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子上 孝子居喪,泣血三年

類別︰其他 作者︰司馬光(宋) 書名︰家範

    【原文】《經》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哀,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君子之于親喪固所以自盡也,不可不勉。喪禮備在方冊,不可悉載。

    【譯述】《孝經》說︰孝子死了父母,哭的時候聲嘶力竭,禮儀失去端莊,說話不講究文采,穿漂亮的衣服感到不安,听到音樂也不會快樂,吃美味佳肴也不感到甘甜,這些都是哀傷悲痛的表現。父母死亡三天後就應當吃飯,是教百姓不要因為哀悼死者而損傷活人的身體。悲傷憔悴,但不能危及生命。這是聖人提倡的。居喪不得超過三年,這是向人們表明治喪應有一定的期限。子女要為死去的父母準備棺材、外棺和壽衣,舉行入殮之禮;要擺設各種祭器表示哀掉;送葬的時候,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安放棺木,要佔卜吉凶,選擇墓地;要建造宗廟祭祀亡靈。子女要歲時祭祀,寄托自己對死去的父母的思念。父母在活著的時候子女要敬重,父母死亡之後子女要哀悼,子女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也完成了養老送終的義務。孝子也就完成了侍奉父母的大任。君子為父母治喪盡孝道原本就是要履行自己的責任,不能不努力做好。關于治喪所應遵循的禮節,典籍里的記載頗為詳細,在此不能細說。

    【原文】孔子曰︰“少連、大連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也。”高子皋執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

    【譯述】孔子說︰“少連和大連很會居喪,三日之內不惰怠,三個月之內不松懈,悲哀整整一年,而三年之內一直在憂愁。”少連和大連都是東夷之子。孔子的弟子子皋居喪,整整哀哭了三年,從未笑過,連那些很守禮法的君子都認為能夠做到這樣很難。

    【原文】顏丁善居喪,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殯,望望焉,如有從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

    【譯述】魯人顏丁很會居喪,人剛死的時候,他表現出一副皇皇然的樣子,就好象有什麼東西想得到卻沒有得到;等到殯葬的時候,又望望然,就好象急切地想要跟誰走,而沒有能夠辦到;安葬之後,卻表現的沒有了聲息,就好象沒能挽留住死者,自己徹底絕望了。

    【原文】唐太常少卿甦遭父喪,睿宗起復為工部侍郎,固辭。上使李日知諭旨,日知終坐不言而還,奏曰︰“臣見其哀毀,不忍發言,恐其殞絕。”上乃听其終制。

    【譯述】唐代太常少卿甦遭逢父喪,正巧唐睿宗打算要任命他為工部侍郎,他堅辭不受。皇上派遣李日知去宣喻聖旨,李日知到了甦家,卻坐在那里至始至終沒有說話,他回去稟告皇上說︰“我見他哀傷過度,面容憔悴,不忍心再去說這些事,怕他听了會昏死過去。”于是皇上允許他守滿三年孝。

    【原文】左庶子李涵為河北宣慰使,會丁母憂,起復本官而行。每州縣郵驛公事之外,未嘗啟口。蔬飯飲水,席地而息。使還,請罷官,終喪制。代宗以其毀瘠,許之。自余能盡哀竭力以喪其親,孝感當時,名光後來者,世不乏人。此可謂喪則致其哀矣。

    【譯述】左庶子李涵擔任河北宣慰使的時候,母親去世,可他這時正被任命為宣慰使在外地出行。他每到一個州縣,除公事之外,沒有再說過話。每天只吃些粗飯,喝口白開水,並睡在地上。完成出使任務返回去後,他便請求罷官,準備回去為母親守喪。代宗因為他過度悲哀而損傷了身體,所以恩準了他。能夠盡哀竭力為父母親守喪,並以孝感動當時,名留後代的人,每朝每代都很多。這可以說是居喪就能竭力表示自己的哀痛。


如果你對家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家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