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智部辯才卷十九 729、虞卿

類別︰子部 作者︰馮夢龍(明) 書名︰智囊全集

    【原文】

    秦攻趙于長平,大破之,引兵而歸,因使人索六城于趙而講。趙計未定,樓緩新從秦來,趙王與樓緩計之曰︰“與秦城何如?不與何如?”樓緩辭讓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雖然,試言公之私。”樓緩曰︰“王亦聞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官于魯,病死,婦人為之自殺于房中者二八人。其母聞之,不哭也,相室曰︰‘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賢人也,逐于魯,是人不隨。今死而婦人為死者十六人,若是者,其于長者薄,而于婦人厚。’故從母言之,為賢母也;從婦言之,必不免于妒婦也。故其言一也,言

    者異,則人心變矣。今臣新從秦來,而言‘勿與’,則非計也;言‘與之’,則恐王以臣之為秦也。故不敢對。使臣得為王計之,不如予之。”王曰︰“諾。”

    虞卿聞之,入見王。王以樓緩言告之,虞卿曰︰“此飾說也。”王曰︰“何謂也?”虞卿曰︰“秦之攻趙也,倦而歸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余力矣,必以倦而歸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而資之,是助秦自攻也。來年秦復攻王,王無以救矣。”

    王以虞卿之言告樓緩,樓緩曰︰“虞卿能盡知秦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所不至,此彈丸之地猶不予也!今秦來復攻,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王曰︰“誠听子割矣,子能必來年秦之不復攻我乎?”樓緩對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昔日三晉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釋韓、魏而獨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魏也。今臣為足下解負親之攻,啟關通幣,齊交韓、魏。至來年,而王獨不取于秦,王之所以事秦者,必在韓、魏之後也。此非臣之所以敢任也。”

    王以樓緩之言告虞卿,虞卿曰︰“樓緩言‘不媾,來年秦復攻王’,得無更割其內而媾;今媾,樓緩又不能必秦之不復攻也。雖割何益,來年復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陛而媾也。此自盡之術也。不如無媾,秦雖善攻,不能取六城;趙雖不能守,亦不至失六城。秦倦而歸,兵必罷,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罷秦,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償于秦也。吾國尚利,孰與坐而割地,自弱以強秦?今樓緩曰︰‘秦善韓、魏而攻趙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地盡矣。來年秦復求割地,王將予之乎?不予,則是棄前資而挑秦禍也;與之,則無地而給之。語曰︰‘強者善攻,而弱者不能自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強秦而弱趙也。以益強之秦,而割愈弱之趙,其計固不止矣!且秦虎狼之國也,無禮義之心,其求無已。而王之地有盡,以有盡之地,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故曰︰‘飾說也,王必勿與!’ ”王曰︰“諾。”

    樓緩聞之,入見于王,王又以虞卿之言告之,樓緩曰︰“不然,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何也?曰︰我將因強而乘弱。今趙兵困于秦,天下之賀戰勝者,則必在于秦矣。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不然,天下將因秦之怒,乘趙之敝而瓜分之。〔邊批︰主連衡者皆持此說為恐嚇,卻被虞卿喝破。〕趙且亡,何秦之圖,王以此斷之,勿復計也。”

    虞卿聞之,又入見王曰︰“危矣,樓子之為秦也!夫趙兵困于秦,又割地為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不亦大示天下弱乎!且臣曰勿與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王以六城賂齊。齊、秦之深仇也,得王六城,並力而西擊秦也!齊之听王,不待辯之畢也。是王失于齊,而取償于秦,一舉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

    趙王曰︰“善。”因發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趙矣。樓緩聞之,逃去。

    〔評〕

    從來議割地之失,未有痛切快暢于此者!

    【譯文】

    秦國在長平大敗趙軍,向趙國索取六城,做為和談的條件。趙王還沒有作出決定,這時樓緩(戰國趙人,原為趙臣,後往秦國任秦相)從秦國回來,于是趙王就和他商量︰“你認為給秦國六城好呢,還是不給好呢?”樓緩推辭說︰“這不是臣所能知道的。”趙王說︰“沒關系,就說說你個人的看法好了。”

    樓緩于是說︰“我想王一定知道公甫文伯(春秋末年人,魯國上卿)母親的事吧?公甫文伯在魯國做官,當他病死後,有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他母親知道兒子的死訊後不哭。有個老僕說︰‘世上哪有兒子死了不哭的道理?’他母親說︰‘孔子是聖人,當被魯國放逐時,我的兒子不追隨孔子一起離開。現在我兒子死了,竟有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可見他不懂得輕近賢人,心思完全擺在女人身上。’做為一位母親能說出這種話,就知道是位賢母。但若是由他妻子口中說出,別人一定會誤會在吃醋。所以,同樣一句話,由于說話的人不同,听的人反應也不同。現在臣剛從秦國回來,如果臣說不要答應秦的要求,就不算是為君王獻計;如果說給秦六城,又怕君王誤會臣是秦王說客,所以臣才不敢回答。假使君王一定要臣拿個主意,臣認為最好還是給秦六城。”

    趙王說︰“好。”

    虞卿(《戰國策》作虞慶,趙國上卿)知道後,去見趙王。趙王把樓緩的話告訴他,他說︰“樓緩在巧辯。”

    趙王說︰“怎麼說呢?”

    虞卿說︰“君王認為,秦攻趙是由于力氣耗盡而撤兵,還是仍有進攻能力,只為保留您的情面才撤兵呢?”

    趙王說︰“秦兵進攻時已動用全部兵力,必然是因為兵疲才撤兵。”

    虞卿說︰“秦盡了最大的努力,也沒攻下趙國一城,最後因為精疲力竭而撤兵。現在君王竟願意割讓秦兵所不能攻下的六城,這是幫助秦兵攻打趙國。假使明年秦兵再入侵,那趙國就真的沒救了。”

    趙王把虞卿的話告訴樓緩,樓緩說︰“虞卿能完全了解秦國真正的實力嗎?如果不割這區區六城之地給秦,明年若秦兵再攻趙國,恐怕要割讓的就不只是六城。”

    趙王說︰“寡人願意采納賢卿的意見割城,但賢卿能否保證秦兵不再攻趙呢?”

    樓緩說︰“臣不敢保證,以前三晉跟秦國建交,韓、趙、魏和秦的邦交都很好。如今秦只發兵攻趙,這就證明君王對待秦國,遠不如韓、魏殷勤友善;現在臣為君王化解,但若往後趙國自己又背棄盟約,並且大開關卡,派使者拉攏韓、魏,惹來秦兵再次攻趙,那就證明君王對秦王遠不如韓、魏兩國忠誠,所以臣不敢保證。”

    趙王又把樓緩的話告訴虞卿,虞卿說︰“樓緩說如果不割城講和,明年秦兵會再攻趙,到那時還要割更多的城池給秦;但現在如果割城講和,樓緩又不能保證秦兵不再入侵,所以即使割城給秦,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來年秦兵再攻趙,再割秦兵所攻不下的城池講和,這是趙國自取滅亡。所以不如根本不講和。秦國武力雖強,卻攻不下趙國六城;趙軍雖弱,但也不致于一戰失陷六城,秦國既然由于力竭而撤兵,那現在的秦兵一定疲累不堪,假如趙國現在用六城和天下諸侯結盟,趁機攻打秦國,就等于把割讓給諸侯的土地再從秦國取回來。您說,是這麼做有利,還是割地助長秦國威勢而削弱自己力量有利呢?現在樓緩說︰‘秦攻趙是因為君王事秦不如韓,魏恭順。’這等于要君王用六城來事秦。假如明年秦再要求土地,請問君王要不要給呢?假如不給,就等于自毀割六城得來的邦交,再次挑起禍端;如果給,趙國還有多少城可以給呢?俗話說︰‘強者善攻,而弱者不能自守。’現在若听秦擺布,讓秦不發一箭而得六城,這是壯大秦國削弱自己的做法。秦是狼虎之國,君臣不講信義,秦王的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但君王的土地有限,以趙國有限的土地來應付秦國無盡的欲望,很快的,趙國就完全沒有了。所以臣認為樓緩是巧辯,王千萬不能答應割城。”

    趙王說︰“賢卿分析得極有道理。”

    樓緩听到消息後又晉見趙王,他說︰“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趙交戰,天下諸侯都樂在心里,這是出于‘我將依附在強者之後趁機欺凌弱者’的心理。今天秦敗趙軍,天下諸侯必會紛紛派使者到秦國恭賀勝利者,如果趙國不趕緊割地求和,取悅秦國,進而緩和秦、趙之間的關系,並借此讓虎視一旁的各國相信秦、趙已成盟國,恐怕天下諸侯會利用秦對趙的憤怒,乘趙國疲憊不堪時瓜分趙國土地,到時趙國都已滅亡了,還侈談什麼結盟諸侯呢?希望君王不要再三心二意。”

    虞卿听說以後,又晉見趙王說︰“樓緩完全為秦國設想,這實在太可怕了。趙敗于秦又割地求和,這只會更使天下諸侯懷疑秦、趙之間的關系,哪里能取悅秦國而依靠秦國的威勢立國呢?這不是更擺明了告訴天下諸侯,趙國衰弱不堪、屈辱求和的弱者模樣麼?再說臣不主張割地,並非只是消極的不給而已,而是有反擊的策略在里頭。秦向趙索六城,君王可以用六城賄賂齊國,加深齊、秦兩國的仇恨。齊王得六城後,就會與我軍合力攻秦,那時齊國絕對會听從王的號令,這是必然的道理,等于是把給齊國的土地由秦國那兒取回,並且一舉和三個大國會盟,而秦、趙優劣的情況馬上完全改觀。”

    趙王說︰“賢卿分析得極為高明。”

    于是趙王派虞卿東去齊國,締結盟約合力攻秦。虞卿還沒有從齊國回來,秦國的使臣已經來到趙國重新談判,樓緩馬上聞風而逃。

    〔評譯文〕

    從來議論割地求和的弊端,沒有像虞卿這般痛快淋灕的。


如果你對智囊全集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智囊全集》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