代末年的衰敗,是由于煩碎的刑罰;火德的興起。在于三條約定。所以羞馳說“法令越分明,盜賊反倒越多”,又說“政治嚴苛,民眾就抱怨不滿”,又說“天網極為廣大,稀疏卻沒有漏失”。因此想尋求治理根本,不如減省事務清靜內心。從前漢文帝斷案四百例,幾乎達到放置刑法,是減省事務所導致的。蕭何曹參為宰相,記載了他們清靜統一的歌謠,是清靜內心的根本。現在想尋求根本,應以減省事務為首,使在位的群臣,繼承蕭何曹參的心願,來輔助聖人的教化。這樣,就會上下相安無事,遠近信任,百官不懈怠,事情沒有過失。哪應援引法令條文來擾亂世間教化,頻繁動手來烹小魚呢?
臣下私自以為景明初年到永平末年,內外官員三次經歷考核。到延昌初年,才加以升降。五品以上,在朝堂接見他們,由皇帝親自決定;六品以下,依例由敕令宣布。自從世宗逝世,大量寬宥三種行為,是用來消除舊H過失,和百姓一道除舊布新。過了一朝的事情,還要加以深究,依臣下的愚蠢見解,認為是不妥的。
另外尚書的職掌,是上傳下達的機密事務。從前魏明帝忽然到尚書省門前,陳矯言辭嚴厲,皇帝慚愧地返回。以皇帝的尊貴,不宜前往,還因一言而理屈,慚愧地返回。群官各府,而能相擾亂嗎?所以陳平不知道錢谷的數額,邴吉不過問倒在路旁的死者,當時認為是大治,歷代作為美談。 應各守自己的職責,思慮不出地位以外,純潔自己來激勵世人,謙虛恭敬來實現節操。又推究御史的體制,收集傳聞是他們的職責,至于冒取功勛妄改考核結果,都有辨別之責,如一處有傳聞,就應調集其簿錄,研究檢查真假,如果差誤不相同,作假的情形自然暴露,然後繩之以法,人們有誰不服氣?哪有調用整個尚書省的公文,收取天下的簿錄,推尋兩個朝代的事情,追究上一朝代的過失,這樣尋找過錯,誰能承受罪責?造實在是聖明的朝廷所應慎重的事。堊主亙采納了他的意見,于是作罷。後來升為司徒公,侍中、尚書令照舊。元澄又上奏疏說︰
世宗宣武皇帝任命將領授予旌旗,隨包遁之類文臣叩頭;在後方謀劃而克敵制勝,淮水漢水自然賓服。節制用度費盡心思,立志肅清天地四方,所以繼承武功興立文教,接連幾代更為強盛。陛下處在周康王安定治理的時代,哪裹能夠安逸靜默?然而奪取境外的道理,關鍵在于內部強大;圖取別人的根本,首先在于自己完備。蕭衍雖然役使他的民眾,卻不住地窺伺我國。如果遇到我們空虛疲勞,官吏民眾凋敝困苦,賊寇蘆塹年紀衰老志向擴張,思慮播下歹毒的計謀,對這不考慮,恐怕會遭受禍害。陛下年輕時在位,聖明德行正上升;皇太後總攬朝政,自強不息不敢怠慢。如果留心于肩上的負擔,怨恨車軌文字沒統一,提拔賢明有才能的人,重視官吏的推舉;顯揚賞賜忠誠清高的人,表彰修養正道者的器度;整修兵器,畜養勇猛的兵士;愛惜時間鄙視財產,看輕珍寶重視糧食。七八年間,陛下謀略英明血氣方剛,親王德行過人身強力壯,將相四肢力氣沒有衰弱,愚蠢的臣下還可進入軍隊,扛兵器披鐘甲的部眾在現在蓄積精銳,強盛的基地的弓冀地的馬在從前充備盈滿;另外賊寇蓋塹罪惡累積禍害充斥,其勢不能長久,子弟昏庸狂悖,叛逆的裂痕已經明顯,混亂滅亡的征兆,清晰可見。兼並弱小有征候,上天賜與已不遠,統一的時機,應該要儲備。從前還童支撐病體,討伐滅亡英查;產皇臥病在床,親自除掉顯達。以天下的君主,哪裹會忘記安逸?實在是侵犯名分擾亂正道,事情出于不得已。現在應羨慕二位皇帝的遠大謀略,以整肅安寧為重大責任。
然而近年以來,東西發生敵寇禍難,艱難憂患的產生,首尾相連接,雖然不久得以消滅,也大大損耗了財力。而且饑餓的民眾,四散逃亡不能保全,收入的賦稅不增添,支出的費用更加多,不愛惜力役來取悅民眾,沒有豐厚的資金來對付敵人,這是臣下日夜心懷憂慮,恐懼喘息不安寧的原因。倜易》說︰“用什麼來持守盛位?用仁人。用什麼來聚集仁人?用財物。”所以說︰財物,沒有天不能生,沒有地不能長,沒有時間不能成熟,沒有人不能聚集。生長聚集的由來,是如此的艱難;聚集仁人持守盛位,是如此的重要。興衰的道理,怎可不考慮?另外古代役使民眾,一年不超過三天,吃壯年的糧食,用老年的智慧。這雖然是太平年代的做法,難以突然應用;然而妨礙民眾損害財物,不也應該警惕嗎?現在高大的城牆用白絹裝修,馬廄府庫高聳排列,雖然官府學校,稍微有些不周全,大體官府粗略可以庇身休息料理政務,各寺佛塔都足以表示誠意講演佛經。 有明堂和闢雍,是國家禮儀的大宗。來年冬天司徒的軍隊到來,請求籌劃減少膳食撤去樂器,專心營造,務必使早曰建成。多次廣泛布施的財產,回報商人互相交易的弊害,凡是建造,除非是供給皇宮所必需,軍隊兵器所急用,也應略微減少,來致力于積累,各官府沒有意外的損耗,民眾有全部的精力。用瓦器盛飯而使舜的德行昭彰,住簡陋的房子而使禹的功勞宏大,章台壯麗而楚國力量衰弱,阿房宮壯觀而秦國財產枯竭,存亡的原因,清晰可見。希望思考前代君王統一的功勞,積蓄力量聚集財物,來等待時機。
璽立後專心一意地修繕興建,在京城修建永空、太匕公等佛寺,工程費用不少,外地各州各修造五層的佛塔。又多次舉行僧俗都參加的齋會,施舍的財物動不動以萬計數。百姓為土木工程而疲勞,金銀的價格為之猛漲,剝奪百官的力夫,浪費損耗庫存,加上隨意賞賜左右的人,每天有幾千兩。所以元澄有這個奏疏。雖然最後沒有听從他的意見,時常好言回答尊敬他。政事無論大小,都延請他參與決定。元澄也盡心輔佐,事情有不便利民眾的,一定規勸,雖然不被采用,懇切不止,內外都尊敬畏懼他。
神龜二年逝世,時年五十三歲。贈給布一千二百匹、錢六十萬、蠟四百斤,賜給棺材、朝廷服裝一套、衣服一套;大鴻臚監察料理喪事,詔令百官會合送葬;追贈假黃鐵、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兼領太尉公;加授特殊禮儀,使用尊禮大臣的九種器物,依照晉國大司馬、齊王司馬攸的舊例;謐號為文宣王。元澄安葬時,凶禮的裝飾十分齊備。靈太後親自送到郊外,停下喪車悲慟地哭泣,哀傷感動左右的人。百官會合奔喪的有一千多人,無不哀嘆抽泣。當時人認為喪禮隆重到極點。第四個兒子元彝繼承爵位。
元彝,字子倫,是後妻馮氏所生,很有父親的風度。被任命為通直散騎常侍.等到元叉專擅朝政,而元彝以請托依附為恥,所以不能得到顯要的職位。莊帝初年,在河陰遇害,追贈他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謐號為文。
兒子度世,繼承爵位。武定年間,任金紫光祿大夫。齊國接受禪讓,爵位依例降低。
元彝的哥哥元順,字子和。九歲時拜樂安人陳豐為師,起初書寫王羲之的《小學篇》幾千字,日夜朗讀,十五天後,全都通曉。陳豐認為他很奇特,對元澄說︰“我十五歲跟隨老師求學,直到頭發變白,耳目所听所見,沒見到同他相比的,江夏的黃童,不能沒有和他一樣的。”元澄笑著說︰“藍田出產玉石,哪能不這樣?”十六歲時,通曉《杜氏春秋》,時常聚集門徒,討論書中的同和異。這時四方沒有事變,國家富足民眾康樂,豪強貴族的子弟,大都以成群交游為樂事,而元順放下帳帷讀書,專心愛好古籍。性格正直,不追求榮譽利益,喜好飲酒,懂得音樂,能夠長篇吟誦,在空房中歌詠。世宗時,他獻上《魏頌》,文章長不收錄。
出仕為給事中。當時尚書令高肇,因是皇帝的舅父權勢大,天下有名望的人,望見他車後的塵土就叩拜伏地。元順曾帶著名帖前往高肇門前,守門人因他年紀輕,回答說“在座的有很多貴重的客人”,不肯為他通報。元順喝斥他說︰“任城王的兒子,難道是卑賤的嗎?”等到見面,直接上前登上坐床,拱手行對等禮,王公前輩,無不奇怪恐懼,而元順談吐高傲,好似沒有見到什麼。高肇對賓客們說︰“這個孩子的豪氣尚且如此,何況是他的父親呢?”等到出門,高肇更為恭敬地送他.元澄听說後,大發脾氣,打了他幾十棒。後來越級改任中書侍郎,不久調任太常少卿。因父親逝世離職,哭泣嘔出鮮血,親自背土築墳。時年二十五歲,就有了白頭發,喪期滿後拔掉,不再長出來,世人以為是孝順哀思所導致。
不久授任他為給事黃門侍郎。這時領軍元叉威風權勢格外大,凡被任命之人,無不登門道謝謁見。元順上奏疏而已,竟不前往元叉那裹。元叉對元順說︰“你為什麼不姑且見見我?”元順嚴肅地說︰“天子年紀很輕,把政事托付給宗室輔佐,叔父應該心中大公無私,推舉官吏報答國家,為什麼出賣恩情?要求別人私下感謝,哪裹是人們所期望的呢?”在朝廷討論政事得失時,元順時常直言評議,競不迎合旨意,因此被人畏懼。外任為平北將軍、恆州刺史。元順對元叉說︰“北方軍鎮紛擾,正為國家災禍,桑干舊都城,是根本所在,請求賜予都督,為國家捍衛藩屏。”元叉心中疑慮為難,不想授給他軍中職務,對元順說︰“這是朝廷的事情,不是我所裁斷的。”元順說︰“叔父掌握國家大權,生死出自本人,自己說上天的命運應在我身上,哪能還有朝廷?”元叉更憤恨畏懼他。改任元順為安東將軍、齊州刺史。元順自恃有才能,不能在京城任職,時常心中憂悶不舒暢,表現在言語臉色上,就縱情飲酒狂歡作樂,不親自料理政事。元叉解除領軍,朝廷征元順入京任給事黃門侍郎。親戚朋友到郊外迎接,祝賀他能入京。元順說︰“不擔心不進入, 恐怕進入了又外出。”不久兼殿中尚書,改任侍中。當初,中山王元熙起兵討伐元旦,不成功而被殺,等到靈太後重掌大權,才得以改葬。元順在西游園侍奉同座,就上奏太後說︰“臣下昨天前去觀看中山王家中的葬禮,不僅同宗親屬悲傷他的冤屈慘痛,過路的男男女女,見到他一家七人喪命,都為之傷心,無不辛酸地哭泣。”元叉的妻子這時在太後旁邊,元順指著她說︰ “陛下為什麼因為一個妹妹的緣故,不治元叉的罪,使天下的人心懷冤屈?”太後沉默不語。
就德興在營州反叛,派尚書盧同前往討伐他,大敗而回。遇上侍中穆紹和元順侍奉交談,于是論定盧同的罪過。盧同先前有近處的房屋借給穆紹,穆紹很想為盧同說話。元順生氣地說︰“盧同最終將沒有罪!”太後說︰“怎麼能像侍中所說的?”元順說︰“盧同有優等的房屋供給顯要有勢力的侍中,哪里擔憂有罪呢?”穆紹慚愧,不敢再說。靈太後很愛打扮,多次出宮游玩。元順當面規勸說︰“按禮制,婦人的丈夫去世,自稱為未亡人,頭上去掉珠玉,不穿絲織衣物。陛下以母後統御天卜,年近四十,過分地打扮,拿什麼給後代看?”靈太後慚愧而不出車門。返回進宮後,責備元順說︰ “千里以外征召你回來,哪裹是想當眾受辱呢?”元順說︰“陛下身穿華麗服裝炫耀容貌,不怕為天下人所譏笑,為什麼以臣下的一句話而恥辱呢?”
當初,城陽王元徽仰慕元順的才華名聲,出乎尋常地加以結交。而廣陽王元淵奸污元徽的妻子于氏,大有矛盾。等到元淵從定州被征召,入京任吏部尚書,兼中領軍。元順寫作詔書,言辭很優美。元徽懷疑元順被元淵所支配,因此和盒緯在靈太後面前離間亙嶇,調出五嫗任護軍將軍、太常卿。元順在西游園向靈太後進言,元徽、徐紇在旁邊侍奉,元順指著元徽對靈左盾說︰“這個人是蘊邇的車茵,委蟈不減掉,終歸不死亡。”徐紇縮斂肩膀而出去。元順高聲呵斥他說︰“你這耍筆桿的小人, 可做文案小官,哪應不稱職地任這侍衛官,虧損我朝的法度?”于是抖動衣服而起身。靈太後沉默不出聲。這時追論元順的父親受遣命輔政的功勞,增加任坦逞正藝的食邑二千戶,又分出元彝的食邑五百戶來封給元順,為東阿縣開國公。
互嶇憤恨越等人離間他,就撰作《蠅賦》說︰往。
我在仲秋時節休息沐浴,端莊地坐在簡陋的房屋中,寄托心思于琴弦書法,用紙筆抒發情懷,可是蒼蠅小蟲,來往于坐榻幾案間,憤恨它們的變幻莫測,于是作賦說︰ 大道遙遠,雲氣廣闊。始立秋夏,開啟冬春。既孕育萬物,又以萬物為芻草狗畜而無所謂仁慈。依據成因條件來授予事物的本體,同等看待美好丑惡而不加區分。產生了這種污濁的物類,對人沒有益處。名稱列在各種物類中,聲譽卻損傷各種類別。傾斜的小腿細微的翅膀,紫色的頭部青色的身子。不能飛到遠處,聲音如遠處傳來。沾染黑色成白色,改變白色為黑色。很少喜愛蘭花芬芳,格外地貪戀污濁食品。聚集在桓公的尸體上,居住在平叔的旁邊。擾亂 叫的聲音,毀壞皇宮的修飾。飛翔門戶庭院,來往于叢木荊棘。反復往返,如同那讒佞的賊寇。體膚受夠污濁,讒毀的影響沒有極限。gap~ap喳喳嚼舌根,交相擾亂遍四方。于是妖冶的女子進宮,邪惡的士人來朝,聖賢被壅塞,忠孝遭摧殘。周昌拘留在牖里,天乙囚禁在夏台。伯奇為之痛心疾首,申生為之蒙受災禍。《鴟 》悲傷被毀掉房子,《采葛》抒發思念的情懷。《小弁》中流下辛酸的眼淚,靈均表達出他的悲哀。自古以來明達有才智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中等和平凡的人呢?
上天生成大地養育,各自有所親近。野獸必定依憑大地,鳥也倚托雲彩。有的飛來預示吉祥,有的自己擾亂而顯現文采。有的背著圖籍而歸向仁德,有的餃來文書而預告天意。有的胎中夭折而供奉美味,有的傷殘身軀而獻上佳肴。有的著重用皮來興立禮制,有的欄圈豢養來供奉神靈。雖然生死有不同的性質,都有利于國家百姓。不像蒼蠅沒有用處, 會給百姓制造混亂。于是托病在家中休養,斷絕喜事哀事的來後來授任吏部尚書,兼右僕射。等到前往尚書省,登上台階朝坐榻走去,見坐榻很陳舊,詢問都令史徐仵起。仵起說︰“這個坐榻先王曾經坐過。”元順當即悲嘆而氣結喉塞,鼻涕眼淚交相流下,很久不能說話,于是派人換走坐榻。當時三公曹令史朱暉,一向侍奉綠尚書事、高陽王元雍,元雍想委任他為廷尉評,接連囑托元順,元順不任用他。元雍就下命令任用他,元順把元雍的令文丟到地上。元雍听說後,大發脾氣,清晨坐在都廳中,召喚尚書和丞郎全體集合,要等待元順到來,在眾人面前折辱他。元順在太陽升到很高時才到來,元雍揎袖捋臂手撫幾案說︰“我,是天子的兒子,天子的弟弟,天子的叔父,天子的宰相,四海之內,親近尊貴沒有第二個人可比,元順是什麼人,竟將我既定的命令,丟棄在地上?”元順的胡須鬢發都張開來,仰臉看著屋頂,憤怒的氣色涌動,長嘆而不說話。很久,搖起一把白羽毛扇,慢慢地對元雍說︰“高祖遷都到中原,創立九等職位,官員于是有清流濁流,是萬代的規則。而朱暉小人,身為省中小吏,哪裹配做廷尉清流官員?殿下既是先皇的同胞兄弟,應該遵循既定旨意,自然有矮牆而再翻過去。”元雍說︰“我做丞相、錄尚書事,為什麼不能任用一個人為官?”元順說︰“廚師雖然不料理膳食,掌管祭祀的人不能越過禮器而代替廚師。沒有听說有另外的詔令,派殿下參與任免事宜。”元順又大聲地說︰“殿下一定要這樣做的話,我將依據事實上奏皇上!”元雍于是笑著說︰“哪能因朱暉一個小人,就互相氣憤怨恨?”就起身,喚元順進房內,和他痛快地飲酒。元順的剛直堅毅,都是造一類。
後來授任征南將軍、右光祿大夫,調任兼左僕射。東朱榮侍奉莊帝,召集百官全部到河陰,他一向听說元順多次規勸,憐惜他的真誠正直,對朱瑞說︰“可以告訴元僕射, 管在省中,不必前來。”元順沒有領會東朱榮的意思,听說殺害士大夫,于是出逃,被守墓的人戶鮮于康奴所殺害。家中 有四面牆壁,沒有財物收殮尸體, 有書籍幾千卷而已。門下通事令史王才達撕裂衣裳覆蓋他。莊帝回宮,派遣黃門侍郎山偉巡視曉諭京城。山偉前往參加元順的喪禮,悲傷不止。返回後,莊帝奇怪地問他︰“黃門為什麼聲音嘶啞了?”山偉以實情回答。莊帝下令侍中元祉說︰“宗室死亡很多,不能全部救濟。元僕射清廉刻苦的節操,至死就更為顯明,特地贈絹一百匹,其余的人不能引以為例。”追贈元順為驃騎大將軍、尚書令、司徒公、定州刺史,謐號為文烈。元順撰作《帝錄》二十卷,詩賦表頌幾十篇,現在多已亡佚散失。
長子元朗,時年十七歲。枕著兵器潛伏了幾年,才親手殺死鮮于康奴,用他的頭在元順墓前祭拜,然後前往朝廷請求治罪。朝廷嘉賞而不追究。元朗涉獵書籍,做司徒掾屬。天平年間,被奴僕殺害。追贈他為都督瀛冀二州諸軍事、口口將軍、尚書右僕射、冀州刺史。
元順的弟弟元淑,元淑的弟弟元悲,都過早去世。
元悲的弟弟元紀,字子綱。永熙年間,任給事黃門侍郎。跟隨出帝死在關中。
元澄的弟弟元嵩,字道岳。高祖時,從中大夫升任員外常侍,改任步兵校尉。大司馬、安定王遠坯逝世,沒到百曰祭奠,亙崖就游覽狩獵。直擔听說後大怒,下詔說︰ “五嵩不能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乎禮制,心中想著法度,大司馬逝世不久,就用蒼鷹鷗子來娛樂。有如同父親的悲痛,沒有養子的感情,捐除良心拋棄禮法,何等地快速!可免除他的官職。”後來跟隨平定沔水北部地區,屢次有戰功,授任左中郎將,兼武衛將軍。
直擔向南征伐,蘆宣鯗的將領速題達率領部眾抵御。五蠱身上帶三件兵器,脫下鐘甲沖鋒在前,將領兵士跟著他,顯達潰散逃跑,殺死擒獲以萬計數。五崖在這天勇猛為全軍第一。高祖非常高興地說︰“任城康王的福分德行大,文武人才都出在他家中。”因功勞賜爵為高平縣侯,賞帛二千五百匹。
當初,直擔從盜厘出發時,馮皇後因有罪被囚禁在宮中。平定題達後,回師停駐谷唐原,高祖病重,將要賜令皇後自殺,說︰“使者不容易得到。”回頭對任城王元澄說︰“任城王必定不會辜負我,元高也將不辜負任城王,可以用元嵩為使者。”于是召元嵩進入行宮內,親自下韶派遣他。
世宗即位,元嵩任武衛將軍兼侍中,外出任平南將軍、荊州刺史。元嵩上奏疏說︰“蕭實卷骨肉之間互相殘害,忠臣賢士先被殺戮,臣下憂愁,無不離心背叛,君臣二心,戰事不斷。傳聞說寶卷的雍州刺史蕭衍的哥哥蕭懿在建業起兵,和寶卷相對峙,荊郢二州刺史都是寶卷的弟弟,必定有圖謀蕭衍的心意。臣下如果派人送信相告,迎合他們的本身計謀,希望獲得他們共同的心願,合力除掉蕭衍。平定蕭衍後,他們必定回師趕去救援丹陽,將不能再治理邊境,保全襄沔地區。臣下軍隊的威風已經到達那裹,則沔水以南的土地可一戰而收復。沿漠水炫耀兵力,向他們展示威力德行,想歸順有道的就招引容納他們,受懷疑報告危難的就援救而接應他們。統領兵馬蓄養精銳,觀察裂痕窺伺嫌隙,如果他們凋敗的形勢已經昭彰,懈怠的局面已經明顯,就可以順流而下摧折他們的鋒芒,長驅直入席卷南方。”詔令說︰ “所陳述的好謀略,實在是良策。將依時機形勢進軍,任由將軍裁斷。”隨後蕭衍很快攻克建業,于是作罷。授任元嵩為平北將軍、恆州刺史。改任平束將軍、徐州刺史。又改任安南將軍、揚史。
蕭衍的湘州刺史楊公則率領部眾二萬人,駐守在洛,姜慶真率領兵士五千人,佔據了首陂,又派遣他的左軍將軍騫小眼,軍主何天祚,張俊興等人率領部眾七千人,攻打圍困陸城,元嵩于是派遣統軍封邁、王會等人率領步兵騎兵八千人討伐他們。封遭到達陸城,賊寇都趁夜晚逃跑,追擊打敗他們,斬殺擒獲幾千人,公則、慶真退回到馬頭。蕭衍的徐州刺史昌義之駐守高皇,派遣三支軍隊暗中侵犯陰陵,因淮水枯竭太淺,不通船只,駐守在馬頭。蕭衍的將領田道龍、何景先等人率領兵士三千人已經到達衡山,打算侵犯陸城。賊寇都很逼近了。元嵩派遣兼統軍李叔仁等人援助合肥、小峴、楊石,接連交戰打敗他們。蕭衍的征虜將軍趟草駐守黃口,元嵩派遣軍司趟熾等人前去討伐他,先派遣統軍安伯丑暗中出兵夜晚渡河,埋伏在下蔡。趟草率領兵士四千人,迎上前來抵御,伯丑和下蔡戍主王虎等人前後夾擊,大敗趙草,俘獲斬殺和淹死的有四千多人。統軍李叔仁等人在夜晚襲擊硤石的賊寇,又打敗他們。蕭衍的將領姜慶真專P弓據守肥水以北,冠軍將軍曹天寶駐守雞口,軍主尹明世駐守束硤石。元嵩派遣別部將領羊引停駐在淮水以西,離賊寇的軍營十里,司馬趙熾率領兵士一萬人做裹外的聲援。各軍會合後,分別攻打賊寇的四個營壘。四個營壘的賊寇,戰敗逃跑,斬殺擒獲幾千人,淹死的以萬計數。統軍牛敬賓攻打硤石,明世夜晚逃跑。慶真聚合殘余勢力順淮水而下,下蔡的戍主王略截斷水流攻打他們,俘獲斬殺一多半。于是威名大震。
後來奴僕李太伯等人合謀殺害元嵩,還有元嵩的妻子穆氏和兒子世賢。世宗在束堂為元嵩舉辦喪事,贈絹一千匹,追贈車騎將軍、領軍,謐號為剛侯。
第二個兒子世俊,很有才干,而沒有操行事業。繼承爵位,授任給事中、東宮舍人。伯父元澄上奏疏請求轉讓品級給他,于是授任他為員外散騎常侍。肅宗時,追論元嵩的功勛,封世俊為衛縣開國男,食邑為二百戶。調任冠軍將軍、宗正少卿,又擔任散騎常侍、安南將軍、武衛將軍、迥畝尹。不久授任鎮束將軍、青州刺史,改任征束將軍,加授散騎常侍。邢杲叛亂時,圍困州城,世 依憑城池據守,于是得以保全。孝莊童時,授任世懂為衛將軍、吏部尚書。汆朱兆侵犯京城,詔令世俊以本身官職任都督,在河橋防守。等到爾朱兆到董回,世漁一點也沒有抵御的意思,就隔河遙相叩拜,當時輿論指責他。前廢壺時,擔任驃騎將軍,又加授尚書,格外被爾朱世饉親近。生壺初年,加授儀同三司,改封他為武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世 在選曹任職,不能磨礪心志,受賄很多,被中尉彈劾糾察,獲罪免官。不久恢復本來的職務。孝靜帝初年,加授侍中、尚書右僕射,升尚書令。世 輕浮刻薄,進退無常,詔令送到置一隆。里些年間,逝世。追贈侍中、都督冀定適壁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太傅、室業刺史,尚書令、開國公照舊,謐號為s麩。兒子︰鰱繼承爵位,任散騎侍郎。
世賢的弟弟世哲,武定年間,任吏部郎。
元嵩的弟弟元贍,字道周。高祖時,從口大夫逐漸升任宗正少卿、龍驤將軍、光州刺史、散騎常侍、左將軍,調任平東將軍、兗州刺史。很喜好圖書史籍,而貪婪暴虐好殺人。元澄深為恥辱怨恨他,斷絕同他的來往。有四個兒子。長子元遠,任尚書郎. 史臣曰︰顯祖將要憚讓,可以說是國家的根本。康王毅然當庭規勸,善言清朗,一句話使國家興旺,就是說的這種吧?文宣王忠貞堅毅杰出遠大,堪為宗室豪杰,身經數朝,度過難關平定艱險,以國家大事為己任,有棟梁的聲望。元順剛直特異,有汲黯的風範,不為當時所用,橫遭不測之禍,太可惜了。元嵩有行軍作戰的氣概,元俊就是自毀冠冕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