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省心篇 第十一 凡二百五十二條

類別︰子部 作者︰明•範立本 書名︰明心寶鑒

    《資世通訓》︰“陰法遲而不漏,陽憲速而有。”

    陽網疏而易漏,陰網密而難。

    《景行錄》曰︰“無瑕之玉,可為國瑞。孝弟之子,可為家寶。”

    寶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

    家和貧也好,不義富如何?但存一子孝,何用子孫多?

    父不憂心因子孝,夫無煩惱是妻賢。言多語失皆因酒,義斷親疏只為錢。

    既取非常樂,須防不測憂。

    樂極悲生。

    得寵思辱,居安慮危。

    榮深辱淺,利重害深。

    盛名必有重責,大功必有奇勛。

    甚愛必甚費,甚譽必甚毀。甚喜必甚憂,甚贓必甚亡。

    恩愛生煩惱,追隨大丈夫。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子曰︰“不觀高山,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

    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素書》雲︰“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欲知未來,先察已往。

    子曰︰“明鏡可以察形,鑒古可以知今。”

    過去事明如鏡,未來事暗似漆。

    《景行錄》雲︰“明旦之事,薄暮不可必。薄暮之事,哺時不可必。”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既歸三尺土,難保百年墳。

    巧厭多勞拙厭閑,善嫌懦弱惡嫌頑。富遭嫉貧遭辱,勤曰貪婪儉曰慳。觸目不分皆笑蠢,見機而作又言奸。思量那件當教做,為人難做做人難。寫得紙盡筆頭干,更寫幾句為人難。

    老子曰︰“上士聞道,謹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景行錄》曰︰“木有所養,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梁棟之材成。水有所養,則源泉壯而流脈長,灌溉之利博。人有所養,則志氣大而識見明,忠義之士出。可不養哉!”

    《直言訣》曰︰“鏡以照面,智以照心。鏡明則塵埃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人之無道也,如車無輪,不可駕也。人而無道,不可行也。”

    《景行錄》雲︰“自信者,人亦信之,吳越皆兄弟;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敵國。”

    《左傳》曰︰“意合則吳越相親,意不合則骨肉為仇敵。”

    《素書》雲︰“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論語》雲︰“物極則反,樂極則憂。大合必離,勢盛必衰。”

    物極則反,否極泰來。

    《家語》雲︰“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亂。”

    《書》雲︰“致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預防其患也。”

    《諷諫》雲︰“水底魚,天邊雁,高可射兮低可釣。惟有人心咫尺間,咫尺人心不可料。”

    天可度而地可量,惟有人心不可防。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對面與語,心隔千山。

    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太公曰︰“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勸君莫結冤,冤深難解結。一日結成冤,千日解不徹。若將恩報冤,如湯去潑雪。若將冤報冤,如狼重見蠍。我見結冤人,盡被冤磨折。

    《景行錄》雲︰“結冤于人,謂之種禍。舍善不為,謂之自賊。”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常防賊心,莫偷他物。

    古人雲︰“若听一面說,便見相離別。”

    禮義生于富足,盜賊起于饑寒。

    貧窮不與下賤,下賤而自生。富貴不與驕奢,驕奢而自至。

    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

    長思貧難危困,自然不驕。每思疾病熬煎,並無愁悶。

    太公曰︰“法不加于君子,禮不責于小人。”

    桓範曰︰“軒冕以重君子,縲紲以罰小人。”

    《易》曰︰“禮防君子,律防小人。”

    《景行錄》曰︰“好食色貨利者氣必吝,好功名事業者氣必驕。”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說苑》雲︰“財者,君子之所輕。死者,小人之所畏。”

    甦武曰︰“賢人多財則損其志,愚人多財則益其過。”

    老子曰︰“多財失其守正,多學惑于所聞。”

    人非堯舜,焉能每事盡善。

    子貢曰︰“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者也。”

    人貧志短,福至心靈。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是非終日有,不听自然無。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擊壤詩》雲︰“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你害別人猶自可,別人害你卻何如?

    嫩草怕霜霜怕日,惡人自有惡人磨。

    有名豈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勝碑。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

    有意得其勢,無風可動搖。

    得道夸經紀,時熟好種田。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張無擇曰︰“事不可做盡,勢不可倚盡。言不可道盡,福不可享盡。”

    有福莫享盡,福盡身貧窮。有勢莫倚盡,勢盡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勢宜常自恭。人生驕與奢(人間勢與福),有始多無終。

    太公曰︰“貧不可欺,富不可勢。陰陽相推,周而復始。”

    王參政“四留銘”︰“留有余不盡之功,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遺子孫。”

    《漢書》雲︰“勢交者近,勢竭而亡。財交者密,財盡而疏。色交者親,色衰義絕。”

    子游(孔子的弟子。)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黃金千里未為貴,得人一語勝千金。

    千金易得,好語難求。

    好言難得,惡語易施。

    求人不如求己,能管不如能推。

    用心閑管是非多。

    能者乃是拙之奴。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小船不堪重載,深徑不宜獨行。

    踏實地,無煩惱。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是病是苦,是安是樂。

    非財害己,惡語傷人。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景行錄》雲︰“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機不密,禍先發。

    不孝怨父母,負債恨財主重刊本作“貧苦恨財主”……

    貪多嚼不細,家貧怨鄰有。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但願有錢留客醉,勝如騎馬倚人門。

    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仁義盡從貧處斷,世情偏向有錢家。

    吃盡千般無人知,衣衫襤褸有人欺。

    寧塞無底坑,難塞鼻下橫。

    馬行步慢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人情皆為窘中疏。

    《禮記》曰︰“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避酒禍也。”

    《論語》曰︰“惟酒無量不及亂。”

    《史記》曰︰“郊天禮廟,非酒不享。君臣朋友,非酒不義。斗爭相和,非酒不勸。故酒有成敗,而不敢泛飲也。”

    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禮佛者,敬佛之德;念佛者,感佛之恩;看經者,明經之理;坐禪者,登佛之境;得悟者,證佛之道。

    看經未為善,作福未為願。莫若當權時,與人行方便。

    濟顛和尚警世︰“看盡彌陀經,念徹大悲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經咒本慈悲,冤結如何救。照見本來心,做者還他受,自作還自受。”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荀子曰︰“公生明,偏生暗。端U(作德)生通,作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

    《書》雲︰“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其小人之為也。”

    荀子曰︰“士有友,則賢友不親。君有臣,則賢人不至。”

    太公曰︰“治國不用佞臣,治家不用佞婦。好臣是國之寶,好婦是家之珍。”

    讒臣亂國,婦亂家。

    太公曰︰“斜耕敗于良田,讒言敗于善人。”

    《漢書》雲︰“曲突徙薪曲突徙薪︰比喻防患于未然。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整日梳妝合面睡。

    畫梁斗磧濤錘桑 們安患招目汀br />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

    萬物有無常,萬物莫逃乎數。

    萬般祥瑞不如無。

    天有萬物于人,人無一物于天。

    天不生無祿之人,地不生無根之草。

    大富由天,小富由勤。

    莫道家未成,成家子未生。莫道家未破,破家子未大。

    成家之兒,惜糞如金。敗家之子,用金如糞。

    胡文定公曰︰“大抵人家須常教有不足處,若十分快意,提防有不恰好事出。”

    康節邵先生曰︰“仁者難逢思有常,平生慎勿恃無傷。閑居慎勿說無妨,才說無妨便有妨。爽口物多終作病,快心事過必為殃。爭先徑路機關惡,近後語言滋味長。與其病後能服藥,不若病前能自防。”

    饒人不是痴,過後得便宜。

    趕人不要趕上,捉賊不如趕賊。

    梓潼帝君垂訓︰“妙藥難治冤債病,橫財不富命窮人。虧心折盡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貧。生事事生君莫怨,害人人害汝休嗔。天地自然皆有報,遠在兒孫近在身。”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吳真人曰︰“行短虧心只是貧,莫生巧計弄精神。得便宜處休歡喜,遠在兒孫近在身。”

    十分惺惺使五分,留取五分與兒孫。十分惺惺都使盡,後代兒孫不如人。

    越奸越狡越貧窮,奸狡原來天不容。富貴若從奸狡得,世間呆漢吸西風。

    花落花開開又落,錦衣布衣更換著。豪家未必長富貴,貧家未必常寂寞。扶人未必上青霄,推人未必填溝壑。勸君凡事莫怨天,天意于人無厚薄。

    莫入州衛與縣衙,勸君勤謹作生涯。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勤耕足養家。教子教孫多教藝,栽桑栽柘少栽花。閑是閑非休要管,渴飲清泉悶煮茶。

    堪嘆人心毒似蛇,誰知天眼轉如車。去年妄取東鄰物,今日還歸北舍家。無義錢財湯潑雪,倘來田地水推沙。若將狡譎為生計,恰似朝開暮落花。

    得失榮枯總是天,機關用盡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無藥可醫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家常守分隨緣過,便是逍遙自在仙。

    寬性寬懷過幾年,人死人生在眼前。隨高隨下隨緣過,或長或短莫埋怨。自有自無休嘆息,家貧家富總由天。平生衣食隨緣度,一日清閑一日仙。

    花開不擇貧家地,月照山河到處明。世間只有人心惡,凡事還須天養人。

    真宗皇帝御制︰“知危識險,終無羅網之門。舉善薦賢,自有安身之路。施恩布德,乃世代之榮昌。懷報冤,與子孫之為患。損人利己,終無顯達之雲程。害眾成家,豈有長久富貴。改名異體,皆因巧語而生。禍起傷身,盡是不仁之召。”

    仁宗皇帝御制︰“乾坤宏大,日月照鑒,分明宇宙,寬洪天地,不容奸黨。使心用,果報只在今生。善布淺求,獲福休言後世。千般巧計,不如本分為人;萬種強圖,爭似隨緣節儉。心行慈善,何須努力看經;意欲損人,空讀如來一藏。”

    神宗皇帝御制︰“遠非道之財,戒過度之酒。居必擇鄰,交必擇友。嫉勿起于心,讒言勿宣于口。骨肉貧者莫疏,他人富者莫厚。克己以勤儉為先,愛眾以謙和為首。常思已往之非,每念未來之咎。若依朕之斯言,治家國而可久。”

    高宗皇帝御制︰“一星之火,能燒萬頃之薪。半句非言,折盡平生之德。身披一縷,常思織女之勞。日食三餐,每念農夫之苦。苟貪嫉,終無十載安康。積善存仁,必有榮華後裔。福緣善慶,多因積德而生。入聖超凡,盡是真實而得。”

    老子送孔子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于人,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也。曰︰聰明深察,反近于死;博辯閎遠,而危其身。”

    王良曰︰“欲知其君,先視其臣。欲識其人,先視其友。欲知其父,先視其子。君聖臣忠,父慈子孝。”

    家貧顯孝子,世亂識忠臣。

    《家語》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知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景行錄》雲︰“能自愛者未必能成人,自欺者必罔人。能自儉者未必能周人,自忍者必害人。此無他,為善難,為惡易。”

    富貴者易于為善,其為惡也亦不難。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千卷詩書難卻易,一般衣飯易卻難。

    天無絕人之祿。

    一身還有一身愁。

    輕諾者信必寡,面譽者背必非。

    許敬宗曰︰“春雨如膏,滋長萬物,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揚輝),普照萬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者惡其照鑒。”

    《景行錄》雲︰“大丈夫見善明,故重名節于泰山;用心剛,故輕死生如鴻毛。”

    外事無小大,中欲無淺深。有斷則生,無斷則死。大丈夫以斷為先。

    子曰︰“知而弗為,不如勿知。親而弗信,莫如勿親。樂而方至,樂而勿驕。患之所至,思而勿憂。”

    孟子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基,不如待時。”

    《呂氏鄉約》雲︰“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成,患難相恤。”

    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足深信。

    人不知己過,牛不知力大。

    不恨自家麻繩短,只怨他家古井深。

    僥脫,無辜報。

    贓濫滿天下,罪拘福薄人。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太公曰︰“人心難滿,溪壑易盈。”

    天若改常,不風即雨。人若改常,不病即死。

    《狀元詩》雲︰“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孟子雲︰“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木從繩則直,君從諫則聖。

    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後人收。後人收得莫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

    甦東坡雲︰“無故而得千金,不有大福,必有大禍。”

    《景行錄》雲︰“大筵宴不可屢集,金石文字不可輕為,皆禍之端。”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爭似不來還不往,也無歡喜也無愁。

    康節邵先生曰︰“有人來問卜,如何是禍福。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

    大廈千間,夜臥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二升。

    不孝謾燒千束紙,虧心枉焚萬爐香。神明本是正直做,豈受人間枉法贓?

    久住令人賤,貧來親也疏。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孟子曰︰“為仁不富矣,為富不仁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公心若比私心,何事不辨?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

    老子曰︰“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過後方知前事錯,老來方覺少時余。

    楊雄曰︰“君子修身,樂其道德。小人無度,樂聞其譽。修德日益,智慮日滿。”

    子曰︰“君子高則卑而謙,小人寵則倚勢驕奢。小人見淺易盈,君子見深難溢。故屏風雖破,骨格猶存;君子雖貧,禮義常在。”

    《家語》曰︰“國之將興,實在諫臣。家之將榮,必有諍子。”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雲︰“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濂溪周先生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

    《說苑》雲︰“山致其高,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福祿存焉。”

    《易》曰︰“德微而位尊,智小而謀大,無禍者鮮矣。”

    荀子曰︰“位尊則防危,任重則防廢,擅寵則防辱。”

    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說苑》雲︰“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小愈。禍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孟子曰︰“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老子曰︰“六親不和不慈孝,國家昏亂無忠臣。”

    《家語》(即《孔子家語》,原書27卷。今本10卷,系三國魏王肅搜集和偽造。)雲︰“慈父不愛不孝之子,明君不納無益之臣。”

    奴須用錢買,子須破腹生。

    著破是君衣,死了是君妻。

    莫笑他家貧,輪回事公道。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我。

    是日以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于斯何樂?

    《景行錄》雲︰“器滿則溢,人滿則喪。”

    羔羊雖美,眾口難調。

    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漢書》雲︰“金玉者,饑不可食,寒不可衣,自古以谷帛為貴也。”

    《益智書》雲︰“白玉投于泥,不能污濕其色。君子行于濁地,不能染亂其心。故松柏可以奈(耐)雪霜,明智可以涉艱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

    入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太公曰︰“日月雖明,不照覆盆之下。刀劍雖快,不斬無罪之人。非災橫禍,不入慎家之門。”

    贊嘆福生,作念禍生,煩惱病生。

    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

    得福不知,禍來便覺。

    太公曰︰“良田萬頃,不如薄藝隨身。”

    《周禮》雲︰“清貧常樂,濁富多憂。”

    房屋不在高堂,不漏便好。衣服不在綾羅,和暖便好。飲食不在珍饈,一飽便好。娶妻不在顏色,賢德便好。鄰里不在高低,和睦便好。親眷不擇新舊,來往便好。養兒不問男女,孝順便好。兄弟不在多少,和順便好。朋友不在酒食,扶持便好。官吏不在大小,清正便好。

    道清和尚警世︰“善事雖好做,無心近不得。你若做好事,別人分不得。經典積如山,無緣看不得。忤逆不孝順,天地容不得。王法鎮乾坤,犯了饒不得。良田千萬頃,死來用不得。靈前好供養,起來吃不得。錢財過壁堆,臨行將不得。命運不相助,卻也強不得。兒孫雖滿堂,死來替不得。”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能修,仙道遠矣。

    孝友朱先生曰︰“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顏子曰︰“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跌。”

    著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景行錄》雲︰“廣積不如教子,避禍不如省非。”

    病有工夫急有錢。

    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難,失之難。

    寧吃開眼湯,莫吃皺眉糧。

    桓範曰︰“若服一縷,憶織女之勞;若食一粒,思農夫之苦。學而不勤不知道,耕而不勤不得食。怠則親者成疏,敬則疏者成親矣。”

    《性理書》雲︰“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酒色財氣四堵牆,多少賢愚在內廂。若有世人跳得出,便是神仙不死方。

    人生智未生,智生人易老。心智一切生,不覺無常到。


如果你對明心寶鑒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明心寶鑒》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