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北齊書》

類別︰子部 作者︰清•趙翼 書名︰陔余叢考

    《北齊書》亦有數卷亡失,而後人取《北史》以補之者。試以《北史》核對,便自了然。蓋《北史》雖據各史修成,而其間剪裁增損,必大同小異,斷無有一字不差者。今《北齊書》本紀內惟《文宣紀》與《北史》繁簡互殊,其為原書無疑,神武及文襄紀之前半篇,及廢帝、孝昭、武成、後主緯等紀,則與《北史》字字相同,此必非原本也。《文宣紀》後一論,《孝昭紀》後亦一論,而孝昭論前半篇仍是文宣論,核之《北史》文宣、孝昭二帝總論,則一字不差,蓋《北齊書。孝昭紀》與論俱亡,後人遂取《北史》內《孝昭紀論》補之,而論內又未刪去文宣半篇,以致兩卷之間,文宣論復出也。《武成紀》一卷無論,《後主紀》一卷有論,而其論系武成、後主合為一論,核之《北史》二帝同卷之總論,亦一字不差,此亦取《北史》補之,但分卷未分論也。《皇後傳》亦與《北史》字字相同,惟《北史》于後傳外兼傳妃嬪,此則但有後傳無妃傳,蓋亦從《北史》內摘出後傳而不及妃嬪耳。其《諸王傳》,《北齊書》高祖十一王為一卷,無論,文襄六王為一卷,無論,文宣、孝昭、武成、後主諸子合為一卷,則有論,其論卻合文襄諸子在內。核之《北史》,亦字字相同,蓋《北史》自文襄諸子至後主諸子本合為一卷,故合為一論,而補書者但取《北史》各傳分為二卷,而論未及分,故文襄諸子有傳無論,文宣以下諸子有論而又兼文襄諸子也。其《宗室傳》則趙郡、清河二王另為一卷,其文字與《北史》繁簡各殊,傳後一論,專為二王,其為《北齊書》原本無疑。其他則亦從《北史》抄出,但分卷小異耳。《北史》齊宗室與神武諸子同卷,《北齊》抄出,但分卷小異耳。《北史》齊宗室與神武諸子同卷,《北齊書》以神武諸子為一卷,列于文襄諸子前,而《宗室傳》另為二卷,次于後主諸子後。除趙郡、清河一卷外,其餘諸傳亦與《北史》字字相同。蓋北齊原書紀傳多有亡失,而目錄具在,補書者摘《北史》以湊合原書卷數也。惟《文襄紀》後半篇與《北史》迥異,又語無倫次,亦必非《北齊書》原本。自武定五年文襄辭丞相以後,據《北史》尚有兩年之事,至武定七年八月始被盜刺死。今《文襄紀》則辭丞相後即敘其致侯景書及景答書,下即敘文襄無禮于魏靜帝之事,又不書明年月,但雲“七月還晉陽,遇盜而殂”,則似文襄之卒在武定六年矣。且文襄卒于鄴,而此雲“還晉陽遇盜殂”,則又似卒于晉陽矣。按文襄與侯景往復書本在《梁書。景傳》內,文襄無禮于靜帝之事本在《北史。靜帝紀》內(此事本在《北齊。高德政傳》內,《北史》于《德政傳》刪之而著于記),其被蘭京刺死一事,亦即在《北史。文襄紀》內。蓋補書者全用《北史》,恐人見其抄襲之跡,故于此紀雜取諸書成篇以示小異,而不知其蕪雜不倫也。按唐初雖修成梁、陳、周、齊諸史,自有《南、北史》出而諸史皆不行,自非大力藏書家罕有能備之者。今所傳《後魏書》、《北齊書》皆宋初取內府本,並募天下善本校正刊行。觀于胡安國等序《後周書》,謂仁宗出太清樓本合史館秘閣本,又募天下獻書,得夏竦、李巽兩家本,始校正鏤板以行。是內府之藏,天下之大,不過此數本。《周書》如此,魏、齊書亦可知,有宋鏤板時,度亦必購募以校其缺佚,而已遺失若此,可見唐時諸史之流傳于世本自無多也。今諸史遍天下,而世罕有知其殘缺取《北史》補成之事,則未嘗取《南、北史》核對耳。


如果你對陔余叢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陔余叢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