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論納諫第五

類別︰史部 作者︰吳兢(唐) 書名︰貞觀政要

    貞觀初,太宗與黃門侍郎王宴語,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瑗之姬也,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之為是邪,為非邪?”太宗曰︰“安有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臣聞于《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國,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婦人尚在左右,臣竊以為聖心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大悅,稱為至善,遽令以美人還其親族。

    貞觀四年,詔發卒修洛陽之乾元殿以備巡狩。給事中張玄素上書諫曰︰陛下智周萬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應?志之所欲,何事不從?微臣竊思秦始皇之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國之盛,將貽之萬葉。及其子而亡,諒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勝,神不可以親恃。惟當弘儉約,薄賦斂,慎終始,可以永固。

    方今承百王之末,屬凋弊之余,必欲節之以禮制,陛下宜以身為先。東都未有幸期,即令補葺;諸王今並出藩,又須營構。興發數多,豈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也。陛下初平東都之始,層樓廣殿,皆令撤毀,天下翕然,同心欣仰。豈有初則惡其侈靡,今乃襲其雕麗?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務,成虛費之勞。國無兼年之積,何用兩都之好?勞役過度,怨將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亂離之後,財力凋盡,天恩含育,粗見存立,饑寒猶切,生計未安,三五年間,未能復舊。奈何營未幸之都,而奪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昔漢高祖將都洛陽,婁敬一言,即日西駕。豈不知地惟土中,貢賦所均,但以形勝不如關內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澆灕之俗,為日尚淺,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詎可東幸?其不可五也。

    臣嘗見隋室初造此殿,楹棟宏壯,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來,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轂,皆以生鐵為之,中間若用木輪,動即火出。略計一柱,已用數十萬,則余費又過倍于此。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乾元畢工,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殘之後,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煬帝遠矣。深願陛下思之,無為由余所笑,則天下幸甚矣。

    太宗謂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對曰︰“若此殿卒興,所謂同歸于亂。”太宗嘆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顧謂房玄齡曰︰“今玄素上表,洛陽實亦未宜修造,後必事理須行,露坐亦復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來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可賜絹二百匹。”魏征嘆曰︰“張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于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後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雲︰‘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後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貞觀七年,太宗將幸九成宮,散騎常侍姚思廉進諫曰︰“陛下高居紫極,寧濟蒼生,應須以欲從人,不可以人從欲。然而離宮游幸,此秦皇、漢武之事,故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言甚切至。太宗諭之曰︰“朕有氣疾,熱便頓劇,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賜帛五十段。

    貞觀三年,李大亮為涼州都督,嘗有台使至州境,見有名鷹,諷大亮獻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絕畋獵,而使者求鷹。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書曰︰“以卿兼資文武,志懷貞確,故委藩牧,當茲重寄。比在州鎮,聲績遠彰,念此忠勤,豈忘寤寐?使遣獻鷹,遂不曲順,論今引古,遠獻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懇到,覽用嘉嘆,不能已已,有臣若此,朕復何憂!宜守此誠,終始若一。《詩》雲︰‘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爾景福。’古人稱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所言,深足貴矣。今賜卿金壺瓶、金碗各一枚,雖無千鎰之重,是聯自用之物。卿立志方直,竭節至公,處職當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閑,宜觀典籍。兼賜卿荀悅《漢紀》一部,此書敘致簡要,論議深博,極為政之體,盡君臣之義,今以賜卿,宜加尋閱。”

    貞觀八年,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忤旨,太宗以為訕謗。侍中魏征進言曰︰“昔賈誼當漢文帝上書雲雲‘可為痛哭者一,可為長嘆息者六。’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惟陛下詳其可否。”太宗曰︰“非公無能道此者。”令賜德參帛二十段。

    貞觀十五年,遣使詣西域立葉護可汗,未還,又令人多齎金帛,歷諸國市馬。魏征諫曰︰“今發使以立可汗為名,可汗未定立,即詣諸國市馬,彼必以為意在市馬,不為專立可汗。可汗得立,則不甚懷恩,不得立,則生深怨。諸蕃聞之,且不重中國。 但使彼國安寧, 則諸國之馬,不求自至。昔漢文帝有獻千里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鸞輿在前,屬車在後,吾獨乘千里馬,將安之乎?’乃償其道里所費而返之。又光武有獻千里馬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今陛下凡所施為,皆邈過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甦則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則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陛下縱不能慕漢文之高行,可不畏甦則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貞觀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上疏陳得失。特賜鐘乳一劑,謂曰︰“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長孫無忌等曰︰“夫人臣之對帝王,多順從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發問,不得有隱,宜以次言朕過失。”長孫無忌、唐儉等皆曰︰“陛下聖化道致太平,以臣觀之,不見其失。”黃門侍郎劉洎對曰︰“陛下撥亂創業,實功高萬古,誠如無忌等言。然頃有人上書,辭理不稱者,或對面窮詰,無不慚退。恐非獎進言者。”太宗曰︰“此言是也,當為卿改之。”

    太宗嘗怒苑西監穆裕,命于朝堂斬之。時高宗為皇太子,遽犯顏進諫,太宗意乃解。司徒長孫無忌曰︰“自古太子之諫,或乘間從容而言。今陛下發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顏之諫,誠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與處,自然染習。自朕御天下,虛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進諫。自征雲亡,劉洎、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繼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見朕心說諫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諫。”

    【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與黃門侍郎王 在宴席上交談,當時有個美人在太宗身旁侍候。她本是廬江王李緩的愛姬,李緩作亂敗亡,她就被收入宮內。席間,太宗指著美人對王 說︰“廬江王荒淫無道,陰謀殺害了她的丈夫而將她佔有。李緩殘暴淫虐到了極點,怎麼會不滅亡啊!”王 立即站起來說道︰“陛下認為廬江王強行奪取這個美人是對呢,還是不對?”太宗說︰“哪有殺了人又強行奪取別人的妻子!你竟然問我這種作法對不對,是何道理?”王 說︰“我听說《 管子》 中記載︰齊桓公到郭國去,問那里的百姓說︰‘郭國是什麼原因亡國的?’百姓說︰‘因國君喜歡善良的人而討厭邪惡的人。’齊桓公說︰‘如果像你說的這樣,郭國的國君是一個賢明的國君了,哪里會亡國呢?’百姓說︰‘不是這樣,我們郭國的國君雖喜歡善良的人但不能用他們,厭惡邪惡的人,但又不能遠離他們,所以國家滅亡了。’現在這個美人還在陛下的左右,我暗自認為陛下是贊成廬江王的作法的。陛下如果認為廬江王是錯的,那就是知道邪惡而又不遠離了。”太宗非常高興,稱贊王 的話是很正確的,立即下令把這個美人交還她的親族。

    貞觀四年,太宗詔令征調兵役培修洛陽的乾元殿,用來作巡行視察的行宮。給事中張玄素上書規諫說︰陛下聖明仁智遍及萬物,包羅四海。詔令的施行,到哪里不接受?心中所想作的事,哪件事不順從?小臣我暗地思考,秦始皇當國君是依靠周朝的余業,憑借六國的強盛國力,他打算把帝業流傳萬世,但到他的兒子,國家就滅亡了,的確是由于他放縱嗜欲,違背天意傷害百姓的緣故吧。由這可知,天下是不能單憑武力去征服的,神靈也是不可以親近依仗的。只有發揚勤儉節約的精神,減輕稅賦,慎終如始,才可以永久保持國基的穩固。現在陛下承繼百代君王之後,處于凋零破敗的境地,一定想用禮儀制度來節制天下,陛下應該從自身先作出表率。巡幸東都的日期尚未安排,就詔令征發兵卒去修補裝飾;各位藩王現在一齊離京到封地去就職,又要營造宮室。征發的人數多,這難道是疲憊不堪的百姓所期望的?這是不能重修乾元殿的原因之一。陛下剛平定東都洛陽的時候,那些重疊的樓閣、寬廣的宮殿,都命令拆除毀掉,全國協調,百姓共同從心中欽佩敬仰陛下。哪有開始厭惡洛陽宮殿的侈靡,現在又承襲它的雕梁畫棟的呢?這是不可重修乾元殿的原因之二。常常接到陛下的聖旨,都沒有立即出去視察,這就是作不急需辦的事,成了白白浪費人力、財力的舉動。國家沒有兩年的積蓄,何須乎要具備擁有東西二都的排場?勞役超過了限度,怨恨就會產生,這是不可重修乾元殿的原因之三。百姓蒙受戰亂流離以後,財力損傷殆盡,陛下施恩養育,初步得到生存自立,饑餓寒冷還很迫切,生活出路還不安定,在三到五年之間,恐怕還不能恢復。怎麼為了營建不去巡幸的都城,而奪取疲憊不堪的百姓的勞力?這是不可重修乾元殿的原因之四。過去漢高祖將要在洛陽建都,婁敬一句話,高祖就于當天起駕西行。難道他不知洛陽地居國土之中,貢賦調度的路程較平均,只因它的地理形勢不如關內險要。陛下教化衰弱疲憊的百姓,改革浮淺輕薄的風俗,用的時間還短,民風還不很淳樸平和,斟酌這一情況,豈可東幸?這是不可重修乾元殿的原因之五。

    我曾看見隋朝剛造乾元殿的情景,那殿堂的柱子和大梁都極為粗大,大木不是附近地方所能有的,許多都從豫章采伐運來。兩千人拉一根大柱,柱子的下邊安置車輪,那輪子都是用生鐵鑄成的。其中如果使用木輪,移動時就會摩擦出火。粗略計算一根柱子費用,用錢就達數十萬,確切計算,其余費用又成倍地超過柱子的費用。我听說,阿房宮修成,秦人離散;章華台築成,楚國眾叛親離;乾元殿峻工,隋朝的百姓也就解體了。況且拿陛下今天的國力,哪里比得上當年的隋朝?承繼凋敝殘破之後,役使飽受戰爭創傷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的事工,承襲百代帝王的弊端,從這說來,陛下的過失超過隋場帝很遠了。我很希望陛下思考這些事情,不要被由余嘲笑,就是天下的極大幸運了。

    唐太宗對張玄素說︰“你認為我不如隋場帝,與夏代的萊、商代的封相比又如何呢?”張玄素回答說︰“如果乾元殿終于興修,就可說結果與萊封是一樣的昏亂。”太宗嘆息說︰“我不認真思考權衡,終于失誤到這種地步。”回頭劉一房玄齡說︰“現在張玄素巨表,洛陽也實在不應該修造,以後果真有事,按理必須巡行,即使露宿又算得什麼苦?所有建造和調派夫役的事應該立即停止。然而以地位低下的人冒犯地位尊貴的人,自古以來就不容易,不是玄素忠誠耿直,怎能這樣?況且很多人的唯唯諾諾,趕不上一個忠耿之士的直言爭諫。可以賜給他五百匹絹。”魏微嘆息說︰“張公就有扭轉天意的能力,可以說,仁人的話,它所帶來的利益是很大的啊!”

    康太宗有一匹駿馬,特別喜愛它,常在宮中喂養,一天,這匹馬沒有疾病而突然死去。太宗遷怒于養馬的宮人,打算殺掉他。長孫皇後規勸太宗說︰‘過去齊景公因為馬死了要殺人,晏子就請求列舉養馬人的罪過說︰“你養馬而馬死了,這是你的第一條罪。讓國君因馬死的原因而殺人,百姓听到後,一定埋怨我們的國君,這是你的第二條罪。諸侯听到這個消息,必然輕視我們的國家,這是你的第三條罪。’齊景公于是赦免了養馬人的罪。陛下曾經在讀書時看到過這件事,難道忘記了嗎?”太宗的怒氣才緩和平息下來。又對房玄齡說︰“皇後在很多事情上對我進行啟發幫助,很有好處呢。”

    貞觀七年,唐太宗將要巡幸九成宮,散騎常侍姚思廉進言規勸說︰“陛下高居帝位,安定天下,救濟百姓,應該使自己的欲望服從百姓,不可以讓百姓來服從自己的欲望。那麼,遠離皇宮到別的地方去巡游作樂,這是秦始皇、漢武帝所作的事,而不是唐堯、虞舜、夏禹、商湯所干的事。”言辭非常懇切周到。太宗告訴他說︰“我有氣病,天氣變熱,病勢就立即加重,所以,不是內心喜歡游玩。我非常贊賞你的誠意。”因而賞賜五十段帛給姚思廉。

    李大亮在貞觀初年任涼州都督,曾有一位由中央官署派出的使者到達涼州境內,看見當地有極好的獵鷹,就暗示李大亮進獻。大亮秘密地給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說︰“陛下已經很久沒有打獵了,而使者前來要獵鷹。如果是陛下的想法,就大大違背昔日的旨意;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張,就是使者用非其人了。”太宗寫了一封信給李大亮說︰“因你兼有文才武略,胸懷堅貞剛強的志向,所以委任為邊睡重鎮的長官,擔當這樣的重任。近來,你在涼州鎮守,聲威業績遠揚邊睡,想到你的忠心、勤政,睡覺也不能忘記。使者叫你獻獵鷹,你就沒有曲意順從,援引古事論述今天,從遙遠的地方進獻忠直之言,展示了你的真心,非常懇切周到。我看了你的奏章,贊許、感嘆之情,久久不能抑制。有這樣的臣子,我還有什麼憂慮!應該堅守這樣的忠誠,自始至終沒有二樣。《 詩經》 說︰‘安于你的職位,喜好正直的人,神靈知道你的所為,一定賜給你最大的福分。’古人說,一句中肯良言的價值,等于干錳黃金,你所說的那些話,是非常可貴的。現賜你金壺瓶、金碗各一個,雖然沒有千錳黃金那麼重,但它們都是我自己使用的器物。你立志于正直,竭盡臣節,完全為公,你擔任官職,總很稱職,如今以大任相委,表明我的重托。你在辦完公事的空余時間,應多看一些古代典籍。現在同時賜給你一部荀悅寫的《 漢紀》 ,這部書敘事周密,文字簡要,議論深刻、廣博,全面闡述了治國的根本和君臣大義。現在將它賜給你,應該好好閱讀探究。”

    貞觀八年,陝縣垂皇甫德參上書奏事,觸怒了唐太宗,太宗認為皇甫德參是在誹謗朝廷。侍中魏微進言勸諫說︰“過去,賈誼在漢文帝時上書奏事,其中說︰‘有可以為君王痛哭的,有可以為君王長聲嘆息的。’自古以來,上書奏事,通常多激烈而迫切的話,如果不激烈迫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誹謗,希望陛下仔細詳察說的對與不對。”太宗說︰“除你而外是沒有人能夠說出這番道理的。”于是賜給皇甫德參二十段帛。

    貞觀中期,太宗派遣使臣到西域封立葉護可汁。使臣還未回來,又派人多帶金錢絹帛,到西域各國去買馬。魏徽勸諫說︰“現在派使臣去西域是以封立可汗為名,可汗還未立定,就派人到西域各國買馬,他們一定認為本意在買馬,不是專為立可汁。可汗得到封立,也不很感恩;不得立,就產生很深的怨恨。西域各國听到這個消息,將會不尊重中國。只要能夠讓突厥安寧,那各國的馬不去求取也能自己到來。過去漢文帝時,有人獻給他千里馬,文帝說︰‘我巡幸祭祀時,一天走三十里,出兵打仗時,一天行五十里,鶯輿走在前邊,副車跟在後面,我單獨騎著千里馬,將去哪里呢?’于是賞賜路費給獻馬人,讓他回去。另外,漢光武帝時,有人獻給他千里馬和寶劍,光武帝將千里馬用來拉載鼓的車,將寶劍賜給騎士。當今陛下所有的作為,都遠遠超過禹、湯和周文王,怎麼到現在反而想居于漢文帝、光武帝之下呢?另外,魏文帝搜求購買西域的大寶珠,甦則說︰‘如果陛下的恩澤遍及四海,那麼,不搜求購買,寶珠也會自己來,搜求購買才得到它,是夠不上珍貴的。’陛下縱然不仰慕漢文帝的崇高德行,可以不畏甦則的話嗎?”太宗很高興地停止買馬。

    貞觀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上了一道奏章,陳述治國的得失,唐太宗特地賜給他一劑鐘乳藥,並對他說︰“你陳奏的那些話,都是針貶時弊的良言,所以用藥物相報答。”

    貞觀十八年,太宗對長孫無忌等人說︰“臣子對于帝王,大多順從旨意而不憐逆,用甜言蜜語來取得帝王的歡心。我現在提出問題,大家不要有任何隱諱,應按次序說出我的過失。”長孫無忌、唐儉等人都說︰“陛下聖明教化,使天下達到太平,根據我們觀察,沒有發現什麼過失。”黃門侍郎劉泊回答說︰“陛下撥亂創業,實在是功高萬古,的確像長孫無忌等人說的那樣。但前不久有人上書奏事,言辭道理有不稱陛下心意者,有時就當面追根責問,使奏事的人沒有不羞愧而退下去的。恐怕這不是鼓勵進獻忠言的辦法。”太宗說︰“這話對啊,我一定接受你的意見而改正。”

    唐太宗曾對苑監穆裕發怒,下令在朝堂將他殺掉,當時高宗李治是皇太子,立即冒犯太宗的盛怒而進言勸諫,太宗的怒氣才消除。司徒長孫無忌說︰“自古以來,皇太子的勸諫,總是利用空閑時慢慢地說。現在陛下正在發怒,太子卻能冒犯聖顏表明意見,實在是古往今來沒有過的。”太宗說︰“人長期相處,自然會沾染對方的習性。自從我統治天下以來,虛心容納正直之言,就有魏微朝夕進言勸諫。自魏微去世以後,劉泊、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人又繼魏微之後不斷勸諫。皇太子自幼在我的膝前,常常看到我心中喜歡進諫的人,于是養成了進諫的習性,所以有今天的勸諫。”


如果你對貞觀政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貞觀政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