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正史類 ◎史記

類別︰子部 作者︰清•李慈銘 書名︰越縵堂讀書記

    (漢司馬遷)

    周密《齊東野語》摘《史記》、《司馬相如傳贊》中有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語;又《公孫弘傳》,有平帝元始中詔賜弘子孫爵語。又焦《筆乘》摘《史記》、《賈誼傳》中有賈嘉最好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語。

    《史記》誼《傳》,當以賈嘉者最好學能世其家與余通書句結,而末一句乃後人所加,故《漢書》亦惟雲嘉好學世其家,無孝昭時為九卿語也。

    今本《史記》、《平津侯主父偃傳》後,另行低一格載元後此詔,徐廣注以為後人所寫附者。且此詔突然以太皇太後詔大司徒大司空起頭,亦不詳其為何時何代,惟《漢書》有元始中詔修功臣後雲雲。至相如贊及《賈誼傳》,則本文痕跡宛然,顯系後人羼入。

    咸豐丙辰(一八五六)三月初一日

    偕蓮士觀宋槧《史記》,紙墨極古,字畫亦不類明人影本。卷首有寧河王鄧氏藏書印,乃鄧愈後人。又有景濂二字印,或即是宋金華,惟書中殷字俱缺筆,而胤字頊字俱不缺,殊不可解。又細閱其每冊均有方印二寸許,皆剜去之,其跡宛然,疑是內府官書竊出而滅其圖志者。然書被補抄,大是恨事,收藏家亦當品之中駟也。

    咸豐丙辰(一八五六)五月初三日

    《史記》、《司馬相如傳贊》末有揚雄語,《賈誼傳》末有孫嘉孝昭時官九卿,《公孫弘傳》末提行載元始中太皇太後詔一節,自南宋人王 周密輩已疑之,固是後人羼入。予又讀《楚元王傳》,末敘文王子孫,直至地節二年,王純謀反自殺國除,此事尚未經人指出。而王純實未嘗謀反。據《漢書》純立十六年薨,謚節王,子延壽嗣。宣帝即位,與武帝子廣陵王胥謀反,立三十二年國除。《諸侯王表》亦同。明是《史記》乖謬,皆褚少孫所補者也。

    咸豐辛酉(一八六一)八月初二日

    因校《賈子》,遂並校《史記秦始皇本紀》。王氏鳴盛謂贊中所載《過秦論》上篇秦孝公據М函之固至攻守之勢異也,為後人所羼入,此徐廣注可據,其說是也。謂贊末所附周歷已移仁不代母一篇,其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句,上賈誼司馬遷曰,司馬遷三字是衍文,其秦之積衰句上當有司馬遷曰四字,非也。周歷已移一篇,上冠以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曰,乃明帝問班固論賈誼司馬遷所言是非之文後人所附入者,徐廣注及《索隱》言之甚明。班固以賈誼責子嬰而司馬遷取其說,故先列賈誼司馬遷曰雲雲。秦之積衰以下,乃班駁賈馬語也。

    同治癸酉(一八七三)十二月初一日

    錢竹汀《養新錄》論張守節《史記正義》合汜泛為一字,遂列汜字有四音之誤。臧拜經《日記》以王觀國《學林》知汜水當音祀,而不知南汜之當音凡。又以汜澤 城相混,因為分而疏之。《左傳》成四年晉伐鄭,取汜祭之,汜音祀,漢河南郡成皋之汜水也。孔氏《左傳正義》顏氏《漢書注》皆辨之甚 ,今河南開封府汜水縣西有汜水者是。《左傳》僖二十四年王出適鄭處于汜之汜,音凡,漢潁川郡之汜城,所謂南汜也。陸氏《左傳釋文》甦林《漢書注》皆音之甚明,今河南許州襄城縣南一里汜城者是。《左傳》僖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秦軍汜南之汜亦音凡,漢河南郡中牟之圃田澤,杜元凱所謂東汜也,《釋文》亦音凡,今河南開封府中牟縣西圃田澤者是(成七年楚子重伐鄭師于汜。襄二十六年涉于汜而歸,皆襄城之南汜也。襄九年諸侯伐鄭,甲戌師于汜,此中牟之東汜也。惟昭五年鄭伯勞子蕩于汜,杜注及釋例皆不言南汜東汜。以子蕩自楚歸推之,亦當是南泛,蓋鄭之南竟近楚也。故臧氏系之汜城。)《史記》、《高祖本紀》即皇帝位汜水之陽之汜,音敷劍反,在漢濟陰郡定陶,今山東曹州府曹縣北四十里有汜水與定陶分界者是。《春秋》隱七年天王使凡伯來聘,注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釋文》作 城, 亦音凡,漢河內郡共之 亭也。今河南衛輝府輝縣西南凡城者是。(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師軍于汜,杜氏無注,釋文音凡。臧氏以下文于解注洛陽西南有大解小解推之,則此泛亦周地,當即凡伯之 在。)臧氏之學,頗嫌,繁而寡要,此數條折衷諸說,剖斷詳明,極有功于經學史學。汜水之汜,今河南公私皆讀如祀,而經籍反致葛者,則由陸氏《釋文》誤音凡始。予案《山海經中山經》浮戲之山,汜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浮戲山者,《水經注》謂即方山,方山今在汜水縣東南。汜從巳,《說文》已為它(即蛇字。)象形,因汜水出于此谷,故名曰蛇谷,可證汜之字從巳音同,已無疑矣。郭注蛇谷,言此中出蛇,望文生義,實為附會。至汜澤杜氏《釋例》以為在中牟縣,而僖三十三年鄭有原圃注雲︰中牟縣有圃田澤。兩漢《志》中牟縣皆有圃田澤,而不言有汜澤,臧氏謂圃田亦作甫田,甫巳一聲之轉,疑汜澤即圃田澤,其說近理。而洪北江《乾隆府》、《廳州縣志》雲,新鄭縣東北有東汜水,今涸。洪氏自當有所本,俟再考。

    十二月初七日

    秦三十六郡,裴□謂河南上中地(案汲本有此五字蓋誤衍,監本王本皆無。)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穎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瑯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晉書》、《地理志》因之,遂謂其後置閩中南海桂林象郡為四十郡。王伯厚等皆從其說。近儒錢氏大昕據《漢書》、《地理志》,謂三十六郡是河東太原上黨東郡潁川南陽南郡九江鉅鹿齊郡瑯邪會稽漢中蜀郡巴郡隴西北地上郡雲中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南海長沙三川泗水九原桂林象郡邯鄲碭郡薛郡,以內史為京師,別于三十六郡。鄣非秦郡,劉原父《漢書刊誤》已辨之。黔中郡置于昭襄王三十年,而《漢志》不之數,故取南海桂林象郡以易裴說。段氏玉裁《說文注》力主錢氏之言。全氏祖望則去內史,而列東海黔中楚郡;又謂九原在三十六郡之外,而當取《水經注》之廣陽郡。王氏鳴盛則數內史,而雲其二當闕疑,以黔中鄣郡為不在三十六郡之內。金氏榜、洪氏亮吉則去內史而數鄣郡黔中郯郡。金氏榜說見《禮箋》。姚氏鼐則雲,南海桂林象郡不當數。梁氏玉繩則數內史黔中及廣陽。(亦據水經漯水篇注。)折衷諸說,則錢氏是也。蓋自裴氏泥于史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始皇二十六年,而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在三十三年,故謂此三郡不在三十六之數。抑知《漢志》明雲秦京師為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足見秦一代定制,止三十六郡,無所謂四十郡也。無論史家敘事,往往總括前後,不必拘定年次。若以二十六年為斷,則是年僅因滅齊置齊郡瑯邪兩郡,其余多置于二十六年以前及惠文昭襄莊襄之世,並有為六國舊所置者。且史文于三十三年,但雲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適遣戍,不雲始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也。故徐廣注雲,五十萬人守五嶺,明為發罪適之人,以戍守三郡,非至此始置郡。其曰陸梁地者,謂三郡時有陸梁不靖之徒耳。(索隱正義說皆同。)況裴氏所數之九原,全氏謂其置郡當在三十三年蒙恬闢河南地之後,則裴說亦不能以二十六年為限斷也。若內史則必不得儕于列郡,《漢志》甚明,郡各置守,而內史不名守也。鄣郡,班氏于丹陽下不稱秦置,明是楚漢之間分會稽置,猶吳郡之比也。楚郡則秦以莊襄王名子楚,故諱楚字。《始皇紀》于楚皆改曰荊,而《楚世家》雲滅楚名為楚郡者,謂滅去楚名,下楚字乃三字之誤,《集解》引孫檢注可證。(王本注些二郡,各本皆誤作秦郡,此由校者不解三郡之義,疑為秦字爛脫之故,而後人又以向無秦郡,遂逕改正文為楚郡矣。)東海《班志》明言高帝置,陳勝周勃傳所稱東海守及東海郡,皆不足據為秦制,故《高帝紀》又稱為郯郡,明是秦末及楚漢之間隨時分易,猶東陽郡之比也。黔中雖見《楚世家》及《秦本紀》昭襄王三十年伐楚取江南為黔中郡,而次年即雲楚人反我江南,《正義》謂黔中郡反歸楚,蓋自後秦不復置,故《班志》武陵郡下不載,是亦如新城巫郡之比,為楚舊郡而秦旋廢也。廣陽《漢志》言昭帝改燕國所置,酈注雲,秦滅燕以為廣陽郡,不知所本,亦恐不可信也。夫可證《史記》者,莫如《漢書》,班去司馬時代不遠,圖籍具存,(班志兩引秦地圖。)不此之信,而橫求單文孤證,出此入彼,強以足數,皆臆說也。故錢氏謂以志解志,自持其說甚堅;兩與談階平書及與姚姬傳書,皆反復詳辯。段氏謂其說確然不易,而姚氏範《援鶉堂筆記》載《集解》三十六郡之說,亦以《漢志》為據也。

    光緒丙子(一八七六)正月廿六日

    校太史公書及《漢書》、《張良傳》。四皓之名,《史記》有之,而《漢書》不見。班氏于史公書雖有所刪節,大率閑文不急之事,若此則非所應刪,疑《史記》亦本無之,後人取它書附益者也。蓋四皓不必實有其人,所謂須眉皓然,衣冠甚偉者,不過一時賓客,聳動觀瞻,高帝藉以塞戚夫人之請。豈真憚其羽翼太子哉,故史家皆等之傳疑荒忽,後人侈張其事,既傅其姓號,又妄造名字,且有為作碑祠神坐者,所謂卮言日出。而疑之者或謂是子房所假托,或謂史公好奇傅會,皆非也。

    光緒己卯(一八七九)正月初四日

    校《史記》、《龜列傳》,其衍宋元君得龜事二千五百余言,古今奇作也。其用韻或三句,或兩句,皆因其自然,多存古音,而傳寫頗有誤衍者,不能盡正也。

    光緒己卯(一八七九)五月二十四日

    《史記》、《荊軻傳》,刺客曹沫事不足信,聶政則盜也,專諸乃亂賊,惟豫讓荊卿不失為義。燕秦敵國也,丹與荊卿出萬死一生之計,冀存社稷,非嚴仲子以一己之憾仇其國相,幾並死其君者可同年語也。故聶政真盜,史公于《六國表》亦明著之。《綱目》以荊卿與政同科,其謬已甚。今之自附講《春秋》之義者,尚拾紫陽之余唾,是夏蟲之語冰矣。丹與荊卿田光高漸離諸人事,足以增長氣義,故為甥佷言之。史敘荊卿事較《國策》為詳,卿與漸離皆具本末。其論曰,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則《史記》此傳非取之《國策》,而中壘《戰國策敘》言取中書余卷及國別者八篇,以次相補,除其復糸重,其書名又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等之異,是《戰國策》一書本雜掇而成,疑《燕策》此篇即取之《史記》而芟其首尾,以《國策》之體非紀一人之事,故刪去荊卿始事,而徑以燕太子丹質于秦亡歸句起耳。《史記索隱》謂此傳雖約《戰國策》而亦別記異聞,非也。(史公謂世又言荊軻傷秦王非也,使國策先有明文,何必辨之?)

    光緒癸未(一八八三)正月初七日

    校《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竹書紀年》雖始出時事已難信,今本又屢經竄亂,非唐以前人所見之本,然如所載春秋以後事︰威烈王六年,晉夫人秦贏賊幽公于高寢之上;十二年于越子朱句代郯,以郯子鵠歸,十七年,田悼子卒;安王九年,晉烈公卒,子桓公立;十五年;晉太子喜出奔;二十三年于越遷于吳;二十六年;越人殺太子諸咎越滑,吳人立孚錯枝為君;此等皆足以補正史表(其以赧王為隱王,蓋赧非謚。史記赧王名延,延赧一聲之轉,隱其謚也。)

    光緒戊子(一八八八)九月初一日


如果你對越縵堂讀書記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越縵堂讀書記》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