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類別︰史部 作者︰(南朝*宋)範曄 書名︰後漢書

    原文︰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六世祖勛,好黃、老,平帝時為眉漭O。王莽初,

    授以厭戎連率。勛對印綬仰天嘆曰︰“吾策名漢室,死歸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孫

    之賜,況可事二姓哉?”遂攜將家屬,逃入深山,與鮑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

    父稜,亦有清白行,謚曰貞定公。

    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

    母卒,廬于冢側,動靜以禮。有菟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

    焉。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

    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任搴釕廟⑶ 噴呱乒那  彀滋熳櫻 煩鋁秈br />
    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閑居玩古,不交當世。感東方朔

    《客難》及楊雄、班固、崔之徒設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韙其是而矯其非,

    作《釋誨》以戒厲雲爾。

    有務世公子誨于華顛胡老曰︰“蓋聞聖人之大寶曰位,故以仁守位,以財聚

    人。然則有位斯貴,有財斯富,行義達道,士之司也。故伊摯有負鼎之,仲尼

    設執鞭之言,甯子有清商之歌,百里有豢牛之事。夫如是,則聖哲之通趣,古人

    之明志也。夫子生清穆之世,稟醇和之靈,覃思典籍,韞櫝《六經》,安貧樂賤,

    與世無營,沈精重淵,抗志高冥,包括無外,綜析無形,其已久矣。曾不能拔萃

    出群,揚芳飛文。登天庭,序彝倫,掃六合之穢慝,清宇廟之埃塵,連光芒于白

    日,屬炎氣于景雲,時逝歲暮,默而無聞。小子惑焉,是以有雲。方今聖上寬明,

    輔弼賢知,崇英逸偉,不墜于地,德弘者建宰相而裂土,才羨者荷榮祿而蒙賜。

    盍亦回涂要至,俯仰取容,輯當世之利,定不拔之功,榮家宗于此時,遺不滅之

    令蹤?夫獨未之思邪,何為守彼而不通此?”

    胡老傲然而笑曰︰“若公子,所謂睹曖昧之利,而忘昭之害;專必成之功,

    而忽蹉跌之敗者已。”公子謖爾斂袂而興曰︰“胡為其然也?”胡老曰︰“居,

    吾將釋汝。昔自太極,君臣始基,有羲皇之洪守,唐、虞之至時。三代之隆,亦

    有緝熙,五伯扶徽,勤而撫之。于斯已降,天網縱,人弛,王涂壞,太極

    ,君臣土崩,上下瓦解。于是智者聘詐,辯者馳說。武夫奮略,戰士講銳。

    電駭風馳,霧散雲披,變詐乖詭,以合時宜。或畫一策而綰萬金,或談崇朝而錫

    瑞。連衡者六印磊落,合從者駢組流離。隆貴翕習,積富無崖,據巧蹈機,以

    忘其危。夫華離而萎,條去干而枯,女冶容而淫,士背道而辜。人毀其滿,

    神疾其邪,利端始萌,害漸亦牙。速速方轂,夭夭是加,欲豐其屋,乃其家。

    是故天地否閉,聖哲潛形,石門守晨,沮、溺耦耕,顏b抱璞,蘧瑗保生,齊

    人歸樂,孔子斯征,雍渠驂乘,逝而遺輕。夫豈傲主而背國乎?道不可以傾也。

    “且我聞之,日南至則黃鐘應,融風動而魚上冰,蕤賓統則微陰萌,蒹葭蒼

    而白露凝。寒暑相推,陰陽代興,運極則化,理亂相承。今大漢紹陶唐之洪烈,

    蕩四海之殘災,隆隱天之高,拆地之基。皇道惟融,帝猷顯ヅ,Eぼ庶類,

    含甘吮滋。檢六合之群品,濟之乎雍熙,群僚恭己于職司,聖主垂拱乎兩楹。君

    臣穆穆,守之以平,濟濟多士,端委縉,鴻漸盈階,振鷺充庭。譬猶鐘山之

    玉,泗濱之石,累璧不為之盈,采浮磬不為之索。曩者,洪源闢而四集,

    武功定而干戈戢,獫狁攘而吉甫宴,城濮捷而晉凱入。故當其有事也,則簑笠並

    載,擐甲揚鋒,不給于務;當其無事也。則舒紳緩佩,鳴玉以步,綽有余裕。

    “夫世臣、門子,揮 澹  Σ瀟錚 鞣崞瀆弧1f嘰尤藎 粑蛔br />
    從,攝須理髯,余官委貴。其取進也,順傾轉圓,不足以喻其便;逡巡放屣,不

    足以況其易。夫夫有逸群之才,人人有優贍之智。童子不問疑于老成,瞳不

    稽謀于先生。心恬淡于守高,意無為于持盈。粲乎煌煌,莫非華榮。明哲泊焉,

    不失所寧。狂淫振蕩,乃亂其情。貪夫殉財,夸者死權。瞻仰此事,體躁心煩。

    暗謙盈之效,迷損益之數。騁駑駘于修路,慕騏驥而增驅,卑俯乎外戚之門,乞

    助乎近貴之譽。榮顯未副,從而顛踣,下獲薰胥之辜,高受滅家之誅。前車已覆,

    襲軌而騖,曾不鑒禍,以知畏懼。予惟悼哉,害其若是!天高地厚,而之。

    怨豈在明,患生不思。戰戰兢兢,必慎厥尤。

    “且用之則行,聖訓也;舍之則藏,至順也。夫九河盈溢,非一S所防;

    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今子責匹夫以清宇宙,庸可以水旱而累堯、湯乎?懼煙

    炎之毀媯 喂餉  已鐫眨Π曳虻亟 鴝嘈侵保  蘧霸蛉找跏常  卓br />
    則望舒I,侯王肅則月側匿。是以君子推微達著,尋端見緒,履霜知冰,路露知

    暑。時行則行,時止則止,消息盈沖,取諸天紀。利用遭泰,可與處否,樂天知

    命,持神任己。群車方奔乎險路,安能與之齊軌?思危難而自豫,故在賤而不恥。

    方將騁馳乎典籍之崇涂,休息乎仁義之淵藪,旋乎周、孔之庭宇,揖儒、墨而

    與為友。舒之足以光四表,收之則莫能知其所有。若乃丁千載之運,應神靈之符,

    閶闔,乘天衢,擁華蓋而奉皇樞,納玄策于聖德,宣太平于中區。計合謀從,

    已之圖也;勛績不立,予之辜也。龜鳳山翳,霧露不除,踴躍草萊,只見其愚。

    不我知者,將謂之迂。修業思真,棄此焉如?靜以俟命,不靜揮濉! 偎曛 螅br />
    歸乎其居。’幸其獲稱,天所誘也。罕漫而已,非已咎也。昔伯翳綜聲于鳥語,

    葛盧辯音于鳴牛,董父受氏于豢龍,奚仲供德于衡,氏興政于巧工,造父

    登御于驊騮,非子享土于善圉,狼取右于禽囚,弓父畢精于筋角,璺敲饔br />
    于赴流,壽王創基于格五,東方要幸于談優,上官效力于執蓋,弘羊據相于運籌。

    僕不能參跡于若人,故抱璞而優游。”

    于是公子仰首降階,忸怩而避。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歌曰︰“練余

    心兮浸太清,滌穢濁兮存正靈。和液暢兮神氣寧,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無

    由生。踔宇宙而遺俗兮,眇翩翩而獨征。”

    建寧三年,闢司徒橋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補河平長。召拜郎中,校書東觀。

    遷議郎。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乃與

    五官中郎將堂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

    單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

    學門外。于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

    填塞街陌。

    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

    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幽、冀二州,久缺不補。邕上疏曰︰

    伏見幽、冀舊壤,鎧馬所出,比年兵饑,漸至空耗。今者百姓虛縣,萬里蕭

    條,闕職經時,吏人延屬,而三府選舉,逾月不定。臣經怪其事,而論者雲‘避

    三互’。十一州有禁,當取二州而已。又二州之士,或復限以歲月,狐疑遲淹,

    以失事會。愚以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今但申以威靈,明其憲令,在任之人豈

    不戒懼,而當坐設三互,自生留閡邪?昔韓安國起自徒中,朱買臣出于幽賤,並

    以才宜,還守本邦。又張敞亡命,擢授劇州。豈復顧循三互,繼以末制乎?三公

    明知二州之要,所宜速定,當越禁取能,以救時敝;而不顧爭臣之義,苟避輕微

    之科,選用稽滯,以失其人。臣願陛下上則先帝,蠲除近禁,其諸州刺史器用可

    換者,無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

    書奏不省。

    初,帝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為文賦者。本頗以經學相

    招,後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數十人。侍中祭酒樂松、賈護,

    多引無行趣勢之徒,並待制鴻都門下,熹陳方俗閭里小事,帝甚悅之,待以不次

    之位。又市賈小民,為宣陵孝子者,復數十人,悉除為郎中、太子舍人。時頻有

    雷霆疾風,傷樹拔木,地震、隕雹、蝗蟲之害。又鮮卑犯境,役賦及民。六年七

    月,制書引咎,誥群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邕上封事曰︰

    臣伏讀聖旨,雖周成遇風,訊諸執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無以或加。臣

    聞天降災異,緣象而至。闢歷數發,殆刑誅繁多之所生也。風者天之號令,所從

    教人也。夫昭事上帝,則自懷多福;宗廟致敬,則鬼神以著。國之大事,實先祀

    典,天子聖躬所當恭事。臣自在宰府,及備朱衣,迎氣五郊,而車駕稀出,四時

    至敬,屢委有司,雖有解除,猶為疏廢。故皇天不悅,顯此諸異。《鴻範傳》曰︰

    “政悖德隱,厥風發屋折木。”《坤》為地道,《易》稱安貞。陰氣憤盛,則當

    靜反動,法為下叛。夫權不在上,則雹傷物;政有苛暴,則虎狼食人;貪利傷民,

    則蝗蟲損稼。去六月二十八日,太白與月相迫,兵事惡之。鮮卑犯塞,所從來遠,

    今之出師,未見其利。上違天文,下逆人事。誠當博覽眾議,從其安者。臣不勝

    憤滿,謹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一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節,迎五帝于郊,所以導致神氣,祈

    福豐年。清廟祭祀,追往孝敬,養老闢雍,示人禮化,皆帝者之大業,祖宗所祗

    奉也。而有司數以蕃國疏喪,宮內產生,及吏卒小污,屢生忌故。竊見南郊齋戒,

    未嘗有廢,至于它祀,輒興異議。豈南郊卑而它祀尊哉?孝元皇帝策書曰︰“禮

    之至敬,莫重于祭,所以竭心親奉,以致肅祗者也。”又元和故事,復申先典。

    前後制書,推心懇惻。而近者以來,更任太史。忘禮敬之大,任禁忌之書,拘信

    小故,以虧大典。《禮》,妻妾產者,齋則不入側室之門,無廢祭之文也。所謂

    宮中有卒,三月不祭者,謂士庶人數堵之室,共處其中耳,豈謂皇居之曠,臣妾

    之眾哉?自今齋制宜如故典,庶答風霆災妖之異。

    二事︰臣聞國之將興,至言數聞,內知己政,外見民情。是故先帝雖有聖明

    之姿,而猶廣求得失。又因災異,援引幽隱,重賢良、方正、敦樸、有道之選,

    危言極諫,不絕于朝。陛下親政以來,頻年災異,而未聞特舉博選之旨。誠當思

    省述修舊事,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以解《易傳》“政悖德隱”之言。

    三事︰夫求賢之道,未必一涂。或以德顯,或以言揚。頃者,立朝之士,曾

    不以忠信見賞,恆被謗訕之誅,遂使群下結口,莫圖正辭。郎中張文,前獨盡狂

    言,聖听納受,以責三司。臣子曠然,眾庶解悅。臣愚以為宜擢文右職,以勸忠

    謇,宣聲海內,博開政路。

    四事︰夫司隸校尉、諸州刺史,所以督察奸枉,分別白黑者也。伏見幽州刺

    史楊熹、益州刺史龐芝、涼州刺史劉虔,各有奉公疾奸之心,熹等所糾,其效尤

    多。余皆枉橈,不能稱職。或有抱罪懷瑕,與下同疾,綱網弛縱,莫相舉察,

    公府台閣亦復默然。五年制書,議遣八使,又令三公謠言奏事。是時奉公者欣然

    得志,邪枉者憂悸失色。未詳斯議。所因寢息。昔劉向奏曰︰“夫執狐疑之計者,

    開群枉之門;養不斷之慮者,來讒邪之口。”今始聞善政,旋復變易,足令海內

    測度朝政。宜追定八使,糾舉非法,更選忠清,平章賞罰。三公歲盡,差其殿最,

    使吏知奉公之福,營私之禍,則眾災之原庶可塞矣。

    五事︰臣聞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孝武之世,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

    學之選,于是名臣輩出,文武並興。漢之得人,數路而已。夫書畫辭賦,才之小

    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經術,听政余日,觀省篇章,聊

    以游意,當代博弈,非以教化取士之木。而諸生競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

    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臣每受詔于盛化

    門,差次錄第,其未及者,亦復隨輩皆見拜擢。既加之恩,難復收改,但守奉祿,

    于義已弘,不可復使理人及仕州郡。昔孝宣會諸儒于石渠,章帝集學士于白虎,

    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若乃小能小善,雖有可觀,孔子

    以為“致遠則泥”,君子故當志其大者。

    六事︰墨綬長吏,職典理人,皆當以惠利為績,日月為勞。褒責之科,所宜

    分明。而今在任無復能省,及其還者,多召拜議郎、郎中。若器用優美,不宜處

    之冗散。如有釁故,自當極其刑誅。豈有伏罪懼考,反求遷轉,更相放效,臧否

    無章?先帝舊典,未嘗有此。可皆斷絕,以核真偽。

    七事︰伏見前一切以宣陵孝子為太子舍人。臣聞孝文皇帝制喪服三十六日,

    雖繼體之君,父子至親,公卿列臣,受恩之重,皆屈情從制,不敢逾越。今虛偽

    小人,本非骨肉,既無幸私之恩,又無祿仕之實,側隱思慕,情何緣生?而群聚

    山陵,假名稱孝,行不隱心,義無所依,至有奸軌之人,通容其中。桓思皇後祖

    載之時,東郡有盜人妻者亡在孝中,本縣追捕,乃伏其辜。虛偽雜穢,難得勝言。

    又前至得拜,後輩被遺;或經年陵次,以暫歸見漏;或以人自代,亦蒙寵榮。爭

    訟怨恨,凶凶道路。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豈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其為不祥,

    莫與大焉。宜遣歸田里,以明許偽。

    書奏,帝乃親迎氣北郊,及行闢雍之禮。又詔宣陵孝子為舍人者,悉改為丞

    尉焉。光和元年,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諸生皆敕州郡三公

    舉用闢召,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賜爵者,士君子皆恥

    與為列焉。

    時,妖異數見,人相驚擾。其年七月,詔召邕與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

    日、議郎張華、太史令單詣金商門,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節、王甫就問

    災異及消改變故所宜施行。邕悉心以對,事在《五行》、《天文志》。

    又特詔問曰︰“比災變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載懷恐懼。每訪郡公卿

    士,庶聞忠言,而各存括囊,莫肯盡心。以邕經學深奧,故密特稽問,宜披露失

    得,指陳政要,勿有依違,自生疑諱。具對經術,以皂囊封上。”邕對曰︰

    臣伏惟陛下聖德允明,深悼災咎,褒臣末學,特垂訪及,非臣螻蟻所能堪副。

    斯誠輸寫肝膽出命之秋,豈可以顧患避害,使陛下不聞至戒哉!臣伏思諸異,皆

    亡國之怪也。天于大漢,殷勤不已,故屢出變,以當譴責,欲令人君感悟,改

    危即安。今災眚之發,不于它所,遠則門垣,近在寺署,其為監戒,可謂至切。

    墮雞化,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趙嬈,貴重天下,生則貲藏侔于天府,

    死則丘墓逾于園陵,兩子受封,兄弟典郡;續以永樂門史霍玉,依阻城社,又為

    奸邪。今者道路紛紛,復雲有程大人者,察其風聲,將為國患。宜高為堤防,明

    設禁令,深惟趙、霍,以為至戒。今聖意勤勤,思明邪正。而聞太尉張顥,為玉

    所進;光祿勛姓璋,有名貪濁;又長水校尉趙、屯騎校尉蓋升,並叨時幸,

    榮富優足。宜念小人在位之咎,退思引身避賢之福。伏見廷尉郭禧,純厚老成;

    光祿大夫橋玄,聰達方直;故太尉劉寵,忠實守正︰並宜為謀主,數見訪問。夫

    宰相大臣,君之四體,委任責成,優劣已分,不宜听納小吏,雕琢大臣也。又尚

    方工技之作,鴻都篇賦之文,可且消息,以示惟憂。《詩》雲︰“畏天之怒,不

    敢戲豫。”天戒誠不可戲也。宰府孝廉,士之高選。近者以闢召不慎,切責三公,

    而今並以小文超取選舉,開請托之門,違明王之典,眾心不厭,莫之敢言。臣願

    陛下忍而絕之,思惟萬機,以答天望。聖朝既自約厲,左右近臣亦宜從化。人自

    抑損,以塞咎戒,則天道虧滿,鬼神福謙矣。臣以愚贛,感激忘身,敢觸忌諱,

    手書具對。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禍。願寢臣表,無使盡忠之

    吏,受怨奸仇。

    章奏,帝覽而嘆息,因起更衣,曹節于後竊視之,悉宣語左右,事遂漏露。

    其為邕所裁黜者,皆側目思報。

    初,邕與司徒劉素不相平,叔父衛尉質又與將作大匠陽球有隙。球即中常

    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飛章言邕、質數以私事請托于,不听,邕含隱切,

    志欲相中。于是詔下尚書,召邕詰狀。邕上書自陳曰︰

    臣被召,問以大鴻臚劉前為濟陰太守,臣屬吏張宛長休百日,為司隸,

    又托河內郡吏李奇為州書佐,及營護故河南尹羊陟、侍御史胡母班,不為用致

    怨之狀。臣征營怖悸,肝膽涂地,不知死命所在。竊自尋案,實屬宛、奇,不及

    陟、班。凡休假小吏,非結恨之本。與陟姻家,豈敢申助私黨?如臣父子欲相傷

    陷,當明言台閣,具陳恨狀所緣。內無寸事,而謗書外發,宜以臣對與參驗。

    臣得以學問特蒙褒異,執事秘館,操管御前,姓名貌狀,微簡聖心。今年七月,

    召詣金商門,問以災異,齎詔申旨,誘臣使言。臣實愚贛,唯識忠盡,出命忘軀,

    不顧後害,遂譏刺公卿,內及寵臣。實欲以上對聖問,救消災異,規為陛下建康

    寧之計。陛下不念忠臣直言,宜加掩蔽,誹謗卒至,便用疑怪。盡心之吏,豈得

    容哉?詔書每下,百官各上封事,欲以改政思譴,除凶致吉,而言者不蒙延納之

    福,旋被陷破之禍。今皆杜口結舌,以臣為戒,誰敢為陛下盡忠孝乎?臣季父質,

    連見拔擢,位在上列。臣被蒙恩渥,數見訪逮。言事者因此欲陷臣父子,破臣門

    戶,非復發糾奸伏,補益國家者也。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

    有余榮,恐陛下于此不復聞至言矣。臣之愚冗,職當咎患,但前者所對,質不及

    聞,而衰老白首,橫見引逮,隨臣摧設,並入坑桑 顯┌賢礎3家蝗肜斡br />
    當為楚毒所迫,趣以飲章,辭情何緣復聞?死期垂至,冒昧自陳。願身當辜戮,

    丐質不並坐,則身死之日,更生之年也。惟陛下加餐,為萬姓自愛。

    于是下邕、質于洛陽獄,劾以仇怨奉公,議害大臣,大不敬,棄市。事奏,

    中常侍呂強愍邕無罪,請之,帝亦更思其章,有詔減死一等,與家屬髡鉗徙朔方,

    不得以赦令除。陽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義,皆莫為用。球又賂其部主使加毒

    害,所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居五原安陽縣。

    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後漢記》,會遭事流離,不及得成,因

    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分別首目,連置章左。帝嘉其才高,會明年大赦,乃

    宥邕還本郡。邕自徙及歸,凡九月焉。將就還路,五原太守王智餞之。酒酣,智

    起舞屬邕,邕不為報。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貴驕,慚于賓客,詬邕曰︰

    “徒敢輕我!”邕拂衣而去。智餃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謗訕朝廷。內寵惡之。

    邕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二年,在吳。

    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

    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僬尾琴”焉。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

    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彈琴于屏,邕至門試潛听之,曰︰“!以樂召我

    而有殺心,可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為

    邦鄉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

    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

    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

    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闢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

    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

    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

    之間,周歷三台。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

    董卓賓客部典議欲尊卓比太公,稱尚父。卓謀之于邕,邕曰︰“太公輔周,

    受命剪商,故特為其號。今明公威德,誠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為未可宜

    須並東平定,車駕還反舊京,然後議之。”卓從其言。

    二年六月,地震,卓以問邕。邕對曰︰“地動者,陰盛侵陽,臣下逾制之所

    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車駕,乘金華青蓋,爪畫兩,遠近以為非宜。”卓于

    是改乘皂蓋車。

    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

    自漵茫 吆奩溲隕俅櫻 醬擁芄仍唬骸岸  願斬旆牽 漳鴨靡玻 嵊br />
    奔兗州,若道遠難達,且遁逃山東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狀異恆人,每行

    觀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難乎?”邕乃止。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于色。允勃然叱之曰︰

    “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

    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

    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馬日馳往謂允曰︰“伯喈曠

    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

    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後世。方今國祚

    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日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制作,國之典也。滅紀

    廢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紳諸儒莫

    不流涕。北海鄭玄聞而嘆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

    頌焉。

    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後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

    因李嘀 遙 蚊歡嗖淮妗K  場  ゝ場  蕖  欏Ⅲ稹 酢 br />
    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藝》、祝文、

    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于世。

    論曰︰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極之運,有生所共深悲也。當伯喈抱鉗

    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見照燭,臨風塵而不得經過,其意豈及語平日幸全人哉!

    及解刑衣,竄歐越,潛舟江壑,不知其遠,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願北首舊丘,

    歸骸先壟,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闢書先下,分明枉結,信宿三遷。匡導既

    申,狂c屢革,資《同人》之先號,得北叟之後福。屢其慶者,夫豈無懷?君子

    斷刑,尚或為之不舉,況國憲倉卒,慮不先圖,矜情變容,而罰同邪黨?執政乃

    追怨子長謗書流後,放此為戮,未或聞之典刑。

    贊曰︰季長戚氏,才通情侈。苑囿典文,流悅音伎。邕實慕靜,心精辭綺。

    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梁懷董,名澆身毀。

    譯文︰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縣人。

    蔡邕的六世祖蔡勛,喜歡黃老學說,在平帝時擔任墉縣令。

    王莽初年,蔡勛被任命為厭戎速率。

    蔡勛對著印綬仰天嘆息,說︰“我仕宦的是漢朝廷,死也要回歸漢正道。

    從前曾子不接受季孫的賞賜,何況事奉別的人呢?”于是帶領全家逖進深山,與鮑宣、卓茂等人一起不在新朝擔任官職。

    蔡邕的父親蔡稜,品行也非常清白,被謐焉貞定坌。

    蔡邕天性非常孝順,母親曾經被疾病纏身達三年,只要不是因為寒冷炎熱的氣候變化,他都不曾脫換衣服,連續七十天沒有上床睡覺。

    母親去世後,他在墳墓旁邊搭個屋子住著,一舉一動按照禮法去做。

    有只野兔很馴服地呆在他的屋子旁邊,而且屋旁長出連理樹,遠近的人都感到奇異,許多人前來觀看。

    蔡邕與叔父及堂弟生活在一起,三代沒有將財物分開,同鄉的人都稱贊蔡邕仁義。

    蔡邕從小博學,以師禮事奉太傅胡廣。

    他喜歡詩文、數術、天文,精于音樂演奏。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恆等五列侯專擅妄為,听說蔡邕擅長彈琴,就稟告天子,下令給陳留太守,要他催促蔡邕去京師。

    蔡邕迫不得已,走到偃師,聲稱有病就回來了。

    他在家閑居,玩賞古籍,不與當時的人結交。

    他自感于東方朔的《客難》和楊雄、班固、崔駟等人藉反問抒發志意的做法,于是品評各家學說,肯定他們的正確說法而矯正他們的錯誤說法,寫了《釋誨》來告誡勉勵自己︰有位致力于世事的公子向白發老翁教導說︰“似乎听說過聖人最重要的珍寶是官位.所以要用仁德守住官位,用財物聚集民眾。

    既然這樣,那麼有官位尊貴,有財物富有,施行仁義,合乎道德,這是有識之士的職責。

    所以伊摯背著鼎俎推薦自己,孔子說出要是能夠富貴,即使做拿鞭子趕車的人也願意的話,也所以有寧戚唱淒清悲涼的歌、百里奚養牛的事情。

    像這類事,是聖明的人的共同志趣,是古人藉以表明志向。

    您生在清明和平的時代,承受了純正平和的靈氣,深入思考典籍,懷藏通曉《六經》,安于貧窮,樂于微賤,在世上役什麼謀求,精力集中可入深淵之下,志向高速可達空冥之上,包容一切,分合無形。

    這些已經很久了反而不能出類拔萃,傳揚美名和文章,位在朝廷,理順常道,掃除天下的邪惡,清除宇宙中的塵土,將光輝和太陽相連,使火焰和祥雲相接。

    時光流逝,人近晚年,但默默無聞。

    我感到疑惑,所以有上面這番話。

    現在皇上寬厚賢明,輔佐皇上的大臣賢良有識,杰出的英俊之士,都受到重用而沒有落于民間,德行宏大的當上宰相並且分封土地,才華富裕的享受功名利祿並且受到賞賜。

    為什麼不通過迂回的途徑達到目的,采取周旋討好的方式求得安身,集中當世的好處,建立不可動搖的功績,使宗族榮耀于當代,留下不可磨滅的美好業績?難道沒有考慮這些嗎?為什麼堅守貧賤而不做通向榮祿的事呢?”老翁高傲地笑著說︰“像公子這樣,是只見到昏暗模糊的好處,但忘記了顯明清楚的危害;一心想必定能建立功業,但看不到跌倒的失敗者而已。”公子整飭衣袂,起身說︰“為什麼這麼說呢?”老翁說︰“坐,我將解釋給你听。

    自從最原始的太極混沌開始,而後有君臣,有伏羲氏時代的太平,有唐堯虞舜的最好時期。

    三代的興盛,也有光輝昭著,五霸扶助微弱的天子,為安撫周室而勤勞。

    從這以後,朝廷的統治松弛了,人世的綱紀破壞了,王道敗壞,陰陽崩潰,君主和臣下及上下尊卑秩序土崩瓦解。

    于是富有智慧的入運用欺詐,擅長辯論的人施展游說,軍人矜夸謀略,戰士講習銳氣。

    他們像雷電震撼疾風狂吹,又像大霧散去濃雲覆蓋,他們權變欺詐,奸猾怪誕,以便合乎時宜。

    有的人謀劃了一條計策就得到萬金,有的人談論了一個早晨就賜給玉。

    主張連橫的人堆積了六國相印,主張合縱的人綬帶光彩紛繁。

    富貴威容顯赫,積聚的財富無窮無盡,依靠其巧詐,而忘記自身的危險。

    花朵離開花蒂就凋謝,枝條離開樹干就枯萎,女子長得妖媚就會淫蕩,士人背離道德就會犯罪。

    過分完滿要遭到別人詆毀,極其邪惡要受到神的憎惡,利欲的端緒剛剛萌發,禍害的征兆也開始出現。

    鄙陋小人將貴得祿並駕而行,上天也要加禍其身。

    本打算增大房屋,卻把屋頂覆蓋。

    所以天地閉塞不通,聖人賢哲深藏不露,石門晨夜守門,長沮和桀溺二人並耕,顏b懷抱璞玉,蘧瑗保全自己,齊國人送來女樂,孔子拔腿而走,宦官雍渠陪乘,孔子不屑一顧而去。

    遭難道是對人君傲慢而背叛國家嗎?這是因為道不可以傾覆的緣故。

    “而且我听說過,冬至那一天黃鐘就會發聲,東北融風吹遇魚就躍上冰層,蕤賓發聲陰氣開始萌生,蘆葦茂盛白露就會凝結為霜。

    寒暑相互推移,陰陽交替興起,運敷到了極點就會變化,太平和戰亂相互接續。

    現在大漢繼承唐堯的偉犬業績,蕩滌了天下殘存的禍害,增益上天隱含的崇高,分得大地綿延的根基。

    大道顯明,帝道昭彰,各種品類整整齊齊,口含美味,吮吸汁液。

    檢視天下芸芸眾生,助成和樂太平,臣僚對待自己的職守認真恭敬,聖明的天子在朝堂上垂拱而治。

    君臣上下和睦,以太平之道持守,有才能的人濟濟一堂,身穿禮服,系著淺赤色的綬帶,鴻雁站滿台階,白鷺光盈堂下。

    就好似鐘山上的玉,泅水邊的石,積聚圭壁不會滿盈,采集能制作磬的石頭不會焉之窮盡。

    從前,洪水被疏導,四方邊遠地區得以安集,軍事功績確定以後兵器就被收藏,殮狁被驅逐而後吉甫則歡宴,城濮獲勝以後晉國軍隊奏著樂曲歸來。

    所以當國家發生戰事的時候,人們穿戴簑農竹笠,一並登車,身穿鏜甲,手舉鋒刃,不停地忙于打仗;當國家太平無事的時候,人們就放松腰帶和佩飾,行走時玉飾相擊發聲,儀態從容,不慌不忙。

    “那些歷代有功勛的舊臣、門客、近侍一班人等,上天增多他們的福分,主上增加他們的俸祿。

    心懷悠閑,而爵位自然跟隨;手理胡須,其它官職委任顯貴。

    當他們求取進用的時候,順勢傾斜,圓轉轉動,都不足以比喻其靈巧;從容地放閃腳步,不足以比擬其輕易。

    個個都有超群出眾的才能,人人有淵博豐富的智慧。

    小孩子用不著向年高有德的人請教疑難,愚昧無知的人不用向年長有學問的人訪求謀略。

    對持守高位心中恬淡,于保守成業無所留意。

    華美鮮明啊,無一不是繁榮顯耀。

    賢明睿智的人對此淡泊,不丟棄自己所安于的生活。

    縱情荒淫的人志意擂亂,這迷亂情性。

    貪婪者為錢財而死,夸耀華貴的為權勢而死。

    目睹此種事情,令人身心煩躁。

    這些人不明白謙退和滿盈的征驗,分不清堿損和增益的天數。

    在漫長的道路上馳騁劣馬,為仰慕駿馬而加緊驅趕,在外戚門前卑下俯伏,求助于皇帝身邊親近權貴的贊譽。

    榮寵顯達尚未加身,就跟著顛翻墜落了。

    一般的受到株連而獲罪,嚴重的全家遭到誅戮。

    前面的車子翻掉了,沿襲前轍的反而放開奔馳,竟然不對災禍引焉警戒,從而知道畏懼。

    我只感到哀傷啊,災禍達到這樣的地步!上天高速,大地廣厚,不能不謹慎小心。

    怨恨難道在于明智,災禍生于沒有考慮。

    所以要戰戰兢兢,一定要小心自己的過錯。

    “再說,受到任用就行道,這是聖人的訓示;不受任用就隱退,這是最高的和順。

    黃河眾多支流泛濫,不是一個土塊所能擋住;身穿鏜甲的百萬軍隊,不是一個勇士所能抵抗。

    現在您拿廓清宇宙塵埃來責備一個平民百姓,難道因為水災和大旱而使堯、湯受到牽連嗎?害怕煙火微細而熄滅,怎能振揚熾盛的光芒呢!而且,天樞星不斜就將要地震,太陽焉雲遮蔽井中就照不出身影,月底月亮在西方運行疾速君主就感覺心寬,朔日月亮在東方運行遲緩侯王就行為敬肅。

    所以有才德的人推求細微而達于顯著,考求端倪而察知條理,腳踏嚴霜就知堅冰到來,踩著露水就知暑天來臨。

    合乎時宜就去做,不合乎時宜就不做,消長和進退,一概根據天時。

    物盡其用,際遇通達,能夠做就參加,不能做就不動,樂天知命,保持精神,隨意而焉。

    許許多多的車子正在危險的道路上奔馳,怎能與它們並駕而行?想到危險禍害,為了自我安樂,所以身在微賤地位而不感到恥辱。

    正打算在六藝典籍的大道上馳騁,在仁義的深淵大澤中休息,在周公、孔子的庭院中逗留,尊重儒家、墨家而拱手把他們作為朋友。

    舒展開去足以光照四方極遠地區,而收聚起來誰也不知其擁有什麼。

    至于遭逢千年難遇的機運,應驗丁神異的符瑞,開啟天門,登上天上的道路,簇擁著華蓋而侍奉皇帝,向具有聖明道德的天子獻上妙策,向人間彰明太平之世。

    計謀相合而被采納,這是自己的抱負;功績沒有建立,這是自己的過錯。

    龜和鳳被埋沒在山中,是因為霧和露未除,在雜草中間跳躍而行,人們能看到其痴愚。

    不了解我的人,也會認為我不通事理。

    鑽研學業,思考真理,放棄這個又去做什麼呢?靜下心來等候命運來臨,既不厭倦,也不改變。

    ‘百年以後,回到自己原先的住所。

    ’僥幸得到贊譽,那是上天受到迷惑,茫昧無知罷了,不是自己的過錯。

    從前伯翳綜合烏說話的各種聲音,葛盧分辨牛叫的聲音,董父被賜豢龍氏,奚仲建立德業制造車輛,任氏創興技藝方面的事務,造父登上駕馭驛的座位,非子善于養馬而受封土地,狼暉因為殺了被擒的犯人而任命馬車右。

    制弓的工匠將精力全部放在動物的筋和角,攸非身赴急流顯示其勇敢,吾丘壽王創格五棋戲,東方朔善于談笑戲嘻得到寵幸,上官桀致力于手執車蓋,桑弘羊工于心計而據相位。

    我不能混跡于這些人,所以懷抱玉璞而悠閑自得。”這時候公子抬起頭來,走下台階,慚愧.地避開了。

    老翁于是舒展眉心,滿面含笑,彈著琴唱道︰“清洗我的心啊洗濯整個天宇,滌去污濁啊保留純正的性靈。

    元氣津液暢達啊神態安閑,感情志趣淡泊啊心靈高潔,嗜好欲望全部止息啊無從產生。

    超越宇宙啊拋棄流俗,欣然自得啊獨自遠征。”建寧三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召為屬官,橋玄對他非常敬重。

    蔡邕被調出補任河平長。

    後被征召,授拜郎中,在東觀校理書籍。

    又調任議郎。

    蔡邕認為經典距聖人時間久遠,文字許多地方有錯誤,而平庸的儒者穿鑿附會,迷惑和貽誤後代的學者,于是在熹平四年,同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碑、議郎張馴和韓說、太史令單揚等人,上書要求正定《六經》文字。

    靈帝同意了他們的要求,蔡邕于是親自用丹筆寫在石碑上,令石工刻碑,將石碑立在太學門外。

    自此後代的儒者和學子,都以石碑為準。

    石碑剛立的時候,前來觀看和描摹的人的車子,每天都有一千多輛,填滿了街道小巷。

    當初。

    朝廷大臣的意見認為州郡官員相互結黨,民間習俗勾結謀私,于是規定有婚姻關系的人家和幽州、冀州兩州的士人不得交互監管。

    至此又出現了三互法,禁忌變得越加細密,選用官員非常困難。

    幽州、冀州這兩個州,官員長期空缺而得不到補足。

    蔡邕上書說︰“臣看到幽州和冀州舊地,是出產鏜甲和馬匹的地方,而近年來由于戰爭和饑荒,逐漸被消耗一空。

    現在百姓被懸在空中,萬里之內冷落寂寞,官職空缺已經很久了,官吏百姓引頸矚目,然而三公府選用舉薦官吏,過了幾個月還定不下來。

    臣經常對遺件事感到奇怪,而他們的意見是‘回避三互’。

    十一個州都右禁令,而只在兩個州實行罷了。

    而且,這兩個州的士人,有時還限制年月,猶豫拖延,失去機會。

    臣愚意認為三互的禁令,是禁令當中不重要的一種,現在需申明其威力,表明其法律性質,在位的人難道不知道戒慎害怕,反而要空設三互法,給自己制造阻礙嗎?從前韓安國來自刑徒當中,朱買臣出身微賤,他們一並因為才能適合,回到自己的郡國當太守。

    另外,張敞是逃跑的人,被提拔到最困難的州當刺史。

    難道考慮遵循三互法,繼承不重要的制度嗎?三公明明知道這兩個州的重要,遇到合適的就要趕緊定下來,應當越過法禁選用有能力的人,來挽救當世的弊病,但他們不顧臣下應該直言諫諍的原則,為了避開很不重要的條令,選用官吏拖延時間,因而失去合適的人選。

    臣希望陛下效法先帝,廢除原先的禁令,各州刺史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替換,而不要拘泥于時間和三互,以免失去允中的道理。”奏章呈上後皇帝看都沒看。

    起初,皇帝很好學,自己寫了《皇羲篇》,有五十段,接著召用儒生當中能夠寫文章辭賦的人。

    原先主要召用經學人才,後來凡能夠書寫一尺竹簡以及工于書寫鳥蟲書和篆書的人,都加以引見召用,結果達到幾十人。

    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引見很多沒有品行和趨炎附勢的人,一並在鴻都門下等待詔侖,他們喜歡講述各地風俗和里巷中的小事情,皇帝很喜歡他們,給他們上等的官位。

    另外,市肆中的商賈和一般百姓中當遇宣陵孝子的人又有幾十個,全都授為郎中、太子舍人。

    當時不斷出現疾雷大風,折斷並拔起樹木,發生地震、天降冰雹、蝗蟲等災害。

    另外,鮮卑入侵邊境,兵役和賦稅影響百姓。

    六年七月,皇帝下制書將過錯歸于自己,告示大臣們各自陳述應當施行的施政要領。

    蔡邕呈上密封的奏章,奏章說︰臣恭讀聖旨,即使是周成王遭到大風,向大臣們詢問原因,周宣王踫到大旱,勤勉敬畏,也不能超過陛下。

    臣听說上天降下災異,隨著征兆而到。

    雷霆多次出現,大概是刑獄和殺戮過多所遣成。

    風,是上天的號令,用以告知百姓。

    明白地事奉天帝,就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的福運;恭敬地向宗廟致祭,鬼神就會彰明。

    國家的大事,首先在于祭祀,這是天子應當親自敬奉的事情。

    臣身在宰相府中,得以擔任負責祭祀的官員,在柬、南、西、北、中五郊祭迎四季,然而皇上很少外出,四季祭祀這種十分莊重的事情,經常交給有關官員去做,雖然皇上有時將過失歸結到自己身上,但祭祀仍然荒廢。

    所以上天不高興,顯示這許多災異。

    《鴻範傳》說︰“政治悖亂,沒有道德,大風就毀壞房屋摧折樹木。”《坤》是地之道,《周易》說《坤》安靜而純正。

    陰氣旺盛,應當安靜的反而運動,按常理這是在下位者反叛。

    政權不掌握在君主手中,就會出現冰雹毀傷東西;施政出現嚴厲殘暴,虎狼就會吃人;朝廷貪圖利益,傷害百姓,蝗蟲就會損壞莊稼。

    前時六月二十八日,太白星與月亮互相迫近,打仗時很厭惡這種現象。

    鮮卑入侵邊境,由來已久,現在派出軍隊,沒看出有什麼好處。

    上不符合天象,下不順應人情。

    實在應當廣泛采納大家的意見,采用妥當的措施。

    臣不勝憤慨,謹將應當實施的七件事情條列如下︰第一件事︰根據明堂月令,天子要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夏季最後一個月的月末,在五郊迎祭五帝,目的足引來天地問的靈異之氣,祈禱上天的保佑和年成豐收。

    祖廟的祭祀,是為了追念對祖先的孝敬。

    在太學奉養老人,是為了教導百姓禮敬和教化。

    這都是帝王的大業,祖先們都加以敬奉的。

    然而有關官員多次因為遠宗遠親的喪事,後宮的分娩,以及官吏士卒病死,經常生出忌諱和變故。

    臣私下見南郊祭天和齋戒,倒不曾廢弛,但其它的祭祀,總是出現不同的意見。

    難道由于南郊祭天低微而其它祭祀重要嗎?孝元皇帝策書說︰“禮當中最需敬重的,沒有超過祭祀的,所以要親自盡心事奉,來表達恭敬。”另外,元和舊例,重新強調以前的制度。

    皇帝先後下詔書,心中誠懇痛切。

    但近來一段時間,重新任命大史。

    忘掉了禮敬的重要,听信禁忌方面的書籍,拘泥相信很小的變故,就虧缺重要典制。

    根據《禮》,妻妾分娩,在齋戒期間國君不進宴寢旁側的屋子,並沒有廢除祭祀的辭句。

    所謂宮中有人去世三個月不舉行祭祀,是指士和一般百姓幾面牆的屋子,大家都住在里面,難道是說空曠的皇宮、眾多的臣妾嗎?從現在開始,齋戒的儀制最好同過去一樣,以對應大風、雷霆等妖變災異。

    第二件事︰臣听說國家將要興旺,就會不斷听到極為高明的直言,于內知道自己的施政,于外看到民情。

    所以先代的皇帝即使有聖明的資質,也仍然到處訪求得失。

    而且藉著災異,舉用隱居的人才,重視賢良、方正、敦樸、有道的選拔,朝堂上不斷有人盡力直言勸諫。

    陛下執掌朝政以來,連年出現災異,但沒有听到特別舉薦和廣泛選拔人才的聖旨。

    誠然應當思考反省修明過去的事情,使忠誠的大臣能夠展現他們的激進和率直,以實際行動來排除《易傅》“政治悖亂道德敗壞”的話。

    第三件事︰得到有才能的人的途徑,並非只有一條,有的人因為品德顯著,有的人因為言論揚名。

    近來,朝堂上的士人,竟然沒有由于忠誠信實受到賞賜,反而經常受到毀謗遭致殺戮,結果造成大臣們閉口不言,沒有人考慮說正直的話。

    郎中張文,不久前獨自說出狂漱的言論,皇上聖明,听取了他的意見,因此而責備了三公。

    做臣子的豁然開朗,百姓們放懷喜悅。

    臣愚意認為應該提拔張文擔任重要的官職,用以勉勵忠誠正直的人,在全國傳揚名聲,廣開施政的途徑。

    第四件事︰司隸校尉、各州刺史,是負責監督視察奸邪不正、分辨黑白的官員。

    臣私下見幽州刺史楊惠、益州刺史龐芝、涼州刺史劉虔,心中都奉行公事、痛恨奸邪,楊惠等人所糾舉的,其效果尤其顯著。

    其它官員都違法曲斷,不能稱職。

    有的人心中負疚或犯有過錯,與屬下有同樣的毛病,綱紀松弛,沒有人去舉報督察,三公府和尚書台閣也默不作聲。

    五年,皇上下制書,商議派出八位使者,又命令三公根據民間流傳的歌證上奏下情。

    這時候,一心為公的人志願欣然得到滿足,奸邪不正的人因憂懼而改變了神色。

    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這個意見被擱置作罷。

    從前劉向上奏說︰“心中猶豫,拿不定主意,會給種種奸邪打開門戶;對事情的考慮持續不能決斷,會招來讒佞奸邪的言論。”現在剛剛听到清明的政令,馬上就改變,足以使全國的人隨意揣測朝政。

    最好趕緊定下來八位使者,舉發違法的官員,重新選拔忠誠清廉的人,辨別彰明賞罰。

    三公于每年年終,分別政績的好壞,讓官吏知道奉行公事的福運和謀取私利的災禍,那麼,各種災禍的根源差不多就可以堵塞住了。

    第五件事︰臣听說古代選用士人,必定要諸侯每年舉薦人才。

    孝武帝時期,各郡舉薦孝廉,另外又選拔賢良、文學,這樣,有名的大臣成批出現,文德和武功一並強盛。

    漠得到人才,不過幾種途徑能了。

    書法、繪畫和文章詩賦,屬于不重要的才能,對于匡正國家、治理政治,則沒什麼作用。

    陛下剛剛即位,先涉獵經學,處理政事以外的空閑時間,瀏覽辭章,或者暫且留意當世的局戲和弈棋,但這些不是推行教化選拔人才的根本性的東西。

    然而儒生們為爭奪好處,寫這種東西的人喧鬧不休。

    其中上等的還多少引用經書義理和諷諫規勸的話;其中下等的運用對偶和俗語,有點類似于以樂舞為業的藝人;有的竊取現成的文章,冒名頂替。

    臣每次在盛化門接到詔書,分別名次,照名次錄用,那些沒有排上名次的人,也都隨著有名次的人受到拜官提拔。

    已經給予的恩典,難以再收回改變,讓他們保持俸祿,于德義來說已經夠寬宏丁,不能再讓他們治理百姓和在州郡任職。

    從前,孝宣帝在石渠閣會聚眾多的儒者,章帝在白虎觀召集有學問的人,疏通經書,解釋經義,這件事很盛大。

    文帝、武帝的辦法,最好應予遵循。

    至于那些不重要的能力和善行,雖然有可觀的地方,但孔子認為“行于遠方就會出現阻隔”,所以君子應當有志于大的方面。

    第六件事︰掛黑色綬帶的六百石以上的官員,其職責是治理百姓,都應當把帶給百姓恩惠好處作為政績,每天每月焉之辛勞。

    嘉獎和責罰的條令,最好明白加以規定。

    然而現在在位的官員沒有可再裁減的,等到他們回到家中,大都召回來拜授議郎、郎中。

    如果才能杰出,不應該讓他們擔任閑散的官職;如果犯有罪遇,自然應當以重刑治罪。

    難道有過服罪之人害怕受到拷問,反而要求調任,而且互相仿效,致使褒貶役有章法了嗎?先帝過去的典制,從未有過這樣的情況。

    可將這種情況全部斷除,以查驗真假。

    第七件事︰臣見到以前所有的宣陵孝子都被任命為太子舍人。

    臣听說孝文皇帝規定服喪三十六天,即使是繼承帝位的天子,父子之間最親的關系,公卿和眾位大臣,蒙受皇上重恩,都克制感情,服從規定,不敢逾越。

    現在虛假小人,原本不是親生骨肉,既沒有受到皇上的恩寵,又沒有做官享受俸祿的實惠,悲癇想念,從哪兒生發的感情?竟有許多人聚到陵墓旁,假藉孝的名義,行為上沒有表現心中的傷痛,道義上沒有什麼依憑,致使那些奸邪不法的人,通統容納在里面。

    桓思皇後的靈柩裝到車上舉行祖祭之禮的時候,東郡有個和別人妻子私通的人逃亡在守孝的人中,那個縣派人追捕他,這使他受到懲罰。

    真假雜糅不純,難以都說出來。

    另外,先到的得以授官,後面的人被忘掉了;有的常年累月守在陵墓旁,因為暫時回家而被遣漏;有的叫他人代替自己,也受到榮寵。

    由此引起爭訟怨恨,吵嚷于道路。

    太子的屬下官員,應該尋找選拔有良好品德的人,難道僅選用墳墓旁的凶惡不善之人?這件事帶來的不吉利,沒有比這更嚴重了。

    最好將他們遣返鄉里,用以昭示他們的欺詐不真。

    奏章呈上後,皇上于是親自到北郊迎祭時氣,又舉行闢雍的禮儀。

    而且下詔書將擔任太子舍人的宣陵孝子全都改任為縣丞縣尉。

    光和元年,就設置鴻都門學館,其中畫了孔子和七f‘二弟子的像。

    學館的學生都是皇帝下令要州郡和三公舉薦或召用的,有的學生出去擔任刺史、太守,有的入朝位列尚書、侍中,甚而有被封為列侯賞賜爵位的,品德高尚有學問的人都覺得與這些人為伍是一種恥辱。

    當時災異多次出現,人們互相驚懼侵擾。

    這一年的七月,天子下詔書要蔡邕與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彈、議郎張華、太史令單揚到金商門,而後延請到崇德殿,要中常侍曹節、王甫來向他們詢問災異和消除變故所應該做的事情。

    蔡邕盡心回答,其事記載在《五行志》和《天文志》。

    天子又專門下詔書詢問蔡邕︰“近來災異交替出現,不知道過失是什麼,朕心中焦慮,內懷恐懼。

    每次向公卿士人詢問,希望听到忠直的言論,但公卿大臣們都緘口不言,沒有人願意盡心竭力。

    因為蔡邕的經學精深玄奧,所以特意秘密詢問,應當陳述朝廷的得失,指出施政的主要問題,不要遲疑,自己心生疑慮和忌諱,按照經學詳細回答,用黑綢口袋封好呈上。”蔡邕回答說︰“臣心里考慮陛下道德誠信聖明,對災異深為痛心,夸獎臣膚淺的學問,特意垂恩向臣詢問,這不是臣這樣的微不足道的人所能夠相稱的。

    這誠然是臣傾吐真心獻出生命的時候,怎麼能夠顧慮逃避災害,使陛下听不到最誠摯的告誡呢?臣考慮各種災異,都是亡國的怪現象。

    上天對于大漢,一直十分懇切,所以多次出現怪異災變,用來作為譴責,想使天子受感動而覺悟,改變危險的狀況,得到平安。

    現在災變的出現,不在其它地方,遠的就在城門圍牆,近的就在官府,造作為鏡鑒和告誡,可以說十分懇切。

    虹霓落地,雌變雄,都是婦人干預朝政所造成的。

    以前乳母趟嬈,比天下所有的人都顯貴尊嚴,活著的時候,她家的資產收藏可以同朝廷的府庫相比擬,死後她的墳墓規模超過皇帝的陵墓,她有兩個兒子被封侯,她的兄弟擔任郡守;接著有永樂門史霍玉,憑借靠山,又做奸惡不正的事情。

    現在路人議論紛紛,又說有個叫程大人的人,詳審這傳聞,程大人將給國家造成災禍。

    應該高度提防,公開制定禁令,深入思考趟嬈、霍玉的事情,將其作為最重要的警戒。

    現在聖上心中懇切至誠,想辨明邪惡和忠正。

    但臣听說太尉張顥,是霍玉所舉薦;光祿勛姓璋,是有名的貪污之人;另外,長水校尉趟垓、屯騎校尉蓋升,都受到寵幸,富貴優厚豐足。

    應當想到小人在位的災害,私下想到退身讓賢帶來的福運。

    臣見到廷尉郭禧,淳樸敦厚,年高有德;光祿大夫橋玄,聰明通達,端正直率;原太尉劉寵,忠誠老實,恪守正道。

    他們都適合擔任主要謀劃人,多多向他們咨詢意見。

    宰相和大臣,是天子的四肢,委以職責,要求他們完成,好壞已經區務開來,不應當听取小小佐吏的意見,給大臣們羅織罪名。

    另外,尚方的百工技藝,鴻都的詩賦文章,可暫且停止,以表示想到了憂懼。

    《詩》說︰‘害怕上天的憤怒,不敢嬉戲安逸。

    ,上天的告誡誠然不可戲弄。

    宰相府的屬官和孝廉,是士人選拔中地位較高的官職。

    近來因為召用士人不慎,皇上嚴厲責備三公,但現在那些人卻憑借低劣的文字越級得到選拔舉用,開了私相囑托的門路,違反賢明天子的典制,大家心中都不平,但沒人敢說。

    臣希望陛下狠心禁絕這種現象,想著紛繁的政務,以應合上天的期望。

    聖明天子既然親自檢束整飭,身邊的親近大臣也應當跟著改變。

    人人都自我貶抑,用來抵償上天所降的災咎和警告,那麼,天道就會減損滿盈,鬼神也會給謙退的人降福了。

    臣以愚笨慧直的資質,感激而忘掉自我,大膽觸及朝廷忌諱,親手書寫,詳細回答。

    君臣任何一方不能保密,對皇上而言有泄漏言語的警戒,對臣下而言就有殺身之禍。

    希望將臣的奏章擱置起來,不要讓竭盡忠誠的人受到奸邪仇人的怨恨。”奏章送上去以後,皇帝看了嘆息,接著起身換衣服,曹節在後面偷偷觀看,將內容公開告訴皇帝身邊的人,事情就這樣被泄露。

    那些被蔡邕罷黜的人,都斜目而視,想著報復。

    起初,蔡邕同司徒劉合一向不和,蔡邕的叔父衛尉蔡質又同將作大匠陽球有矛盾。

    陽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就派人寫匿名信告蔡邕、蔡質多次以私事向劉合請托,劉合沒理,蔡邕心含怨恨,立志要中傷劉合。

    天子下詔書給尚書,召蔡邕詢問詳情。

    蔡邕上書自己陳述道︰“臣受到召問,了解大鴻臚劉合從前擔任濟陰太守時.臣向他請托佐吏張宛長期休假超過一百天的事情,劉合當司隸校尉時,臣又向他請托河內郡府佐吏擔任州書佐,以及袒護原河南尹羊陟、侍御史胡母班,劉合不肯采納以致臣怨恨劉合的情況。

    臣惶恐驚懼,肝腦涂地,不知道性命死于什麼地方。

    自己私下尋思這宗案情,實是向劉合囑托了張宛、李奇,而沒有囑托羊陟和胡母班。

    但凡為小吏休假,並不是結下仇恨的根本原因。

    臣與羊陟家有婚姻關系,怎麼膽敢一再幫助私黨?如果臣父子想中傷陷害劉合,就會明明白白地告訴尚書台,詳細陳述怨恨是由于什麼引起。

    臣自身沒有任何事情,然而外面出現誹謗書,最好讓臣與劉合當面對證。

    臣因為學問受到特別的嘉獎,在秘閣供戰,在皇上面前執筆作文,聖上的心中依稀記得臣的姓名容貌。

    今年七月,皇上召臣到金商門,向臣詢問災異之事,使臣拿著詔書重申皇上旨意,引導臣發表意見。

    臣實在愚笨蔥直,只知道竭盡忠誠,舍生忘死,不顧言後的災禍,所以譏諷公卿,其中涉及到受寵的大臣。

    實是為了想回答聖上的問題,消除災異,想著替陛下規劃安康的計策。

    陛下不顧念忠臣直言,應當加以保密庇護,致使誹謗突然出現,就感到懷疑奇怪。

    竭盡忠心的官吏,怎麼能夠受到包容呢?認書每次下達,百官各自呈上密封的奏章,打算改變政令,思考過錯,消除災禍,招致吉祥,但提意見的人得不到引見接納的好處,很快就遇到家破人亡的災難。

    現在大家都閉口吞聲,將臣當做鑒戒,還有誰敢焉陛下竭盡忠孝呢?臣的叔父蔡質,連續得到提拔,排在上等職位。

    臣蒙受皇上恩澤,多次被問及政事。

    生事者因此想陷害臣父子,使臣家破人亡,不再是能夠揭發隱伏的壞人壞事,對國家有所補益的人。

    臣已四十六歲,只身一人,能夠托以忠臣的名聲,死了也還光榮,恐怕陛下自此不會再听到真話了。

    臣愚蠢無能,職分當承受災禍,但以前在金商門回答皇上詢問,蔡質並不知道,而且他年老體衰,滿頭白發,無故受牽連被抓,跟著臣被殺,一並埋入土坑,實在是冤枉痛心。

    臣一旦進了牢獄,將會為酷刑所迫,很快就被奏章埋沒,言辭和實情又怎麼能夠為皇上所知?死期即將來到,無知妄為,自己講述。

    情願自己被判罪殺戮,求得蔡質不被連坐,這樣,臣死的日子就是得到新生的日子。

    希望陛下多進飲食,為了萬民而珍重自己。”接著就將蔡邕、蔡質關進洛陽監獄,彈劾他們以個人仇怨代替公事,商量陷害大臣,犯了大不敬的罪名,應在閘市執行死刑,陳尸街頭。

    這件事上奏朝廷後,中常侍呂強同情蔡邕的無罪,焉蔡邕請求,皇帝也想到蔡邕的奏章,下詔書將蔡邕堿去死刑,比死刑低一等,蔡邕同全家剃去頭發,流放朔方,不準因為赦令而免除刑罰。

    陽球派刺客一路追殺蔡邕,刺客們都焉蔡邕的正直所感動,役人肯為陽球效勞。

    陽球又賄賂朔方的使者毒死蔡邕,被陽球賄賂的人反而將實情告誠蔡邕,所以蔡邕每次都得以免死。

    蔡邕後來住在五原的安陽縣。

    蔡邕從前在柬觀時,同盧植、韓說等人撰寫補充《後漢記》,正好遭遇事變,在外流離,沒有能夠完成,就上書自己陳述,上奏他所著的十志,分成篇目,一起放在奏章的後面。

    皇帝嘉獎蔡邕的才學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蔡邕,讓他回到本郡。

    蔡邕從流放到回來,一共有九個月。

    蔡邕準備上路回來的時候,五原太守王智用酒食送行。

    酒喝得半醉的時候,王智起身跳舞,斟酒相勸,蔡邕役理。

    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一向顥貴驕傲,在賓客面前感到羞慚,辱罵蔡邕說︰“你一個犯人膽敢輕視我!”蔡邕揮衣憤然而去。

    王智懷恨在心,暗中告發蔡邕在被囚禁流放時心中怨恨,毀謗譏刺朝廷。

    受寵的內官對蔡邕都反感。

    蔡邕考慮最終不免一死,就在各地逃亡,遠竄昊國會稽一帶。

    他去投靠太山人羊氏,在昊國共計十二年。

    昊國有人燒桐樹做飯,蔡邕听到大火燃燒的聲音,知道這是上等的木材,就向主人要來制作成琴,果然音色純美,但琴的尾部還留著燒焦的痕跡,所以當時的人稱它為“焦尾琴”。

    當初,蔡邕在陳留的時候,有個鄰居請蔡邕去喝酒吃飯,等到他去正是大家酒興正濃的時候。

    有位客人在屏風後面彈琴,蔡邕到門口試探著悄悄听其琴聲,說︰“噫!用音樂召我來而樂曲中有殺人之心,這是為什麼?”掉頭就走。

    管事的告訴主人說︰“蔡君剛來了,到門口就走了。”蔡邕一向為鄉人所敬重,主人趕緊自己追他,問他原因,蔡邕將情況告訴大家,大家都感到茫然。

    彈琴的人說︰“我剛彈奏時,看到螳娜正朝著嗚叫的蟬過去,蟬要離開但尚未飛去,螳螂為之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後退。

    我心中感到驚懼,深怕螳螂抓不住蟬,這難道就是殺心而在樂聲中表現出來了嗎?”蔡邕微笑著說道︰“這就完全符合了。”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擔任司空,得知蔡邕的名聲很高,就召用他。

    蔡邕聲稱有病,不去。

    董卓大怒,罵道︰“我的能力可以將一個人的九族殺掉,蔡邕要是還傲慢無禮,就活不長了。”又嚴厲吩咐州郡舉薦蔡邕到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到董卓府中,暫任祭酒,董卓對他十分敬重。

    他被推焉考績優異,補任侍御史,又調任持書御史,升焉尚書。

    三天之內,在尚書、御史、謁者三台轉了一圈。

    後調任巴郡太守,又被留在朝中擔任侍中。

    初平元年,蔡邕被授任左中郎將,他跟隨獻帝遷都長安,被封為高陽鄉侯。

    董卓的賓客部下商量尊崇董卓,將他比作姜太公,稱為尚父。

    董卓同蔡邕計議這件事,蔡邕說︰“姜太公輔佐周朝,稟受天命,消滅商朝,所以為他特別起了稱號。

    現在明公威信德望,誠然高不可及,但同尚父相比,愚意認為還不可以。

    最好等關東平定,天子回到原來的京師,而後討論這件事。”董卓接受了他的意見。

    二年六月,發生地震,董卓向蔡邕詢問。

    蔡邕回答說︰“大地震動,是因為陰氣強盛,侵犯陽氣,臣下逾越禮制所造成的。

    以前春天在南郊祭天的時候,您焉皇上做前導引車駕,您乘坐的車子飾有金色花飾,覆有青色車蓋,車箱兩面都繪有爪形彩畫,遠近的人都認為不合適。”董卓于是改乘覆有黑色篷傘的車子。

    董卓器重蔡邕的才學,對他很優待,每次宴會,董卓總是要蔡邕彈琴協助處理事情,蔡邕也經常注意有所匡正補益。

    但董卓大都剛愎自用,蔡邕恨董卓很少采納自己的意見,對堂弟蔡谷說︰“董公性情剛猛,堅持錯誤,最終難以成功。

    我想柬逃充州,要是路途遙遠,難以到達,就暫且逃到山東等待時機,你看怎麼樣?”蔡谷說︰“您的相貌不同于一般人,每次外出,看您的人都擠得滿滿的。

    就憑這想藏匿自己.不也太困難了嗎?”蔡邕這作罷。

    到董卓被殺,蔡邕在司徒王允那里,竟然不知不覺地說道董卓而嘆氣,臉上的表情也發生了變化。

    王允勃然大怒,斥責蔡邕說︰“董卓是國家的大賊,差點兒顛覆了漢家江山。

    您身為天子的大臣,應當一同憤慨,竟然懷念個人恩遇,而忘掉最大的節操!現在上天誅殺有罪之人,您反而感到悲傷痛心,難道不是和董卓一同作惡嗎?”立刻逮捕蔡邕,將他交給廷尉治罪。

    蔡邕訴說表示謝罪,請求在自己額上刺字,砍去雙腳,能夠將漢史接著寫完。

    士大夫大都同情相救蔡邕,但沒有成功。

    太尉馬日彈騎馬趕來對王允說︰“伯喈具有絕代的出眾才能,知道許多漢世的事情,將要完成後漢史,成為一代大典。

    而且他忠孝一向著名,他並沒有犯什麼罪名,殺掉他恐怕會使眾人失望吧?”王允說︰“從前武帝役殺掉司馬遷,讓他寫了誹謗的書,流傳後代。

    現在國家的命運中道衰落,政權不穩固,不能讓諂佞之臣在年幼的皇帝身邊執筆。

    他對聖德既無益處,還使我們這些人受到他的詆毀非議。”馬日彈退下來後告訴其它人說︰“王公難道活不長了嗎?有道德的人,對國家起著綱紀的作用;著述,對國家起著典法的作用。

    毀滅綱紀,廢除典法,怎麼能長久呢?”蔡邕最後死在獄中。

    王允後悔,想阻止但沒能趕上。

    終年六十一歲。

    士大夫和儒者沒有不流淚的。

    北海人鄭玄听說以後嘆息說︰“漢的事情,誰能夠辨正清楚!”兗州、陳留一帶的人都晝了蔡邕的像而贊頌他。

    蔡邕所編集的漢世史事,未見著錄續成後漢的歷史。

    他僅僅寫了《靈紀》和十篇志;另外,他補寫了四十二篇列傳,但由于李催的禍亂,這些著作大都沒有保存下來。

    他所著的詩、賦、碑文、誅、銘、贊、連珠、箴、吊、議論文、《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孰》、祝文、奏章、書牘,一共有一百零四篇,在世上流傳。

    論曰︰志向氣概的感發,是士人不能忘懷的。

    遭受流放的命運,是活著的人都深深焉之悲痛的。

    當蔡伯喈抱著束頸縛手的刑具,被流放到偏僻的遠方,仰望日月但不見光照自己,面封大風和塵土而不能避過,那時他心里怎會談及平時受到寵幸肢體齊全的人呢?當他脫下罪犯的衣服,流竄到甌越地區,在江河山谷問悄悄駕船航行,不知道道路多速,在深林中快步疾行,尚且擔心林木不夠茂密,即使願意死後頭朝著故鄉北方的土丘,回到先人墓旁埋葬,又怎麼能如願呢?董卓一天之內入主朝政,先下達任用蔡邕的文書,分明屈尊結交蔡邕,兩三天之內將他三次升遷。

    對董卓的匡正引導一旦申明,就多次改變了董卓狂妄僭越的行為,具有《易?同人》所說“先號啕大哭而後笑逐顏開”的道理,像塞北老翁失馬而得到後福。

    當他得到恩遇的時候,心中怎麼能不感激呢?有才德的人判決罪犯,尚且不舉行豐盛的飲宴,何況國家秩序正遭非常事變,不預先設謀應付,就矯揉造作,翻臉變色,將蔡邕視同奸邪黨人而加以判罪?把持朝政的人竟然追究埋怨司馬遷寫了誹謗的害流傳後世,據此而將蔡邕殺害,舊法中從未听說過。

    贊曰︰馬融出身外戚,才學通達,本性奢侈。

    博覽古今典籍,沉湎于音樂歌伎。

    蔡邕本心仰慕清靜,心神專一,辭采華美。

    在金商門直言過失,遭流放南來北往。

    一個藉助梁冀,一個懷念董卓,到頭來都身敗名裂。


如果你對後漢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後漢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