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卷第九 煮胶第九十

类别:子部 作者:贾思勰(北魏) 书名:齐民要术

    煮胶第九十

    煮胶法: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则不成。热则不凝,无作饼(一)。寒则冻瘃,令(二)胶不黏。

    沙牛【一】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其胶势力,虽复相似,但驴、马皮薄毛多,胶少,倍费樵薪。破皮履、鞋底、格椎皮(三)、靴底、破鞍(四)、■【二】,但是生皮,无问年岁久远,不腐烂者,悉皆中煮。然新皮胶色明净而胜,其陈久者固宜,不如新者。其脂肕、盐熟【三】之皮,则不中用。譬如生铁,一经柔熟,永无镕铸之理,无烂汁【四】故也。唯欲旧釜大而不渝者。釜新则烧令皮着底,釜小费薪火,釜渝令胶色黑。

    法:于井边坑中,浸皮四五日,令极液。以水净洗濯,无令有泥。片割,着釜中,不须削毛。削毛费功,于胶无益。凡水皆得煮;然咸苦之水,胶乃更胜。长作木匕,匕头施铁刃,时时彻底(五)搅之,勿令着底。匕头不施铁刃,虽搅不彻底,不彻底则(六)焦,焦则胶恶,是以尤须数数搅之(七)。水少更添,常使滂沛【五】。经宿晬时【六】,勿令绝火。候皮烂熟,以匕沥汁,看末后一珠,微有黏势,胶便(八)熟矣。为过(九)伤火,令胶焦。取净干盆,置■埵(十)丁果反上,以漉(十一)米床【七】加盆,布蓬草【八】于床上,以大杓挹取胶汁(十二),泻(十三)着蓬草上,滤去滓秽。挹时勿停火。火停沸定,则皮膏汁下【九】,挹不得也(十四)。淳熟汁尽,更添水煮之【一0】;搅如初法。熟复(十五)挹取。看皮垂尽,着釜焦黑,无复黏势,乃弃去之。

    胶盆向满,舁【一一】着空静处屋中,仰头令凝。盖则气变成水,令胶解离(十六)。凌旦,合【一二】盆于席上,脱取凝胶。口湿细紧线(十七)以割之。其近盆底土恶之处,不中用者,割却少许。然后十字坼(十八)破之,又中断为段,较薄割为饼。唯极薄为佳,非直易干,又色似琥珀者(十九)好。坚厚者既难燥,又见黯黑,皆为胶恶也。近盆末【一三】下,名为“笨胶【一四】”,可以建车。近盆末上,即是“胶清”,可以杂用。最上胶皮如粥膜者,胶中之上,第一黏好。

    先于庭中竖槌,施三重箔樀(二十),令免狗鼠,于最下箔上,布置胶饼,其上两重,为作荫凉,并扞霜露。胶饼虽凝,水汁未尽,见日即消;霜露沾濡,复难干燥。旦起至食时,卷去上箔,令胶见日;凌旦气寒,不畏消释;霜露之润,见日即干。食后还复舒箔为荫。雨则内敞屋之下,则不须重箔。四五日浥浥【一五】时,绳穿胶饼,悬而日曝。

    极干,乃内屋内,悬纸笼之。以防青蝇尘(二一)土之污。夏中虽软相着,至八月秋凉时,日中曝之,还复坚好。

    (一) “无作饼”,各本无“作”字,金抄有。据下文胶饼是由整盆的胶块割作而成,“无作饼”意即无可作饼,兹暂从金抄。

    (二) “令”,金抄、明抄作“合”,他本作“白”,均讹。按这是指煮成的胶因天寒开裂不凝结,不是指用胶黏合什物,字应作“令”,兹改正。

    (三) “格椎皮”,未详。《今释》释为“隔锤皮”,即包在锣锤外面的皮。日译本改作“络维皮”,释为缚系马具。我们因为意思不明,并未知有否错脱,存疑。

    (四) “鞍”,原作“■”,字书无此字,误;《学津》本、渐西本改作“■”。按“■■”是箭袋,与“■”为重文,而且字形更和“鞍”相像,疑“鞍”之误,兹暂改作“鞍”。

    (五) “底”,各本脱,据金抄补。

    (六) “不彻底则”,仅金抄如文;明抄作“不宜■■”,他本脱“不彻底”三字。兹据金抄补正。

    (七) “数数搅之”,仅金抄如文;明抄误空作“娄数■之”,他本脱“搅”字作“娄数之”(《学津》本“娄”改“屡”)。兹据金抄补正。

    (八) “便”,明抄空白一格,他本脱(并脱“胶”字),据金抄补。

    (九) “为过”,当是“过为”倒错(黄麓森疑“无过”之误)。

    (十) 金抄作“埵”;他本作“■”,无此字;渐西本依吾点校改作“埵”,与金抄合。黄麓森则认为:“乃‘陉’之讹。《博雅》,灶唇谓之陉。又《礼.月令》孔疏:‘灶陉,谓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博雅》即《广雅》,《广雅.释宫》:“■,谓之灶。其唇,谓之陉。”《月令》见“孟夏之月”。按“埵”,音■,字书只有“坚土”的解释,但实际文献上有“聚土”的意思,如《淮南子.齐俗训》:“狟■得埵防,弗去而缘”,王充《论衡.说日篇》:“不见埵块”,均作土堆、土防讲,实际就是“垛”的异写字。这里是指正灶旁边的一种承物设置,也就是“灶唇”或“灶陉”。“埵”不必改“陉”。

    (十一)“漉”,明抄空格,他本脱,据金抄补。

    (十二)“汁”,明抄空格,他本脱,据金抄补。

    (十三)“泻”,各本误作“为”,据金抄改正(金抄原作“写”,本书统一作“泻”)。

    (十四)“火停沸定,则皮膏汁下,挹不得也”,这个小注,明抄全部空白,他本全脱,据金抄补。

    (十五)“复”,各本空缺,据金抄补。

    (十六)“盖则气变成水,令胶解离”,明抄“盖”空格,“胶解”空白二格,“离”误作“杂”,他本脱误更多,据金抄补正。这样的处理法,与《醴酪》篇“煮杏酪粥法”的“仰头勿盖,……覆盖则解离”一样是说水汽蒸滴,使胶不凝结,字应作“离”。

    (十七)“线”,各本误作“绁”,据金抄改正。

    (十八)“坼”是分割开来,金抄作“■”,当是“坼”的别写;明抄、湖湘本、《津逮》本误作“圻”。《学津》本、渐西本改作“坼”,兹改正。

    (十九)金抄、明抄有“者”字,他本无。

    (二十)“樀”即“■”字,音摘,是承箔的横木,和直柱的“槌”构成蚕架。这里是用作晾晒工具(也用于罨曲),各本作“摘”,俗讹字,兹改正。

    (二一)“尘”,各本作“壁”,非;据金抄作“鹿”,知是“尘”字的残误。而且卷八《脯腊》篇“纸袋笼而悬之”的注:“若不笼则青蝇尘污。”故改为“尘”。

    【一】 《蜀本草》和《图经本草》都记载有“沙牛角■”,但未指明“沙牛”是什么牛。《集韵》有“■”字,音沙,也只说是“牛名”。《本草纲目》卷五十称牛“牝者为■”,则是指母牛。《道光江阴县志》“牛”下记载:“沙种,肩塌臀尖,耐劳苦。水牛,……白毛者沙种。……濒江沙土用■犊。”则黄牛、水牛都有“沙种”。南宋《吴兴志》卷二十“牛”记载:“黄牛角屈向前者呼沙牛。”此或系《要术》所指。

    【二】 “■”,音钗,《玉篇》:“箭室也。”即箭袋。

    【三】 “脂肕”,尚未脱脂。“盐熟”,已经鞣熟。这是说只有已经脱脂而尚未鞣制的生皮才能用于煮胶。

    【四】 “无烂汁”,指熟铁不能再熔化成液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神农本草经》“铁精”陶弘景注:“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生”指生铁,“鍒”指熟铁。熟铁溶点高于生铁。当时炼钢的方法是将生铁和熟铁一起放在熔铁炉中,温度增高到生铁的熔点(一一五零至一二五零度)时,生铁迅速熔化,包裹和渗入熟铁(熔点一千五百度左右),生铁的碳素一部分跑入熟铁,而熟铁也被排挤出某些杂质。然后生熟铁冶炼成钢铁。这就是所谓“杂炼生、鍒”。这是当时最进步的冶炼技术,但也还不能熔化熟铁。所以《要术》的“永无镕铸之理,无烂汁故也”,是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说的。

    【五】 “滂沛”,形容水要丰满充足。

    【六】 “晬时”周时,即二十四小时。晬音醉。

    【七】 “漉米床”,漉米时承搁淅箕的架子,俗称“沥米架”。

    【八】 《周礼》、《礼记》等有所谓“缩酌”,“缩”是用茅草滤去酒糟。《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责楚国“尔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杜预注:“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就是将连滓的醴酒浇在成束的茅草上以滤去渣滓。这里是用蓬草过滤胶汁。

    【九】 “皮膏汁下”,上层凝结成皮,汁在下面,所以不好舀。

    【一0】“更添水煮之”,胶汁滤尽,将没有融成胶汁的残皮加水再煮。

    【一一】“舁”,音余,扛、抬的意思。

    【一二】“合”,倒覆。

    【一三】“盆末”,盆的下部。

    【一四】“笨”,粗而不精;“笨胶”,犹言粗胶、浊胶,和“胶清”相对,犹酒曲之有“笨曲”,与“神曲”相对。

    【一五】“浥浥”,半僵半软。


如果你对齐民要术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齐民要术》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