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虛實

類別︰子部 作者︰清•胡承諾 書名︰讀書說

    人之生世,處天覆地載之中,範圍乎五典六行之內,此譽實際,不可逃之而虛游,無論聖貴庸愚。用一日氣力,即得一日衣食;有一卷學問,即得一卷明達;進一分道德,即得一分高明;減一分嗜欲,即免一分羞辱。有實理者,必有實事;有實功者,必有實效。不如是者,嗜好太繁,失意必多。自適己情,怨家必眾。權之所歸,敵必樹焉。利之所鍾,寇必瞰焉。宅心不實,故所為皆虛而收功亦無實際也。詩書多言道德,孔孟始言仁義。仁義所以實道德也,仁義所在,必以禮樂行之,禮樂所以實仁義也。外以節其形體,內以節其心志。故昔人以為皇極之門,蓋理猶虛名,禮皆實事。理可指非為是,禮不可假偽為恭。故三代以前,言禮而不言理,期人以必行也,不期人以能言也。行者,實也;言者,虛也。阮籍喜談名理,而曰禮豈為我輩設,是謂崇虛遺實,君子不取焉。禮可養人之性,樂人之生,使視听言動習而安焉,而自喻于道也。邪闢不作,有以全其所受于天,是謂養性。僭侈不肆,物力不屈,養生送死無憾,身不攖罪戾,心不憂患,是謂樂生。器數文物,服習之久,漸能知其所以然。飲食起居,出入哀樂,莫不合乎天地之節文而為人所表儀,是謂喻于道也。道者,率其性之謂。不仁不義之事,性所本無,故不慊于身,非有所惡而不慊也。不安于心,非有所格而不安也。若仁義之事,則居之而樂,行之而安,故道之在人,不必其在我也。而好之也與自愛其美同,我之不德不必其及人也,而自惡也。與人惡我同性,足具眾理。故萬事之理,不待外求而自具于性中,理足應萬事,故萬事之宜不待智巧而自得于理中,性之所具,即道之中,堯舜之所傳也。中不擇事,小大皆有之。中不相襲,因物而傅焉。中無定體,無適而可忽也。要以心為至中,心存則道見,見其體之皆備,用之各足。心一放則當前失之矣。蓋聖人所謂道,不止論理,全為應事者設,言其無窮,則千萬人千萬世之志皆可相通,言其不二,則事之嫌疑、心之猶豫,有一成之決斷而不可移易,使由吾說者,皆能趨吉避凶,藏住知來而成其為君子之德、君子之行也。是以不為備至之論,不取難行之事,粲然各具,森然不誣,井然皆有條貫,秩然皆有先後,一呼戴百應,一觸則百動,所以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若涉于偏至,即有缺陷。缺陷之處,即不貫通。攻之則易破,藏之則易朽,塊然一物,無神明之用。一亂之後,湮滅埽除即永絕矣。豈能與天地長存乎?後世非無儒也,為儒之心則有二,有憂學術未明者,有笑古人未工者,憂學術不明,以傳道為心者也。其所謂道,天下之公也。笑古人未工,以名世為也者也。其所雲道,一人之私也。若果以傳道為心,姑且表章前哲、發明聖意,使仁義禮智之根常在人心,耳目口鼻之欲常處不勝,是亦足矣。勿為高談異論,鑿壤人心,增長嗜欲也。古者有其實而辭其名,今者習其名而反厭薄其實,謂之何哉?


如果你對讀書說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讀書說》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