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九十五 志第五 禮儀中

類別︰史部 作者︰(南朝*宋)範曄 書名︰後漢書

    原文︰

    立夏 請雨 拜皇太子 拜王公 桃印 黃郊 立秋 劉 案戶 祠星

    立冬 冬至 臘 大儺 土牛 遣衛士 朝會

    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黃,郊。其禮︰祠特,

    祭灶。

    自立春至立夏盡立秋,郡國上雨澤。若少。郡縣各掃除社稷;其旱也,公卿

    官長以次行雩禮求雨。閉諸陽,衣皂,興土龍,立土人舞憧二佾,七日一變如故

    事。反拘朱索縈社,伐朱鼓。禱賽以少牢如禮。

    拜皇太子之儀︰百官會,位定,謁者引皇太子當御坐殿下,北面;司空當太

    子西北,東面立。讀策書畢,中常侍持皇太子璽綬東向授太子。太子再拜,三稽

    首。謁者贊皇太子臣某,中謁者稱制曰“可”。三公升階上殿,賀壽萬歲。因大

    赦天下。供賜禮畢,罷。

    拜諸侯王公之儀︰百官會,位定,謁者引光祿勛前。謁者引當拜者前,當坐

    伏殿下。光祿勛前,一拜,舉手曰︰“制詔其以某為某。”讀策書畢,謁者稱臣

    某再拜。尚書郎以璽印綬付侍御史。侍御史前,東面立,授璽印綬。王公再拜頓

    首三。贊謁者曰︰“某王臣某新封,某公某初除,謝。”中謁者報謹謝。贊者立

    曰︰“皇帝為公興。”重坐,受策者拜謝,起就位。供賜禮畢。罷。

    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F淅瘢閡災燜髁 綺耍br />
    彌牟樸蠱鐘。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

    夏後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

    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

    飾,以難止惡氣。日夏至,禁舉大火,止炭鼓鑄,消石冶皆絕止。至立秋,如故

    事。是日浚井改水,日冬至。鑽燧改火雲。

    先立秋十八日,郊黃帝。是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黃。至立秋,迎

    氣于黃郊,樂奏黃鐘之宮,歌《帝臨》,冕而執干戚,舞《雲翹》、《育命》,

    所以養時訓也。

    立秋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皂領緣中衣,迎氣于白郊。

    禮畢,皆衣絳,至立冬。

    立秋之日,白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于郊東門,以薦陵廟。其儀︰乘輿御

    戎路,白馬朱,躬執弩射牲,牲以鹿。太宰令、謁者各一人,載以獲車,馳

    駟送陵廟。于是乘輿還宮,遣使者齎束帛以賜武官。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斬

    牲之禮,名曰劉。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名曰乘之。立春,遣使者

    齎束帛以賜文官。劉之禮︰祠先虞,執事告先虞已,烹鮮時,有司告,乃逡巡

    射牲。獲車畢,有司告事畢。

    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之糜弱。八十九

    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

    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

    季秋之月,祠星于城南壇心星廟。

    立冬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皂,迎氣于黑郊。禮畢,皆衣絳,

    至冬至絕事。

    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听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絕事之日,

    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絳,至立春。諸王時變服,執事者先後其時皆一日。

    日冬至、夏至,陰陽晷景長短之極,微氣之所生也。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

    吹黃鐘之律間竽;或撞黃鐘之鐘;或度晷景,權水輕重,水一升,冬重十三兩;

    或擊黃鐘之磬;或鼓黃鐘之瑟,軫間九尺,二十五弦,宮處于中,左右為商、徵、

    角、羽;或擊黃鐘之鼓。先之三日,太史謁之。至日,夏時四孟,冬則四仲,其

    氣至焉。

    先氣至五刻,太史令與八能之士即坐于端門左塾。大予具樂器,夏赤冬黑,

    列前殿之前西上,鐘為端。守宮設席于器南,北面東上,正德席,鼓南西面,令

    晷儀東北。三刻,中黃門持兵,引太史令、八能之士入自端門,就位。二刻,侍

    中、尚書、御史、謁者皆陛。一刻,乘輿親御臨軒,安體靜居以听之。太史令前,

    當軒溜北面跪。舉手曰︰“八能之事以備,請行事。”制曰“可”。太史令稽首

    曰“諾”。起立少退,顧令正德曰︰“可行事。”正德曰“諾”。皆旋復位。正

    德立,命八能士曰︰“以次行事,間音以竽。”八能曰“諾”。五音各三十為闋。

    正德曰︰“合五音律。”先唱,五音並作,二十五闋,皆音以竽。訖,正德曰︰

    “八能士各言事。”八能士各書板言事。文曰︰“臣某言,今月若干日甲乙日冬

    至,黃鐘之音調,君道得,孝道褒。”商臣、角民、徵事、羽物,各一板。否則

    召太史令各板書,封以皂囊,送西陛,跪授尚書,施當軒,北面稽首,拜上封事。

    尚書授侍中常侍迎受,報聞。以小黃門幡麾節度。太史令前白禮畢。制曰“可”。

    太史令前,稽首曰“諾”。太史命八能士詣太官受賜。陛者以次罷。日夏至禮亦

    如之。

    冬季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

    先臘一日,大鈱齱A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

    百二十人為E子。皆赤幘皂制,執大鞀。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

    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僕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夜

    漏上水,朝臣會,侍中、尚書、御史、謁者、虎賁、羽林郎將執事,皆赤幘陛衛,

    乘輿御前殿。黃門令奏曰︰“E子備,請逐疫。”于是中黃門倡,E子和,

    曰︰“甲作食<歹凶>,胃食虎,雄伯食魅,騰簡食不詳,攬諸食咎,伯奇食夢,

    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凡使十二

    神追惡凶,赫女軀,拉女干,節解女肉,抽女肺腸。女不急去,後者為糧!”因

    作方相與十二獸。歡呼,周遍前後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騶騎

    傳炬出宮,司馬闕門門外五營騎士傳火棄雒水中。府位定,大鴻臚言具,謁者以

    貴人、公主、宗室婦女以次立後;皇太子、皇子在東,西面;皆伏哭。大鴻臚傳

    哭,群臣皆哭。三公升自阼階,安梓宮內璋諸物,近臣佐如故事。嗣子哭踴如

    禮。東園匠、武士下釘衽,截去牙。太常上太牢奠,太官食監、中黃門、尚食次

    奠,執事者如禮。太常、大鴻臚傳哭如儀。

    三公奏《尚書顧命》,太子即日即天子位于柩前,請太子即皇帝位,皇後為

    皇太後。奏可。群臣皆出,吉服入會如儀。太尉升自阼階,當柩御坐北面稽首,

    讀策畢,以傳國玉璽綬東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中黃門掌兵以玉具、隨侯珠、

    斬蛇寶劍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稱萬歲。或大赦天下。遣使者詔開城門、

    宮門,罷屯衛兵。群臣百官罷,入成喪服如禮。兵官戎,三公、太常如禮。

    故事︰百官五日一會臨,故吏二千石、刺史、在京都郡國上計掾史皆五日一

    會。天下吏民發喪臨三日。先葬二日,皆旦晡臨。既葬,釋服,無禁嫁娶、祠祀。

    佐史以下,布衣冠幘,帶無過三寸,臨庭中。武吏布幘大冠。大司農出見錢谷,

    給六丈布直。以葬,大紅十日五,小紅十四日,縴七日,釋服。部刺史、二千石、

    列侯在國者及關內侯、宗室長吏及因郵奉奏,諸侯王遣大夫一人奉奏,吊臣請驛

    馬露布,奏可。

    以木為重,高九尺,廣容八歷,裹以葦席。巾門、喪帳皆以簟。車皆去輔,

    疏布惡輪。走卒皆布幘。太僕駕四輪為賓車,大練為屋幕。中黃門、虎賁

    各二十人執紼。司空擇土造穿。太史卜日。謁者二人,中謁者僕射、中謁者副將

    作,油緹帳以覆坑。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

    大駕,太僕御。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J,立乘四馬

    先驅。韁 疲 シ穡  卸危 返兀  鍘 隆か 碓弧疤熳又 選薄br />
    謁者二人立乘六馬為次。大駕甘泉鹵簿,金根容車,蘭台法駕。喪服大行載飾如

    金根車。皇帝從送如禮。太常上啟奠。夜漏二十刻,太尉冠長冠,衣齋衣,乘高

    車,詣殿止車門外。使者到,南向立,太尉進伏拜受詔。太尉詣南郊。未盡九刻,

    大鴻臚設九賓隨立,群臣入位,太尉行禮。執事皆冠長冠,衣齋衣。太祝令跪讀

    謚策,太尉再拜稽首。治禮告事畢。太尉奉謚策,還詣殿端門。太常上祖奠,中

    黃門尚衣奉衣登容根車。東園戰士載大行,司徒卻行道,立車前治禮,引太尉入

    就位,大行車西少南,東面奉謚策,太史令奉哀策立後。太常跪曰“進”,皇帝

    進。太尉讀謚策,藏金匱。皇帝次科藏于廟。太史奉哀策葦篋詣陵。太尉旋復公

    位,再拜立。太常跪曰“哭”,大鴻臚傳哭,十五舉音,止哭。太常行遣奠皆如

    禮。請哭止哭如儀。

    晝漏上水,請發。司徒、河南尹先引車轉,太常跪曰“請拜送”。載車著白

    系參繆紼,長三十丈,大七寸為,六行,行五十人。公卿以下子弟凡三百人,

    皆素幘委貌冠,衣素裳。校尉三百人,皆赤幘不冠,絳科單衣,持幢幡。候司馬

    丞為行首,皆餃枚。羽林孤兒、《巴俞》擢歌者六十人,為六列。鐸司馬八人,

    執鐸先。大鴻臚設九賓,隨立陵南羨門道東,北面;諸侯、王公、特進道西,北

    面東上;中二千石、二千石、列侯直九賓東,北面西上。皇帝白布幕素里,夾羨

    道東,西向如禮。容車幄坐羨道西,南向,車當坐,南向,中黃門尚衣奉衣就幄

    坐。車少前,太祝進醴獻如禮。司徒跪曰“大駕請舍”,太史令自車南,北面讀

    哀火棄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獸能為鈱齯H師訖,設桃梗、郁儡、葦茭畢,

    執事陛者罷。葦戟、桃杖以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雲。

    是月也,立土牛六頭于國都郡縣城外丑地,以送大寒。

    饗遣故衛士儀︰百官會,位定,謁者持節引故衛士入自端門。衛司馬執幡鉦

    護行。行定,侍御史持節慰勞,以詔恩問所疾苦,受其章奏所欲言。畢饗,賜作

    樂,觀以角抵。樂闋罷遣,勸以農桑。

    每歲首正月,為大朝受賀。其儀︰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及贄,公、

    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百官賀正月。二

    千石以上上殿稱萬歲。舉觴御坐前。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奏食舉之樂。百官

    受賜宴饗,大作樂。其每朔,唯十月旦從故事者,高祖定秦之月,元年歲首也。

    譯文︰

    立夏這一天,夜漏未盡五刻時,京城官員都穿赤色衣服,到季夏月穿黃色衣服,舉行郊祭。

    迎夏祭的祭禮是︰祠特,祭灶。

    從立春到立夏,直到立秋終了,州郡封國都普降及時雨。

    如果雨水少,各郡縣就祭掃社稷;如果發生旱災,公卿及官長依次舉行雩祭求雨。

    禁止一切代表陽元之氣的事物,穿黑色衣服,制作土龍,制作兩隊土偶舞僮,每過七天祈禱一次,與舊例相同.反取朱色繩索縈繞在社神之上,擊打朱色鼓。

    祈神和謝神用少牢禮。

    拜謁皇太子的禮儀是︰百官會合,站在自己的位置,謁者引導皇太子在御座殿下,面向北;司空在太子西北,面向東站立。

    宣讀冊書完畢,中常侍面向東持皇太子璽綬,交給皇太子。

    皇太子拜兩拜,行三次稽首禮。

    謁者稱皇太子臣某某,中謁者稱皇帝命令說“可”。

    三公登階上殿,祝賀萬歲。

    于是大赦天下。

    賞賜禮儀完畢,這樣拜皇太子禮儀就結束了。

    拜謁諸侯王公的禮儀是︰百官會合,站好,謁者引導光祿勛上前。

    謁者引導應當拜謁的官員上前,對著座位伏在殿下。

    光祿勛上前,拜一次,光祿助舉手說︰“皇帝命令你以某某身份任某某職。”宣讀策書完畢,謁者稱說臣某某再拜。

    尚書郎把璽和印綬交給侍御史。

    侍御史上前,面向東站立,交付璽和印綬。

    王公拜兩次,頓首三次。

    贊謁者說︰“某某王臣某某剛剛冊封,某某公臣某某剛剛被賜爵位,謝恩。”中謁者回應說敬謹致謝。

    贊者起身說︰“皇帝為你起身。”重新坐,受冊封的拜謝,再起身就位。

    賞賜禮儀完畢,拜謁諸侯王公禮結束。

    仲夏月,正是萬物旺盛之時。

    夏至這天,陰氣開始萌生,擔心萬物不茂盛。

    禮儀是︰用朱色繩連結葷菜,彌牟樸蠱鐘。

    用一枚長六寸、截面邊長三寸的桃木印,依熙規矩書寫五色文字,放在門旁。

    每個朝代都用所崇尚的東西作飾物。

    夏後氏五行尚金,做葦繩,象征陰陽相交。

    殷人五行尚水,做成龍子椒圖形,象征慎言閉口,使其像水螺的形狀。

    周人五行尚木,用桃木做成木偶,象征氣運相更替。

    對夏商周的做法,漢代兼而用之,所以在五月五日,用朱繩結系五彩印做門飾,用以阻止惡氣。

    夏至這一天,禁止使用大火,禁止鼓風煽火冶煉金屬,煉制消石也都禁止。

    到立秋這天,與舊例相同。

    這一天淘井換水,冬至這一天,鑽燧改換不同火種。

    立秋前十八天,郊祭黃帝。

    在這一天夜漏未盡五刻時,京城百官都穿黃色衣服。

    到立秋日,祭黃帝于中郊,演奏黃鐘調的樂曲,歌唱《帝臨》,戴著冕,手持干戚,舞蹈《雲翹》、《育命》,用來取法先王的遺教。

    在立秋這天,夜漏未盡五刻時,京城百官都穿白色衣服,中衣用黑色綠領邊,祭白帝于西郊。

    禮儀結束,都穿絳色衣服,直到立冬日。

    在立秋這天,郊祭白帝結束,開始顯示權勢和威力,在東郊門外宰殺犧牲,獻給陵廟。

    具體儀式是︰天子乘坐戎轄,白色馬匹,鬃毛染成朱立秋前十八天,郊祭黃帝。

    在這一天夜漏未盡五刻時,京城百官都穿黃色衣服。

    到立秋日,祭黃帝于中郊,演奏黃鐘調的樂曲,歌唱《帝臨》,戴著冕,手持干戚,舞蹈《雲翹》、《育命》,用來取法先王的遺教。

    在立秋這天,夜漏未盡五刻時,京城百官都穿白色衣服,中衣用黑色綠領邊,祭白帝于西郊。

    禮儀結束,都穿絳色衣服,直到立冬日。

    在立秋這天,郊祭白帝結束,開始顯示權勢和威力,在東郊門外宰殺犧牲,獻給陵廟。

    具體儀式是︰天子乘坐戎轄,白色馬匹,鬃毛染成朱色,親自持弩箭射獵犧牲。

    犧牲用鹿和小鹿。

    太宰令和謁者各一人,用獲車裝載,飛奔送到陵廟。

    于是天子回宮,派遣使者手持成束幣帛賞賜武官。

    武官練兵,演習戰陣和斬牲的禮儀,叫做“軀劉”。

    官兵都演習孫武、昊起兵法六十四陣,叫做“乘之”。

    立春這天,派遣使者手持成束幣帛賞賜文官。

    軀劉的禮儀是︰祭祠先虞,主管官員告祭先虞完畢,烹煮祭品魚時,有司禮告,然後恭恭敬敬射獵犧牲。

    獲車運回射獵犧牲後,有司宣告祭事結束。

    仲秋月,縣邑都按戶排比老者的年齡。

    年齡剛滿七十歲的,授予王杖,供給糜粥。

    八十歲九十歲的,依禮有增加賞賜。

    王杖長九尺,上端鏤刻鳩鳥做裝飾。

    鳩是不噎的鳥。

    祝願老人飲食不噎。

    這個月,在國都南郊老人廟祭祀老人星。

    季秋月,在城南心星廟祭祀星辰。

    立冬這天,夜漏未盡五刻時,京城百官都穿黑色衣服,祭黑帝于北郊。

    祭禮完畢,都穿絳色衣服,直至冬至結乏。

    冬至前後,君主靜養身體,百官不奏政事,君主不听政事,選擇良辰吉日後再處理政事。

    從不處理政事那一天的夜漏未盡五刻時起,京都百姓都穿絳色衣服,直到立春。

    在上述五時變換衣服顏色時,主管本時祭祀的官員都在祭日的前一日變服,期滿後一日脫服。

    冬至、夏至是晝夜長短達到極限的日子,徽弱的陽氣或陰氣在此時產生。

    所以派遣調和陰陽五音之人八名,有的吹奏黃鐘音階的律管和竽;有的擊奏黃鐘音階的鐘;有的度量日影長短,稱量水的輕重,一升水,冬天重十三兩;有的擊奏黃鐘音階的磬;有的彈撥黃鐘音階的瑟,瑟長九尺,二十五弦,宮音階處在正中,左右分別是商、征、角、羽四個音階;有人擊奏黃鐘音階的鼓。

    此前三天.太史去拜謁。

    冬至或夏至,夏從四個孟月開始,冬從四個仲月開始,陰氣或陽氣來到了。

    在四季之氣來到之前五刻時,太史令和能調和陰陽五音之人就坐于端門左墊房。

    大予官準備樂器,夏天用赤色,冬天用黑色,排列在前殿前邊以西為上,鐘樂是開端。

    守宮把座席安排在樂器的南邊,面向北以束為上,象征端正德行的正德席,設在鼓的南側面向西,命令測量日影的官員在東北方。

    三刻時,中黃門拿著武器,引導太史令和八能之士從端門進入,走到自己的位置。

    二刻時,侍中、尚書、御史、謁者都排到階前。

    一刻時,天子駕臨前殿,靜養身心等待著。

    太史令向前,在大殿滴水檐下面向北跪下。

    舉手說︰“八能之士齊備,請求祭禮開始。”皇帝命令說“可以了”。

    太史令行稽首禮說“是”。

    起立後稍微後退,回頭命令正德說︰“祭禮可以開始。”正德應答說“是”。

    都馬上回到自己的位置。

    正德起立,命令八能之士說︰“依次奏樂,間奏竽。”八能之士應答說“是”。

    五種音階都以三十支曲為一闋。

    正德說︰“使五音與律呂相合。”先唱,然後五音同時奏起,共二十五闋,都以竽為和音。

    結束後,正德說︰“八能之士分別上書言事。”八能之士分別在笏板上寫上要說的話。

    板上的文字是︰“臣某某說,這個月若干天後昀某一天是冬至,是黃鐘音階,為君之道成功,孝道發揚光大。”商音焉臣,角音為民,征音為事,羽音為物,每音都有一個板。

    不然就召太史令把各板的字跡罩上黑色袋子,送到西階,跪著交給尚書,轉身對著正殿,面向北行稽首禮,奉上密封的奏書。

    尚書交給侍中常侍接受,然後報知皇帝。

    用小黃門的幡旗指揮。

    太史令向前說禮儀結束。

    皇帝命令說“可以了”。

    太史令上前稽首說“是”。

    太史令命令八能之士到太官那里接受賞賜。

    階側的警衛依次退下。

    夏至日的禮儀也是如此。

    季冬月,星回故位,一年將盡,陰陽相交,勸勉農耕,舉行合祭先王和臘祭。

    在臘祭前一天,舉行歲末禳祭,叫做驅除瘟疫。

    儀式是︰選擇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的中黃門一百二十人,為童子。

    都穿戴赤色幀黑色衣裳,持大鞀鼓。

    方相氏有黃金四目,蒙著熊皮,玄色上衣,朱色下裳,持戈舉盾。

    由人扮飾的十二種獸像,有衣有毛有角。

    中黃門巡 ,冗從僕射率領著,在禁中驅除惡鬼。

    夜漏上水時,會見朝臣,侍中、尚書、御史、謁者、虎賁、羽林郎將等主事者,都戴赤色憤做御前護衛。

    天子駕臨前殿。

    黃門令啟奏說︰“童子準備齊了,請允許驅逐瘟疫。”于是中黃門唱,童子和,說︰“甲作吃掉凶,脫胃吃掉虎,雄伯吃掉魅,騰簡吃掉不祥,攬諸吃掉咎,伯奇吃掉夢,強梁、祖明共同吃掉磔死寄生,委隨吃掉觀,錯斷吃掉巨,窮奇、騰根共同吃掉蠱。

    使全部十二種神驅趕凶殘惡魔,肢解你的身體,折斷你的肋骨,割裂你的四肢、分解你的骨節,除去你的肺腸。

    你不盡快離開,過一會兒就將成為我們的食物。”于是就開始了方相氏和十二種獸的舞蹈。

    歡呼,周圍和前後察看三遍,手持火炬,把瘟疫送出端門;門外鸚騎把火炬傳出宮,司馬闕門之外五營騎士把傳遞的火炬丟棄在雒水之中。

    百官官府分別戴木制假面具做羅人師之後,設置桃偶、郁 神、葦草繩憲畢,當值護衛撤退。

    把葦編的戟、桃木杖賞賜給公爵、卿、將軍、特進侯和各侯爵等。

    在這個月,在國都和縣城之外的東北偏北方向立起六頭土牛,送走大寒。

    宴享遣返服役期滿的衛士的儀式︰百官聚會,在自己的位置站定,謁者持符節引導服役期滿的衛士從端門進入。

    衛司馬手持旗幡鈕鼓護衛行進。

    走到應該站定的地方,侍御史持符節慰問,代表皇帝問候疾苦,接受他們要表達意見的奏章。

    宴享結束,恩賜欣賞音樂,觀看摔跤。

    奏樂一章完畢,宣布遣返,鼓勵他們努力種地養蠶。

    每年的正月,是天子接受百官盛大朝賀的時刻。

    儀式是︰夜漏未盡七刻時,擎鐘,接受朝賀。

    到奉上禮物時,公爵侯爵獻上璧,中二干石、二千石獻上羔羊,千石、六百石獻上雁,四百石以下獻上雉。

    百官在正月朝賀。

    二千石以上上殿三呼萬歲。

    在皇帝座位前舉杯。

    司空捧著羹,大司農捧著飯,奏起開始進餐的音樂。

    百官享用賜宴,大舉奏樂。

    以後每月初一,只有十月初一依從舊禮舉行慶典,這是由于漢高祖決定以秦朝滅亡的十月,作為漢高祖的元年的第一個月的原因。


如果你對後漢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後漢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