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六三
《禮記》雲(一)︰“仲冬之月,……芸【一】始(二)生。”鄭玄注雲︰“香草。”
《呂氏春秋》曰(三)︰“菜之美者,陽華之芸【二】。”
《倉頡解詁》曰(四)︰“芸蒿【三】,葉似斜蒿,可食。春秋有白 【四】,可食之。”
(一) 見《禮記.月令》。鄭玄注︰“芸,香草也。”
(二) “始”,明抄、湖湘本誤作“茹”,據他本及《月令》改正。
(三) 見《呂氏春秋.本味》篇。
(四) 《藝文類聚》卷八一“芸香”引《倉頡解詁》(書已佚)作︰“芸蒿,似邪蒿,香可食。”有“香”字,比較合適。《太平御覽》卷九八二“芸香”未引。陶弘景注《本草經》“茈胡”引《博物志》有類似記載︰“芸蒿,葉似邪蒿。春秋有白 ,長四五寸,香美可食。長安及河內並有之。”(今本《博物志》不載此條,《指海》輯逸本《博物志》亦未輯入此條。)
【一】 “芸”,據鄭玄注是“香草”,結合《說文》︰“芸, 也,似目宿”,即是芸香科的芸香。古人常用以放在衣箱中或夾在書卷里防蛀蟲,或墊在床底下驅蟲。
【二】 “陽華”,據《呂氏春秋.有始》篇︰“澤有九藪︰……秦有陽華”。高誘注︰“在鳳翔;或曰,在華陰西。”在今陝西省渭河流域。這個“芸”,既是好菜,應是“芸蒿”一類,參看注釋【三】【四】。
【三】 《名醫別錄》︰“茈胡(按即柴胡),……一名芸蒿,辛香可食。”是柴胡有“芸蒿”的別名。但《倉頡解詁》的“芸蒿”,是否指柴胡,值得研究。《圖經本草》指出柴胡的葉形有三種︰一種”似竹葉稍緊”,一種“似麥門冬而短”,一種“似斜蒿”。前二種可能是傘形科的北柴胡和狹葉柴胡一類;第三種就是這里《倉頡解詁》和《博物志》所說“葉似斜蒿”的一種。可是斜蒿就是傘形科的邪蒿,葉二至三回羽狀分裂,和柴胡葉迥異,卻和前胡,也是傘形科)葉同狀,懷疑這一種實際是指前胡。《圖經本草》的圖基本上是根據各地所送藥草描繪的,名稱也依著各地所稱。各地每有同名異種的藥草,所指實非一種。現在各地以何種植物當何種藥草,亦頗為復雜不一致。可以推想,當時有一種當地稱為“柴胡”的前胡送上來,所以《圖經本草》才有一種“柴胡”的葉“似斜蒿”的說法,而這一種“柴胡”,其實是前胡。前胡葉既和邪蒿葉相像,因此《倉頡解詁》所稱“葉似斜蒿”的“芸蒿”,很可能是前胡而不是柴胡(並參看注釋【四】)。
【四】 柴胡、前胡都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白 ”是宿根上長出的嫩芽。《圖經本草》︰前胡“初出時,有白芽,長三四寸,味甚香美。”指出前胡初生的“白 ”香美可食,正好給《倉頡解詁》下了注腳,則《解詁》所指的“芸蒿”是前胡,似乎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