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大傳》 孔子對子張曰︰"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二十而通織 績紡之事,黼黻文章之美;不若是,則上無以孝于舅姑,下無以事夫養子也。舜,父頑母 患 壹抑 耍 飾街 ゃ quot;
《尚書大傳》 《書》曰︰"高宗梁 ,三年不言。何為梁 也?"傳曰︰"高宗居凶廬,三年不言,此之謂梁 。"子張曰︰"何為也?"孔子曰︰"古者君薨,世子听于冢宰三年,不敢服先王之服,履先王之位而听焉。以民臣之義,則不可一日無君矣;不可一日無君,猶不可一日無天也。以孝子之隱乎,則孝子三年弗居矣。故曰︰'義者,彼也;隱者,此也。'遠彼而近此,則孝子之道備矣。"
《韓詩外傳》八 曾子有過,曾皙引杖擊之。僕地,有間乃甦,起曰︰"先生得無病乎?"魯人賢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門人︰"參!來。汝不聞昔者舜為人子乎?小棰則待笞,大杖則逃。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非王者之民,其罪何如?"
《說苑•建本》 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曾皙怒,援大杖擊之。曾子僕地,有頃甦,蹶然而起,進曰︰"曩者參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聲,令知其平也。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曾子自以無罪,使人謝孔子。孔子曰︰"汝聞瞽瞍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大棰則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體而不去,殺身以陷父不義。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殺天子之民,罪奚如?"
《韓詩外傳》九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于道傍。孔子闢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于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說苑•敬慎》 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孔子曰︰"驅之!驅之!前有異人音。"少進,見之,丘吾子也。擁鐮帶索而哭。孔子闢車而下問曰︰"夫子非有喪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對曰︰"吾有三失。"孔子曰︰"願聞三失。"丘吾子對曰︰"吾少好學問,周遍天下,還後吾親亡,一失也;事君奢驕,諫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後絕,三失也。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乎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得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則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記之,此足以為戒也。"于是弟子歸養親者十三人。
《韓詩外傳》十 太王父有子,曰太伯、仲雍、季歷。歷有子,曰昌。太伯知太王賢昌,而欲季為後也。太伯去之吳。太王將死,謂曰︰"我死,汝往讓兩兄,彼即不來,汝有義而安。"太王薨,季之吳告伯仲,伯仲從季而歸。群臣欲伯之立季,季又讓。伯謂仲曰︰"今群臣欲我立季,季又讓,何以處之?"仲曰︰"刑有所謂矣,要于扶微者,可以立季。"季遂立,而養文王,文王果受命而王。孔子曰︰"太伯獨見,王季獨知;伯見父志,季知父心。故太王、太伯、王季,可謂見始知終,而能承志矣。"
《大戴禮•曾子立孝》 子曰︰"可人也,吾任其過;不可人也,吾辭其罪。"《詩》雲︰"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辭也。"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言不自舍也。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
《大戴禮•曾子大孝》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傷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問曰︰"夫子傷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吾聞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憂色。"
《呂氏春秋•孝行覽》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人問之曰︰"夫子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敢問其故?"樂正子春曰︰"善乎而問之。吾聞之曾子,曾子聞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君子無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憂。"
《大戴禮•曾子大孝》 夫子曰︰"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荀子•子道》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向者君問丘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荀子•子道》 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古之人有言曰︰'衣與繆與,不女聊。'今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無此三者,則何以為而無孝之名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語汝。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彰,友之過也。故君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何為而無孝之名也?"
《韓詩外傳》九 子路曰︰"有人于斯,夙興夜寐,手足胼胝而面目黧黑,樹藝五谷,以事其親,而無孝子之名者,何也?"孔子曰︰"吾意者身未敬邪?色不順邪?辭不遜邪?古人有言曰︰'衣歟食歟,曾不爾即。'""子勞以事其親,無此三者,何為無孝之名?意者所友,非仁人邪?""坐!語汝。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便也。是以君子入則篤孝,出則友賢,何為其無孝子之名?"
《莊子•寓言》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鐘,不洎,吾心悲。"弟子問于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曰︰"既已縣矣。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彼視三釜、三千鐘,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韓非子•五蠹》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
《呂氏春秋•仲冬紀•當務》 楚有直躬者,其父竊羊而謁之上。上執而將誅之,直躬者請代之。將誅矣,告吏曰︰"父竊羊而謁之,不亦信乎!父誅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誅之,國將有不誅者乎!"荊王聞之,乃不誅也。孔子聞之,曰︰"異哉!直躬之為信也,一父而載取名焉。"
《新序•雜事》一 昔者,舜自耕稼陶漁而躬孝友,父瞽瞍頑、母 暗芟蟀兩韻掠薏灰疲 淳︵ 酪怨┬ ゅ ヂ胂笪 > 庫拗 保 隕彼礎K蔥 騸疲 鎏鐫蠔牌 晡迨 逃ゥ 劍 晌街列 印9矢 誒 劍 街 呷門希惶沼諍穎 穎踔 照咂韃豢囫粒揮嬗誒自螅 自籩 嬲叻志 <傲ぐ 熳櫻 煜祿 穆史 1狽ぉ 眩 細P魂n,莫不慕義,麟鳳在郊。故孔子曰︰"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舜之謂也。"孔子在州里,篤行孝道,居于闕黨,闕黨之子弟畋漁,分有親者得多,孝以化之也。是以七十二子自遠方至,服從其德。
《說苑•建本》 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後為君子。立體有義矣,而孝為本;處喪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隊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能為本;居國有禮矣,而嗣為本;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
《說苑•建本》 夫子亦雲︰"人之行,莫大于孝。"
《說苑•權謀》 魯公索氏將祭而亡其牲,孔子聞之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矣。"後一年而亡。弟子問曰︰"昔公索氏亡牲,夫子曰︰'比及三年必亡矣。'今期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將亡也?"孔子曰︰"祭之為言索也。索也者,盡也,乃孝子所以自盡于親也。至祭而亡其牲,則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其將亡也。"
《說苑•辨物》 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
《說苑•反質》 魯有儉者,瓦鬲煮食。食之而美,盛之土 之器,以進孔子。孔子受之,歡然而悅,如受大牢之饋。弟子曰︰"瓦 ,陋器也;煮食,薄膳也。而先生何喜如此乎?"孔子曰︰"吾聞好諫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吾非以饌為厚也,以其食美而思我親也。"
《搜神記》 曾子從仲尼在楚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思爾嚙指。"孔子聞之曰︰"曾參之孝,精感萬里。"
《御覽》四百十三引《師覺授孝子傳》 老萊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班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僕為嬰兒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稱老,為其傷老也。若老萊子,可謂不失孺子之心矣!"
《御覽》四百八十二引《師覺授孝子傳》 仲子崔者,仲由之子也。初,子路仕衛,赴蒯聵之亂,衛人狐 時守門,殺子路。子崔既長,告孔子,欲報父仇。夫子曰︰"行矣!"子崔即行。 知之,曰︰"夫君子不掩人之不備,須後日,于城西決戰。"其日, 持蒲弓木戟而與子崔戰而死。
《亢倉子•訓道》 閔子騫問仲尼︰"道之與孝相去奚若?"仲尼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夫其包運天地,發育萬物,曲成萬類,布丕性壽。其功至實,而不為物府,不為事官,無為功尸。捫求視听,莫得而有,字之曰道;用之于人,字之曰孝。孝者,善事父母之名也。夫善事父母,敬順為本,意以承之,順承顏色,無所不至,發一言,舉一意,不敢忘父母;營一手,措一足,不敢忘父母。事君不敢不忠,朋友不敢不信,臨下不敢不敬,向善不敢不勤,雖居獨室之中,亦不敢懈其誠。此之謂全孝。故至誠之至,通乎神明,光于四海,有感必應。善事父母之所致也。昔者虞舜,其大孝矣!庶母惑父,屢憎害之,舜心益恭,懼而無怨,謀使浚井,下土實之。于時天休震動,神明駿赫,導穴而出,奉養滋謹。由是元德茂盛,為天下君。善事父母之所致也。文王之為太子也,其大孝矣!朝夕必至乎寢門之外,問寺人曰︰'茲日安否如何?'曰︰'安。'太子溫然喜色。小不安節,太子色憂滿容。朝夕食上,太子必視寒暖之節;食下,必知膳羞所進。然後退。寺人言疾,太子肅冠而齋,膳宰之饌,必敬視之;湯液之貢,必親嘗之。嘗饌善,則太子亦能食;嘗饌寡,太子亦不能飽。以至于復初,然後亦復初。君後有過,怡聲以諷;君後所愛,雖小物必嚴龔。是故孝成于身,道洽天下。《雅》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言文王靜作進退,天必贊之,故紂不能害。夢啟之壽,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善事父母之所致也。"閔子騫曰︰"善。事父母之道,既幸聞矣。敢問教子之義?"仲尼曰︰"凡三王教子,必視禮樂。樂所以修內,禮所以修外,禮樂交修,則德容發輝于貌,故能溫恭而文明。夫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況利其身以善其君乎?是故擇建忠良貞正之士為之師傅,欲其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夫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此三王教子之義也。"閔子騫退而事之于家,三年無間于父母昆弟之言。交游稱其信,鄉黨稱其仁,宗族稱其弟。德行之聲,溢于天下。此善事父母之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