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初,蔡確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陽,詣確,謀造定策事。及司馬光子康詣闕,恕召康詣河陽。邵伯溫謂康曰︰“公休除喪,未見君,不宜枉道先見朋友。”康曰︰“已諾之。”伯溫曰︰“恕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從之,必為異日之悔。”康竟往,恕果勸康作書稱確,以為他日全身保家計。康、恕同年登科,恕又出光門下,康遂作書如恕言。恕蓋以康為光子,言確有定策功,世必見信。既而梁燾與劉安世共請誅確,且論恕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譯文】
蔡確(晉江人,字持正)任宰相期間,宋神宗崩逝,哲宗即位。
邢恕(陽武人,字和叔)從襄州調河陽,去拜見蔡確商議尊立天子的事。
事後,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字公休)上京師,邢恕請他先到河陽走一趟。
邵伯溫(邵雍的兒子,字子文)對他說︰“你剛除下喪服,還沒有晉見新天子,不該繞道先去見朋友。”
司馬康說︰“可是我已經答應他了。”
邵伯溫說︰“邢恕是個巧詐,有顛覆性格的人,可能有事要求你,如果答應他,將來一定會後悔。”
但司馬康還是去了河陽,邢恕果然勸司馬康上書稱許蔡確,做為往後自己保全身家的打算。由于司馬康與邢恕是同年登科的,邢恕又出于司馬光門下,司馬康就依邢恕的話上書。邢恕認為司馬康是司馬光的兒子,若由他口中說蔡確有尊立哲宗之功,世人一定相信。
不久梁燾(須城人,字況之)與劉安世(魏人,字器之,謚忠定)一起上書請求誅殺蔡確,而且要追究邢恕的罪,司馬康也被拖累要自我辯白,司馬康這才後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