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論行幸第三十七

類別︰史部 作者︰吳兢(唐) 書名︰貞觀政要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廣造宮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東都,離宮別館,相望道次,乃至並州、涿郡,無不悉然。馳道皆廣數百步,種樹以飾其傍。人力不堪,相聚為賊。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復己有。以此觀之,廣宮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聞,目所見,深以自誡。故不敢輕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靜,不有怨叛而已。”

    貞觀十一年,太宗幸洛陽宮,泛舟于積翠池,顧謂侍臣曰︰“此宮觀台沼並煬帝所為,所謂驅役生民,窮此雕麗,復不能守此一都,以萬民為慮。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昔詩人雲︰‘何草不黃?何日不行?’‘小東大東,杼軸其空。’正謂此也。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國滅,今其宮苑盡為我有。隋氏傾覆者,豈惟其君無道,亦由股肱無良。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蘊之徒,居高官,食厚祿,受人委任,惟行諂佞,蔽塞聰明,欲令其國無危,不可得也。”司空長孫無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則杜塞忠讜之言,臣則苟欲自全,左右有過,初不糾舉,寇盜滋蔓,亦不實陳。據此,即不惟天道,實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曰︰“朕與卿等承其余弊,惟須弘道移風,使萬世永賴矣。”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魏征等曰︰“隋煬帝承文帝余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遂不顧百姓,行幸無期,徑往江都,不納董純、崔象等諫諍,身戮國滅,為天下笑。雖復帝祚長短,委以玄天,而福善禍淫,亦由人事。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長久,國無危敗,君有違失,臣須極言。朕聞卿等規諫,縱不能當時即從,再三思審,必擇善而用之。”

    【 譯文】

    貞觀初年,太宗對侍臣說︰“隋場帝大規模營造宮室,以供他縱情出游,從長安到洛陽,離宮別館,順著道路依次排列,就是到並州、琢郡,也沒有一處不是這樣。馳道都有幾百步寬,道路兩邊種樹來修飾。百姓的人力、物力不能承受,共同聚集起來去作盜賊。到了隋朝末年,一尺土一個人,已不再屬于隋場帝所有了。由此看來,多修宮室,愛好出游,到底有什麼好處?這都是我親耳听到,親眼看見的,用它來深切地警惕自己。所以我不敢輕易使用人力,只想讓老百姓得到安寧,沒有怨恨,不發生叛逆的事而已。”

    貞觀十一年,太宗駕臨洛陽宮,在積翠池里乘舟游玩。他回頭對侍臣說︰“這些宮、苑、台、沼都是隋場帝建造的,他驅策役使人民,盡量建造這些雕飾華麗的東西,但又不能守住這樣一座都城,為百姓作想。他喜好不停地出游,人民不能忍受勞役和攤派。古代詩人說︰‘什麼草不枯黃,什麼日子不奔忙?' ‘東方遠近各國中,布帛都被搜括空。’說的正是這種情況,終于使天下的人生怨叛亂,自己死了國家也滅亡了,現在他的宮室苑囿全都屬于我所有了。隋朝徹底敗亡,難道僅是君主沒有道義,也是由于輔佐大臣不賢良。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蘊這幫人,佔據高的官位,享受優厚的薪水,受帝王的委任,但只會花言巧語,巴結逢迎,蒙蔽阻塞帝王的視听,想要他們的國家不出現危亡,不可能有這樣的道理。”司空長孫無忌上奏說︰“隋朝滅亡的原因,就他們的君主來說,是杜絕阻塞了忠誠正直的言論;就他們的臣子來說,是只圖保全自己。左右的人有過失,開始不督察檢舉,盜賊滋生蔓延,又不據實上奏。根據這點,那就不僅是天意要滅隋,也實在是由于他們君臣之間不相互幫助糾正過失的結果。”太宗說︰“我與你們承接了隋代留下的弊端,必須發揚光大正道,改變社會風氣,讓萬代永遠得到好處。”

    貞觀十三年,太宗對魏微等臣子說;“隋場帝繼承文帝遺留的事業,國內富足,如果能夠常佔據關中,怎麼會敗家亡國?他終于不顧惜百姓,出游沒有限度,直接到江都去,不接受董純、崔象的勸阻,身死國滅,受到天下人的恥笑,縱然說帝位的長久與短暫,全依托在上天,然而善就得福,惡就得禍,也決定于人的行為。我經常想到這些,如果要君臣長久相安,國家沒有危險破敗,君王有違理過失,臣子必須盡量說出來。我听到你們的規勸,即使不能當時就听從,經過再三思考忖度,一定會選擇好的意見而采用。”


如果你對貞觀政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貞觀政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