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類別︰史部 作者︰南朝梁•沈約 書名︰宋書

    【原文】

    荊州 郢州 湘州 雍州 梁州 秦州

    荊州刺史,漢治武陵漢壽,魏、晉治江陵,王敦治武昌,陶侃前治沔陽,後治武昌,王敝謂 輳 琢林撾洳 滓斫逖簦 椿瓜目冢換肝輪謂 輳 賦逯紊廈鰨 醭闌菇 輳 撕笏 謂 輟K緯趿煒シ 唬 蠓幟涎簟き逞簟 逖簟 亂啊 沽晡 褐藎幌媧ㄊ ソ 嬤藎  摹ぐ淞曄糅 藎 嬋ゃ 逖羰羲局藎 幣逖羰。 燦嗍 豢ゃN牡窞潰 至き偉滄罌ゅ 焱乇摺き縋健 幟 交  鱸蟆 鏌簟 櫚縷呦兀 笫「摹c胙艨ヂ佷仁簟=窳煒ス  廝氖 耍  蛭邇 偎摹HМ┐妓  侔聳 

    南郡太守,秦立。漢高帝元年,為臨江國,景帝中二年復故。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新郡,尋復故。宋初領縣九,後州陵、監利度屬巴陵;旌陽,文帝元嘉十八年省並枝江。二漢無旌陽,見《晉太康地志》,疑是吳所立。凡余六縣,戶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口七萬五千八十七。

    江陵公相,漢舊縣。

    華容公相,漢舊縣,晉武太康元年省,後復立。

    當陽男相,漢舊縣。

    臨沮伯相,漢舊縣。《晉太康》、《永守地志》屬襄陽,後度。

    編縣男相,漢舊縣。

    枝江侯相,漢舊縣。

    南平內史,吳南郡治江南,領江陵、華容諸縣。晉武帝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為南平郡,治作唐,後治江安。領縣四,戶一萬二千三百九十二,口四萬五千四十九。去州水二百五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無陸。

    江安侯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

    孱陵侯相,二漢舊縣,屬武陵,《晉太康地志》屬南平。

    作唐侯相,前漢無,後漢屬武陵,《晉太康地志》屬南平。

    南安令,晉武帝分江安立。

    天門太守,吳孫休永安六年,分武陵立。充縣有松梁山,山有石,石開處數十丈,其高以努仰射不至,其上名“天門”,因此名郡。充縣後省。孝武孝建元年,度郢州;明帝泰始三年,復舊。領縣四,戶三千一百九十五。去州水一千二百,陸六百;去京都水三千五百。

    澧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臨澧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零陽令,漢舊縣,屬武陵。

    局辛睿 何蓿 督 檔}盡酚校 墑俏飭 

    宜都太守,《太康地志》、王隱《地道》、何志並雲吳分南郡立;張勃《吳錄》雲劉備立。按《吳志》,呂蒙平南郡,據江陵,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縣。初權與劉備分荊州,而南郡屬備,則是備分南郡立宜都,非吳立也。習鑿齒雲,魏武平荊州,分南郡枝江以西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劉備改為宜都。領縣四,戶一千八百四十三,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去州水三百五十,無陸;去京都水三千七百三十。

    夷道令,漢舊縣。

    瀋僥邢啵 昂渮粑淞輳 蠛渮裟峽ゅ 淶么 翟 旮奈 松劍 蟾淳傘

    宜昌令,何志晉武帝立。按《太康》、《永寧地志》並無,疑是此後所立。

    夷陵令,漢舊縣,吳改曰西陵,晉武帝太康元年復舊。

    巴東公相,譙周《巴記》雲,初平元年,荊州帳下司馬趙韙建議分巴郡諸縣漢安以下為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璋改永寧為巴東郡,以涪陵縣分立丹興、漢葭二縣,立巴東屬國都尉,後為涪陵郡。《晉太康地志》,巴東屬梁州,惠帝太安二年度益州;穆帝永和初平蜀,度屬荊州。《永初郡國志》無巴渠、黽陽二縣。領縣七,戶一萬三千七百九十五,口四萬五千二百三十七。去州水一千三百;去京都水四千六百八十。

    魚復侯相,漢舊縣,屬巴郡,劉備章武二年,改為永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舊。

    胊令,漢舊縣,屬巴郡。

    新浦令,何志新立。

    南浦令,劉禪建興八年十月,益州牧閻宇表改羊渠立。羊渠不詳,何志吳立。

    漢豐令,何志不注置立。《太康地志》巴東有漢昌縣,疑是。

    巴渠令,何志不注置立。

    黽陽令,何志不注置立。晉末平吳時,峽中立武陵郡,有黽陽、黔陽縣,咸寧元年並省。

    汶陽太守,何志新立。先屬梁州,文帝元嘉十一年度。宋初有四縣,後省汶陽縣。今領三縣,戶九百五十八,口四千九百一十四。去州水七百,陸四百;去京都四千一百。

    僮陽令,何志新立。

    沮陽令,何志新立。

    高安令,何志新立。

    南義陽太守(義陽郡別見),晉末以義陽流民僑立。宋初有四縣,孝武孝建二年,以平陽縣並厥西。平陽本為郡,江左僑立。魏世分河東為平陽郡,晉末省為縣。今領縣二,戶一千六百七,口九千七百四十一。

    厥西令,二漢無,《晉太康地志》屬義陽。

    平氏令,漢舊名,屬南陽。

    新興太守,《魏志》建安二十年,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郡立一縣,合為此郡,屬並州。晉江左僑立。宋初六縣,後省雲中(漢舊名,屬雲中。);孝武孝建二年,又省九原縣(漢舊名,屬五原。)並定襄,宕渠(流寓立。)並廣牧。凡今領縣三,戶二千三百一,口九千五百八十四。

    定襄令,漢舊名。

    廣牧男相,漢舊名,屬朔方。

    新豐令,漢舊名,屬京兆。僑流立。

    南河東太守,河東郡,秦立。晉成帝咸康三年,征西將軍庾亮以司州僑戶立。宋初八縣,孝武孝建二年,以廣戚(前漢屬沛,後漢、《晉太康地志》屬彭城。江左流寓立。)並聞喜,弘農(江左立僑郡,後並省為縣。)、臨汾並松滋,安邑並永安。(臨汾、安邑,漢舊名。臨汾後屬平陽。)今領縣四,戶二千四百二十三,口一萬四百八十七。去州水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

    聞喜令,故曲沃,秦改為左邑。漢武帝元鼎六年,行幸至此,聞南越破,改名聞喜。

    永安令,前漢彘縣,順帝陽嘉二年更名,後屬平陽。

    松滋令,前漢屬廬江,後漢無,晉屬安豐。疑是有流民寓荊土,故立。

    譙縣令(別見),譙流民寓立。

    建平太守,吳孫休永安三年,分宜都立,領信陵、興山、秭歸、沙渠四縣。晉又有建平都尉,領巫、北井、泰昌、建始四縣。晉武帝咸寧元年,改都尉為郡,于是吳、晉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吳平,並合。五年,省建始縣,後復立。《永初郡國》有南陵、建始、信陵、興山、永新、永寧、平樂七縣,今並無。按《太康地志》無南陵、永新、永寧、平樂、新鄉五縣,疑是江左所立。信陵、興山、沙渠,疑是吳立。建始,晉初所立也。領縣七,戶一千三百二十九,口二萬八百一十四。去州水陸一千;去京都水四千三百八十。

    巫令,漢舊縣。

    秭歸侯相,漢舊縣。

    歸鄉公相,何志,故屬秭歸,吳分。按《太康地志》雲,秭歸有歸鄉,故夔子國,楚滅之,而無歸鄉縣,何志所言非也。

    北井令,《晉太康地志》有。先屬巴東,晉武帝泰始五年度建平。

    泰昌令,《晉太康地志》有。

    沙渠令,《晉起居注》,太康元年立。按沙渠是吳建平郡所領,吳平不應方立,不詳。

    新鄉令。

    永寧太守,晉安帝僑立為長寧郡;宋明帝以名與文帝陵同,改為永寧。宋初五縣,後省綏安(晉安帝立)。孝武孝建二年後,以僮陽(晉安帝立)並長寧,綏寧(晉安帝立)並上黃。今領縣二,戶一千一百五十七,口四千二百七十四。去州陸六十;去京都三千四百三十。

    長寧侯相,晉安帝立。

    上黃男相,宋初屬襄陽,後度。二漢、晉並無此縣。

    武寧太守,晉安帝隆安五年,桓玄以沮、漳降蠻立。領縣二,戶九百五十八,口四千九百一十四。

    樂鄉令,晉安帝立。

    長林男相,晉安帝立。

    郢州刺史,魏文帝黃初三年,以荊州江北諸郡為郢州,其年罷並荊,非今地。吳又立郢州。孝武孝建元年,分荊州之江夏、竟陵、隨、武陵、天門,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陽,又以南郡之州陵、監利二縣度屬巴陵,立郢州。天門後還荊。領郡六,縣三十九,戶二萬九千四百六十九,口十五萬八千五百八十七。去京都水二千一百。

    江夏太守,漢高帝立,本屬荊州。《永初郡國》及何志並治安陸,此後治夏口。又有安陸、曲陵,曲後別郡。領縣七,戶五千七十二,口二萬三千八百一十。

    汝南侯相,本沙羨土,晉末汝南郡民流寓夏口,因立為汝南縣。沙羨令,漢舊縣,吳省。晉武太康元年復立,治夏口。孝武太元三年,省並沙陽,後以其地為汝南實土。

    沌陽子相,江左立。

    孝昌侯相,《永初郡國》、何志並無,徐志有,疑是孝武世所立。

    惠懷子相,江左立。

    沙陽男相,二漢舊縣,本名沙羨,屬武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又立沙羨,而沙陽徙今所治。文帝元嘉十六年度巴陵,孝武孝建元年度江夏。

    羨陽子相,晉惠帝世,安陸人伺為陶侃將,求分安陸東界為此縣。

    蒲圻男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本屬長沙,文帝元嘉十六年度巴陵,孝武孝建元年度江夏。

    竟陵太守,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界立。何志又有宋縣,徐無。領縣六,戶八千五百九十一,口四萬四千三百七十五。去州水一千四百;去京都水三千四百。

    萇壽令,明帝泰始六年立。

    竟陵侯相,漢舊縣,屬江夏。

    新市子相,漢舊縣,屬江夏。 霄城侯相,《永初郡國》有,何、徐不注置立。 新陽男相,《永初郡國》有,何、徐不注置立。 雲杜侯相,漢舊縣,屬江夏。 武陵太守,《前漢地理志》,高帝立。《續漢郡國志》雲,秦昭王立,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本屬荊州。領縣十,戶五千九十,口三萬七千五百五十五。去州水一千;去京都水三千。 臨沅男相,漢舊縣。 龍陽侯相,《晉太康地理志》、何志吳立。 漢壽伯相,前漢立,後漢順帝陽嘉三年更名。吳曰吳壽,晉武帝復舊。 沅南令,漢光武建武二十六年立。 遷陵侯相,漢舊縣。 辰陽男相,漢舊縣。 舞陽令,前漢作無陽,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 酉陽長,漢舊縣。 陽長,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 沅陵令,漢舊縣。 巴陵太守,文帝元嘉十六年,分長沙之巴陵、蒲圻、下雋,江夏之沙陽四縣立,屬湘州;孝武孝建元年,割南郡之監利、州陵度江夏,屬郢州。二年,又度長寧之綏安屬巴陵。何志訖元嘉二十年,巴陵郡以十六年立,應在何志而闕。領縣四,戶五千一百八十七,口二萬五千三百一十六。去州水五百,去京都水二千五百。 巴陵男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屬長沙。本領度支校尉,立郡省。 下雋侯相,漢舊縣,屬長沙。 監利侯相,按《晉起居注》,太康四年,復立南郡之監利縣,尋復省之。言由先有而被省也,疑是吳所立,又是吳所省。孝武孝建元年度。 州陵侯相,漢舊縣,屬南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疑是吳所省也。孝武孝建元年度。明帝泰始四年,以綏安縣並州陵。 武昌太守,《晉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為武昌郡。領縣三,戶二千五百四十六,口一萬一千四百一十一。去京都水一千一百。 武昌侯相,魏文帝黃初二年,孫權改鄂為武昌。 陽新侯相,吳立。 鄂令,漢舊縣,屬江夏。吳改鄂為武昌,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鄂縣,而武昌如故。 西陽太守,本縣名,二漢屬江夏,魏立弋陽郡,又屬焉。晉惠帝又分弋陽為西陽國,屬豫州;宋孝武孝建元年,度郢州;明帝泰始五年,又度豫,後又還郢。《永初郡國》、何、徐並有弋陽縣。今領縣十,戶二千九百八十三,口一萬六千一百二十。去州水二百八十;去京都水一千七百二十。 西陽令,漢舊縣,屬江夏,後屬弋陽。 西陵男相,漢舊縣,屬江夏,後屬弋陽。 孝寧侯相,本縣,漢舊縣。孝武自此伐逆,即位改名。 蘄陽令,二漢江夏郡有蘄春縣,吳立為郡;晉武帝太康元年,省蘄春郡,而縣屬弋陽,後屬新蔡;孝武大明八年,還西陽。 義安令,明帝泰始二年以來流民立。 蘄水左縣長,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建昌、南川、長風、赤亭、魯亭、陽城、彭波、遷溪、東丘、東安、西安、南安、房田、希水、高坡、直水、蘄水、清石十八縣,屬西陽。孝武大明八年,赤亭、彭波並陽城,其余不詳何時省。 東安左縣長,前廢帝永光元年,復以西陽蘄水、直水、希水三屯為縣。 建寧左縣長,孝武大明八年省建寧左郡為縣,屬西陽。徐志有建寧縣,當是此後為郡。 希水左縣長。 陽城左縣長,本屬建寧左郡,孝武大明八年,省西陽之赤亭、陽城、彭城三縣並建寧之陽城縣,而以縣屬西陽。 湘州刺史,晉懷帝永嘉元年,分荊州之長沙、衡陽、湘東、邵陵、零陵、營陽、建昌,江州之桂陽八郡立,治臨湘。成帝咸和三年省。安帝義熙八年復立,十二年又省。宋武帝永初三年又立,文帝元嘉八年省;十六年又立,二十九年又省。孝武孝建元年又立。建昌郡,晉惠帝元康九年,分長沙東北下雋諸縣立,成帝咸康元年省。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屬湘州,後度郢。領郡十,縣六十二,戶四萬五千八十九,口三十五萬七千五百七十二。去京都水三千三百。 長沙內史,秦立。宋初十縣,下雋、蒲圻、巴陵屬巴陵。今領縣七,戶五千六百八十四,口四萬六千二百一十三。 臨湘侯相,漢舊縣。 醴陵侯相,後漢立。 瀏陽侯相,吳立。 吳昌侯相,後漢立,曰漢昌,吳更名。 羅縣侯相,漢舊縣。 攸縣子相,漢舊縣。 建寧子相,吳立。 衡陽內史,吳孫亮太平二年,分長沙西部都尉立。領縣七,戶五千七百四十六,口二萬八千九百九十一。去州水二百二十;去京都水三千七百。 湘西令,吳立。 湘南男相,漢舊縣,屬長沙。 益陽侯相,漢舊縣,屬長沙。 湘鄉男相,前漢無,後漢屬零陵。 新康男相,吳曰新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重安侯相,前漢曰鐘武,後漢順帝永建三年更名,屬零陵。 衡山男相,吳立曰衡陽,晉惠帝更名。 桂陽太守,漢高立,屬荊州,晉惠帝元康元年度江州。領縣六,戶二千二百一十九,口二萬二千一百九十二。去州水一千四百,去京都水四千九百四十。 郴縣伯相,漢舊縣。 耒陽子相,漢舊縣。 南平令,漢舊縣。 臨武令,漢舊縣。 汝城令,江左立。 晉寧令,漢順帝永和元年立,曰漢寧,吳改曰陽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晉寧。 零陵內史,漢武帝元鼎六年立。領縣七,戶三千八百二十八,口六萬四千八百二十八。去州一千四百;去京都水四千八百。 泉陵子相,漢舊縣。 洮陽侯相,漢舊縣。 零陵子相,漢舊縣。 祁陽子相,吳立。明帝泰始初度湘東,五年復舊。 應陽男相,晉惠帝分觀陽立。 觀陽男相,吳立。 永昌令,吳立。 營陽太守,江左分零陵立。領縣四,戶一千六百八,口二萬九百二十七。去州水一千七百一;去京都水五千五百五十。 營浦侯相,漢舊縣,屬零陵。 營道侯相,漢舊縣,屬零陵。 舂陵令,前漢舊縣,舂陵侯徙國南陽,省。吳復立,屬零陵。 泠道令,漢舊縣,屬零陵。 湘東太守,吳孫亮太平二年,分長沙東部都尉立。晉世七縣,孝武太元二十年,省酃(漢舊縣)、利陽、新平(張勃《吳錄》有此二縣,利作梨,晉作利音。)三縣。今領縣五,戶一千三百九十六,口一萬七千四百五十。去州水陸七百;去京都水三千六百。 臨A伯相,吳屬衡陽,《晉太康地志》屬湘東。 新寧令,吳立。 茶陵子相,漢舊縣,屬長沙。 湘陰男相,後廢帝元徽二年,分益陽、羅、湘西及巴、硤流民立。 陰山令,陰山乃是漢舊縣,而屬桂陽。吳湘東郡有此陰山縣,疑是吳所立。 邵陵太守,吳孫皓寶鼎元年,分零陵北部都尉立。領縣七,戶一千九百一十六,口二萬五千五百六十五。去州水七百,陸一千三百;去京都水四千五百。 邵陵子相,何志屬長沙。按二漢無,《吳錄》屬邵陵。 武剛令,晉武分都梁立。 建興男相,晉武帝分邵陵立。 高平男相,吳立。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南高平,後更曰高平。 都梁令,漢舊縣,屬零陵。 邵陽男相,吳立曰昭陽,晉武改。 扶縣令,漢舊縣,至晉曰夫夷。漢屬零陵,晉屬邵陵。案今雲扶者,疑是避桓溫諱去“夷”,“夫”不可為縣名,故為“扶”雲。 廣興公相,吳孫皓甘露元年,分桂陽南部都尉,立為始興郡。晉武帝平吳,以屬廣州,成帝度荊州;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又度廣州;三十年,復度湘州。明帝泰始六年,立岡 兀 釷夾酥 庋簟 羯健  兀 き偉部ゅ 糲嬤蕁L┬з 旮脆恚 「 兀 氖夾嗽還閾恕A煜仄擼 V煌蛞磺  儻迨  諂咄蛄 俁 恕Hй菟  倬攀 蝗М┐妓 邇⑴曲江侯相,漢舊縣,屬桂陽。 桂陽令,漢舊縣,屬桂陽。 陽山侯相,漢舊縣,後漢曰陰山,屬桂陽。吳始興郡無此縣,當是晉後立。 貞陽侯相,漢舊縣,名湞陽,屬桂陽。宋明帝泰始三年,改“湞”為“貞”。 含 邢啵 壕上兀 艄鷓簟始興令,吳立。 中宿令,漢舊縣,屬南海,吳度。 臨慶內史,吳分蒼梧立為臨賀郡,屬廣州;晉成帝度荊州;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度廣州;三十年,復度湘州。明帝改名。領縣九,戶三千七百一十五,口三萬一千五百八十七。去州水陸二千八百;去京都水陸五千五百七十。 臨賀侯相,漢舊縣。《晉太康地志》、王隱雲屬南海,而二漢屬蒼梧,當是吳所度。 馮乘侯相,漢舊縣,屬蒼梧。 富川令,漢舊縣,屬蒼梧。 封陽侯相,漢舊縣。 興安侯相,吳立曰建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謝沐長,漢舊縣,屬蒼梧。 寧新令,二漢無,當是吳所立,屬蒼梧,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開建令,文帝分封陽立宋昌、宋興、開建、武化、福敢羯  攔獺き縋掀呦亍︰笥址摯﹦ ぐ浠 き尾亓き謂 ゅ 艄闃蕁Pぐ浯竺髟  ス。 ㄓ囁﹦ㄏ亍撫寧令,宋末立。 始建內史,吳孫皓甘露元年,分零陵南部都尉立始安郡,屬廣州;晉成帝度荊州;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度廣州;三十年,復度湘州。明帝改名。領縣七,戶三千八百三十,口二萬二千四百九十。去州水二千八十,陸二千六百三十;去京都水五千五百九十。 始安子相,漢舊縣,屬零陵。 熙平令,吳立為尚安,晉武改。 永豐男相,吳立。 荔浦令,漢舊縣,屬蒼梧。 平樂侯相,吳立。 建陵男相,吳立,屬蒼梧,宋末度。 樂化左令,宋末立。 雍州刺史,晉江左立。胡亡氐亂,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晉孝武始于襄陽僑立雍州,並立僑郡縣。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割荊州之襄陽、南陽、新野、順陽、隨五郡為雍州,而僑郡縣猶寄寓在諸郡界。孝武大明中,又分實土郡縣以為僑郡縣境。徐志雍州有北上洛、北京兆、義陽三郡。北上洛,晉孝武立,領上洛、北商、酆陽、陽亭、北拒陽五縣。北京兆領北藍田、霸城、山北三縣。並雲景平中立。義陽,雲晉安帝立,領平氏、襄鄉二縣。酆陽、陽亭、北拒陽,並雲安帝立,余縣不注置立。今並無此三郡。今領郡十七,縣六十,戶三萬八千九百七十五,口十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七。去京都水四千四百,陸二千一百。 襄陽公相,魏武帝平荊州,分南郡編以北及南陽之山都立,屬荊州。魚豢雲,魏文帝立。《永初郡國》、何志並有宜城(漢舊縣,屬南郡。)、、上黃縣(並別見)。徐志無。領縣三,戶四千二十四,口一萬六千四百九十六。 襄陽令,漢舊縣,屬南郡。 中廬令,漢舊縣,屬南郡。 巳熂丰O,漢舊縣,屬南郡。 南陽太守,秦立,屬荊州。《永初郡國》有比陽、魯陽、赭陽、西鄂、俯、葉、雉、博望八縣(並漢舊縣)。何志無、雉。徐志無比陽、魯陽、赭陽、西鄂、博望,而有葉,余並同。孝武大明元年,省葉縣。領縣七,戶四千七百二十七,口三萬八千一百三十二。去州三百六十,去京都水四千四百。 宛縣令,漢舊縣。 涅陽令,漢舊縣。 雲陽男相,漢舊縣。故名育陽,晉孝武改。 冠軍令,漢舊縣,武帝分穰立。 酈縣令,漢舊縣。 舞陰令,漢舊縣。 許昌男相,徐志無,此後所立。本屬潁川。 新野太守,何志晉惠帝分南陽立。《永初郡國》、何志有棘陽(別見)、蔡陽、鄧縣(並漢舊縣)。徐無。孝武大明元年,省蔡陽。今領縣五,戶四千二百三十五,口一萬四千七百九十三。去州一百八十;去京都水四千五百八十。 新野侯相,漢舊縣,屬南陽。文帝元嘉末省,孝武大明元年復立。 山都男相,漢舊縣,屬南陽,《晉太康地志》屬襄陽,《永初郡國》及何、徐屬新野。 池陽令,漢舊名,屬馮翊,《晉太康地志》屬京兆。僑立亦屬京兆。孝武大明中土斷,又屬此。 穰縣令,漢舊縣,屬南陽。 交木令,孝武大明元年立。 順陽太守,魏分南陽立曰南鄉,晉武帝更名。成帝咸康四年,復立南鄉,後復舊。《永初郡國》及何志有朝陽、武當、、陰、泛陽、築(並別見)、析(前漢屬弘農,後漢屬南陽。)修陽(唯見《永初郡國》)凡八縣。徐志唯增朝陽。朝陽,孝武大明元年省。領縣七,戶四千一百六十三,口二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南鄉令,前漢無,後漢有,屬南陽。 槐里男相,漢舊名,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始平。僑立亦屬始平。大明土斷屬此。 順陽侯相,前漢曰博山,後漢明帝更名,屬南陽。 清水令,前漢屬天水,後漢為天水漢陽,無此縣。《晉太康地志》屬略陽。僑立屬始平。大明土斷屬此。 朝陽令,漢舊縣。 丹水令,前漢屬弘農,後漢屬南陽。何志魏立,非也。 鄭縣令,漢舊名,屬京兆。僑立亦屬京兆,後度此。 京兆太守,故秦內史。漢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尹,魏改為京兆郡。初僑立,寄治襄陽。序沒氐。孝武太元十一年復立。大明土斷,割襄陽西界為實土。雍州僑郡先屬府,武帝永初元年屬州。《永初郡國》有藍田(漢舊縣)、鄭、池陽(並別見)、南霸城(本霸陵,漢舊縣。《太康地志》曰,霸城何志魏地。)、新康五縣。何志無新康而有新豐。徐無。孝武大明元年,省京兆之盧氏、藍田、霸城縣。盧氏當是何志後所立,二漢屬弘農,《晉太康地志》屬上洛。新康疑是晉末所立。領縣三,戶二千三百七,口九千二百二十三。 杜令,二漢曰杜陵,魏改。 鄧縣令,漢舊縣,屬南陽。 新豐令,漢舊縣。 始平太守,晉武帝泰始二年,分京兆、扶風立。後分京兆、扶風僑立,治襄陽;今治武當。《永初郡國》唯有始平、平陽、清水(別見)三縣。何志有槐里(別見)、宋寧、宋嘉(何志新立)三縣,而清水、始平與《永初郡國》同。領縣四,戶二千七百九十七,口五千五百十二。 武當侯相,漢舊縣,屬南陽,後屬順陽。 始平令,魏立。 武功令,漢舊名,故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始平。 平陽子相,江左平陽郡民流寓,立此。 扶風太守,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雍國;二年,更為中地郡,九年罷。後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名為右扶風。僑立,治襄陽,今治築口。《永初郡國》及何志唯有、魏昌縣(魏昌,魏立,屬中山)。孝武大明元年省魏昌。領縣三,戶二千一百五十七,口七千二百九十。 築陽令,漢舊縣,屬南陽,又屬順陽。大明土斷屬此。 縣令,漢舊名,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秦國。 泛陽令,晉武帝太康五年立,屬南鄉,仍屬順陽。大明土斷屬此。 南上洛太守,《永初郡國》、何志雍州並有南上洛郡,寄治魏興,今梁州之上洛是也。此上洛蓋是何志以後僑立耳。今治臼。何、徐志雍州南上洛,晉武帝立,北上洛雲晉孝武立,非也。徐有南北陽亭、陽安縣,不注置立。今領縣二,戶一百四十四,口四百七十七。 上洛男相。(別見) 商縣令。(別見) 河南太守,故秦三川郡,漢高帝更名。光武都雒陽,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僑立,始治襄陽,孝武大明中,分沔北為境。《永初郡國》及何志並又有陽城、緱氏縣(漢舊名,並屬河南。),徐無此二縣,而有僑洛陽。(漢舊名。)、陽城縣,孝武大明元年省。洛陽,當是何志後立。領縣五,戶三千五百四十一,口一萬三千四百七十。去州陸三十五。 河南令,漢舊名。 新城令,漢舊名。 河陰子相,魏立。 棘陽令,漢縣,故屬南陽,《晉太康地志》屬義陽,後屬新野。大明土斷屬此。 襄鄉令,前漢無,後漢有,屬南陽。徐志屬義陽。當是大明土斷屬此。 廣平太守(別見),江左僑立,治襄陽,今為實土。《永初郡國》及何志並又有易陽、曲周、邯鄲(並見在),無、比陽。徐無復邯鄲縣。易陽、曲周,孝武大明元年省。邯鄲應是土斷省。領縣四,戶二千六百二十七,口六千二百九十三。 廣平令,漢舊名。徐志,南度以朝陽縣境立。 縣令,漢舊縣,屬南陽,後屬順陽。 比陽令,漢舊縣,屬南陽。 陰縣令,漢舊縣,屬南陽。 義成太守,晉孝武立,治襄陽,今治均。《永初郡國》又有下蔡、平阿縣(二縣前漢屬沛,後漢屬九江,《晉太康地志》屬淮南。),何同。孝武大明元年省下蔡,始亦流寓立也。平阿當是何志後省。領縣二,戶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五千一百一。 義成侯相,晉孝武立。 萬年令,漢舊名,屬馮翊。 馮翊太守,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名為河上郡;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內史。太初元年,更名。三輔流民出襄陽,文帝元嘉六年立,則何志應有而無。治襄陽。今治。領縣三,(疑)戶二千七十八,口五千三百二十一。 縣令,漢舊縣,屬南郡,作“若”字。《晉太康地志》作“”。《永初郡國》及何志屬襄陽,徐屬此。 高陸令,《晉太康地志》屬京兆。《永初郡國》、何志並無,孝武大明元年復立。 南天水太守(天水郡別見),徐志本西戎流寓。今治岩州。《永初郡國》、何志並無,當是何志後所立。又有冀縣(漢舊名),孝武大明元年省。領縣四,戶六百八十七,口三千一百二十二。 華陰令,前漢屬京兆,後漢、魏、晉屬弘農。 西縣令,前漢屬隴西,後漢屬漢陽,即天水。魏、晉屬天水。 略陽侯相。(別見) 河陽令。(別見) 建昌太守,孝建元年,刺史修之免軍戶為永興、安寧二縣,立建昌郡;又立永寧為昌國郡,並寄治襄陽。昌國後省。徐志,建昌又有永寧縣,今無。領縣二,戶七百三十二,口四千二百六十四。 永興令。 安寧男相。 華山太守,胡人流寓,孝武大明元年立。今治大堤。領縣三,戶一千三百九十九,口五千三百四十二。 華山令,與郡俱立。 藍田令,漢舊名,本屬京兆。 上黃令,本屬襄陽,立郡割度。 北河南太守,晉孝武太元十年立北河南郡,後省。《永初郡國》、何、徐志並無。明帝泰始末復立。寄治宛中。領縣八。 新蔡令。(別見)。 汝陰令。(別見) 苞信令。(別見) 上蔡令。(別見) 固始令。(別見) 緱氏令。(別見) 新安令。(別見) 洛陽令。(別見) 弘農太守,漢武帝元鼎四年立。宋明帝末立,寄治五壟。領縣三。 邯鄲令,漢舊名,屬趙國。《晉太康地志》無此縣。 圉縣令,前漢屬淮陽,後漢屬陳留。《晉太康地志》無此縣。 盧氏令。(別見) 梁州刺史,《禹貢》舊州,周以梁並雍,漢以梁為益,治廣漢雒縣。魏元帝景元四年平蜀,復立梁州,治漢中南鄭,而益州治成都。李氏據梁、益,江左于襄陽僑立梁州。李氏滅,復舊。譙縱時,又治漢中。刺史治魏興。縱滅,刺史還治漢中之苞中縣,所謂南城也。文帝元嘉十年,刺史甄法護于南城失守,刺史蕭思話還治南鄭。《永初郡國》又有宕渠郡、北宕渠郡。《宋起居注》,元嘉十六年,割梁州宕渠郡度益州。今益部宕渠郡曰南宕渠。何、徐並有北宕渠郡,唯領宕渠一縣。何雲,本巴西流民。今無。 漢中太守,秦立。漢獻帝建安二十年,魏武平張魯,復漢寧郡為漢中,疑是此前改漢中曰漢寧也。晉地記雲,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瓊表立。又疑是李氏所省,李氏平後復立。《永初郡國》又有苞中、懷安(漢、晉、何、徐並無二縣。)二縣。領縣四,戶一千七百八十六,口一萬三百三十四。 南鄭令,漢舊縣。 城固令,漢舊縣。 沔陽令,漢舊縣。 西鄉令,蜀立曰南鄉,晉武帝太康二年更名。 魏興太守,魏文帝以漢中遺民在東垂者立,屬荊州。江左還本。領縣十三。(疑)去州一千二百;去京都水六千七百。 西城令,漢舊縣,屬漢中。 鄖鄉令,本錫縣,二漢舊縣,屬漢中,後屬魏興;魏、晉世為郡,後省。武帝太康五年,改為鄖鄉。何志晉惠帝立,非也。 錫縣令,前漢長利縣,屬漢中,後漢省。晉武帝太康四年復立,屬魏興。五年,改長利為錫。 廣城令,《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不注置立。 興晉令,魏立曰平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旬陽令,前漢有,後漢無,晉武帝太康四年復立。 上庸令,《晉太康地志》、《永初郡國》、徐並屬上庸,何無。 長樂令,《永初郡國》、何、徐並屬晉昌。本蜀郡流民。 廣昌子相,何志屬上庸,晉成帝立。晉地記,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廣昌為庸昌,二年省。疑是魏所立。 安晉令,《永初郡國》、何、徐屬晉昌。本蜀郡流民。 延壽令,《永初郡國》、何、徐屬晉昌。本蜀郡流民。 宣漢令,《永初郡國》、何、徐屬晉昌。本建平流離民。 新興太守,《永初郡國》、何、徐雲新興、吉陽、東關三縣,屬晉昌郡。何雲晉元帝立,本巴、漢流民。宋末省晉昌郡,立新興郡,以晉昌之長樂、安晉、延壽、安樂屬魏興郡,宣漢屬巴渠郡,寧都屬安康郡。《永初郡國》有永安縣,何、徐無。今亦無復新興縣。何雲巴東夷人。今領縣二。 吉陽令,本益州流民。 東關令,本建平流民。 新城太守,故屬漢中,魏文帝分立,屬荊州。江左還本。領縣六,戶一千六百六十八,口七千五百九十四。去州陸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五千三百。 房陵令,漢舊縣,屬漢中,《太康地志》、王隱無。 綏陽令,魏立,後改為秭歸,晉武帝太康二年,復為綏陽。 昌魏令,魏立。 祁鄉令,何志魏立。《晉太康地志》作“n”(音祁)。 閬陽令,何志不注置立。 樂平令,何志不注置立。 上庸太守,魏明帝太和二年,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為上庸郡。景初元年,又分魏興之魏陽,錫郡之安富、上庸為郡。疑是太和後省,景初又立也。魏屬荊州,江左還本。《永初郡國》有上庸、廣昌。何有廣昌。領縣七,戶四千五百五十四,口二萬六百五十三。去州陸二千三百;去京都水六千七百。 上庸令,漢舊縣,屬漢中。 安富令,《晉太康地志》、《永初郡國》、何、徐並有。 北巫令,何志晉武帝立。按魏所分新城之北巫,應即是此縣,然則非晉武立明矣。 微陽令,魏立曰建始,晉武帝改。 武陵令,前漢屬漢中,後漢、《晉太康地志》、王隱並無。 新安令,《永初郡國》、何、徐有。何雲本建平流民。 吉陽令,《永初郡國》雲北吉陽,何、徐無。 晉壽太守,晉地記雲,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瓊表立。何志故屬梓潼。而益州南晉壽郡悉有此諸縣。《永初郡國》、徐又有南晉壽、南興、樂南、興安縣。何無南興樂,雲南晉壽,惠帝立,余並不注置立。今領縣四,去州陸一千二百;去京都水一萬。 晉壽令,屬梓潼。何志晉惠帝立。按《晉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之漢壽曰晉壽。漢壽之名,疑是蜀立,雲惠帝立,非也。 白水令,漢舊縣,屬廣漢,《晉太康地志》屬梓潼。 邵歡令,《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不注置立,疑是蜀立曰昭歡,晉改也。 興安令,《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不注置立。 華陽太守,徐志新立。《永初郡國》、何並無,寄治州下。領縣四。戶二千五百六十一,口萬五千四百九十四。 華陽令。 興宋令。 宕渠令。 嘉昌令,徐不注置立。 新巴太守,晉安帝分巴西立。何、徐又有新歸縣,何雲新立,今無。領縣三。戶三百九十三,口二千七百四十九。 新巴令,晉安帝立。 晉城令,晉安帝立。 晉安令,晉安帝立。 北巴西太守,何志不注置立。《宋起居注》,文帝元嘉十二年,于劍南立北巴西郡,屬益州。今益州無此郡。又《永初郡國》、何、徐梁州並有北巴西而益州無,疑是益部僑立,尋省;梁州北巴西是晉末所立也。《永初郡國》領閬中、漢昌二縣。何又有宋昌縣,雲新立。徐無宋昌,有宋壽。何、徐並領縣四,今六。(疑)去州一千四百;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閬中令。(別見) 安漢令。(別見) 南國令。(即南充國,別見。) 西國令。(即西充國,別見。) 平周令,益州巴西有平州縣。 北陰平太守,《晉太康地志》故廣漢屬國都尉。何志蜀分立。《永初郡國》曰北陰平,領陰平、綿竹、平武、資中、冑旨五縣。何、徐直曰陰平,領二縣與此同。戶五百六,口二千一百二十四。寄治州下。 陰平令,前漢、後漢屬廣漢屬國,名宙底。《晉太康地志》陰平郡陰平縣注雲,宙底。當是故宙底為陰平。《永初郡國》冑旨縣,即宙底也。(當是後又立此縣,而字誤也。) 平武令,蜀立曰廣武,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陰平太守,《永初郡國》唯領陰平一縣。徐志無南字,雲陰平舊民流寓立,唯領懷舊一縣。何無。今領縣二,戶四百七。 陰平令。 懷舊令,徐志不注置立。 巴渠太守,何志新立。領縣七,戶五百,口二千一百八十三。 宣漢令(別見),與郡新立。 始興令,何志新立。 巴渠令,何志新立。 東關令,何志新立。 始安令,何志新立。 下蒲令,何志無,徐志不注置立。 晉興令,何志晉安帝立。案《永初郡國》,梁部諸郡,唯巴西有此縣,不容是此晉興。若是晉安帝時立,便應在《永初郡國》,疑何謬也。 懷安太守,何志新立。領縣二,戶四百七,口二千三百六十六。寄治州下。 懷安令,何志新立。 義存令,何志新立。 宋熙太守,何、徐志新立。領縣五,戶一千三百八十五,口三千一百二十八。去州七百;去京都九千八百。 興樂令。 歸安令。 宋安令。 元壽令。 嘉昌令,何志五縣並新立。 白水太守,《永初郡國》、何並無,徐志仇池氐流寓立。有漢昌縣。今領縣六。戶六百五。 新巴令。 漢德令。 晉壽令。 益昌令。 興安令。 平周令,徐志作“平州”。此五縣,徐並不注置立。 南上洛太守,《晉太康地志》分京兆立上洛郡,屬司隸。《永初郡國》、何志並屬雍州,僑寄魏興,即此郡也。徐志巴民新立,徐志時已屬梁州矣。《永初郡國》無豐陽而有陽亭,何、徐有,何不注陽亭置立。領縣六。 上洛令,前漢屬弘農,後漢屬京兆。何雲魏立,非也。 商縣令,上洛同。 流民令,何不注置立。 豐陽長,《永初郡國》無,何作酆陽,新立。徐作豐。 渠陽令,《永初郡國》、何、徐並作拒陽。 義縣令,《永初郡國》、何、徐並無。 北上洛太守,徐志巴民新立。領縣七,戶二百五十四。 北上洛令。 豐陽令。 流民令。 陽亭令。 拒陽令,“拒”字與南上洛不同。 商縣令,徐志無。 西豐陽令,徐志無。 安康太守,宋末分魏興之安康縣及晉昌之寧都縣立。 安康令,二漢安陽縣,屬漢中,漢末省。魏復立,屬魏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何雲魏立,非也。 寧都令,蜀郡流民。 南宕渠太守,《永初郡國》有宕渠郡,領宕渠、漢興、宣漢三縣,屬梁州;元嘉十六年,度屬益州,非此南宕渠也。何、徐梁並無此郡,疑是徐志後所立。 宕渠令。 漢安令。 宣漢令。 宋康令。三縣並新置。 懷漢太守,孝武孝建二年立。領縣三,戶四百十九。 永豐長。 綏來長。 預德長。 秦州刺史,晉武帝太始五年,分隴右五郡及涼州金城、梁州陰平並七郡為秦州,治天水冀縣;太康三年並雍州,惠帝元康七年復立。何志晉孝武復立,寄治襄陽。安帝世在漢中南鄭。領郡十四,縣四十二,戶八千七百三十二,口四萬八百八十八。 武都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永初郡國》又有河池、故道縣(並漢舊縣)。今領縣三,戶一千二百七十四,口六千一百四十。 下辨令,漢舊縣。 上祿令,漢舊縣,後省,晉武帝太康三年又立。 陳倉令,漢舊縣,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秦國。 略陽太守,《晉太康地志》屬天水。何志故曰漢陽,魏分立曰廣魏,武帝更名。《永初郡國》有清水縣(別見),何、徐無。領縣三,戶一千三百五十九,口五千六百五十七。 略陽令,前漢屬天水,後漢漢陽即天水,《晉太康地志》屬略陽。雍州南天水、益州安固郡又有此縣。 臨漢令,何志新立。 上令,前漢屬隴西,後漢屬漢陽,《晉太康地志》屬天水。何志流寓割配。 安固太守,《永初郡國志》有安固郡,又有南安固郡,元嘉十六年度益州。今領縣二,戶一千五百五,口二千四十四。 桓陵令。(別見) 南桓陵令,《永初郡國》及何志安固郡唯領桓陵一縣,徐志又有此縣。 西京兆太守,晉末三輔流民出漢中僑立。領縣三,戶六百九十三,口四千五百五十二。 藍田令(別見),《永初郡國志》無。 杜令。(別見) 令,二漢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始平。 南太原太守(太原別見),何志雲,故屬並州,流寓割配。《永初郡國》又有清河(別見)、高堂縣(別見翼州平原郡,作高唐。)。領縣一,戶二百三十三,口一千一百五十六。 平陶令,漢舊名。 南安太守,何志雲故屬天水,魏分立。《永初郡國》無。領縣二,戶六百二十,口三千八十九。 桓道令,漢舊名,屬天水,後漢屬漢陽,作“”。 中陶令,何志魏立。《晉太康地志》有。 馮翊太守,三輔流民出漢中,文帝元嘉二年僑立。領縣五,戶一千四百九十,口六千八百五十四。 蓮芍令。(別見) 頓陽令,漢舊名。 下辨令,徐志故屬略陽,流寓割配。何無此縣。 高陸令,二漢、魏無,《晉太康地志》有,屬京兆。何志流寓割配。 萬年令。(別見) 隴西太守,秦立。文帝元嘉初,關中民三千二百三十六戶歸化,六年立,今領縣六。戶一千五百六十一,口七千五百三十。 襄武令,漢舊名。 臨洮令,漢舊名。 河關令,前漢屬金城,後漢、《晉太康地志》屬隴西。 狄道令,漢舊名。 大夏令,漢舊名,《晉太康地志》無。 首陽令。 始平太守,(別見),《永初郡國》無。領縣三,戶八百五十九,口五千四百四十一。 始平令,《太康地志》有,何志晉武帝立;而雍州始平郡之始平縣,何雲魏立。按此縣末雖各立,本是一縣,何為不同? 槐里令。(別見) 宋熙令,何無,徐新立。 金城太守,漢昭帝始元六年立。《永初郡國》無,何、徐領縣二,戶三百七十五,口一千。 金城令,漢舊名。 榆中令,漢舊名。 安定太守,漢武帝元鼎三年立。《永初郡國志》無。領縣二,戶六百四十,口二千五百一十八。 朝那令,漢舊名。 宋興令,何志新立。 天水太守,漢武元鼎三年立,明帝改曰漢陽。雍州已有此郡。《永初郡國》無。領縣二,戶八百九十三,口五千二百二十八。 阿陽令,漢舊名,《晉太康地志》無。 新陽令,《晉太康地志》有,何志魏立。 西扶風太守(扶風郡別見),晉末三輔流民出漢中僑立。領縣二,戶百四十四。 令。(別見) 武功令。(別見) 北扶風太守,孝武孝建二年,以秦、雍流民立。領縣三,時又有廣長郡,又立成階縣,領氐民,尋省。 武功令。(別見) 華陰令。(別見) 始平縣。(別見)

    【譯文】

    荊州刺史,漢朝時治所在武陵的漢壽,魏、晉時治所設在江陵,王敦任職時治所設在武昌,陶侃任職時前期治所設在沔陽,後期設在武昌,王比未淌肥敝嗡柙誚 輳 琢寥未淌肥敝嗡柙諼洳 滓砣沃笆敝嗡紉頻較逖簦 笥忠隻氐較目冢 肝氯未淌肥敝嗡柙誚 輳 賦迦未淌肥敝嗡柙諫廈鰨 醭廊沃笆庇智 亟 輳 艘院笥謔侵嗡蛻柙誚 輟K未跗誥V莨芟餃 豢ゅ 罄捶殖瞿夏涎簟き逞簟 逖簟 亂啊 沽晟枇 褐藎 殖魷媧ㄊ ソ 嬤藎 殖黿 摹ぐ淞昊 檑 藎 嬋ゃ 逖艋 樗局藎 煩幣逖羰。 芄不褂嗍 豢ゃN牡窞貝 稚枇き偉滄罌ゅ 焱乇摺き縋健 幟 交  鱸蟆 鏌簟 櫚縷呦兀 蟪犯摹c胙艨ヂ值鞁榫V莨芟健O紙襉鴕倒芟絞 ゅ 氖 訟亍A蛭邇 倭闥幕⑴> 刖┐妓 啡扇侔聳 鎩br />
    南郡太守,秦朝設立。漢高帝元年,改為臨江國,景帝中二年恢復直酈太守。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稱新郡,不久即恢復舊名。宋代初期管轄九縣,後州陵、監利度歸巴陵;旌陽,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銷,並歸枝江。二漢時沒有旌陽縣,事見《晉太康地志》,懷疑是三國吳時設立的。總共仍有六縣。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戶。人口為七萬五千零八十七。

    江陵公相,漢時舊縣。

    華容公相,漢時舊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撤,後又設立。

    當陽男相,漢時舊縣。

    臨沮伯相,漢時舊縣。《晉太康》、《永寧地志》歸屬襄陽,後調撥出來。

    編縣男相,漢時舊縣。

    枝江侯相,漢時舊縣。

    南平內史,縣時吳南郡治設在江南,管轄江陵、華容諸縣.晉武帝太康元年,分出南郡江畝設立南平郡,郡治設在生產,後郡治移至江安。管轄四縣。有戶一萬二千三百九十二,人口四萬五千零四十九。距州治水路二百五十里.距離京都水路三千五百里,沒有陸路。

    江安侯相,晉武帝太康元年設立。

    孱陵侯相,二漢時舊縣,屬逮武陵,《晉太康地志》上屬南平郡。

    作唐侯相,前漢時沒有,後漢時屬武陵郡,《晉太康地志》上屬南平郡。

    南安令,晉武帝劃分江安部分地域而設立。

    天門太守,吳孫休永安六年,分割武陵郡而設立。充歷有松梁山,山上的石頭,裂開數十丈寬,裂開的高度就是用弓箭仰面向上射也達不到它的頂,那上面就取名“天門”,因此用“天門”命作郡名。充縣後來撤銷。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調歸豎業管轄,塞旦眯童絲三年復歸周業管轄。天門郡下轄四縣。有戶三千一百九十五。距州治水路一千二百里,陸路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干五百里。

    澧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設立。

    臨澧令,晉武帝太康四年設立。

    零陽令,漢時的舊縣,屬武陵郡管轄。

    局辛睿 好揮校 督 檔}盡飛嫌屑竊兀 墑僑饈鄙枇 摹br />
    宜都太守,《太康地志》、王隱《地道》、何志上都說是縣時分直郡地域而設立的;張勃《吳綠》說劉備設立的。考《吳志》,呂蒙平定南郡,佔據江陵,陸遜另取宜都,獲取秭歸噩、枝江、夷道縣。當初孫權與劉備分荊州,南郡屬于劉備轄管,那麼是劉備分出南郡地域設立宜都,不是吳設立的。習鑿齒說,魏武帝佔據荊州時,分劃南郡的枝江以西地域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劉備改名為宜都。下轄四縣。有戶一千八日四十三,人口三萬四千一二百二十。距州治水路三百五十里,沒有陸路。距離京都水路三千七百三十里。

    夷道令,漢時的舊縣。

    瀋僥邢啵 昂渮筆粲諼淞輳 蠛渮筆裟峽ゅ 淶么 翟 旮奈 松劍 笥只指叢 br />
    宜昌令,何志說是晉武帝設立。查考《太康》、  《永寧地志》都沒有,疑是兩書以後設立的。

    夷陵令,漢時舊有的縣,吳時改名為西陵,晉武帝太康元年恢復舊稱。

    巴東公相,譙周《巴記》上說,初平元年,荊州帳下司馬趙韙建議分劃巴郡的諸縣以下諸縣為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璋改永寧為巴東郡,把涪陵縣分開,設立作丹興、漢葭二縣,設立巴東屬國都尉,後改作涪陵郡。《晉太康地志》,巴東屬梁州管轄,晉惠帝太安二年調歸益州,穆帝永和起初年平定蜀地,將度調歸荊州管轄。《永初郡國志》裹無巴渠、醒陽二縣。管轄七縣。有戶一萬三十七百九十五,人口四萬五千二百三十七。距州治水路一千三百里。距京都水路四千六百八十里。

    魚復侯相,漢時舊縣,隸屬巴郡,劉備章武二年,改為永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復舊名。

    姬醞令,漢時舊縣,隸屬于巴郡。

    新浦令,何志新設立。

    南浦令,劉禪建興八年十月,益州牧閻字上表改羊渠設立直通。羊渠不清楚,何志說是吳設立的。

    漢豐令,何志沒有注明何時設置。《太康地志》巴東有漢昌縣,疑是連豐。

    巴渠令,何志沒有注明何時設置。

    黽陽令,何志沒有注明何時設置。晉初平定吳國時,峽中設立武陵郡,有醒陽、黔陽縣,晉武帝咸寧元年一並撤銷。

    汶陽太守,何志新設立。起先屬梁州管轄,文帝元嘉十一年調歸回業。宋初時轄治有四縣,後來撤省了汶陽縣。現今管轄三縣。有戶九百五十八,人口四千九百一十四。距州治水路七百里,陸路四百里。距京都水路四千一百里。

    僮陽令,何志新設立。

    沮陽令,何志新設立。

    高安令,包志新設立。

    南義陽太守,義陽郡另見處。是晉朝末年因為從義陽流亡來的百姓暫借寄居地僑置的。宋代初年管轄四縣,孝武孝建二年,把平陽縣並入厥西.平陽原本為郡,江左遷移後僑置的。魏世時分劃河東部分為平陽郡,晉末撤郡改為縣。現今管轄二縣。有戶一千六百零七,人口九千七百四十一。

    厥西令,二漢時沒有,《晉太康地志》記載隸屬義陽郡。

    平氏令,漢時舊名,原屬南陽。

    新興太守,《魏志》載建安二十年;撤銷雲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改郡為縣,合這四縣為新興郡,歸並州管轄。晉江左僑置。宋朝初年有六縣,後撤除雲中,漢時的舊名,屬妙。孝武孝建二年,又撤減九原縣漢時舊名,當時屬五原。並入定襄,撤宕渠;寓他鄉的流民設置的。並入廣牧。現今轄治三縣。有戶二千三百零一,人口九千五百八十四。

    定襄令,漢代的舊名。

    廣牧男相,漢代的舊名,屬朔方。

    新豐令,連伐的舊名,原屬京兆。是寄寓的流民僑置的。

    南河東太守,河東郡是秦朝設立的。晉成帝咸康三年,征四將軍庾亮按司州僑民而設置的。宋初轄治八縣,宋孝武帝孝建二年。把廣戚(前漢屬沛,後漢、《晉太康地志》隸屬彭城。是逃來江左的北方流民僑置。)並入聞喜,弘農、逃來江左的流民僑置的郡,後又撤並為縣。臨汾並入松滋,安邑並入永安。臨汾、安邑是漢時的舊縣名。臨汾後來屬平陽。現今管轄四縣。有產二干四百二十三,人口一萬零四百八十七。距州治水路一百二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干五百里。

    閭喜令,舊名曲沃,秦時改為左邑,漢武帝元鼎六年,巡視到這裹,聞听南越被攻破而改名為聞喜。

    永安令,前漢時為彘縣,後漢順帝陽嘉二年更名為永安,後屬平陽。

    松滋令,前漢時屬廬江,後漢沒有,晉代屬安豐。疑是有流民寄寓荊州地域,因而設立的。

    譙縣令,見另處。由原譙縣的流民僑立的。

    建平太守,吳孫休永安三年,分割宜都部分地域而設立,轄治信陵、興山、秭歸、沙渠四縣。晉初又有建平都尉,轄治巫、北井、泰昌、建始四縣。晉武帝咸寧元年,改都尉為郡,于是當時吳和晉各有一個建平郡。太康元年滅吳後,兩建平郡合並。太康五年,撤銷建始縣,後又復設。  《永初郡國》載有南陵、建始、信陵、興山、永新、永寧、平樂七縣,現今都沒有。查考《太康地志》沒有南陵、永新、永寧、平樂、新鄉五縣,疑是晉室偏安江左時設立的。信陵、興山、沙渠,疑是三國吳時設立的。建始縣是晉朝初年設立的。管轄七縣。有戶一千三百二十九,人口二萬零八百一十四。距州治水路陸路均一千里。距京都水路四千三百八十里。

    巫令,漢朝時的老縣。

    秭歸侯相,漢代就有的老縣。

    歸鄉公相,何志說原先屬秭歸,吳時分出的。考《太康地志》載,秭歸有歸鄉,是先前的夔子國,被楚減,卻無歸鄉縣,包志所說不對。

    北井令,《晉太康地志》上載有。先前屬巴東郡,晉武帝泰始五年調歸建平。

    泰昌令,《晉太康地志》載有。

    沙渠令,《晉起居注》載,太康元年設立。按沙渠是吳建平郡轄治,不應在減星時才剛設立,弄不清楚。

    新鄉令。

    永寧太守,晉安帝僑置做長寧郡,宋明帝因它的名稱與文帝陵名相同,改稱永寧。宋初管轄五縣,後撤綏安。晉安帝設立。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後,把僮陽晉安帝設立。並入長寧,綏寧晉安帝設立。並入上黃.現今管轄二縣。有戶一千一百五十七,人口四千二百七十四。距州治陸路六十里。距京都三干四百三十里。

    長寧侯相,晉安帝設立的。

    上黃男相,宋初屬襄陽,後調撥出來。二漠、晉朝並沒有追一縣。

    武寧太守,晉安帝隆安五年,桓玄為沮、漳一帶投降的蠻民設立。轄治二縣。有戶九百五十八,人口四千九百一十四。

    樂鄉令,晉安帝設立。

    長林男相,晉安帝設立。

    郢州刺史,魏文帝黃初三年,以荊州長江北各郡設置郢州,那年又撤並到荊州,不是現今地域。縣也設立了豎業。宋孝武孝建元年,分割荊州的江夏、竟陵、隨、武陵、天門,湘州的巴陵,江州的武昌,豫州的西陽,又把南郡的州陵、監利二縣調歸巴陵,設立郢州。後來還歸荊州。郢州管轄六郡,三十九縣。有戶二萬九千四百六十九,人口十五萬八千五百八十七。距京都水路二千一百里。

    江夏太守,漢高帝設立,原本屬荊州。《永初郡國》及包志均載郡治設在安陸,此後郡治設在星旦。又有寶座、迪陸,後來另歸別郡。江夏管轄七縣。有戶五千零七十二,人口二萬三千八百一十。

    汝南侯相,本是邊羞地域,晉末汝南郡逃來寄寓夏口,因而設置為汝南縣。沙羨令,漢時的老縣,縣時曾撤銷。晉武太康元元年重又設置,縣治設在夏旦。晉孝武太元三年,撤銷設置並入邊腿,後來把逭塊土地作為汝南的實際疆土。

    沌陽子相,江左設置的。

    孝昌侯相,《永初郡國》、何志都沒有記載,徐志上有,疑是孝武帝時設置。

    惠懷子相,晉江左設置的。

    沙陽男相,二漢時的舊縣,原本名沙羨,屬武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改名稱,又設立沙羨,而將沙陽遷移到現今轄治的地方。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調歸巴陵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調歸江夏。

    羨陽子相,晉惠帝時,安陸人伺為陶侃部將,求得安陸東部地界設置。

    蒲圻男相,晉武帝太康元年設置。本屬長沙,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調歸巴陵,孝武孝建元年調歸江夏。

    竟陵太守,晉惠帝元康九年,分劃江夏部地界設立。何志上還有宋縣,徐志上則沒有。管轄六縣。有戶八千五百九十一,人口四萬四千三百七十五。距州治水路一千四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四百里。

    萇壽令,宋明帝泰始六年設立。

    竟陵侯相,漢時舊縣,當時屬江夏。

    新市子相,漢時舊縣,當時屬江夏。霄城侯相,《永初郡國》上有,何、徐志沒有注明設置時間。新陽男相,《永初郡國》上有,何、徐志沒有注明設置時間。雲杜侯相,漢時舊縣,當時屬江夏。武陵太守,《前漢。地理志》載為漢高帝設置。《續漢.郡國志》說是泰昭王設置,當時取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為武陵郡。本屬荊州。管轄十縣,有戶五千零九十,人口三萬七干五百五十五。距州治水路一千里。距京都水路三千里。臨沅男相,漢時舊縣。龍陽侯相,《晉太康地理志》、何志載是三國吳設立的。漢壽伯相,前漢時設立,後漢順帝陽嘉三年更名。吳稱為吳壽,晉武帝時又復稱漢壽。沅南令,漢光武建武二十六年設立。遷陵侯相,漢時舊縣。辰陽男相,漢時舊縣。舞陽令,前漢稱作無陽,後漠時沒有,《晉太康地志》上載有。酉陽長,漢時舊縣。陽長,二漢時沒有,《晉太康地志》載有。沅陵令,漢時舊縣。巴陵太守,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分割出長沙的巴陵、蒲圻、下雋,江夏的沙陽四個縣而設立,當時隸屬湘州,孝武孝建元年,割南郡的監利、州陵調歸江夏,隸屬郢州。二年,又調長寧的綏安歸巴陵管轄。何志下訖元嘉二十年,旦墮鋰是十六年設立,應在包志記載範圍可是缺佚了。巴陵郡管轄四縣。有戶五千一百八十七,人口二萬五千三百一十六。距州治水路五百里。距京都水路二千五百里。巴陵男相,晉武帝太康元年設立,隸屬長沙。本轄治度支校尉,設立巴陵郡時被撤除。下雋侯相,漢時舊縣,當時屬長沙郡。監利侯相,查考《晉起居注》,太康四年,復設立直鋰的監歪嶇,不久又撤銷。說由先有而被撤,疑是吳時設立的,又是吳時撤的。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調歸巴陵郡。州陵侯相,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郡,晉武帝太康元年重又設立,疑是吳時所撤。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調歸巴陵郡。明帝泰始四年以綏安縣並入州陵。武昌太守,《晉起居注》載,太康元年,改江夏為武昌郡。管轄三縣。有戶二千五百四十六,人口一萬一千四百一十一。距京都水路一千一百里。武昌侯相,魏文帝黃初二年,孫權改鄂為武昌。陽新侯相,三國吳設立。鄂令,漢時舊縣,當時屬江夏。吳改鄂為武昌,晉武帝太康元年,重設鄂縣,而武昌仍如前未變。西陽太守,西陽本是縣名,二漢屬江夏,魏設立弋陽郡,西陽又歸屬弋陽郡。晉惠帝又分割弋陽郡設立西陽國,歸屬豫州管轄,宋孝武孝建元年,調歸郢州,宋明帝泰始五年,又調歸豫州,後又還歸郢州。《永初郡國》、何、徐志上都有弋陽縣。西陽郡今管轄十縣。有戶二千九百八十三,人口一萬六千一百二十。距州治水路二百八十里。距京都水路一千七百二十里。西陽令,漢時舊縣,當時屬江夏,後改屬弋陽郡。西陵男相,漢時舊縣,當時屬江夏,後改屬弋陽郡。孝寧侯相,本名縣,漢時舊縣。宋孝武帝由此討伐劉劭,即皇位後改名孝寧。蘄陽令,二漠時江夏郡有蘄春縣,吳設作郡,晉武帝太康元年,撤蘄春郡,而縣歸屬弋陽,後又改屬新蔡,宋孝武大明八年還歸西陽。義安令,宋明帝泰始二年因外來流民而設立。    蘄水左縣長,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因豫部的蠻民而設建昌、南川、長風、赤亭、魯亭、陽城、彭波、遷溪、東丘、東安、西安、南安、房田、希水、高坡、直水、蘄水、清石十八縣,屬西陽管轄。孝武大明八年,赤亭、彭波入陽城,其余縣不清楚何時撤減。東安左縣長,前廢帝永光元年,又以酉西陽蘄水、直水、希水三屯為縣。建寧左縣長,宋孝武大明八年撤建寧左郡為縣,歸屬西陽。徐志有建寧縣,應是遣以後改作郡的。陽城左縣長,本屬建寧左郡,宋孝武大明八年,撤西陽的赤亭、陽城、彭城三縣並入建寧的陽城縣,並且把該縣歸屬西陽郡管轄。湘州刺史,晉懷帝永嘉元年,分劃荊州的長沙、衡陽、湘東、邵陵、零陵、營陽、建昌,江州的桂陽八郡設立,州治設于臨湘。晉成帝咸和三年撤。晉安帝義熙八年又設立,義熙十二年又撤。宋武帝永初三年又設立,宋文帝元嘉八年撤。元嘉十六年又設立,元嘉二十九年又撤。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又設立。建昌郡,晉惠帝元康九年分割長沙東北下雋諸縣設立的,晉成帝咸康元年撤。元嘉十六年設立巴陵郡隸屬湘州,後調歸郢州管轄。湘州管轄十郡,六十二縣。有戶四萬五千零八十九,人口三十五萬七千五百七十二。距京都水路三千三百里。長沙內史,秦朝設立。南朝宋初轄治十縣,下雋、蒲圻、巴陵歸屬巴陵郡。長沙現今管轄七縣。有戶五千六百八十四,人口四萬六千二百一十三。臨湘侯相,漢時舊縣。醴陵侯相,後漢時設立。瀏陽侯相,吳時設立。吳昌侯相,後漢時設立,名叫漢昌,吳時更名為吳昌。羅縣侯相,漢時舊縣。攸縣子相,漢時舊縣。建寧子相,吳時設立。衡陽內史,吳孫亮太平二年分長沙西部都尉設立。轄治七縣。有戶五千七百四十六,人口二萬八千九百九十一。距州治水路二百二十。距京都水路三千七百里。湘西令,吳時設立。湘南男相,漢時舊縣,當時屬長沙。益陽侯相,漢時舊縣,當時屬長沙。湘鄉男相,前漢時沒有,後漢時屬零陵。新康男相,吳稱新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為新康。重安侯相,前漢時稱為鐘武,後漢順帝永建三年更名為重安,當時屬零陵。衡山男相,吳時設立名為衡陽,晉惠帝更名為衡山。桂陽太守,漢高設立,當時屬荊州,晉惠帝元康元年調歸江州。桂陽管轄六縣。有戶二千二百一卜九,人口二萬二千一百九十二。距州治水路一千四百。距京都水路四千九百四十里。郴縣伯相,漢時舊縣。耒陽子相,漢時舊縣。南平令,漢時舊縣。臨武令,漢時舊縣。汝城令,晉江左後設立。晉寧令,漢順帝永和元年設立,名為漢寧,吳改名為陽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為晉寧。零陵內史,漢武帝元鼎六年設立。管轄七縣。有戶三千八百二十八,人口六萬四千八百二十八。距州治一千四百里。距京都水路四千八百里。泉陵子相,漢時舊縣。洮陽侯相,漢時舊縣。零陵子相,漢時舊縣。    祁陽子相,吳時設立。明帝泰始初年調歸湘東管轄,五年復原。應陽男相,晉惠帝分割觀歷部分設立。觀陽男相,吳時設立。永昌令,吳時設立。營陽太守,江左分零陵,分割部分地域設立。轄管四縣。有戶一千六百零八,人口二萬零九百二十七。距州治水路一千七百零一。距京都水路五千五百五十里。營浦侯相,漢時舊縣,當時屬零陵。營道侯相,漢時舊縣,當時屬零陵。舂陵令,前漢舊縣,舂陵侯國遷徙到南陽即撤。吳時又設立,當時屬零陵。泠道令,漢時舊縣,當時屬零陵。湘東太守,吳孫亮太平二年,分劃長沙東部都尉設立。晉代曾轄管七縣,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撤酃、漢時舊縣。利陽、新平張勃《吳綠》有這兩縣,利寫作梨,晉作利音。三縣。現轄治五縣。有戶一千三百九十六,人口一萬七千四百五十。距州治水路陸路七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六百里。臨A伯相,吳時屬衡陽,《晉太康地志》歸屬湘東。新寧令,吳時設立。茶陵子相,漢時舊縣,當時屬長沙。湘陰男相,後廢帝元徽二年,分割益陽、羅、湘西及巴、硤流民設立。陰山令,陰山本是漢時舊縣,但歸屬桂陽。吳湘東郡有這陰山縣,疑是吳時設立的。邵陵太守,吳孫皓寶鼎元年,分劃零陵北部都尉設立。轄管七縣。有戶一千九百一十六。人口二萬五千五百六十五。距州治水路七百里。陸路一千三百里。距京都水路四千五百里。邵陵子相,何志歸屬長沙。二漢沒有此縣,《吳錄》歸屬邵陵。武剛令,晉武帝分劃梁設立。建興男相,晉武帝分割邵陵設立。高平男相,吳時設立。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南高平,後又更名為高平。都梁令,漢時舊縣,當時屬零陵。邵陽男相,吳設立稱昭陽,晉武改名。扶縣令,漢時舊縣,晉時名為去婁。漢時屬零陵,晉時屬邵陵。查考現今稱扶,可能是避桓周諱去掉“夷”,  “夫”不可為縣名,因而稱“扶”。廣興公相,吳孫皓甘露元年,分劃桂陽南部都尉設立作始興郡。晉武帝平定吳後,把它歸屬廣州,晉成帝把該郡調歸荊州,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又將其調歸廣州,元嘉三十年,又調歸湘州。宋明帝泰始六年,設立岡 兀 釷夾說姆庋簟 羯健  餃兀 枇き偉部ゅ Ю糲嬤蕁L┬з 旮垂樵 矗 犯 兀 氖夾碩乒閾恕O焦芷呦亍S謝V煌蛞磺  儻迨  絲諂咄蛄 俁 恕>嘀 嗡 範 倬攀 鎩>嗑┐妓 肺邇S鎩G 釹啵 渮本上兀 筆筆艄鷓簟9鷓裊睿 渮本上兀 筆筆艄鷓簟Q羯膠釹啵 渮本上兀 蠛渮背埔跎劍 艄鷓簟9鷓羰筆夾絲ゲ揮姓庀兀 κ牆院笊枇 摹U暄艉釹啵 渮本上兀 е簦 艄鷓簟K蚊韉么┤既輳 摹頒ャ蔽 罷輟薄︰ 僥邢啵 渮本上兀 筆筆艄鷓簟J夾肆睿 饈鄙枇 V興蘗睿 渮本上兀 筆筆裟蝦# 饈鋇鞁槁 貳A僨炷謔罰 夥只 暈嗌枇ぐ 俸乜ゅ Ю艄闃藎 傻窞鋇鞁榫V藎 撾牡墼﹤味 拍輳 俚鞁楣闃藎  輳 俚鞁橄嬤蕁K蚊韉鄹拿 O焦芫畔亍S謝   僖皇 澹 絲諶蛞磺 灝侔聳 摺>嘀 嗡 鉸範C稅 鎩>嗑┐妓  鉸肺邇 灝倨呤 鎩A俸睪釹啵 渮本上亍!督 檔}盡貳く躋盜Ю裟蝦#  渮筆舨暈啵 贍蓯俏飧牡韉摹7氤撕釹啵 渮本上兀 筆筆舨暈唷P 睿 渮本上兀 筆筆舨暈唷7庋艉釹啵 渮本上亍P稅埠釹啵 饈鄙枇 ㄐ耍 淶么 翟 旮P匯宄ゅ 渮本上兀 筆筆舨暈唷D鋁睿 渮泵揮校 κ俏饃枇 摹5筆筆舨暈媯 淶么 翟 旮拿?﹦ 睿 牡鄯指罘庋羯枇き尾き渦恕 ﹦ ぐ浠 浮く羯S攔獺き縋掀呦亍︰蠓殖隹﹦ ぐ浠 き尾厴枇き謂 ゅ Ю艄闃蕁K渦ぐ浯竺髟 耆 汲煩 }剩阻建疆。撫寧令,宋末設立。始建內史,吳孫皓甘露元年,分出零陵南部都尉設立始安郡,隸屬廣州,晉成帝調歸荊州,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又調歸廣州,元嘉三十年,再調歸湘州。宋明帝改其為始建。轄管七縣。有戶三千八百三十,人口二萬二千四百九十。距州治水路二千零八十里,陸路二千六百三十里。距京都水路五千五百九十里。始安子相,漢時舊縣,當時屬零陵。熙平令,吳時設立,稱尚安,晉武改。永豐男相,吳時設立。荔浦令,漢時舊縣,當時屬蒼梧。平樂侯相,吳時設立。建陵男相,吳時設立,當時屬蒼梧,宋末調歸蛆建。樂化左令,宋末設立。雍州刺史,晉江左時設立。西北民族政權胡亡,社會動亂,雍州、秦州逃亡民眾大多南出樊、沔,晉孝武始才在襄陽僑設雍州,並設立僑郡僑縣。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割出荊州的襄陽、南陽、新野、順陽、隨五郡為雍州,但是僑郡僑縣仍然寄寓在各郡地界內。宋孝武帝大明年間,又分割實有疆土的郡縣作僑郡僑縣的地界。徐志記雍州有北上洛、北京兆、義陽三郡。北上洛是晉孝武帝時設立,轄治上洛、北商、酆陽、陽亭、北拒陽五縣。北京兆轄治藍田、霸城、山北三縣。並說系宋少帝景平年間設立。羞陽,說系晉安帝設立,轄治平氏、襄鄉二縣。酆陽、陽亭、北拒陽都說是置安帝設立,其余的縣沒有注明設置情況。現今並沒有遣三郡。雍州轄管十七郡,六十縣。有戶三萬八千九百七十五,人口十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七。距京都水路四千四百,陸路二千一百。襄陽公相,魏武帝平定荊州時,分劃南郡的編以北及南陽的山都而設立。隸屬荊州。魚豢說是魏文帝時設立的。《永初郡國》、何志上都有宜城、漢時舊縣,屬南郡。都、上黃縣,並別見。徐志上沒有。襄陽轄管三縣。有戶四千零二十四.人口一萬六千四百九十六。襄陽令,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郡。中廬令,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郡。巳熂丰O,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郡。南陽太守,秦時設立,當時屬荊州。《永初郡國》上載有比陽、魯陽、赭陽、西鄂、俯、葉、雉、博望八縣。都是漢時舊縣。何志上沒有、雉。徐志上沒有比陽、魯陽、赭陽、西鄂、博望,而有葉,余余相同。宋孝武帝大明元年撤減。轄管七縣。有產四千七百二十七,人口三萬八干一百三十二。距州治三百六十里。距京都水路四千四百里。宛縣令,漢時舊縣。涅陽令,漢時舊縣。雲陽男相,漢時舊縣。早先名言陽,晉孝武帝改稱雲陽。冠軍令,漢時舊縣,武帝分劃穰時設立。酈縣令,漢時舊縣。    ,舞陰令,漢時舊縣。許昌男相,徐志上沒有,後來設立的。原屬潁川。新野太守,何志載系晉惠帝分劃新野太守而設立。《永初郡國》、何志上有棘陽、見別處。蔡陽、鄧縣。均漢時舊有的縣。徐志上沒有。宋孝武大明元年,撤減蔡陽。現今轄管五縣。有戶四千二百三十五,人口一萬四千七百九十三。距州治一百八十里。距京都水路四千五百八十里。新野侯相,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陽。文帝元嘉末年撤,孝武大明元年又設立。山都男相,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陽,《晉太康地志》上屬襄陽,《永初郡國》及何、徐志都歸屬新野。池陽令,漢時舊名,當時屬馮翊,《晉太康地志》上歸屬京兆。僑立的也屬京兆。宋孝武帝大明年間實行土斷,又歸屬新野。穰縣令,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陽。交木令,孝武大明元年設立。順陽太守,魏分劃南陽時設立稱作南鄉,晉武帝改名。晉成帝咸康四年,又設立南鄉,以後又恢復舊名。《永初郡國》及何志有朝陽、武當、、陰、泛陽、築別見。析、前漢時屬弘農,後漢時屬南陽。修陽唯見《永初郡國》上見到。共八縣。徐志增加了朝陽。朝腸,宋孝武帝主朋元年又撤。嫗陽轄管七縣。有戶四千一百六十三,人口二萬三千一百六十南鄉令,前漢時沒有,後漢時有,當時屬南陽。    槐里男相,漢時舊縣,當時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始平。僑立的也屬始平。大明年間實行土斷後,歸屬。    順陽侯相,前漢時稱博山,後漢時明帝改名,當時屬南陽。 清水令,前漢時天水,後漢時為天水漢陽,無此縣。《晉太康地志》屬略陽。僑立的屬始平。大明時實行土斷歸屬順陽。朝陽令,漢時舊縣。丹水令,前漢時屬弘農,後漢時屬南陽。何志說是魏時設立的,不對。鄭縣令,漢時舊名,當時屬京兆。僑立的也屬塞韭,後來調歸順陽。京兆太守,原是台的內史,漢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再改為渭南郡,九年撤郡,又為內史。漢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改為京兆尹,魏改為京兆郡。剛僑立時郡治寄襄陽。序陷沒于氐人。晉孝武太元十一年再僑立。大明年間實行土斷,割襄陽西界為實際轄治地域。雍州僑立的郡先屬府,宋武帝永初元年歸屬州。《永初郡國》上有藍田、漢時舊縣。鄭、池陽、均見別處。南霸城、本是霸陵,漢時舊縣。《太康地志》說︰霸城,何志魏口。新康五縣。何志沒有新康而有新豐。徐志上沒有。宋孝武大明元年,撤京兆的盧氏、藍田、霸城縣。盧氏應是何志以後設立的,二漢屬弘農,《晉太康地志》屬上洛。新康疑是晉末設立的。京兆轄管三縣。有戶二千三百零七,人口九千二百二十三。杜令,二漢稱杜陵,魏時改名為杜。鄧縣令,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陽。新豐令,漢時舊縣。始平太守,晉武帝泰始二年,分京兆、扶風時設立。後分京兆、扶風僑立,治所設在襄陽。現今治所設在武當。《永初郡國》上有始平、平陽、清水見別處。三縣。何志上有槐里、見別處。宋寧、宋嘉何志新設立。三縣,但清水、始平與《永初郡國》上相同。始平轄管四縣。有戶二千七百九十七。人口五千五百一十二。武當侯相,漢時舊縣,先屬南陽,後屬順璦。始平令,魏時設立。武功令,漢時舊名,早先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始平。平陽子相,置江左平陽郡流民寄寓而設立。扶風太守,從前是秦的內史。漢高帝元年,屬雍國,漢高帝二年更改為中地郡,九年撤。後又置為內史。漠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改名作右扶風。僑立的迭凰治所設在襄陽,現今治所設在築口。《永初郡國》及包志有、魏昌縣,魏昌,魏時設立,當時屬中山。宋孝武大明元年撤去魏昌。轄管三縣。有戶二千一百五十七,人口七千二百九十。築陽令,漢時舊縣,先屬南陽,又屬順陽。大明年間實行土斷,歸屬扶風。縣令,漢時舊縣,屬扶風,《晉太康地志》上歸屬秦國。泛陽令,晉武帝太康五年設立,屬南鄉,仍屬順陽。大明年間實行土斷歸屬扶風。南上洛太守,《永初郡國》、何志上雍州有南上洛郡,治所寄設魏興,就是現今梁州的上洛。這上洛大約是何志以後僑立的。現今治所設置在臼。何、徐志上的雍州南上洛是晉武帝時設立,北上洛說是晉孝武帝時設立的,不對。徐志有南北區皇、陽安縣,沒有注明設置情況。茵上路現今轄管二縣。有戶一百四十四,人口四百七十七。上洛男相。見另處。商縣令。見另處。河南太守,從秦的三川郡,漢高帝改名回畝。光武都雒陽,建武十五年改稱河南尹。僑立的,開始治所設在襄陽,宋孝武大明年間,分割沔北作為轄治的地界。《永初郡國》及何志上都還有陽城、緱氏縣,漢時舊名,均屬河南。徐志上沒有兩縣,但有僑立的洛陽。漢時舊名。陽城縣,宋孝武大明元年撤。洛陽,應當是何志以後設立的。河南管轄五縣。有戶三千五百四十一,人口一萬三千四百七十。距州治所陸路三十五里。河南令,漢時舊名。新城令,漢時舊名。河陰子相,魏時設立。棘陽令,漢時縣,先前屬南陽,《晉太康地志》上屬義陽,後屬新野。大明實行土斷,歸屬此地。大明,前漢時沒有,後漢時有,屬南陽。徐志屬義陽。應是大明土斷後屬。廣平太守,見別處。晉遷江左僑立的,治所設在襄陽,現今實有轄土。《永初郡國》及何志士都又有易陽、曲周、邯鄲,並見在。無、比陽。徐志還沒有邯鄲縣。易陽、曲周,孝武大明元年撤減。邯鄲應是實行土斷時撤減的。廣王管轄四縣。有戶二千六百二十七,人口六千二百九十三。廣平令,漢時舊名,徐志說,南渡用朝陽縣。縣令,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陽,後屬順陽。比陽令,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陽。陰縣令,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陽。義成太守,晉孝武時設立,治所設在襄陽,現今治所設在均。《永初郡國》上又有下蔡、平四遜,二縣並厘時局擅,蓮崖時膈之 ,《晉太康地志》上屬淮南。何志相同。孝武大明元年撤去下蔡,開始也是為流民寄寓而設立的。平阿應是何志以後撤減的。義成轄管二縣。有戶一千五百二十一,人口五千一百零一。義成侯相,晉孝武時設立。萬年令,漢時舊縣,當時屬馮翊。馮翊太守,從前是秦內史,漢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改名為河卜郡,九年撤去,復為內史。漢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內史,太初元年,改名。三輔流民來襄陽,宋文帝元嘉六年僑立,那麼何志上應該有可是沒有。治所設在襄歷。現今治所設在襄陽。治轄管三縣。存疑。有產二千零七十八,人口五千三百二十一。縣令,漢時舊縣,當時屬南郡,作“若”寧。《晉太康地志》作“都”。《永初郡國》及何志屬裹腿,徐志上屬邁翅。高陸令,《晉太康地志》屬京兆。《永初郡國》、何志都沒有,孝武大明元年再次設立。南天水太守,天水郡見別處。徐志說本是西戎的流民寄寓的。現今治所設于岩州。《永初郡國》、何志上都沒有,應是何志以後設立的。又有冀遜,選時舊名。孝武大明元年撤去。轄管四縣。有戶六百八十七,人口三千一百二十二。華陰令,前漢時屬京兆,後漢、魏、晉時屬弘農。西縣令,前漢時屬隴西,後漢時屬漢陽,即天水,魏、晉時均屬天水。略陽侯相。見另處。河陽令。見另處。建昌太守,孝建元年,刺史朱之免除軍產而為永興、安寧二縣,設立建昌郡,又設立永寧為昌國郡,並將治所寄寓襄陽。昌國郡後來撤減。徐志上記建昌又有永寧縣,現今沒有。建昌轄管二縣。有戶七百三十二,人口四千二百六十四。永興令。安寧男相。華山太守,胡人流寓,孝武大明元年設立。現今治所設置在大堤。轄管三縣。有戶一千三百九十九,人口五千三百四十二。華山令,與郡一起設立。藍田令,漢時舊縣,原本屬京兆。上黃令,原本屬襄陽,設立睫山郡時分割出來調歸華山。北河南太守,晉孝武太元十年設立河南郡,後來撤減《永初郡國》、何、徐志上都沒有。宋明帝泰始末又設立。治所寄設宛中。轄管八縣。新蔡令。見另處。汝陰令。見另處。苞信令。見另處。上蔡令。見另處。固始令。見另處。緱氏令。見另處。新安令。見另處。洛陽令。見另處。弘農太守,漢武帝元鼎四年設立。宋明帝末年設立,治所寄設在五壟。轄管三縣。邯鄲令,漢時舊名,屬趙國。《晉太康地志》沒有這縣。圉縣令,前漢時屬淮陽,後漢時屬陳留。《晉太康地志》上沒有這縣。盧氏令。見另處。梁州刺史,《禹貢》上就有的舊州,周把梁州並入雍州,漢以梁州為益州,治所設在廣漢的雒縣。魏元帝景元四年平定蜀地,又設立梁州,治所設在漢中的南鄭,而益州治所設在成都。李氏佔據梁州、益州時,遷到江左的晉在襄陽僑立梁州。李氏被減,恢復舊樣。在譙縱時,漠中又淪沒。梁州刺史治所設在魏興。譙縱被滅,刺史治所遷回漠中的苞中縣,就是所謂的南城。宋文童五塞十年,刺史甄法護在直越失守,刺史蓋思話把治所遷回南鄭。《永初郡國》上又有宕渠郡、北宕渠郡。《宋起居注》載,元嘉十六年,割鑿業宕渠郡調歸董叢。現今益業部屬的豈猩郡稱為南宕渠。何志、徐志都有北宕渠郡,轄治宣猩一縣。包志說,原本是旦酉的流民所立。現今沒有。漢中太守,秦設立。漢獻帝建安二十年,魏武討平張魯,將漢寧郡復名漢中,疑是此前曾改漢中稱漢寧。《晉書.地理記》說,孝武太五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瓊表請求設立的。又疑是李氏撤減,平定李氏後又設立的。《永初郡國》又有苞中、懷安漢、晉、何、徐志都沒有這兩個縣。二縣。漢中轄管四縣。有戶一千七百八十六。人口一萬零三百三十四。南鄭令,漢時舊縣。城固令,蕩時舊縣。沔陽令,漢時舊縣。西鄉令,蜀時設立,稱為南鄉,晉武帝太康二年改名為酉翅。魏興太守,魏文帝按漢中民在東部的人而設立的,屬荊州。遷居江左的晉室將它返歸。轄管十三縣。有疑問。距州治所一千二百里。距京都水路六千七百里。西城令,漢時舊縣,當時屬漢中。鄖鄉令,原為錫縣,二漢舊縣,屬漢中,後屬魏興,魏、晉時為郡,復撤減。晉武帝太康五年改為鄖鄉。何志說晉惠帝時設立,不對。錫縣令,前漢的長利縣,屬漢中,後漢時撤減。晉武帝太康四年又設立,屬魏興。太康五年改長利為魏錫。廣城令,《永初郡國》、何志、徐志都載有,沒有注明設置情況。興晉令魏時設立稱平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星置。旬陽令,前漢時有,後漢時沒有,晉武帝太康四年又設立。上庸令,《晉太康地志》、《永初郡國》、徐志都說屬上庸,何志上沒有。長樂令,《永初郡國》、何志、徐志上都屬晉旦。本由蜀郡流民所立。廣昌子相,何志上屬上庸,晉成帝設立。《晉書。地理記》,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的廣昌為庸昌,二年撤。疑是魏時設立的。安晉令,《永初郡國》、何志、徐志屬晉昌。本由蜀郡流民所立。延壽令,《永初郡國》、何志、徐志屬晉昌。本由蜀郡流民所立。宣漢令,《永初郡國》、何志、徐志屬晉昌,本由建平流離民所立。新興太守,《永初郡國》、何志、徐志說新興、吉陽、東關三縣,屬晉昌郡。何志說是晉元帝設立.本屬巴、漢流民。宋末撤晉昌郡,設立新興郡,把晉昌的長樂、安晉、延壽、安樂屬魏興郡,宣漢歸巴渠郡,寧都歸屬安康郡。《永初郡國》有永安縣,何、徐志上沒有。現也沒再有新興縣。何志說是旦塞夷人,新興郡今轄管二縣。吉陽令,本由益州流民所立。東關令,本由建平流民所立。新城太守,先前屬漢中,魏文帝分地設立,屬荊州。晉室東遷江左返歸本原。轄管六縣。有戶一千六百六十八,人口一一七千五百九十四。距州治陸路一千五百里。距京都水路五千三百里。昌魏令,魏時設立。祁鄉令,何志說魏時設立。《晉太康地志》作“濼”。音祁。閭陽令,何志沒有注明設置情況。樂平令,何志沒有注明設置情況。上庸太守,魏明帝太和二年,分新城的上庸、武陵、北巫為上庸郡。景初元年,又分魏興的魏陽,錫郡的安富、上庸為郡。可能太和以後撤銷,而在景初年又設立。魏時屬荊州,晉室柬遷江左又返歸本原。《永初郡國》上有上庸、廣昌。何志也有廣昌。上庸轄管七縣。有戶四千五百五十四,人口二萬六百五十三。距州治所陸路二千三百里。距京都水路六千七百里。上庸令,漠時舊縣,當時屬漢中。安富令,《晉太康地志》、《永初郡國》、何、徐志上都載有。北巫令,何志說晉武帝時設立。查考魏分新城的北巫,應是此縣,然而那就很明顯不是晉武帝時設立的。微陽令,魏時設立稱建始。晉武帝改名微歷。武陵令,前漢時屬漢中,後漢、《晉太康地志》、王隱都無記載。新安令,《永初郡國》、何志、徐志都記有。何說是本由建平流民形成。吉陽令,《永初郡國》稱北吉陽,何志、徐志上無記載。晉壽太守,《晉書地理記》上載,孝武太五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瓊上表請設立的。何志說先前屬梓潼。而益州南晉壽郡全都有這些縣。《永初郡國》、徐志上又有畝晉壽、南興、樂南、興安縣。何志上無南興樂,說南晉壽,惠帝時設立。其余都沒注設置情況。晉壽現今轄管四縣。距州治所陸路一千二百里。距京都水路一萬里。晉壽令,屬梓潼。何志載晉惠帝時設立。查《晉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的漠壽稱為晉壽。漠壽的名稱,可能是蜀時設立的,說晉惠帝時設立,不對。白水令,漠時舊縣,屬廣漠,《晉太康地志》上屬梓潼。邵歡令,《永初郡國》、何志、徐志都有,沒注明設置情況,可能是蜀時設立的,稱昭歡,晉改為邵歡。興安令,《永初郡國》、何、徐志上都載有,沒注明設置情況。華陽太守,徐志新設立。《永初郡國》、何志上都沒記載,治所寄寓州治所在地。轄管四縣。有戶二千五百六十一,人口一萬五千四百九十四。華陽令。興宋令。宕渠令。嘉昌令。涂志沒注明設置情況。新巴太守,晉安帝分劃巴西而設立。何、徐志又有新歸縣,何說是新設立的,現今沒有。逝旦轄管三縣。有戶三百九十三,人口二千七百四十九。新巴令,晉安帝時設立。晉城令,晉安帝時設立。晉安令,晉安帝時設立。北巴西太守,何志沒注明設置情況。《宋起居注》,文帝元嘉台十二年,在劍南時設立北巴西郡,屬益州管轄。今益州沒有遣郡。又《永初郡國》、何志、徐志上梁州都有北巴西郡卻沒有益州,可能益部是按益業民僑立的,隨後不久又撤減了;梁州北巴西是晉末設立的。《永初郡國》載轄閬中、漢昌二縣。何志又有宋昌縣,說是新設立的。徐志上沒有宋昌,有宋壽。何志、徐志都載轄治四縣,北巴西郡今轄管六縣。有疑問。距州治所一千四百里。距京都水路九千九百里。閻中令。見另處。安漢令。見另處。南國令。即南充國,見另處。西國令。即西充國,見另處。平周令,益州巴西有平州縣。北陰平太守,《晉太康地志》說是早先廣漢屬國都尉。何志載為蜀分設的。《永初郡國》稱北陰平,轄治陰平、綿竹、平武、資中、冑旨五縣。何志、徐志直說陰平,轄管二縣與遣裹相同。有戶五百零六,人口二千一百二十四。治所寄設州治所在地。陰平令,前漢、後漢時歸屬廣漠屬國,名宙底。《晉太康地志》陰平郡陰平縣注稱宙底。應當是先前的宙底為陰平。《永初郡國》載冑旨縣,也就是宙底。應是後來又設立此縣,而字用錯了。平武令,蜀時設立,稱為廣武,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平武。南陰平太守,《永初郡國》載轄治陰平一縣。徐志無南字,說是陰平舊屬百姓流寓而設立的,轄治懷舊一縣。何志沒載。南陰平現今轄管二縣。有戶四百零七。陰平令。懷舊令,徐志沒注設置情況。巴渠太守,何志載為新設立。轄管七縣。有戶五百,人口二千一百八十三。宣漢令,見另處。輿郡一起新設立。始興令,何志載為新設立。巴渠令,何志載為新設立。東關令,何志載為新設立。始安令,何志載為新設立。工蓮令,何志沒記載,途志沒注設置情況。晉興令,何志載為晉安帝時設立。據查《永初郡國》,礬業部屬諸郡,有巴西郡有此縣,不容就是這個置興。若是置宣童時設立,便應當在《永初郡國》上有記載,可能是何志錯了。懷安太守,何志載為新設立。轄治二縣。有戶四百零七,人口二千三百六十六。治所寄設州治所在地。懷安令,何志載為新設立。義存令,何志載為新設立。宋熙太守,何、徐志載為新設立。轄治五縣。有人戶一千三百八十五,人口三千一百二十八。距州治所七百里。距京都九千八百里。興樂令。歸安令。宋安令。元壽令。嘉昌令,包志載五縣都屬新設立。白水太守,《永初郡國》、何志上都無記載,途志載為包迤氐民流寓而設立。有漢昌縣。白水現今轄治六縣。有戶六百零五。新巴令。漢德令。晉壽令。益昌令。興安令。平周令,徐志寫作“平州”。這五縣徐志都沒注明設置情況。南上洛太守,《晉太康地志》載分京兆時設立上洛郡,屬司隸。《永初郡國》、何志上都屬雍州,僑寄魏興的就是這一郡。何志載為巴民新設立的。徐志成書時已屬梁州了。《永初郡國》上無豐陽而有陽亭,何志、徐志上都有,何志沒有注陽亭設置情況。南上洛轄治六縣。上路令,前漢時屬弘農,後漢時屬京兆。何志載為魏時設立,不對。商縣令,與上洛相同。流民令,何志沒注設置情況。豐陽長,《永初郡國》上沒有,何志寫作酆陽,新設立。徐志作豐。渠陽令,《永初郡國》、何志、徐志都寫作拒陽。義縣令,《永初郡國》、何、徐志上都沒有記載。北上洛太守,球志載為旦民新設立。轄治七縣。有戶二百五十四。北上洛令。豐陽令。流民令。陽亭令。拒陽令,“拒”字典南上洛不同。商縣令,徐志上沒有。西豐陽令,徐志上沒有。安康太守,宋末分魏興的安康縣及晉昌的寧都縣時設立。安康令,二漢安陽縣,屬漢中,漠末撤減。魏時復設立,隸屬魏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安康。何志說魏設立的,不對。寧都令,蜀郡流民。南宕渠太守,《永初郡國》上宣j魁,轄治宕渠、漠興、宣漢三縣,屬梁州,元嘉十六年,調歸睫蛆管轄,不是這魚宣墨。壇志、涂志上里州並沒有此郡,可能是徐志成書後設立的。宕渠令。漢安令。宣漢令。宋康令。三縣都是新設立的。懷漢太守,宋孝武孝建二年設立。轄治三縣。有產四百一十九。永豐長。綏來長。預德長。秦州刺史,晉武帝太始五年,分隴右五郡及涼州的金城、梁州的陰平共七郡而設為秦州,州治設天水冀縣。太康三年並入雍州,惠帝元康七年又設立。何志載為晉孝武又設立,治所奇設襄陽。晉安帝時代治所在漢中的南鄭。豢州轄十四郡,四十二縣。有戶八千七百三十二,人口四萬零八百八十八.武都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設立。《永初郡國》記又有回迤、邀趟。都為選時舊縣。遠都現今轄治三縣。有戶一千二百七十四,人口六千一百四十。下辨令,漢時舊縣。上祿令,漢時舊縣。後撤減,晉武帝太康三年又設立。陳倉令,漢時酒縣,當時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秦國。略陽太守,《晉太康地志》屬天水。何志說早先稱漢陽,魏時分而設立名廣魏,晉武帝改其名為漢陽。《永初郡國》上有遣塞錘,見另處。何志、徐志上沒有清水縣。略陽轄管三縣。有戶一千三百五十九,人口五千六百五十七。略陽令,前漢時屬天水,後漢時漢陽就是天水,《晉太康地志》上屬略陽。雍州南天水、益州安固郡又有這一縣。臨漢令,何志載為新設立。上令,前漢時屬隴西,後漢時屬漢陽,《晉太康地志》上屬天水。何志載為流民寓居而割配。安固太守,《永初郡國志》上有安固郡,又有南安固郡,元嘉十六年調歸益州管轄。現今轄管二縣。有戶一千五百零五,人El二千零四十四。桓陵令。見另處。南桓陵令,《永初郡國》及何志載安固郡轄治桓陵一縣,徐志載又有南桓陵縣。西京兆太守,晉末三輔流民出望生僑立的。轄治三縣。有戶六百九十三,人口四千五百五十藍旦令,見另處。《永初郡國志》無記載。杜令。見另處。令,三漢屬扶風,《晉太康地志》上屬始平。南太原太守,主厘見另處。何志載,早先屬差業,是流民寓居割配的。《永初郡國》上又有遣回、見另處。高堂縣。另見璽業堊颶,寫作直廬。轄治一縣。有戶二百三十三,人口一千一百五十六。平陶令,漠時舊名。南安太守,何志載,早先屬天水,魏時分出設立。《永初郡國》上沒有。轄治二縣,有戶六百二十,人口三千零八十九。桓道令,漢時舊名,屬天水,後漢時屬漢陽,作“狽”。中陶令,何志載,魏時設立。《晉太康地志》上有。馮翊太守,三輔流民出漢中,文帝元嘉二年僑立的。轄治五縣。有戶一千四百九十,人口六千八百五十四。蓮芍令。見另處。頓陽令,漠時舊名。下辨令,徐志載,早先屬略陽,流民寓居割配。何志無此縣。高陸令,二漢魏時都沒有《晉太康地志》上有,屬京兆。何志載為流民寓居而割配。萬年令。見另處。隴西太守,秦時設立。宋文帝元嘉初年,關中民三千二百三十六戶來歸,元嘉六年設立。隴西今轄治六縣。有戶一千五百六十一。人口七千五百三十。襄武令,漢時舊名。臨洮令,漢時舊名。河關令,前漢時屬金城,後漠、《晉太康地志》屬隴西。狄道令,漢時舊名。大夏令,漢時舊名,《晉太康地志》沒記載。首陽令。始平太守,見另處。《永初郡國》上沒記載。轄治三縣。有戶八百五十九,人口五千四百四十一始平令,《太康地志》上有,何志載為晉武帝時設立,而雍州始平郡的始干縣包志載為瑟時設立。查此縣末雖注有各自設立情況,本是一縣,為何不同?槐里令。見另處。宋熙令,何志無記載,徐志載為新設立。金城太守,漢昭帝始元六年設立。《永初郡國》上沒載,何志、徐志載轄治二縣。有戶三百七十五,人口一千。金城令,漢時舊名。榆中令,漢時舊名。安定太守,漢武帝元鼎三年設立。《永初郡國志》上沒有記載。轄治二縣.有戶六百四十。人口二千五百一十八。朝那令,漠時舊名。宋興令,何志載為新設立。天水太守,漢武元鼎三年設立,宋明帝改稱漢陽。雍州已有此郡。《永初郡國》上沒記載。轄治二縣。有戶八百九十三,人口五千二百二十八。阿陽令,漢時舊名,《晉太康地志》沒記載。新陽令,《晉太康地志》上載有,何志載為魏時設立.西扶風太守,幽見另處。晉末三輔流民由漢中出來僑立的。轄二縣。有戶一百四十四。令。見另處。武功令。見另處。北扶風太守,孝武孝建二年,按秦、雍流民而設立。轄治三縣。當時又有廣長郡,又設立成階縣,治理氐民,不久撤減。武功令。見另處。華陰令。見另處。始平縣。見另處。


如果你對宋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宋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