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學術有說有實,……昔之有是說者,本于有是實,後之求是實者,亦必由是說。故凡學者之欲求其實,則必先習其說。既習之,又有得有不得。有得其實者,有徒得其說而不得其實者。說之中又有淺深,有精粗,有偏全,有純駁,實之中亦有之。
    論三家之同異、得失、是非,而相譏于得與不得,說與實,與夫淺深精粗、偏全純駁之間,而不知其為三家之所均有者,則亦非其至者矣。
    某嘗以義利二字判儒釋,又曰公私,其實即義利也。
    儒者以人生天地之間,靈于萬物,貴于萬物,與天地並而為三極。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盡人道,不足與天地並。人有五官,官有其事,于是有是非得失,于是有教有學。其教之所從立者如此,故曰義曰公。
    釋氏以人生天地間,有生死,有輪回,有煩惱,以為甚苦,而求所以免之。其有得道明悟者,則知本無生死,本無輪回,本無煩惱。故其言曰“生死事大”。……其教所從立者如此,故曰利曰私。
    惟義惟公,故經世;惟利惟私,故出世。儒者雖至于無聲、無臭、無方、無體,皆主于經世;釋氏雖盡未來際普度之,皆主于出世。
    今習釋氏者,皆人也。彼既為人,亦安能盡棄吾儒之仁義?彼雖出家,亦上報四恩。日用之間,此理之根諸心而不可泯滅者,彼固或存之也。然其為教,非欲存此而起也,故其存不存,不足為深造其道者輕重。
    他人則容易被聖賢之學聳動,雖不知其實,往往以其名而赴之。某非敢使尊兄竊儒者之名以欺世。
    二
    楊墨告子許行之徒,豈但言說?其所言即其所行,而孟子力闢之者,以為其學非也。
    伊川先生有曰︰“釋氏只是理會生死,其他都不理會。”近有一前輩參禪,禪叢中稱其所得,一日舉伊川先生之言曰︰“某當時若得侍坐,便問道‘不知除卻生死外更有甚事.’”
    吾儒之道,乃天下之常道,豈是別有妙道?謂之典常,謂之彝倫,蓋天下之所共由,斯民之所日用,此道一而已矣,不可改頭換面。
    適得南軒與家兄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