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
【 譯文】
十六年春,周歷正月,下雨,樹上結了冰掛兒。
傳雨而木冰,志異也。傳曰,根枝折。
【 譯文】
下雨後樹上結了冰掛,枝都折斷了。
經 夏,四月,辛未,記載這種檉異現象。解釋說,樹滕子卒。
【 譯文】
夏季,四月辛未日,滕國國君去世。
經 鄭公子喜帥師侵宋。
【 譯文】
鄭國公子喜領兵侵略宋國。
經 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 譯文】
六月,丙寅日,初一,出現日蝕。
經 甲午,晦,晉侯及楚子、鄭伯,戰于瓢陵。楚子、鄭師敗績。
【 譯文】
甲午日,初一,晉國跟楚國、鄭伯在鄢陵作戰,楚鄭戰敗。
傳 日事遇晦曰晦,四體偏斷曰敗,此其敗則目也。楚不言師,君重于師也
【 譯文】
記事遇到晦日就記下晦日。傷一只胳膊或腿叫敗。這次記敗是指眼楮受傷。不稱楚師,稱楚子比稱楚師顯得重。經楚殺其大夫公子側。
【 譯文】
楚國殺了自己的大夫公子側。
經 秋,公會晉侯、齊侯、衛侯、宋華元、鄭人于沙隨,不見公。
【 譯文】
秋天,成公在沙隨會見晉侯、齊侯、衛侯、宋國的華元、邾人。晉侯不見魯成公。
傳 不見公者,可以見公也。可以見公而不見公,譏在諸侯也。
【 譯文】
不見公,是說可以見公。可以見卻不見,是譏斥諸侯不幫忙。
經 公至自會。
【 譯文】
成公從開會處回國,告祭祖廟。
經 公會尹子、晉侯、齊國佐、邾人伐鄭。
【 譯文】
成公會合尹子、晉侯、齊卿、和邾人,攻伐鄭國。
經 曹伯歸自京師。
【 譯文】
曹伯從京師回國。
傳 不言所歸,歸之善者也。出入不名,以為不失其國也。歸為善,自某歸次之。
【 譯文】
不記歸的地方,讓他歸是好事。離國回國不記名字,因為他沒失掉國家。回國是好事,從哪兒回是次要的。
經 九月,晉人執季孫行父,舍之于苕丘。
【 譯文】
九月,晉國抓住季孫行父,讓他在苕丘住一宿。
傳 執者不舍,而舍公所也。執者致,而不致,公在也。何其執而辭也?猶存公也。存意公亦存也,公存也。
【 譯文】
捉人不記留宿,季孫行父留宿在成公的住所。被捉回國後要告祭祖廟。行父回國不告祖,是因為成公還在晉國若丘。為什麼捉住季孫行父又放他回國?因為成公還在晉國。扣留成公,成公留在晉國。
經 冬,十月,乙亥,叔孫僑如出奔齊。
【 譯文】
冬季,十月乙亥日,叔孫僑如逃到齊國。
經 十有二月,乙丑,季孫行父及晉卻 盟于扈。
【 譯文】
十二月乙丑日,魯季孫行父和晉國的卻 在扈地結盟。
經 公至自會。
【 譯文】
成公從晉回國,告祭祖廟。
經 乙酉,刺公子偃。
【 譯文】
乙酉日,殺死公子偃。
傳 大夫日卒,正也。先刺後名,殺無罪也。
【 譯文】
大夫死了記載日期是對的。先記被刺,後記名,表明殺的是無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