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親焉,故于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鮑本「子」誤「母」。
趙曦明曰︰「句首宋本有『盡』字,小學所引無。」器案︰通錄、小學紺珠三引「三」下都有「者」字,少儀外傳上引此句作「
盡此三者而已矣」。盧文曰︰「王弼注老子道經︰『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
趙曦明曰︰「詩王風葛 序︰『周室道衰,棄其九族焉。』箋︰『九族者,據己上至高祖,下及元孫之親。』正義︰『此古尚書說,鄭取用之。異義︰「今禮戴、尚書歐陽說雲,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鄭有駁,文繁不錄。」案白虎通宗族篇與此說同。父族四者,五屬之內為一族,父女昆弟適人者與其子為一族,己女昆弟適人者與其子為一族,己之女子子適人者與其子為一族。母族三者,母之父姓為一族,母之母姓為一族,母女昆弟適人者與其子為一族。妻族二者,妻之父姓為一族,妻之母姓為一族。
呂氏春秋精通篇︰「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此之謂骨肉之親。」文選曹子建求自試表︰「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集注︰「鈔曰︰『分形,即與父操分形,與兄。』」梁書武陵王紀傳︰「世祖與紀書曰︰『友于兄弟,分形共氣。』」文苑英華七四八引常得志兄弟論︰「且夫兄弟者,同天共地,均氣連形。」
史記張耳陳余傳︰「左提右挈。」又見漢書張耳傳。顏師古注︰「提挈,言相扶持也。」
公羊傳哀公十四年何休注︰「袍,衣前襟也。」(王念孫謂「袍」當作「 」。)爾雅釋器︰「 謂之裾。」郭璞注︰「衣後裾也。」吳訥小學集解五曰︰「左提右挈,謂幼時父母左手引兄以行,右手攜弟以走也。前襟後裾,謂兄前挽父母之襟弟後牽父母之裾也。」
盧文曰︰「說文︰『案,幾屬。』」後漢書梁傳鴻傳︰「
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惠棟後漢書補注曰︰「案︰方言以案為G?之屬,雲︰『陳、楚、宋、魏之間謂之●,自關東西謂之案。』故楚漢春秋︰『淮陰侯曰︰「漢王賜臣玉案之食。」』史記︰『高祖過趙,趙王自持案進食。』焦氏易林雲︰『玉杯大案。』王褒僮約雲︰『滌G整案。』以此推之,其為飲食之具明矣。」沈欽韓兩漢書疏證曰︰「王念孫廣雅疏證引戴氏補注雲︰『案者,禁之屬,禮器注︰「禁,如今方案,隋長,局足,高三寸。」案所以置食器,其制蓋如今承盤而有足。凡案,或以承食器,或以承用器,皆與幾同類,故說文雲︰「案,幾屬。」』曲禮︰『凡奉者當心。』今舉案高至眉,敬之至。」器案︰案,進食之盤也,下安短足,以便席地就食,今所見實物,信與禮器鄭玄注合。
傳服,謂孩子衣服,大孩不能用者,可留給小孩也。晉書儒林泛毓傳︰「奕世儒素,敦睦九族,客居青州,逮毓七世,時人號其家︰『兒無常母,衣無常主。』」北史序傳︰「邢子才為李禮之墓志雲︰『食有奇味,相待乃餐;衣無常主,易之而出。』」
「業」謂書寫經典之大版,連業,謂其兄曾用之經籍,其弟又從而連用之也。管子宙合篇︰「修業不息版。」注︰「版,牘也。」戴望校正引宋雲︰「曲禮︰『請業則起。』鄭注︰『業謂篇卷也。』此言修業不息版,古人寫書用方版,爾雅曰︰『大版謂之業。』故書版亦謂之業,鄭訓業為篇卷,以今語古也。」器案︰宋氏釋業義極是。業蓋書六藝之大版,先生以是傳之弟子曰「授業」,弟子從而承之,則曰「受業」,學記曰︰「一年視離經辨志,二年視敬業樂群。」玉藻曰︰「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俱謂是物也。左傳文公四年︰「衛寧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又定公十年︰「叔孫謂 工師駟赤曰︰『 非惟叔孫氏之憂,社稷之患也,將若之何?』對曰︰『臣之業在揚水卒章之四言矣。』」國語魯語下︰「叔孫穆子聘于晉,晉悼公饗之,樂及鹿鳴之三,而後拜樂三,晉侯使行人問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故不敢拜。』」俱謂書詩之大版為業也。後漢書獨行傳︰「李業,字巨游。」蓋以「游于藝」為義,周、秦、兩漢人以六經為六藝,名業字巨游,義正相應也。
論語里仁篇︰「游必有方。」鄭玄注︰「方,常也。」胡三省通鑒注二九︰「游謂宴游,學謂講學。」
宋本「人」作「行」。
宋本「人」作「行」。
趙曦明曰︰「爾雅︰『長婦謂稚婦為娣婦,稚婦謂長婦為姒婦。』」
吳訥小學集解五曰︰「節量,節制度量也。」黃叔琳曰︰「
節量二字甚妙,不必離閑構釁也,只節量其恩,便有多少不如意不盡理處。」器案︰治家篇亦有「妻子節量」語,世說政事篇︰「何驃騎作會稽,虞存弟謇作郡主簿,以何見客勞損,欲斷常客,使家人節量,擇可通者作白。」則節量為六朝人習用語。
旁人,傅本、鮑本、小學作「傍人」,吳訥曰︰「傍人,謂兄弟妻也。」
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際,異于他人,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涂之,則無頹毀之慮;如雀鼠之不恤,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可救矣。僕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
吳志薛綜傳︰「瑩獻詩曰︰『嗟臣蔑賤,惟昆及弟,幸生幸育,托綜遺體。』」通鑒一四二胡三省注曰︰「托靈、托體,皆兄弟同氣之謂也。」
元注︰「『異』,一本作『易』。」
溫公家訓七引「則」作「雖」。盧文曰︰「望,責望也,弟望兄愛我之不至,兄望弟敬我之不至,責望太深,故易生怨。」楊伯峻曰︰「疑望為漢書黥布傳『布大喜過望』之望,句言希望過奢而不能滿足,則易怨。」
地,各本作「他」,溫公家訓作「比他」,宋本、文津本、抱經堂本作「地」,今從之。少儀外傳上引「弭」作「彌」。盧文曰︰「地近則情親,怨雖易起,亦易消弭,孟子所謂『不藏怒,不蓄怨』是也。詩小雅沔水傳︰『弭,止也。』王國維曰︰「『弭』當是『}』之訛,}之言釁。」
類說引「猶」作「如」。
則,少儀外傳引作「故」,類說引作「斯」。
趙曦明曰︰「雀鼠本行露。」案︰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趙曦明曰︰「風雨本鴟 。」案︰詩豳風鴟 ︰「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
救,類說作「久」。
兄弟不睦,則子佷不愛;子佷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僮僕為讎敵矣。如此,則行路皆 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
盧文曰︰「子佷,謂兄弟之子也,其緣起,顏氏于風操篇詳之,見卷二,謂晉世已來,始呼叔佷。晉書王湛傳︰『濟才氣抗邁,于湛略無子佷之敬。』是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傳︰『田 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佷。』又呂氏春秋亦已有子佷語,是則秦、漢已來即有此稱,互見後注。」案︰呂氏春秋見疑似篇,王念孫讀書雜志余編上,謂史記、呂覽之「子佷」當作「子姓」,此自指先秦之稱謂言之,六朝以來固不爾也,不可泥古以執今。
錢馥曰︰「群從之從,疾用切,『從』母;集韻、類篇似用切,『邪』母;若子用切,則『精』母,乃曲禮『欲不可從』,論語『從之純如也』之從。」案盧文音從,子用切,故錢氏正之。群從,謂族中子弟。
僮僕,類說作「兒童」。
行路,即下條之「行路人」,漢、魏、南北朝人習用語,猶言陌生人。文選甦子卿詩︰「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隋書李諤傳︰「平生交舊,情若弟兄,及其亡沒,杳同行路。」
顏本注︰「 ,跡、七二音,踏也。」郝懿行曰︰「 ,音籍,踐也。」
少儀外傳上引跳行另起。
愛,宋本作「笑」,各本皆作「愛」,溫公家範七、少儀外傳引俱作「愛」,今從之。
器案︰北齊書韋子粲傳︰「粲富貴之後,遂特棄其弟道諧,令其異居,所得廩祿,略不相及,其不顧恩義如此。」則之推所斥實有所指。紀昀曰︰「必如公言,則苟可以不須人救,便不愛亦可矣;聖賢論理,未必如此。」盧文曰︰「將,子匠切。」
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閑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即此文所本。
之,別解作「以」。文選李陵與甦武詩︰「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盧文曰︰「閑,古莧反。」
執,溫公家範七作「就」。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國劉 ,嘗與兄 連棟隔壁, 呼之數聲不應,良久方答; 怪問之,乃曰︰「向來未著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不可同于事父,少儀外傳上、通錄二俱作「不可不同于事父」,溫公家範七作「不同于事父」。今案︰不可同于事父,原意自通,林思進先生曰︰「爾雅釋言︰『猷,肯,可也。』肯、可互訓,此『可』字正作『肯』用。」韓愈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事其兄如事其父,其行不敢有出焉。」蓋本此文。
怨,原作「為」,宋本、顏本、朱本、鮑本、汗青 本俱作「怨」,溫公家範亦作「怨」,今從之。
通錄提行另起。趙曦明曰︰「續漢書郡國志︰『沛國屬豫州。』」
趙曦明曰︰「南史劉 傳︰『 字子圭,沛郡相人。篤志好學,博通訓義。弟 ,字子 ,方軌正直,儒雅不及 ,而文采過之。』 音桓, 音津。」器案︰劉 ,南齊書亦有傳。藝文類聚三八引任P求為劉 立館啟雲︰「劉 澡身浴德,修行明經。」文選劉孝標辨命論︰「近世有沛國劉 , 弟 ,並一時秀士也︰ 則關西孔子,通涉六經,循循善誘,服膺儒行; 則志烈秋霜,心貞昆玉,必亭亭高竦,不雜風塵;皆毓德于衡門,並馳聲于天地。而官有微于侍郎,位不登于執戟,相繼殂落,宗祀無饗。」
宋本「答」作「應」。通鑒四八胡注︰「毛晃曰︰『良,頗也;良久,頗久也。』或曰︰良久,少久也。一曰︰良,略也,聲輕,故轉略為良。」
向來,猶今言剛 。陶淵明挽歌詩︰「向來相送人,各已歸其家。」世說新語文學篇︰「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又︰「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家,向來何以都不言?』」知理源所歸。』」又︰「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家,向來何以都不言?』」
江陵王玄紹,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愛,所得甘旨新異,非共聚食,必不先嘗,孜孜色貌,相見如不足者。及西台陷沒,玄紹以形體魁梧,為兵所圍;二弟爭共抱持,各求代死,終不得解,遂並命爾。
趙曦明曰︰「江陵,梁元帝初為荊州刺史所治也。」
弟,溫公家範七無此字。
廣雅釋訓︰「孜孜,?也。」「?,勤務也。」
論語鄉黨篇︰「其言似不足者。」邢疏︰「其言似不足者,下氣怡聲,似如不足者也。」器案︰此文謂兄弟三人雖勤勉不怠,相見仍有做得不夠之感。
通鑒一四四胡注︰「江陵在西,故曰西台。」趙曦明曰︰「
梁書元帝紀︰『承聖元年冬十一月景(丙)子,世祖即皇帝位于江陵。三年九月,魏遣柱國萬紐、于謹來寇,反者納魏師,世祖見執,西魏害世祖,遂崩焉。』」案︰西台亦見慕賢篇。
盧文曰︰「史記留侯世家索隱︰『甦林雲︰「梧音忤。」蕭該雲︰「今讀為吾,非也。」』顏師古注漢書張良傳︰『魁,大貌也;梧者,言其可驚梧。』」器案︰「驚梧」當作「驚悟」。
並命,謂相從而死也。後漢書公孫瓚傳︰「瓚表紹罪狀雲︰『紹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貢,橫責其錢,錢不備畢,二人並命︰紹罪八也。』」三國志張 傳注引吳書︰「合肥城久不拔, 進計曰︰『古之圍城,開其一面,以疑眾心;今圍之甚密,攻之又急,誠懼並命戮力,死戰之寇,固難卒拔。』」世說賢媛篇注引漢晉春秋︰「後殺經,並及其母。將死,垂泣謝母,母顏色不變,笑而謂曰︰『人誰不死!往所以止汝者,恐不得其所也;今以此並命,何恨之有!』」晉書卞狀 骸負膾 匾楸 自 衷疲骸涸艨 炷媯 玖χ綠鄭 淼筆 鰨 俁栽舴媯 缸硬 晌狡萍椅 廝狼謔隆!弧怪蓯歿仔糯 骸赴P 細吃疲骸翰拋硬 惴前倌輟!弧故遣 骸ぐ骸 媳背 訟壩糜鎩R嚶凶鰲覆 拐擼 嬙獯 骸腹 掖缶澹 槲芥 迷唬骸何業人澇詰┤Γ 穸 喙 庇 鎰擁炔 印!弧辜 縴氖 玻骸覆 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