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二十九段) 十三段

類別︰子部 作者︰清•黃元吉 書名︰樂育堂語錄

    今之稱道學先生者,莫不記得先賢語錄、古聖經文,遂高談性命,群推理學之儒,而問性命之在身心究是如何光景、如何模樣,未有不咋舌而不能道者;又況既無下學,則基址無本,到頭來,書是書,人是人,所述皆其唾余,而微言大義一毫不能有于身心,雖高談闊論,一若博大通儒,而施之于日用事為,無有半點如人意者,此無本之學,不足道也。吾師望諸子為吾傳道,最深切矣。至于命工雖不一等,顧其要領,總不外一雙眼目。夫人一身之中,雖是神氣為之運用,要不若兩目之神光,炯炯不昧,惺惺長存。故昔人謂“一身皆是陰,惟有目光獨屬陽。”須常常收攝,微微下照,則精氣神自會合一家。到得丹田氣壯,直上泥丸,遍九宮,注黃庭,自然陰氣消盡,而陽氣常存,猶之太空日照,雲霧自消歸無有。諸子近時用工,不可專顧下田。雖下田氣壯,自能升至泥丸,銷鑠上田渣滓;若神氣猶懦,未至圓明,須久久顧,不妨以真心發真意,回顧上田,則泥丸陰氣被陽氣一照,自當悉化,而頭目不至昏暈也。故古人謂“頂上圓光”者,此也。又觀繪畫之工,塑一泥木神像,必畫一圓光于上者,就是此神光也。所謂“毫光照徹世界,照開地獄”者,就是此元神之光。若單守下田,則神光一時不能自整,未免多昏沉散亂。其昏沉散亂者,即真陽不上升,真陰不下降之故。今欲升降得宜,不可過急,亦不可太緩。比如半夜忽然陽生,此是一派寒冬,忽有陽氣生于地下深深之處,若不知提攝神氣,轉眼之間又昏睡不知矣。爾等此時起,即依吾前法修持,尤要知稍用意思將神氣攝之至上,庶幾天清地朗,霎時間即三陽開泰,樂不可及矣。不但此也,平日守中,若神氣沉于海底,頭目昏暈,亦不妨提攝而上。夫玄工別無妙法,只在升降上下、往來運度而已。亦非教諸子專將神氣升散于外,而不收斂也。夫以神氣不運于周身,則周身陰氣不化,無非死肉一團,終是無用,且日積一日,不免疾病糾纏。故吾教修命,是教人以水火周身運動,使血肉之軀化為活活潑潑,隨人所用,無有阻礙,到得一身毛竅晶瑩、肌膚細膩得矣。又不可貪神氣之周于一身、甦軟快樂,流蕩忘返,還要收之回宮,不準外泄,卻不要死死執著一個穴道,認為黃庭。須知收之至極處,無非與太虛同體,渾不知其所在;時而動也,亦與電光同用,一動即覺,一覺即滅,前無所來,後無所去,仍是一杳冥光景,還于無極焉耳。工夫至此,身外有身。若未到此,不過有相之靈神,不可以雲仙也。我喜生自幼至老皆知從日用事積功累行修起,但以前省察存養似稍疏虞,未能十分著緊,今茲工用已深,吾師特來指點,自下等初跡尋出上上妙諦出來,庶幾近道矣。


如果你對樂育堂語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樂育堂語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