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與朱元晦

類別︰子部 作者︰宋•陸九淵 書名︰陸九淵集

    苟當于理,雖婦人孺子之言所不棄也;……或乖理致,雖出古書,不敢盡信也。

    尊兄向與梭山兄書雲︰“不言無極,則太極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于空寂,而不能為萬化根本。”夫太極者,實有是理,聖人從而發明之耳,非以空言立論,使人簸弄于頰舌紙筆之間也。其為萬化根本固自素定,其足不足,能不能,豈以人言不言之故耶?《易大傳》曰︰“易有太極。”聖人言有,今 乃言無,何也?作《大傳》時不言無極,太極何嘗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根本耶?《洪範》五皇極列在九疇之中,不言無極,太極亦何嘗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耶?太極固自若也。尊兄只管言來言去,轉加糊涂,此真所謂輕于立論,徒為多說,而未必果當于理也。兄號句句而論,字字而議有年矣,宜益工益密,立言精確,足以司疑辨惑,乃反疏脫如此,宜有以自反矣。

    後書又謂“無極即是無形,太極即是有理。周先生恐學者錯認太極別為一物,故著無極二字以明之”。《易》之《大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已是形而上者,況太極乎?曉文義者,舉知之矣。自有《大傳》至今幾年,未聞有錯認太極別為一物者。設有愚謬至此,奚啻不能以三隅反,何足上煩老先生特地于太極上加無極二字以曉之乎?

    《通書》“中焉止矣”之言,與此昭然不類,而兄曾不之察,何也?《太極圖說》以“無極”二字冠首,而《通書》終篇未嘗一及“無極”字。二程言論文字至多,亦未嘗一及“無極”字。假令其初實有是圖,觀其後來未嘗一及“無極”字,可見其道之進,而不自以為是矣。兄今考訂注釋,表顯尊信,如此其至,恐未得為善祖述者也。

    向在南康,論兄所解“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一章非是,兄令某平心觀之。某嘗答曰︰……平心之說恐難明白,不若據事論理可也。

    梭山兄所以不復致辯者,蓋以兄執己意甚固,而視人之言甚忽,求勝不求益也。某則以為不然。尊兄平日拳拳于朋友,求箴規切磨之益,蓋亦甚至。

    二

    此理在宇宙間,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損。然人之為人,則抑有其職也。垂象而覆物,天之職也。成形而載物者,地之職也。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者,人君之職也。孟子曰︰“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所謂行之者,行其所學以格君心之非,引其君于當道,與其君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使斯道達乎天下也。所謂學之者,從師親友,讀書考古,學問思辨,以明此道也。故少而學道,壯而行道者,士君子之職也。

    吾人皆無常師,周旋于群言淆亂之中,俯仰參求,雖自謂其理已明,安知非私見蔽說?若雷同相從,一唱百和,莫知其非,此所甚可懼也。何幸有相疑不合,在同志之間正宜各盡所懷,力相切磋,期歸于一是之地。大舜之所以為大者,善與人同,樂取諸人以為善,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吾人之志當何求哉?惟其是已矣。……今一旦以切磋而知其非,則棄前日之所習,勢當如出陷井,如避荊棘。惟新之念,若決江河,是得所欲而遂其志也。此豈小智之私、鄙陋之習、榮勝恥負者所能知哉?

    南康為別前一夕,讀尊兄之文,見其得意者,必簡健有力,每切敬服。……今閱來書,但見文辭繳繞,氣象偏迫,其致辨處,類皆遷就牽合,甚費分疏,終不明白,無乃為“無極”所累,反困其才耶?不然,以尊兄之高明,自視其說亦當如白黑之易辨矣。

    古人質實,不尚智巧。言論未詳,事實先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所謂“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者,以其事實覺其事實。故言即其事,事即其言,所謂“言顧行,行顧言”。周道之衰,文貌日勝,事實湮于意見,典訓蕪于辨說。揣量模寫之工、依放假借之似,其條畫足以自信,其習熟足以自安。以子貢之達,又得夫子而師承之,尚不免此“多學而識之”之見,非夫子叩之,彼固晏然而無疑,“先行”之訓,“予欲無言”之訓,所以覺之者屢矣,而終不悟。顏子既沒,其傳固在曾子,蓋可觀已。尊兄之才,未知其與子貢如何?今日之病,則有深于子貢者。尊兄誠能深知此病,則來書七條之說,當不待條析而自解矣。

    某竊謂尊兄未嘗實見太極,若實見太極,上面必不更加“無極”字,下面必不更著“真體”字。上面加“無極”字,正是疊床上之床;下面著“真體”字,正是架屋下之屋。虛見之與實見,其言固自不同也。

    若欲言其無方所,無形狀,是前書固言,宜如《詩》言“上天之載”,而于其下贊之曰“無聲無臭”可也,豈宜以“無極”字加之太極之上?《系辭》言“神無方矣”,豈可言無神?言“易無體矣”,豈可言無易?老氏以無為天地之始,以有為萬物之母,以常無觀妙,以常有觀竅,直將“無”字搭在上面,正是老氏之學,豈可諱也?

    極亦此理也,中亦此理也。五居九疇之中而曰皇極,非以其中而命之乎?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而《詩》言“立我蒸民,莫匪爾極”,豈非以其中命之乎?《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焉。”此理至矣,外此豈更復有太極哉?

    太極、皇極,乃是實字,所指之實,豈容有二!充塞宇宙,無非此理,豈容以字義拘之乎?……同指此理,則曰極、曰中、曰至,其實一也。

    尊兄最號為精通詁訓文義者,何為尚惑于此?無乃理有未明,正以太泥而反失之乎?

    至如以陰陽為形器而不得為道,此尤不敢聞命。易之為道,一陰一陽而已,先後、始終、動靜、晦明、上下、進退、往來、合闢、盈虛、消長、尊卑、貴賤、表里、向背、順逆、存亡、得喪、出入、行藏,何適而非一陰一陽哉?奇偶相尋,變化無窮,故曰︰“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尊兄確意主張,曲為飾說,既以無形釋之,又謂“周子恐學者錯認太極別為一物,故著‘無極’二字以明之”。某于此見得尊兄只是強說來由,恐無是事。

    來書謂“若論無極二字,乃是周子灼見道體,迥出常賻,不顧傍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底道理”,又謂“周子所以謂之無極,正以其無方所,無形狀”,誠令如此,不知人有甚不敢道處?

    如所謂太極真體不傳之秘,無物之前,陰陽之外,不屬有無,不落方體,迥出常情,超出方外等語,莫是曾學禪宗所得如此?

    既以病己,又以病人,殆非一言一行之過,兄其毋以久習于此而重自反也。


如果你對陸九淵集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陸九淵集》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