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 譯文】
桓公元年,春季,周歷正月桓公即位。
傳 桓無王,其曰王何也?謹始也。其曰無王何也?桓弟弒兄,臣弒君,天子不能定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為無王之道,遂可以至焉爾,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繼故不言即位,正也。繼故不言即位之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繼故而言即位,則是與聞乎弒也。繼故而言即位,是為與聞乎弒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無恩于先君也。
【 譯文】
桓公沒有得到周天子命封,為什麼還記王呢?是為了慎重記載新君的開始。為什麼說沒有王?桓公是弟弟殺了哥哥,臣殺君,天子不能平定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消除無視天子的行為,于是就到了弒兄弒君的地步。元年記王,用以管治桓公。先君意外不幸而死,繼承這樣的君位不能說即位,這是合禮的。為什麼呢?先君不是壽終正寢,兒子或弟弟不忍心合即位。如果繼承這樣的君位說即位,那麼這新君就是參與了弒君陰媒。為什麼呢?先君不是壽終正寢,自己改變了即位之禮道,這就表明對先君沒有恩義。
經 三月,公會鄭伯于垂。鄭伯以璧假許田。
【 譯文】
三月,桓公在垂地和鄭伯會盟。鄭伯用璧玉借許地。
傳 會者,外為主焉爾。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無田則無許可知矣。不言許,不與許也。許田者,魯朝宿之邑也。邴者,鄭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用見魯之不朝周,而鄭之不祭泰山也。
【 譯文】
用會字,表示會盟是外國主動要求的。借東西不說用什麼,說用什麼就不是借。不是借卻說借,是避諱說交換土地。按禮,天子在上,諸侯不能拿土地互相給予交換。沒了田也就沒了許地,這是可想而知的。不提許地,表明不贊同借許地。許地,是魯國朝周必經住宿的地方。丙日地是鄭國從天子那受命祭祀泰山的地方。由兩國互相交換,可見魯國不朝周了,鄭國也不祭泰山了。
經 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
【 譯文】
夏季,四月丁未日,桓公和鄭伯在越地會盟。
傳 及者,內為志焉爾。越,盟地之名也。
【 譯文】
用及字,表明結盟是魯國的意願。越是會盟地點的名字。
經 秋,大水。
【 譯文】
秋季發大水。
傳 高下有水災曰大水。
【 譯文】
高處低處都有水災叫大水
經 冬,十月。
傳 無事焉,何以書?不遺時也。春秋編年,四時具而後為年。
【 譯文】
沒有事,為什麼還記載?不能漏掉一個季節。春秋經是編年體的史書,每年四季全記而後才成其為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