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卷第三(起元年尽七年) 桓公二年(公元前七百一十年)

类别:经部 作者:(战国)谷梁赤 书名:春秋谷梁传

    经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 译文】

    二年,春,周历正月,宋国的华父督杀死君王与夷和大夫孔父。

    传  桓无王,其曰王何也?正与夷之卒也。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书尊及卑,春秋之义也。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弑君而恐不立,于是乎先杀孔父,孔父闲也。何以知其先杀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称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称其名,以是知君之累之也。孔氏父字,谥也。或曰:其不称名,盖为祖讳也,孔子故宋也。

    【 译文】

    桓公没得到周王命封,那还为什么提王呢?是为了给宋君正名。孔父先死,为什么记“及孔父”?记载的顺序是由尊到卑,这是春秋经的义例。孔父为什么先被杀死?华父督弑君,又怕争不到君位,于是就先杀掉孔父,孔父是他的障碍。怎么知道先杀孔父?儿子已死,父亲不忍心称他的名;臣已死,君不忍心称他的名。(称孔父)以此知道孔父先死,宋君跟菁也死了。“孔”是氏,“父”是字,也是谥号。有的说,不称呼孔父的名,大概是为避祖讳,孔子的祖先在宋国。

    经  滕子来朝。

    【 译文】

    滕子来朝见鲁君。

    经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 译文】

    三月,桓公在稷地跟齐侯、陈侯和郑伯会盟,致使宋国发生叛乱。

    传  以者,内为志焉尔,公为志乎成是乱也。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辞而加之也。于内之恶,而君子无遗焉尔。

    【 译文】

    用以字,表示是桓公的意愿。桓公的意愿就是成就这场祸乱。这里用了“成”字,应该加给他破坏之类的词。对于桓公干的坏事,君子已经讥讽无遗了。

    经  夏,四月,取部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

    【 译文】

    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来部国的大鼎。戊申日,安放在太庙。

    传  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受赂而退,以事其祖,非礼也。其道以周公为弗受也。郜鼎者,部之所为也。曰宋,取之宋也。以是为讨之鼎也。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故曰部大鼎也。

    【 译文】

    桓公在国内杀了自己的君王,在外成就了宋国的祸乱,接受了贿赂返回国,用以奉事自己的先祖,这都不合于礼。他的做法周公是不会接受的。郜鼎是部国铸的。说宋国,是因为从宋国取来。根据部鼎这件事就知道桓公成宋乱是为了索取鼎。孔子说:“名随从主人,物随从中原国的叫法”,所以叫部大鼎。

    经  秋,七月,纪侯来朝。

    【 译文】

    秋季七月,杞国国君来朝见鲁桓公。

    传  朝时,此其月何也?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于是为齐侯、陈侯、郑伯讨,数日以赂。己即是事而朝之。恶之,故谨而月之也。

    【 译文】

    诸侯朝见需记载季节,这里为什么记月份呢?桓公在国内杀君王,在国外成就祸乱,又替齐侯、陈侯和郑伯索求财物,一连多少天向宋索求。祀侯就郜鼎这件事来朝见桓公。对他的此举憎恨,所以慎重地记下月份。

    经  蔡侯、郑伯会于邓。

    【 译文】

    蔡侯和郑伯在邓地会盟。

    经  九月,入杞。

    【 译文】

    九月攻入杞国。

    传  我入之也。

    【 译文】

    鲁攻入杞国。

    经  公及戎盟于唐

    【 译文】

    桓公和戎人在唐地会盟。

    经  冬,公至自唐。

    【 译文】

    冬天,桓公从唐地回国,告祭祖庙。

    传  桓无会,而其致何也?远之也。

    【 译文】

    桓公多次会盟没记“至”,这次为什么记呢?因为他远会戎人。


如果你对春秋谷梁传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春秋谷梁传》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