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與陽和張子問答(一)

類別︰子部 作者︰明•王畿 書名︰龍溪王先生全集

    問︰“良知不分善惡,竊嘗聞之矣!然朱子雲‘良者本然之善’,恐未為不是。‘繼之者善’,‘孟子道性善’,此是良知本體。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即良知也;‘知之未嘗復行’,即致良知也。學者工夫,全在于知善知惡處為之力、去之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必求自慊而後已,此致知之實學也。若曰‘無善無惡’,又曰‘不思善不思惡’,恐鶻突無可下手,而甚者自信自是,以妄念所發皆為良知,人欲肆而天理微矣。請質所疑。”

    “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善與惡對,相對待之義,無善無惡是謂至善,至善者心之本體也。性有所感,善惡始分,本體之知未嘗不知也。致其本體之知,去惡而為善,是謂格物。知者寂之體,物者感之用,意者寂感所乘之機也。毋自欺者,不自欺其良知也。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良知誠切,無所作偽也。真致良知,則其心常不足,無有自滿之意,故曰此之謂自慊。才有作偽,其心便滿假而傲,不誠則無物矣。知行有本體,有功夫,良知良能是知行本體。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皆指功夫而言也。人知未嘗復行為難,不知未嘗不知為尤難。顏子心如明鏡止水,縴塵微波,才動即覺,才覺即化,不待遠而後復,所謂庶幾也。若以未嘗不知為良知,未嘗復行為致良知,以知為本體,行為功夫,依舊是先後之見,非合一本旨矣。‘不思善不思惡’,良知知是知非而善惡自辨,是謂本來面目,有何善惡可思得?非鶻突無可下手之謂也。妄念所發認為良知,正是不會致得良知,誠致良知,所謂太陽一出,魍魎自消,此端本澄源之學,孔門之精蘊也。”


如果你對龍溪王先生全集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龍溪王先生全集》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