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挾數用術,以制一時之利害,不如陳平;揣摩天下之勢,舉指搖目以劫制項羽,不如張良。微此二人,則天下不歸漢,而高帝乃木強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定,後世子孫之計,陳平、張良智之所不及,則高帝常先為之規畫處置,以中後世之所為,曉然如目見其事而為之者。蓋高帝之智,明於大而暗於小,至於此而後見也。
帝嘗語呂後曰︰"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必勃也。可令為太尉。"方是時,劉氏既安矣,勃又將誰安耶?故吾之意曰︰"高帝之以太尉屬勃也,知有呂氏之禍也。"
雖然,其不去呂後,何也?勢不可也。昔者武王沒,成王幼,而三監叛。帝意百歲後,將相大臣及諸侯王有武庚、祿父者,而無有以制之也。獨計以為家有主母,而豪奴悍婢不敢與弱子抗。呂後佐帝定天下,為大臣素所畏服,獨此可以鎮壓其邪心,以待嗣子之壯。故不去呂後者,為惠帝計也。
呂後既不可去,故削其黨以損其權,使雖有變而天下不搖。是故,以樊噲之功,一旦遂欲斬之而無疑。嗚呼!彼豈獨於噲不仁耶!且噲與帝偕起,拔城陷陣,功不為少矣。方亞父嗾項莊時,微噲誚讓羽,則漢之為漢,未可知也。一旦人有惡噲欲滅戚氏者,時噲出伐燕,立命平、勃即斬之。夫噲之罪未形也,惡之者誠偽未必也。且高帝之不以一女子斬天下之功臣,亦明矣。彼其娶於呂氏,呂氏之族若產、祿輩皆庸才不足恤,獨噲豪健,諸將所不能制,後世之患,無大於此矣。夫高帝之視呂後也,猶醫者之視堇也,使其毒可以治病,而無至於殺人而已矣。樊噲死,則呂氏之毒將不至於殺人,高帝以為是足以死而無憂矣。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噲之死於惠之六年也,天也。使其尚在,則呂祿不可紿,太尉不得入北軍矣。 或謂噲於帝最親,使之尚在,未必與產、祿叛。夫韓信、黥布、盧綰皆南面稱孤,而綰又最為親幸,然及高祖之未崩也,皆相繼以逆誅。誰謂百歲之後,椎埋屠狗之人,見其親戚乘勢為帝王而不欣然從之邪?吾故曰︰"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
【譯文】
掌握策略,運用權術,恰當處理一時的利害關系,漢高祖比不上陳平;分析估計天下形勢,不費多大力氣就能制服項羽,高祖又比不上張良(秦末韓國人,字子房,曾謀刺秦始皇,未遂,逃匿下邳。後隨劉邦起兵,為主要謀士,輔佐劉邦滅秦和項羽,因功封留候)。如果沒有這兩個人的輔佐,天下就不會歸于漢朝,那樣漢高祖最終也不過是一個鄙樸而倔強的人罷了。然而天下已經安定之後,關于子孫後代長治久安的計策,陳平、張良的智謀就沒有考慮到;漢高祖則常常為之事先謀劃安排,並且完全符合後來所發生的事變情況,就好像是在他親眼看清楚了事變情況之後,才做出這些安排一樣,這說明漢高祖的智慧對于大事能夠看得很透徹,而對于一些小事則比較不在行,我們可以從日後發生的事發現這一點。
漢高祖曾經對呂後說︰“周勃(漢初沛、即今江甦省沛縣人,隨劉邦起兵反秦,以軍功為將軍,封降侯)穩重忠厚,缺乏文采,但是能夠安定劉氏江山的必定是周勃這個人。可以任命他做太尉(官名,掌管全國兵權)。”當時,劉氏江山已經安定了,還要讓周勃來安定誰呢?所以我的猜想是︰漢高祖把太尉這個重要的官職托給周勃,是預見到將來諸呂為亂的禍殃了。
既然如此,漢高祖不及早除去諸呂的後台呂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形勢不允許。過去周武王死時,周成王(姓姬名誦,周武王之子,周朝二代君主)以幼年繼位,三監(周武王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武王滅商後,封殷紂王之子武庚于殷舊都,並在度都的東、西、北三面建立衛、庸、邶三個諸侯國;分別派管叔、蔡叔、霍叔去那里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就叛變了。漢高租猜測到在自己死後,將、相、大臣和那些封侯封王的人中間,一定會有武庚這樣的叛臣,而沒有誰能夠制服他們。所以考慮到只要家里有主事的母親在,即使是強梁凶悍的奴僕也不敢欺侮幼弱的主子。呂後曾輔助漢高祖平定天下,一向被大臣們畏敬順從,只有她可以鎮壓住那些圖謀不軌的大臣們,而等到年幼的君主長大成人掌握政權。所以漢高祖不在死前除去呂後,是替漢惠帝(姓劉名盈,劉邦與呂後所生,繼劉邦為帝,在位七年,死後謚號惠)考慮。
呂後既然不可除去,所以就剪除她的黨羽,削弱她的權勢,以致即使發生變故而政權也不至于動搖。因此,以樊噲(漢初沛、即今江甦省沛縣人。呂後的妹夫,秦末隨劉邦起兵,以軍功封舞陽候)這樣的功臣,一旦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也就毫不猶豫地要殺掉他。唉!難道漢高祖單單對樊噲不仁嗎?況且樊噲和漢高祖一起起義,攻城破陣,立功不能算少。當範增唆使項莊刺殺劉邦時,如果沒有樊噲當場對項羽進行譴責,那麼漢朝能否建立,可就不知道了。可是當一旦有人毀譖樊噲,說他要在高祖死後,殺掉戚夫人(劉邦之妾,趙王劉如意之母,劉邦死後,戚夫人與趙王如意均被呂後所害),雖然樊噲正在率軍討伐燕王(姓廬名綰,漢初豐、即今江甦省豐縣人。從劉邦起兵反秦,後以功封燕王。因被疑叛漢,投奔匈奴)的途中,高祖也立即命令陳平、周勃到軍營中將他就地處死。樊噲的罪行並沒有表現出來,說他有殺掉戚夫人之心,是真是假還不一定;況且漢高祖不會因為一個女人就誅殺天下的功臣,這一點也是明白的。漢高祖娶呂氏為妻,呂氏的族人中像呂產、呂祿之流,都是些平庸之才,不足憂慮;只有樊噲強橫雄健,是將軍們所不能制服的,後世的禍害,沒有誰比他再大的了。漢高祖看待呂後,就像醫生看待“堇”這種毒藥一樣,使它的毒可以治療疾病,而不至于毒死人。樊噲一死,那麼呂後的毒將不至于傷害漢朝江山。漢高祖認為,這樣做就可以使他死後沒有什麼值得憂慮的。陳平、周勃並沒有遵照命令殺掉樊噲,是將漢高祖憂慮的禍害留了下來。樊噲死于漢惠帝六年(公元前 189 年),這是天意啊!如果他還活著的話,那麼呂祿就不可能被欺騙,太尉周勃也就不可能掌握北軍。也許有人會說樊噲是漢高祖最親近的人,即使他還活著,未必就會參與呂產、呂祿的叛亂。韓信、黥布(漢初六、即今安徽省六安縣人,姓英名布,因犯秦法曾被黥面,故又稱黥布。起兵反秦,初附項羽,後歸漢,封淮南王。後又叛漢,兵敗被殺)、盧綰都曾被封王,南面稱孤,而盧綰又是最受漢高祖寵愛的,他們都還在漢高祖未死之前,相繼因為叛亂被討滅了。誰又能夠肯定在漢高祖死了之後,像樊噲這樣性情殘暴、以屠狗為業的人,當他看到自己的親戚趁著有利的形勢,造反稱帝稱王,而一定不會感到高興,跟著他們一起造反呢?所以我說︰“陳平、周勃這兩個人沒有遵照漢高帝的命令,殺掉樊噲,是將他生前所憂慮的禍害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