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處己篇 君子有過必改

類別︰其他 作者︰袁采 書名︰袁氏世範

    「原文」聖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聖賢,安得每事盡善?人有過失,非其父兄,孰肯誨責;非其契愛,孰肯諫諭。泛然相識,不過背後竊譏之耳。君子惟恐有過,密訪人之有言,求謝而思改。小人聞人之有言,則好為強辯,至絕往來,或起爭訟者有矣。  

    「譯述」聖賢尚且不能沒有過錯,何況一般人不是聖賢,怎麼能夠每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呢?一個人犯了過錯,不是他的父母兄長,誰肯教誨責備他呢?不是他情意相投的朋友,誰肯規諫勸告他呢?關系一般的人,不過是背地里議論議論他罷了。品德高尚的君子惟恐自己犯有過錯,暗暗察訪別人對自己的議論,听到這些議論就會感謝別人,並且考慮改正過錯。品德低下的小人听到別人對自己的議論,就愛強行替自己辯解,以至于斷絕了朋友的交往,還有人為此而對簿公堂。

    「評析」俗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了錯誤不要緊,關鍵是看一個人對待錯誤的態度怎麼樣。有的人“聞過則喜”,知錯就改,有的人剛愎自用,不知悔改。遍觀古今,不論開明君主,賢達人士,凡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往往都能知錯必改,而那些文過飾非,不知悔改的人,往往注定要成為失敗者。

    楚漢相爭,劉邦的勢力不及項羽強大,但劉邦經過四年奮戰,最後消滅項羽,建立劉漢王朝。劉邦勝利的因素很多,但他知錯就改的精神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劉邦知錯就改的事例很多,聊舉幾例。據《史記》記載,劉邦攻入秦都咸陽後,看到“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于是就要“留居之”想好好享受一番。如果此時劉邦真的在秦宮室住下來,那他可就犯了嚴重錯誤,因為那樣做他就會失去民心,得不到百姓擁護,讓項羽有隙可乘,如此一來,在楚漢戰爭中失敗的就可能不會是項羽而是他了,然而劉邦必竟有著知錯就改的精神,在樊噲和張良的力勸下,他打消了這個念頭,還軍霸上。後來他以此為借口,在鴻門宴上指責項羽,說得項羽猶疑不定,從而逃避了一場殺身之禍。  劉邦與酈食其商量如何消弱項羽力量,酈食其勸他刻印授與六國後人,使六國各復其國。張良聞听此事後,馬上向劉邦陳說了八條不能刻印的理由,條條中肯,劉邦認識到了這種做法的錯誤,馬上“令趣銷印”銷毀了這些印章。

    與劉邦相反,項羽就是一個剛愎自用不知改過的人。亞父範增屢次進諫,他都不予采納,最後中了劉邦反間計、讓範增告老還鄉,從而失去了他最重要的一個謀臣。最終導致了他在楚漢戰爭中的失敗。  《論語》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也就是說一個人犯了錯誤如果不求改正,那就真正是犯了錯誤。《論語》中還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是一個極其恰當的比喻,說明了一個極為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犯了錯誤不要緊,只要能夠及時改正,那他一樣能愛到大家的敬仰。


如果你對袁氏世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袁氏世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