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之先,本乎鄒、魯,或分入齊,世以儒雅為業,遍在書記。仲尼門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顏氏居八人焉。秦、漢、魏、晉,下逮齊、梁,未有用兵以取達者。春秋世,顏高、顏鳴、顏息、顏羽之徒,皆一斗夫耳。齊有顏涿聚,趙有顏埂慘灰弧常漢末有顏良,宋有顏延之,並處將軍之任,竟以顛覆。漢郎顏駟,自稱好武,更無事跡。顏忠以黨楚王受誅,顏俊以據武威見殺,得姓已來,無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禍敗。頃世亂離,衣冠之士,雖無身手,或聚徒眾,違棄素業,徼幸戰功。吾既羸薄,仰惟前代,故心于此,子孫志之。孔子力翹門關,不以力聞,此聖證也。吾見今世士大夫, 有氣干,便倚賴之,不能被甲執兵,以衛社稷;但微行險服,逞弄拳腕,大則陷危亡,小則貽恥辱,遂無免者。
郝懿行曰︰「案︰此篇首,乃顏氏族譜敘也。」
器案︰儒雅,謂儒素大雅,漢書公孫弘傳︰「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
論語先進篇︰「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朱熹集注︰「升堂入室,喻入道之次第。」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索隱︰「孔子家語亦有七十七人,唯文翁孔廟圖作七十二人。」梁玉繩史記志疑曰︰「案弟子之數,有作七十人者,孟子雲『七十子』,呂氏春秋遇合篇『達徒七十人』,淮南泰族及要略訓,俱言七十,漢書藝文志序、楚元王傳所稱『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是已。有作七十二人者,孔子世家、文翁禮殿圖、後漢書蔡邕傳鴻都畫像、水經注八漢魯峻冢壁象、魏書李平傳學堂圖皆七十二人,顏氏家訓誡兵篇所稱『仲尼門徒升堂者七十二』,是已。有作七十七人者,此傳及漢地理志是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實七十七人,今本脫顏何,止七十六人,其數無定,難以臆斷。」
趙曦明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顏回,字子淵,魯人。顏無繇,字路,回之父。顏幸,字子柳;顏高,字子驕;顏祖,字襄;顏之僕,字叔;顏噲,字子聲;顏何,字冉,皆魯人。』案︰今家語止七十六人,蓋脫去顏何一人,索隱于史記顏何下引家語雲︰『字稱。』今史記字冉,蓋傳寫脫其半耳。索隱明言家語與史記同,則其為脫誤更明甚。今家語顏高作顏刻,顏祖作顏相。」器案︰急就篇一︰「顏文章。」顏師古注︰「顏氏本出顓頊之後。顓頊生老童。老童生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是謂祝融。祝融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為魯附庸,在魯國邾縣,其後,邾武公名夷父,字曰顏,故春秋公羊傳謂之顏公,其後遂稱顏氏,齊、魯之間,皆為盛族。孔子弟子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人焉。」
羅本、傅本、顏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文津本、鮑本、汗青 本都作「春秋之世」。
趙曦明曰︰「定八年左氏傳︰『公侵齊,門于陽州,士皆坐列,曰︰「顏高之弓六鈞。」皆取而傳觀之。陽州人出,高奪人弱弓,籍丘子 擊之,與一人俱斃。偃且射子 ,中頰,殪。顏息射人,中眉,退曰︰「我無勇,吾志其目也。」』」
趙曦明曰︰「昭廿六年傳︰『齊師圍成。師及齊師戰于炊鼻。林雍羞為顏鳴右,下。苑何忌取其耳。顏鳴去之。苑子之御曰︰「視下顧。」苑子_林雍,斷其足。 而乘于他車以歸。顏鳴三入齊師,呼曰︰「林雍乘。」』」
各本俱無「顏息」,宋本有,今從之。事詳上顏高條注引左氏傳。
趙曦明曰︰「左哀十一年傳︰『齊國書、高無?帥師伐我,及清,孟孺子泄帥右師,顏羽御,邴泄為右。戰于郊,右師奔。孟孺子語人曰︰「我不如顏羽而賢于邴泄,子羽銳敏,我不欲戰而能默。」泄曰︰「驅之。」』」
盧文曰︰「韓非子十過篇︰『昔田成子游于海而樂之,顏涿聚曰︰「君游海而樂之,柰人有圖國者何?君雖樂之,將安得?」田成子援戈將擊之,顏涿聚曰︰「昔桀殺關龍逢,而紂殺王子比干,今君雖殺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為國,非為身也。」君乃釋戈,趣駕而歸,聞國人有謀不納田成子者矣。』說苑正諫篇以為諫齊景公,顏涿聚作顏燭趨,左傳作顏涿聚,史記、古今人表俱作顏濁鄒,他書訛者不具出。」
宋本原注︰「『埂換蜃鰲壕邸弧!苟斡癲迷唬骸庚梗才句切,上多一點,是俗最字。」盧文曰︰「史記趙世家︰『幽繆王遷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忽及齊將顏聚代之。趙忽軍破,顏聚亡去。』馮唐傳︰『遷用郭開讒,卒誅李牧,令顏聚代之。』索隱︰『聚音以喻反,漢書作最。』」器案︰戰國策趙策下︰「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趙王疑之,使趙蔥及顏最代將,斬李牧,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大破趙,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最,遂滅趙。」字正作最。
趙曦明曰︰「三國志袁紹傳︰『以顏良為將軍,攻劉延于白馬。太祖救延,與良戰,破,斬良。』」
趙曦明曰︰「案︰宋書顏延之傳︰嘗領步兵校尉,未嘗為將軍。其子竣傳雲︰『竣字士遜。世祖踐阼,以為侍中,遷左衛將軍。丁憂,起為右將軍。以所陳多不被納,頗懷怨憤,免官。竣頻啟謝罪,並乞性命,上愈怒,及竟陵王誕為逆,因此陷之于獄,賜死。』」錢大昕曰︰「案︰延之未嘗以將兵顛覆,其子竣雖不善終,亦非由將兵之故,且與其父何與?後讀宋書劉敬宣傳︰『王恭起兵京口。以劉牢之為前鋒,牢之至竹里,斬恭大將顏延。』乃悟此文顏延下衍一『之』字。牢之事本在晉末,而見于宋書,故之推系之宋耳。或後來校書者,因延之為宋人,妄改『晉』為『宋』也。」
趙曦明曰︰「漢武故事︰『顏駟,不知何許人,文帝時為郎,武帝輦過郎署,見駟龐眉皓發,問曰︰「叟何時為郎?何其老也!」對曰︰「臣文帝時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即位,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上感其言,擢拜會稽都尉。』」器案︰後漢書張衡傳注、御覽三八三、又七七四引漢武故事都雲︰「顏駟,江都人。」元和姓纂︰「顏駟,江都人。」顏魯公集世系譜序︰「漢有異、肆、安樂。」疑「駟」即「肆」。胡本「駟」作「泗」,誤。
趙曦明曰︰「後漢書楚王英傳︰『永平十三年,男子燕廣告英與漁陽王平、顏忠等造作圖書,有逆謀。事下案驗,廢英,徙丹陽涇縣,自殺。坐死徙者以千數。』」
徐鯤曰︰「魏志張既傳︰『是時,武威顏俊、張掖和鸞、酒泉黃華、西平曲演等,並舉郡反,自號將軍,更相攻擊。俊遣使送母及子詣太祖為質求助。太祖問既,既曰︰「俊等外假國威,內生傲悖,計定勢足,後即反耳。今方事定蜀,且宜兩存而斗之,猶卞莊子之刺虎,坐收其斃也。」太祖曰︰「善。」歲余,鸞遂殺俊,武威王秘又殺鸞。』」案︰此事通鑒系于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盼遂亦引以為證。
器案︰漢書杜欽傳注︰「衣冠,謂士大夫也。」文選奏彈王源集注︰「鈔曰︰『衣冠,謂簪纓人也。』」歐陽修撰王道卿制︰「唐將相之後,能以勛名自繼其家者,號稱衣冠盛事。」胡三省通鑒三二注︰「衣冠,當時士大夫及貴游子弟也。」
趙曦明曰︰「身手,謂有勇力習武藝者,故杜少陵詩雲︰『朔方健兒好身手。』」郝懿行曰︰「案︰身手未詳所出,杜少陵詩雲︰『朔方健兒好身手。』蓋本于此。好身手猶言好拳勇歟?」
盧文曰︰「羸,力追切。」
仰惟,盧文曰︰「惟,思也。」
心,盧文曰︰「猶息也。」
趙曦明曰︰「列子說符篇︰『孔子之勁,能招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案︰招與翹同,舉也。」盧文曰︰「此或孔子父叔梁紇事,見左氏襄十年傳︰『墾羧似裘牛 詈鈧 棵叛桑 孛歐 Y人紇抉之以出門者。』後遂移之孔子。」器案︰呂氏春秋慎大篇、淮南主術篇及道應篇、論衡效力篇,都以為孔子事,蓋相傳如此。
盧文曰︰「王肅有聖證論,此語所本。」
列子楊朱篇︰「行年六十,氣干將衰。」盧文曰︰「氣力強干。」
禮記檀弓下︰「仲尼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盧文曰︰「微行,易為奸也。險服,如曼胡之纓、短後之衣是。」
腕,各本作「腕」,今從宋本。盧文曰︰「說文︰『手腕也,楊雄曰︰腕,握也。」從手聲,烏貫切。』」
國之興亡,兵之勝敗,博學所至,幸討論之。入帷幄之中,參廟堂之上,不能為主盡規以謀社稷,君子所恥也。然而每見文士,頗讀兵書,微有經略。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閫,幸災樂禍,首為逆亂,詿誤善良;如在兵革之時,構扇反復,縱橫說誘,不識存亡,強相扶戴︰此皆陷身滅族之本也。誡之哉!誡之哉!
盧文曰︰「漢書高帝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呂氏春秋召類篇︰「修之于廟堂之上,而折沖乎千里之外。」
羅本、傅本、顏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文津本、鮑本、汗青 本「盡」作「畫」。
器案︰頗與下句微對文,亦微少義。史記叔孫通傳︰「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文選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九流七略,頗常觀覽。」李善注︰「廣雅︰『頗,少也。』」諸頗字義並同。
羅本、傅本、顏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文津本、汗青 本無「居」字,今從宋本。
抱經堂校定本「閫」作「闈」,宋本及各本俱作「閫」,今據改。盧文曰︰「睥睨,猶言佔察,漢書竇田列傳作『闢倪』,亦作『俾睨』、『睨』,並同,匹詣、研計二切。」
左傳僖公十四年︰「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又莊公二十年︰「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
盧文曰︰「詿音卦,廣雅︰『欺也。』」
庾信哀江南賦︰「桀黠構扇,憑陵畿甸。」
盧文曰︰「縱,即容切,亦作從。橫,戶盲切。說,始芮切。」
盧文曰︰「強,其兩切。扶戴,謂推奉以為主也。」
習五兵,便乘騎,正可稱武夫爾。今世士大夫,但不讀書,即稱武夫兒,乃飯囊酒甕也。
趙曦明曰︰「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注︰『鄭司農曰︰「戈,殳,戟,酋矛,夷矛。」此車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則無夷矛,而有弓矢。』」
宋本「乘騎」作「騎乘」。盧文曰︰「騎,其寄切。」
羅本、何本、文津本「正」作「止」,顏本、程本、胡本、朱本、黃本作「上」,宋本、傅本作「正」,今從之。
宋本「即」下有「自」字。
盧文曰︰「金樓子立言篇︰『禰衡曰︰「荀 靠捎胙裕 噯私躍莆頭鼓搖!埂弧怪U湓唬骸敢飭忠 幼釉疲骸紅蠔獬T疲骸縛茲 々 靠捎胗錚 噯司莆頭鼓搖!埂弧蠱靼福罕 幼油餛 潁骸杠 糖靠捎胗錚 艘醞 閱竟D嗯跡 迫碩 奕似 躍莆頭鼓葉 !掛飭炙 羌創宋摹B酆獗鶩ㄆ 骸父刮 箍櫻 ξ﹥頗搖!掛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