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張浚與趙鼎同志輔治,務在塞幸門、抑近習,相得甚歡。人知其將並相,史館校勘喻樗獨曰︰“二人宜且同在樞府,他日趙退則張繼之,立事任人,未甚相遠,則氣脈長。若同在相位,萬一不合而去,則必更張,是賢者自相悖戾矣。”
〔馮述評〕
曹可以繼蕭,費、董可以繼諸葛,此君子所以自衍其氣脈也。若乃不貴李責力,以遺孝和;不貴張齊賢,以遺真廟。是人主自以私恩為市,非帝王之公矣。
【譯文】
宋翰人張浚(綿竹人,字德遠)與趙鼎同心輔佐政務,專務阻塞僥幸求取官位的門路,壓抑皇帝身邊親近習用的人,合作得很愉快。
很多人猜測他們兩人將一起擔任宰相。
只有史館校勘(官名)喻樗說︰“他們兩人只適宜暫時同在樞密院。將來趙鼎退休,而張浚繼續留任。成就事業任用人才,應該不會相差太遠,那麼這股氣脈就可以延續;如果兩人同處宰相之職,萬一合不來而求去,原先的政策作為必然大幅變動,這不就是賢者自相背離乖戾了嗎?”
〔馮評譯文〕
曹參(漢•沛人,接代蕭何為相)可以繼承蕭何,費 、董允(蜀漢•枝江人,字休昭)可以繼承諸葛亮,這是君子為了自己延續自己的氣脈而做的布局。至于唐太宗不提拔李績(唐•離狐人,本姓徐,字懋功,歸唐後建立大功,賜姓李),想要留給唐中宗重用。宋太祖不提拔張齊賢(宋•冤句人,字師亮),想要留給宋真宗重用。動機都出于人君把私人的恩惠做為籠絡的手段,就不合帝王應有的公平、公正的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