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資秉之異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其元 書名︰庸閑齋筆記

    《南史》載︰劉穆之內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壅滯。賓客輻集,求訴百端,遠近咨稟,盈階滿室。目覽詞訟,手答箋記,耳行听受,口並酬對,不相參錯,悉皆瞻舉。裁有閑暇,手自寫書,尋覽篇章,校定書籍。其精力聰給,自古未有如此者。宋王 疑之,謂人心無二用,安有五官兼應如此,而事事皆當,無幾微錯謬之理?謬謂《史》言之過。殊不知資稟之異,世所恆有,特顯晦有時,無人為表白之,遂湮沒不彰耳。家康齋弟其晉言︰伊本生祖寶摩公,嘉慶年間,自山陰教諭引疾歸里,有山陰老友笠舫王君衍梅拿舟相訪,公治具款之,延同里朱茲泉先生兆熊作陪,王固名士,朱亦才士也,譚次,公以一圖囑王題百韻詩,時琴齋兄其泰尚幼,命之來,背經書十余本,笠翁心維手寫,耳听背書,口談經史,遇兄所背或有訛處,立即指摘,歷歷不爽,可謂五官並用矣。席間,二公各競所能,王舉是科《鄉試同門錄》閱一過,自解元至榜末,其人之年貌、籍貫、三代履歷,背誦如流。朱以本年歷本 糸番一周,自元旦至除夕行下干支、星建、吉凶神煞,亦默誦無一字訛。因互相折服焉。然王雖舉進士,乃以知縣用,復因微罪罷官,落拓以死。朱則僅中副貢,官止龍泉教諭。有《茲泉文稿》行世,稿中“邦畿千里”二句題文,他省抄襲者,兩中解元,而先生不沾一第。至其子仁山先生拭之,乃中嘉慶戊辰解元,道光壬年進士雲。

    仁山先生為茲翁長子,亦稟異質。生彌月後,喃喃能誦堂中對聯。四歲就學,學師授以《學庸》,甫讀,即能背誦。登進士,授山東東阿縣知縣,以不長吏治,改京秩,官禮曹二十年,殫心文學,各省名下士入都者,大抵踵門執經問業,門下士幾半天下。而先生虛懷,樂善,愛才,不啻若自口出。余己亥科試,列一等一名,卷歸禮部磨勘,先生見余文而賞之。會琴齋兄以會試至都,先生以余名詢,誦其文如素習,琴齋甚驚。不知先生任東阿時,縣試文三百余首,老年猶能記憶,其過目不忘又如此。年六旬,病噎癥,夢數吏報升天曹官。醒即處分後事,克日而沒。噫!以笠翁之五官並用,及二朱先生之過目不忘觀之,則劉穆之亦未足多矣。王君之見何其小哉!


如果你對庸閑齋筆記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庸閑齋筆記》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