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至矣乎!一言而該,聖人不加焉。
父母,子之天地與?無天何生?無地何形?天地裕于萬物乎?萬物裕于天地乎?裕父母之裕,不裕矣。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
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
孝子有祭乎?有齊乎?夫能存亡形,屬荒絕者,惟齊也。故孝子之于齊,見父母之存也,是以祭不賓。人而不祭,豺獺乎!
或問“子”。曰︰“死生盡禮,可謂能子乎!”
曰︰“石奮、石建,父子之美也。無是父,無是子;無是子,無是父。”或曰︰“必也,兩乎?”曰︰“與堯無子,舜無父,不如堯父舜子也。”“子有含菽 絮而致滋美其親,將以求孝也。人曰偽,如之何?”曰︰“假儒衣書,服而讀之,三月不歸,孰曰非儒也?”或曰︰“何以處偽?”曰︰“有人則作,無人則輟之謂偽。觀人者,審其作輟而已矣。”
不為名之名,其至矣乎!為名之名,其次也。
或問“忠言嘉謀”。曰︰“言合稷、契之謂忠,謀合皋陶之謂嘉。”或曰︰“邵如之何?”曰︰“亦勖之而已,庳則秦、儀、鞅、斯亦忠嘉矣。”
堯、舜之道皇兮,夏、殷、周之道將兮,而以延其光兮。或曰︰“何謂也?”曰︰“堯、舜以其讓,夏以其功,殷、周以其伐。”
或曰︰“食如蟻,衣如華,朱輪駟馬,金朱煌煌,無已泰乎?”曰︰“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為泰。不由其德,五兩之綸,半通之銅,亦泰矣。”
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一,曰勉。
或曰︰“力有扛洪鼎,揭華旗。知、德亦有之乎?”曰︰“百人矣。德諧頑 猛蜆 樘斕兀 尾徊猓 偃撕 俊 br />
或問“君”。曰︰“明光。”問“臣”。曰︰“若 。”“敢問何謂也?”
曰︰“君子在上,則明而光其下;在下,則順而安其上。”
或曰︰“聖人事異乎?”曰︰“聖人德之為事,異亞之。故常修德者,本也;見異而修德者,末也。本末不修而存者,未之有也。”
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心矣。
吾聞諸傳,老則戒之在得。年彌高而德彌邵者,是孔子之徒與?
或問︰“德有始而無終,與有終而無始也,孰寧?”曰︰“寧先病而後瘳乎?寧先瘳而後病乎?”
或問“大”。曰︰“小。”問“遠”。曰“邇。”未達。曰︰“天下為大,治之在道,不亦小乎?四海為遠,治之在心,不亦邇乎?”
或問“俊哲、洪秀”。曰︰“知哲聖人之謂俊,秀穎德行之謂洪。”君子動則擬諸事,事則擬諸禮。
或問“群言之長,群行之宗”。曰︰“群言之長,德言也;群言之宗,德行也。”
或問“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觀《書》及《詩》溫溫乎,其和可知也。”
周康之時,頌聲作乎下,《關雎》作乎上,習治也。齊桓之時 ,而《春秋》美邵陵,習亂也。故習治則傷始亂也。習亂,則好始洽也。
漢德其可謂允懷矣。黃支之南,大夏之西,東 、北女,來貢其珍。漢德其可謂允懷矣,世鮮焉。
芒芒聖德,遠人咸慕,上也;武義璜璜,兵征四方,次也;宗夷猾夏,蠢迪王人,屈國喪師,無次也。
麟之儀儀,鳳之師師,其至矣乎!螭虎桓桓,鷹隼<羽戔>ぼ,未至也。
或曰︰“言凶ぼ北夷,被我純繢,帶我金犀,珍膳寧 ,不亦享乎?”曰︰“昔在高、文、武,實為兵主。今稽首來臣,稱為北蕃,是為宗廟之神,社稷之靈也,可不享?”
龍堆以西,大漠以北,鳥夷、獸夷,郡勞王師,漢家不為也。
朱崖之絕,捐之之力也。否則介鱗易我衣裳。
君人者,務在殷民阜財,明道信義,致帝者之用,成天地之化,使粒食之民粲也,晏也。享于鬼神,不亦饗乎?
天道勞功。或問“勞功”。曰︰“日一日勞,考載曰功。”或曰︰“君逸臣勞,何天之勞?”曰︰“于事則逸,于道則勞。”
周公以來,未有漢公之懿也,勤勞則過于阿衡。
漢興二百一十載而中天,其庶矣乎!闢b以本之,校學以教之,禮樂以容之,輿服以表之。復其井、刑,勉人役,唐矣夫。
【 譯文】
孝,是最高的德行了,一個“孝”字就兼包了百行,聖人也不能用什麼德行超過孝的了。父母,是子女的天地。沒有天怎麼能享氣而生?沒有地怎麼能孕育成形?天地能使萬物豐厚,萬物又怎能使天地豐厚?把父母的豐厚大恩當做豐厚大恩的,就無法對父母報恩盡孝了。(如果以為父母恩薄,豈不就不孝!)奉事父母卻自以為做得不夠的,那就是舜了。不能長久地沒有時間限制地進行的事,就是奉事雙親。所以孝子要珍惜時光,(趁父母健在而盡孝。)
孝子有祭祀,有齋戒。能夠使無形的先人在心目中再現,能夠使荒遠隔絕的先人之靈與自己內心連接溝通,只能是齋戒,所以孝子在齋戒中,能夠見到亡父亡母的存在。因此,祭祀親情濃厚,不象接待賓客,敬多親少。人如果不祭祀,連豺和獺也不如了!
有人問怎樣做兒子。回答說︰“不論(父母)是死了還是活著,都依禮對待,可以說會做兒子了吧!”
石奮、石建是父子關系的模範。沒有這樣的父親也就沒有這樣的兒子,沒有這樣的兒子,也就沒有這樣的父親。有人問︰“必須得父子兩方都美才算美嗎?”回答說︰“與其像堯沒有孝子,舜沒有慈父那樣,不如有像堯那樣的父親,像舜那樣的兒子。”
有人問︰“有個做兒子的自己吃粗食穿破衣而把香甜的食物美麗的衣服獻給他的雙親,將以此盡孝。別人卻說他是虛偽,那該怎麼辦?”回答說︰“即使不是儒士,借來儒士的衣服和書,穿上儒服讀儒書,長久不還,堅持下去,誰能說他不是已經成為儒士了呢,!”又問︰“用什麼辨別虛偽?”回答說︰“有人就作樣子,沒人就停止就叫虛偽。要想看人怎樣,觀察他作和止就可以了。不為了名自然去做出了名的,那是最高的。為了名去做而出名的,那是次一等的。”
有人問︰“什麼是忠心的言論、美善的謀劃?”回答說︰“言論與程、契相合的就可稱為忠言;謀劃與皋陶相合的就可稱嘉謀。”有人說︰“標準太高了,做不到那該怎麼辦?”回答說︰“也只能勉勵去做。假如降低標準,那甦秦、張儀、商鞍、李斯這些人的言論、謀劃豈不都可以稱為忠、善了?' '
堯、舜之道輝煌,夏、商、周之道偉大,他們的光輝偉業悠遠流長。有人問︰“說的是什麼意思?”回答說︰“堯、舜因行禪讓之道而輝煌;夏因其平水土有功獲位而偉大;商、周因伐無道得位而光延後代。”
有人說︰“食物精細得像白蟻,衣服華麗得像繪畫,乘朱輪,駕馴馬,佩帶的金印朱帶流光溢彩,豈不是太奢侈了嗎?”回答說︰“如果憑借其美德,虞舜、夏禹接受天下也不算奢侈;不是憑借他的美德,即使用五股絲擰成的青繩佩帶長方形的銅印也是奢侈的。”
天下通達之道有五條,但怎麼去走卻只有一條,那就是勉力去做。
有人問︰“力量大的有能夠舉起大鼎,高舉華旗,智和德也有能夠象這樣杰出的嗎?' ’回答說︰“舉鼎揭旗,也就是力兼百人罷了。德能夠對頑父翼母盡孝使家庭和諧,把萬國禪讓給別人;智慧能夠知天地之情,窮不測之形,這樣的德與智,難道僅僅就是兼有百人的智、德嗎?”
有人問“君該怎樣?”回答說︰“明而光。”又問“臣該怎樣,回答說︰“順而安。”“敢問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回答說︰“君子在上為君,就要如日月之明,光照臣下;如果在下為臣,就要順守臣德盡力使他的君上安寧。”
有人問︰“聖人也把災異當成一回事嗎?”回答說︰“聖人以修德為己事,對待災異只是次要的。所以說,時常修德,這是根本;見到災異才去修德,那是末節。從根本末節上都不修德卻能長存的,是從來沒有的。”
天地得其正,靠的是這些民眾,民眾得其正,靠的是最高的君,君得其正,靠的是心。
我從《 論語》 那里听說︰“年老了要謹防貪得。年紀越大而德越高,這就是孔子徒弟能這樣的原因吧!
有人問︰“修德,有始而無終與有終而無始,寧可選擇哪個?”回答說︰“以病為喻,寧可先得病後治愈呢,還是寧可先治愈又後得病呢?"
有人問︰“什麼是大?”回答說︰“小。”又問︰“什麼是遠?”回答說︰“近。”問的人沒能理解。為他解釋說︰“天下算是大的了,治天下就在于一個道,不是很小嗎?四海算是遠的了,治四海就在于用心,不是很近嗎?"
有人問俊哲和洪秀。回答說︰“智慧能明了聖人之道的就叫做俊;才干在修德修行的人中顯出的就叫洪。君子動就會掂量所做事的可否,做事情就會掂量是否合乎禮儀。”
有人問︰“什麼是眾言中的善言?什麼是眾行中的美行?”回答說︰“眾言中的美言,就是德言;眾行中的美行,就是德行。”
有人問︰“什麼是泰和?”回答說︰“大概是在唐堯、虞舜、成周時期吧!看看《 尚書》 以及《 詩經》 的溫溫和樂,什麼是泰和就可以推知了。周康王的時候,太平歌頌之聲興起于民間,《 關唯》 這樣的譏諷詩篇出于大臣之手,(有一點不合禮的小事,就作詩譏諷,)那是人們習慣了天下大治。齊桓公時天下大亂,《 春秋》 卻贊美齊楚邵陵之盟。(有一點好事就加贊頌)那是因為習慣了天下大亂。所以說習慣了天下的治就會為亂的苗頭而傷悼;習慣了亂就會為天下出現了治的征兆而高興。”
漢代的王德可以說是確實能使遠方的人歸附了。從黃支的南面到大夏的西面,從東鞋到北女,都來貢奉當地的珍寶。漢德可以說確實能令人歸服了,世上這種盛事太少了。
憑借荒荒聖德,使遠方的人都誠心欣慕歸服,這是上策。憑借煌煌的武力道義,用兵征伐四方,這是次一等的策略。被蠻夷侵擾中國,擾動百姓,國被屈辱,軍隊喪失,這就不值一提了。麟出現了,鳳也出現了,他們都悠然自得,這是最高的境界。象璃虎一樣威武凶猛,象鷹年一樣迅飛搏擊,還沒達最高境界。
有人說︰“嚙曬喧擾的凶奴,穿著我們漢朝送給他們的華美衣服,帶著我們漢朝送給他的金印和寶劍,吃的是我們漢朝送給的美味佳肴。這豈不是過分地厚待他們了嗎?”回答說︰“過去在高祖、文帝、武帝的時候,他們是戰爭的對手。現在他們來向漢王跪拜稱臣,自稱是漢的北方屏障。這就與漢成了一家,(死後)也就會變成漢家宗廟社役中的神靈,能不厚待他們嗎?"
龍堆以西,大漠以北,鳥夷、獸夷,為了這些邊遠地區的民族而使漢王軍隊窘迫勞頓,漢家是不會去做的。棄絕朱崖郡,是賈捐之的功勞,否則就會用那些以貝、魚為生的人換取我們衣冠戰士的生命了。
統治百姓,最主要的事情就在于使百姓富足,使財力充備;明道伸義,敬事天帝,成就天、地化育萬物之功,使所統治的民眾禮義架然光明,生活晏然安寧。如能這樣,獻祭鬼神,鬼神不也就受饗了嗎?
天道勤勞而成功。有人問︰“勤勞而成功怎麼講?”回答說︰“每天運行一度,晝夜不息,這就是勤勞;定四時而成一年,這就是成功。”或人說︰“就連人事都是君安逸臣勤勞,天怎麼會勤勞呢?”回答說︰“天在具體事上閑逸無為,但在天道法則上卻勤勞運作。”
自從周公以來,沒有比漢公王莽更好的了。他的勤勞超過了商初的伊尹。
漢興二百一十年卻正如日中天,人民富足得很。建闢雍以行禮儀,設校、學以行教化,興禮樂以飾太平,定輿服以表尊卑,恢復井田、肉刑,免除奴脾之役,真了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