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君子卷第十二

類別︰子部 作者︰揚雄(漢) 書名︰揚子法言

    或問︰“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何以也?”曰︰“以其中而彪外也。般之揮斤,羿之激矢。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也;不行,行必有稱也。”

    或問︰“君子之柔剛。”曰︰“君子于仁也柔,于義也剛。”

    或問︰“航不漿,沖不薺,有諸?”曰︰“有之。”或曰︰“大器固不周于小乎?”曰︰“斯械也,君子不械。”

    或問“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奧”。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諸子,孟子非諸子乎?”曰︰“諸子者,以其知異于孔子者也。孟子異乎?不異。”

    或曰︰“孫卿非數家之書,M也;至于子思、孟軻,詭哉!”曰︰“吾于孫卿,與見同門而異戶也,惟聖人為不異。”

    牛玄白,而角,其升諸廟乎?是以君子全其德。

    或問“君子似玉”。曰︰“純淪溫潤,柔而堅,玩而廉,隊乎其不可形也。”

    或曰︰“仲尼之術,周而不泰,大而不小,用之猶牛鼠也。”曰︰“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它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綱紀夷貊,或入于沱,或淪于漢。”

    淮南說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聖人將有取焉;淮南、鮮取焉爾。必也,儒乎!乍出乍人,淮南也;文麗用寡,長卿也;多愛不忍,子長也。仲尼多愛,愛義也;子長多愛,愛奇也。

    或曰︰“甚矣!傳書之不果也。”曰︰“不果則不果矣,又以巫鼓。”

    或問︰“聖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諸?”曰︰“吁!是何言與?丹青初則炳,久則渝。渝乎哉?”

    或曰︰“聖人之道若天,天則有常矣,奚聖人之多變也?”曰︰“聖人固多變。子游、子夏得其書矣,未得其所以書也;宰我、子貢得其言矣,未得其所以言也;顏淵、閔子騫得其行矣,未得其所以行也。聖人之書、言、行,天也。天其少變乎?”

    或曰︰“聖人自恣與?何言之多端也。”曰︰“子未睹禹之行水與?一東一北,行之無礙也。君子之行,獨無礙乎?如何直往也!水避礙則通于海,君子避礙則通于理。”

    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惡,而忘人之好。

    或曰︰“子于天下則誰與?”曰︰“與夫進者乎!”或曰︰“貪夫位也,慕夫祿也,何其與?”曰︰“此貪也,非進也。夫進也者,進于道,慕于德,殷之以仁義。進而進,退而退,日孳孳而不自知倦者也。”或曰︰“進進則聞命矣,請問退進。”曰︰“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或曰︰“若此,則何少于必退也?”曰︰“必進易儷,必退易儷也。進以禮,退以義,難儷也。”

    或曰︰“人有齊死生,同貧富,等貴賤,何如?”曰︰“作此者,其有懼乎?信死生齊,貧富同,貴賤等,則吾以聖人為囂囂。”

    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

    人必先作,然後人名之;先求,然後人與之。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敬而人愛敬之者也。

    或問︰“龍、龜、鴻、鵠不亦壽乎?”曰︰“壽。”曰︰“人可壽乎?”曰︰“物以其性,人以其仁。”

    或問︰“人言仙者,有諸乎?”“吁,吾聞羲、神農歿,黃帝、堯、舜殂落而死,文王,畢;孔子,魯城之北。獨子愛其死乎?非人之所及也。仙亦無益子之匯矣!”或曰︰“聖人不師仙,厥術異也。聖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仙人之于天下,恥一日之不生。”曰︰“生乎!生乎!名生而實死也。”或曰︰“世無仙,則焉得斯語?”曰,“語乎者,非囂囂也與?惟囂囂為能使無為有。”或問“仙之實”。曰︰“無以為也,有與無,非問也。問也者,忠孝之問也。忠臣孝子,島醪怠!br />
    或問︰“壽可益乎?”曰︰“德。”曰︰“回、牛之行德矣,曷壽之不益也?”

    曰︰“德,故爾。如回之殘,牛之賊也,焉得爾?”

    曰︰“殘,賊或壽。”曰︰“彼妄也,君子不妄。”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

    君子忠人,況己乎?小人欺己,況人乎?

    【 譯文】

    有人問︰“君子出言就能成文章,行動就能成美德,這是因為什麼?”回答說︰“因為他美德充滿內里,文彩流溢外發。就像公輸盤揮斧,後界射箭一樣,君子不輕易地說,說就一定中肯;不輕易去做,做就一定合宜。”有人問︰“君子怎樣對待柔、剛?”回答說︰“君子仁心愛人就柔,大義果行就剛。”

    有人問︰“樓船不能盛酒漿,撞車不能裝碎備。有這麼個說法嗎?”回答說︰“有的。”又問︰“龐大的器物本來不能顧及小的用途嗎?”回答說︰“這是對器械而言,君子不是器械。”

    有人問︰“孟子知道言論的關鍵,也知道為德的奧妙,是這樣嗎?”回答說︰“不僅僅是知道它,也確實能實行它。”問︰“您一向輕視諸子,孟子難道不是諸子嗎?”回答說︰“所輕視的諸子,是因為他們的學說與孔子的不同。孟子的和孔子的有所不同嗎?沒什麼不同。”

    有人說︰“苟子非難數家的著述,是很合適的,但至于非難子思,孟柯,就有些怪異了。”回答說︰“問我對于苟子的看法嗎?我所看到的荀子與子思、孟柯都同出一門而流派各異。只有聖人才能完全而不分別離異。牛或黑色、或紅色、或白色,只要毛色純粹、其角合宜,大概就會用于廟堂祭祀吧!所以說君子要保全其德使不離異。”

    有人問︰“君子象玉一樣,是這樣嗎?”回答說︰“純淨有紋理而又溫和潤澤,色澤柔和,質地堅硬,寧折不曲,非常廉潔,深邃異常而無法形容。”

    有人說︰“孔子的學術,宏闊而有所不能通,博大而不切實用。它的學術之大與用途之小就像牛和老鼠一樣相差很遠。”回答說︰“孔子的大道,就像江、河、淮、濟四條大河一樣,滋潤著華夏大地,最終浩浩流入大海。他人的小道,就像西北的小流,只能滋潤一些少數民族,有的流入沱江,有的匯入漢水。”

    《 淮南子》雜說的用處不如太史公《 史記》 的用處大。太史公的《 史記》 ,聖人假如復起,也會從中有所取的。《 淮南子》 就很少有可取的。一定要論列諸家是非的話,就得以是否合于儒家學說為標準。或出或入,駁雜不純,那是《 淮南子》 ;文辭華麗但用處很少,那是司馬相如的辭賦;多所愛惜不忍割舍,那是司馬遷的《 史記》 。孔子多所愛惜,愛惜的是大義;司馬遷多所愛惜,愛惜的是奇異。”

    有人說︰“解釋經典的那些注釋之作遠離經義,不得實情,這種情況也太嚴重了。”回答說︰“不得實情就不得實情吧,有人竟然有意胡說,鼓吹扇動!"

    有人問︰“聖人的言論,就像用丹青所作的畫一樣光明,有這樣的事嗎?”回答說︰“什麼!這是什麼話?丹青所作的畫開始時很有光彩,時間一長就褪色了。聖人言論的光明難道會變嗎?”

    有人問︰“聖人的大道就像天一樣,天有常規,為什麼聖人之道卻變化多端?”回答說︰“聖人本來就變化多端。子游、子夏得到聖人著書立說的精要,但還沒能得知孔子為什麼能那樣著述;宰我,子貢得到孔子設辭對答的精要,也還沒能知道孔子為什麼能那樣設辭對答;顏淵、閡子驀得修孔子之行,但也還沒能知道孔子是如何有那麼高德行的,聖人的著述、言辭、德行就像天一樣,(是他的幾個方面的變化)。天難道就少變化嗎?(陰、晴、風、雨,春、夏、秋、冬不也是天的變化嗎?) "

    有人問︰“聖人任意自由嗎?為什麼言論措辭那樣多端不一呢?”回答說︰“您難道沒見大禹疏導洪水嗎?把水或引向東或通向北,使它通行無阻。君子所為,難道就沒有阻礙嗎?怎麼能夠千篇一律,直往向前呢?水避開阻礙就能通向大海,君子避開阻礙就能通向大道明理。”

    君子喜歡別人的好處卻忘記自己的好處;小人喜歡自己的壞處卻忘記別人的好處。

    有人說︰“您對于天下的哪類人贊許?”回答說︰“贊許那些求上進的人。”或人說︰“貪求名位,羨慕利祿,怎麼能贊許這樣的人?”回答說︰“你所說的只能叫貪婪,而不能稱為上進。所謂的上進,是指對于道求進不已,對于德欣慕不已。以仁義規範自己,可進就進,需退就退,每日孽孽好學而不知疲倦。”或人又問︰“以進為進的‘進’已經听您說過了,請問什麼是以退為進的‘進’? ”回答說︰“往昔的顏淵就是以退為進,天下少有第二個。”或人問︰“既然這樣,那為什麼輕視只是求退的學說呢?”回答說︰“一味求進易有同類,一味求退也易有同類。依禮求進,依義而退,這樣的人難有第二。”

    有人問︰“有人把死與生看作相同,把貧與富看作一樣,把貴與賤看作等同,這種觀點怎樣?”回答說︰“作此言論的人大概是對禮義有所畏懼吧!真要是死生齊同,貧富一樣,貴賤相等,我們豈不得把聖人的制禮作樂、垂典後人當作毫無意義的廢話了嗎?”

    能夠貫通天、地、人的就叫作“儒”,通天地而不能通人的只能叫“技”。

    每個人必定是先有自己的所作所為,然後別人根據其所作所為給以善或惡的名;先有自己的努力追求,然後別人根據其追求或施以福,或予以禍。每個人必須先自愛,然後別人才能愛他,每個人必須先自敬,然後別人才能敬他。自愛,是仁的極至;自敬,是禮的極至。沒有不自愛自敬別人卻能愛敬他的。

    有人問︰“龍、龜、鴻鵲不是很長壽的嗎?”回答說︰“確實長壽。”“人也可以長壽嗎?”回答說︰“動物因其自然本性而長壽,人因其仁德而名垂千古。”

    有人問︰“人們傳說有仙人,真的有嗎?" “唉!我听說伏羲、辮農死了,黃帝、堯、舜也都死了。周文王死後葬在畢,孔子死後葬在魯國的城北。(連這樣的聖人們都死了)惟獨您吝惜生命嗎?長生不死不是人所能企及的;假如真有仙那也不是人,對您所屬的人類也沒有什麼好處。”或人說︰“聖人不師法仙人,是他們各自的道術不一樣,聖人對于天下的追求,是以一物不知為可恥的;仙人對于天下的追求,是以一天不能多活為可恥的。”回答說︰“長生啊長生;名義上是長生,但誰也沒看見,和實際上死了沒有什麼區別。”或人問︰“世人既然沒有仙,那從哪里出來關于仙的言談?”回答說︰“所謂的言談,不常常是妄說荒誕的嗎?只有那些荒誕的妄說能使本不存在的變成有。”有人問︰“仙的實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回答說︰“不要問這樣的事吧!仙人的有和無,不是應該問的。所謂的問,應該是問忠和孝。忠臣和孝子忙于盡忠盡孝,有閑暇問關于仙的事嗎?沒那閑暇!”

    有人問︰“壽命可以延長嗎?”回答說︰“用德可以延長。”問︰“顏回、冉伯牛的行為可以稱得上德了,為什麼壽命不能延長?' ’回答說︰“因為他們有德,所以才這麼有名聲,假如顏回殘害仁、伯牛殘害義,怎麼能夠這樣被後人尊敬呢?”說︰“殘害仁義的人也有長壽的!”回答說︰“那是妄生之人,君子不妄生。”

    有生就必然有死,有始就必然有終,這是自然之道。

    君子對別人都忠心,何況對自己呢?小人連自己都欺騙,何況對于別人呢!


如果你對揚子法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揚子法言》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