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不習乎”,不習而傳與人。
“學則不固”,連上說。
“有馬者借人乖之。”吾力猶能補史之闕文。當史之職而能闕疑以待後人,是猶有馬者借人乘之也。
能言不怍者難。
“君子義以為質”四句,只是一事,以義為本。
可使之往,不可陷以罔。
“君子矜而不爭”,矜尚之矜。
南官適以禹、稷比孔子,故夫子不答也。
“果哉,末之難矣”,果敢之果,不知更有難事,他所宗曉,輕議聖人。孔子擊磬,何嘗無心,荷蕢于此知之。
闢世闢言闢色,非有優劣,只說大小次第。
靈公問陳,孔子遂行,言語不相投。
“不佔而已”,有吉凶便佔,無常之人更不待佔。
三代直道而行,毀譽公。
“踐跡”如言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循守舊跡,亦不能入聖人之室。
“論篤是與”,言篤實時與君子與色莊。
“魯、衛之政兄弟也”,言相近也。
“知及”,“仁守”,“莊蒞”,“動禮”,為政始末。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不肯為仁,如蹈水火。
“政遠恐泥”,不可行遠。
先傳後倦,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後教以大者遠者,非是先傳以近小,而後不教以遠大也。
“吾其為東周乎!”東遷以後,諸侯大夫強僭,聖人豈為是乎?匏瓜“系而不食”,匏瓜無所為之物,系而不動。
子樂,弟子各盡其誠實,不少加飾,故孔子知由之不得其死。
“性相近也”,生質之性。
“小知”“大受”,不可以小知君子,而可以當大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其誰以易之?誰肯以夫子之道易己所為?
佛 召,欲往而不往者何也?聖人示之以跡,子路不諭九夷浮海之類。示之,一作示人。
堯曰︰予小子履。少湯字。
周公謂魯公三句,反履說,不獨不施其親,又當使大臣不怨,至公不可忘私,又當全故舊。
“大德”“小德”,如大節小節。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至親不如仁賢。
“因不失其親”,信本不及義,恭本不及禮,然信近于義者,以言可復也,恭近于禮者,以遠恥辱也,因恭信不失其所以,一無以字。親近于禮義,故亦可宗也。如言禮義不可得見,得見恭信者斯可矣。
子張、子夏論交,子夏、子張告人各有所以,初學與成德者事不同。
“貧與賤,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以其道得去貧賤,如患得之。
“卿以下必有圭田”,祭祀之田也,祿外之田也。
“餘夫二十五畝”,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至八口為率,受田百畝,如有弟,是餘夫也,俟其成家別受田也。
“廛而不征”,市宅之地已有廛稅,更不征其物。
“法而不廛”,稅有常法,不以廛故而厚其稅。
“廛無夫里之布”,廛自有稅,更無此二布。
“國有道不變塞”,所守不變,所行不塞。
“廣居”,“正位”,“大道”,所居者廣,所位者正,所道者大,天下至中至大之所。
“配義與道”,浩氣已成,合道與義。道,本也。義,用也。本,一作體。
“集義所生者”,集眾義而生浩然之氣,非義外襲我而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