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卷第三 种蜀芥、芸薹、芥子第二十三

类别:子部 作者:贾思勰(北魏) 书名:齐民要术

    种蜀芥、芸薹、芥子【一】第二十三

    《吴氏本草》云(一):“芥蒩,一名水苏,一名劳抯。”

    蜀芥、芸薹取叶者,皆七月半种。地欲粪熟。蜀芥一亩,用子一升;芸薹一亩,用子四升(二)。种法与芜菁同。既生,亦不锄之。十月收芜菁讫时,收蜀芥。中为咸淡二菹【二】,亦任为干菜。芸薹,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涩。

    种芥子及蜀芥、芸薹收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三物性不耐寒,经冬则死,故须春种【三】。旱则畦种水浇。五月熟而收子。芸薹冬天草覆,亦得取子,又得生茹【四】供食。

    崔寔曰:“六月,大暑中伏(三)后,可收芥子。七月、八月,可种芥。”

    (一) 《吴氏本草》,华佗弟子吴普撰,书已失传。《太平御览》卷九八○“芥”引《吴氏本草》与《要术》同,惟“蒩”作“菹”,“劳抯”作“劳祖”。《名医别录》记载水苏的异名有:“一名鸡苏,一名劳祖,一名芥蒩,一名芥苴”,《御览》“芥菹”应是“芥蒩”之误,而“劳祖”与《别录》同。按《抯》,音渣,《方言》卷十:“抯、■,取也,南楚之间凡取物沟泥中谓之抯,或谓之■”。水苏,《唐本草》注:“生下湿水侧”,《图经本草》:“生水岸傍”,吴普是扬州人,则《要术》引作“劳抯”,似乎更合适些。

    水苏是唇形科植物,和苏、荏同科,虽有“芥蒩”的异名,实际和十字花科的芥、蕓薹毫不相干,而且下面《荏蓼》篇同样引到这条,引在该篇是正确的,引在这里不合适,应系窜衍。

    (二) “用子一升”和“用子四升”,原作双行小注,应归入正文,兹改为大字。

    (三) “大暑中”即大暑节,“伏”应是衍文,参看《四民月令辑释》“六月”篇校记。

    【一】 芥菜原产亚洲,我国至迟在西汉以前就有栽培,西汉《尹都尉书》有种芥篇。扬雄方言卷三:“蘴(即菘)、荛、芜菁也。……赵魏之郊谓之大芥,其小者谓之辛芥,或谓之幽芥。”唐颜师古注《急就篇》说,芥亦有大小二种。苏恭《唐本草》说,芥有三种:叶大子粗者,叶可食,子入药用;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子但作兖;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梁米,旧云从西域来,又云生河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六以为白芥即蜀芥。按据现代植物学,也分为大芥菜和小芥菜二种,但小芥菜也吃叶,着名的雪里蕻就是小芥菜的品种。《要术》这里所说“蜀芥”,可能就是大芥,所说“芥子”可能就是小芥。

    至于“芸薹”,李时珍《本草纲目》以为即今油菜,实际上芸薹只是油菜的一种,并不是所有油菜都是芸苔。我国目前在大面积生产上栽培的油菜,可分为三大类型:一为芥菜类型,植株较高大,一般称为高油菜,其中又分为大叶油菜(即大芥菜育成的油菜)和细叶油菜(即小芥菜育成的油菜)二种。二为白菜类型,植株较矮小,一般称为矮油菜,也有二种:一种就是汉以来所称的“芸薹”,亦称胡菜,经河西走廊传入内地,现在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各省;另一种是由我国原产的白菜演变而成的矮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各省,这是我国目前栽培最多的一种。而且从历史上看,油菜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元代农书,明清书中多数称为油菜。这一通俗名词的兴起和发展,反映它的栽培到元代开始变为重要,并反映它主要是由白菜育成的。三为甘蓝类型,近年才从国外传入。古来蔬菜经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种及其用途已多变化。从《要术》本篇所说来看,蜀芥和芸苔主要是用叶的,芥子则以收子为主。子的用法没有说明,但卷八《八和兖》篇有“作芥子酱法”,也用于作兖。《礼记.内则》有“鱼脍芥酱”,作芥酱的历史已很久。芥子榨油可能较晚,《要术》收子是不是还榨油,还不能肯定。

    【二】 “咸淡二菹”,见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葵、菘、芜菁、蜀芥咸菹法”条。

    【三】 芥菜栽培在我国以中南部为最盛,因其冬季气温较暖,可以安全越冬。北方较寒,一般秋播冬收,作为冬菜。收子时则春种夏收。

    【四】 “茹”是“菜”的泛称,“生茹”犹言生菜、鲜菜。


如果你对齐民要术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齐民要术》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