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九十七  志第七 祭祀上

類別︰史部 作者︰(南朝*宋)範曄 書名︰後漢書

    原文︰

    光武即位告天 郊 封禪

    祭祀之道,自生民以來則有之矣。豺獺知祭祀,而況人乎!故人知之至于念

    想,猶豺獺之自然也,顧古質略而後文飾耳。自古以來王公所為群祀,至于王莽,

    《漢書•郊祀志》既著矣,故今但列自中興以來所修用者,以為《祭祀志》。

    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為壇營于之陽。祭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

    祭故事。六宗群神皆從,未以祖配。天地共犢,余牲尚約。其文曰︰“皇天上帝,

    後土神,顧降命,屬秀黎元,為民父母,秀不敢當。群下百僚,不謀同辭。

    咸曰王莽篡弒竊位,秀發憤興義兵,破王邑百萬眾于昆陽,誅王郎、銅馬、赤眉、

    青犢賊,平定天下,海內蒙恩,上當天心,下為元元所歸。讖記曰︰‘劉秀發兵

    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秀猶固辭,至于再,至于三。群下曰︰‘皇天大命,

    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陽城南七里,依。采元始中故事。為圓壇八陛,

    中又為重壇,天地位其上,皆南鄉,西上。其外壇上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之

    地,赤帝位在丙巳之地,黃帝位在丁未之地,白帝位在庚申之地,黑帝位在壬亥

    之地。其外為茫 賾﹦宰希 韻褡瞎 揮興耐 酪暈 擰H趙略謚杏 諛系潰br />
    日在東,月在西,北斗在北道之西,皆別位,不在群神列中。八陛,陛五十八

    ,合四百六十四。五帝陛郭,帝七十二,合三百六十五。中營

    四門,門五十四神,合二百一十六神。外營四門,門百八神,合四百三十二神。

    皆背營內鄉。中營四門,門封神四,外營四門,門封神四,合三十二神。凡千五

    百一十四神。營即靡病7猓 饌林病1持杏 瘢 逍且玻 爸泄偎尬騫偕br />
    及五岳之屬也。背外營神,二十八宿外官星,雷公、先農、風伯、雨師、四海、

    四瀆、名山、大川之屬也。

    至七年五月,詔三公曰︰“漢當郊堯。其與卿大夫、博士議。”時侍御史杜

    林上疏,以為“漢起不因緣堯,與殷、周異宜,而舊制以高帝配。方軍師在外,

    且可如元年郊祀故事”。上從之。語在《林傳》。

    隴、蜀平後,乃增廣郊祀,高帝配食,位在中壇上,西面北上。天、地、高

    帝、黃帝各用犢一頭,青帝、赤帝共用犢一頭,白帝、黑帝共用犢一頭,凡用犢

    六頭。日、月、北斗共用牛一頭,四營群神共用牛四頭,凡用牛五頭。凡樂奏

    《青陽》、《朱明》、《西皓》、《玄冥》,及《雲翹》、《育命》舞。中營四

    門,門用席十八枚,外營四門,門用席三十六枚,凡用席二百一十六枚,皆莞簟,

    率一席三神。日、月、北斗無陛郭。既送神,燎俎實于壇南巳地。

    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禪泰山。詔書曰︰“即位三

    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污七十二代之

    編錄!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縣遠遣吏上壽,盛稱虛美,必髡,兼令屯田。”

    從此群臣不敢復言。三月,上幸魯,過泰山,告太守以上過,故承詔祭山及梁父。

    時,虎賁中郎將梁松等議︰“《記》曰‘齊將有事泰山,先有事配林’,蓋諸侯

    之禮也。河岳視公侯,王者祭焉。宜無即事之漸,不祭配林。”

    三十二年正月,上齋,夜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不

    慎克用,何益于承!誠善用之,奸偽不萌。”感此文,乃詔松等復案索《河》、

    《雒》讖文言九世封禪事者。松等列奏,乃許焉。

    初,孝武帝欲求神仙,以扶方者言黃帝由封禪而後仙,于是欲封禪。封禪不

    常,時人莫知。元封元年,上以方士言作封禪器,以示群儒,多言不合古,于是

    罷諸儒不用。三月,上東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顛。遂東巡海上,求仙人,無

    所見而還。四月,封泰山。恐所施用非是,乃秘其事。語在《漢書•郊祀志》。

    上許梁松等奏,乃求元封時封禪故事,議封禪所施用。有司奏當用方石再累

    置壇中,皆方方尺,厚一尺,用玉牒書藏方石。牒厚五寸,長尺三寸,廣五寸,

    有玉檢。又用石檢十枚,列于石傍,東西各三,南北各二,皆長三尺,廣一尺,

    厚七寸。檢中刻三處,深四寸,方五寸,有蓋。檢用金縷五周,以水銀和金以為

    泥。玉璽一方寸二分,一枚方五寸。方石四角又有距石,皆再累。枚長一丈,厚

    一尺,廣二尺,皆在圓壇上。其下用距石十八枚,皆高三尺,厚一尺,廣二尺,

    如小碑,環壇立之,去壇三步。距石下皆有石跗,入地四尺。又用石碑,高九尺,

    廣三尺五寸,厚尺二寸,立壇丙地,去壇三丈以上,以刻書。上以用石功難,又

    欲及二月封,故詔松欲因故封石空檢,更加封而已。松上疏爭之,以為“登封之

    禮,告功皇天,垂後無窮,以為萬民也。承天之敬,尤宜章明。奉圖書之瑞,尤

    宜顯著。今因舊封,竄寄玉牒故石下,恐非重命之義。受命中興,宜當特異,以

    明天意”。遂使泰山郡及魯趣石工,宜取完青石,無必五色。時以印工不能刻玉

    牒,欲用丹漆書之;會求得能刻玉者,遂書。書秘刻方石中,命容玉牒。

    二月,上至奉高,遣侍御史與蘭台令史,將工先上山刻石。文曰︰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班于群

    神,遂覲東後。從臣太尉熹、行司徒事特進高密侯禹等。漢賓二王之後在位。孔

    子之後褒成侯,序在東後,蕃王十二,咸來助祭。《河圖赤伏符》曰︰“劉秀發

    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河圖會昌符》曰︰“赤帝九

    世,巡省得中,治平則封,誠合帝道孔矩,則天文靈出,地瑞興。帝劉之九,

    會命岱宗,誠善用之,奸偽不萌。赤漢德興,九世會昌,巡岱皆當。天地扶九,

    崇經之常。漢大興之,道在九世之王。封于泰山,刻石著紀,禪于梁父,退省考

    五。”《河圖合古篇》曰︰“帝劉之秀,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河圖

    提劉予》曰︰“九世之帝,方明聖,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雒書甄曜度》

    曰︰“赤三德,昌九世,會修符,合帝際,勉刻封。”《孝經鉤命決》曰︰“予

    誰行,赤劉用帝,三建孝,九會修,專茲竭行封岱青。”《河》、《雒》命後,

    經讖所傳。昔在帝堯,聰明密微,讓與舜庶,後裔握機。王莽以舅後之家、三司

    鼎足冢宰之權勢,依托周公、霍光輔幼歸政之義,遂以篡叛,c號自立。宗廟墮

    壞,社稷喪亡,不得血食,十有八年。楊、徐、青三州首亂,兵革橫行,延及荊

    州,豪杰並兼,百里屯聚,往往c號。北夷作寇,千里無煙,無雞鳴狗吠之聲。

    皇天顧皇帝,以匹庶受命中興,年二十八載興兵,以次誅討,十有余年,罪

    人斯得。黎庶得居爾田,安爾宅。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舟輿所通,人跡所

    至,靡不貢職。建明堂,立闢雍,起靈台,設庠序。同律、度、量、衡。修五禮,

    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吏各修職,復于舊典。在位三十有二年,年六十

    二。乾乾日{曰矢},不敢荒寧,涉危歷險,親巡黎元,恭肅神,惠恤耆老,理

    庶遵古,聰允明恕。皇帝唯慎《河圖》、《雒書》正文,是月辛卯,柴,登封泰

    山。甲午,禪于梁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永茲一宇,垂于後昆。百僚從臣,

    郡守師尹,咸蒙祉福,永永無極。秦相李斯燔《詩》、《書》,樂崩禮壞。建武

    元年已前,文書散亡,舊典不具,不能明經文,以章句細微相況八十一卷,明者

    為驗,又其十卷,皆不昭晰。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

    我受其禮。”後有聖人,正失誤,刻石記。

    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群神皆從,用樂如南郊。諸王、王

    者後二公、孔子後褒成君,皆助祭位事也。事畢,將升封。或曰︰“泰山雖已從

    食于柴祭,今親升告功,宜有禮祭。”于是使謁者以一特牲于常祠泰山處,告祠

    泰山,如親耕、劉、先祠、先農、先虞故事。至食時,御輦升山,日中後到山

    上更衣,早晡時即位于壇,北面。群臣以次陳後,西上,畢位升壇。尚書令奉玉

    牒檢,皇帝以寸二分璽親封之,訖,太常命人發壇上石,尚書令藏玉牒已,復石

    覆訖,尚書令以五寸印封石檢。事畢,皇帝再拜,群臣稱萬歲。命人立所刻石碑,

    乃復道下。

    二十五日甲午,禪,祭地于梁陰,以高後配,山川群神從,如元始中北郊故

    事。

    四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元年,復博、奉高、贏勿

    出元年租、芻稿。以吉日刻玉牒書函藏金匱,璽印封之。乙酉,使太尉行事,以

    特告至高廟。太尉奉匱以告高廟,藏于廟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

    譯文︰

    祭祀的實行,從有人類以來就存在了。

    豺和獺都懂得祭祀,何況人呢!所以人們由懂得到想念,就好像豺和獺的祭祀出于本能一樣,只是古代質樸簡略而後代更加文飾罷了。

    自古以來王公所舉行的群祀,直到王莽時代,《漢書,郊祀志》已經著錄了,所以現在只列出自中興以來所修改實行的部分,撰成《祭祀志》。

    建武元年,兆武帝在即位,在南平整土地建壇。

    向天地祭祀禱告,采用平帝元始年問郊祭舊例。

    日、月、星、山、川、海六宗和群神都在被祭祀之列,不用先祖配享。

    祭祀時天神地神共享一犢,用其它犧牲也崇尚節儉。

    祭文說︰“皇天上帝,後土神靈,承蒙垂愛,下達天命,把黎民交給劉秀,讓劉秀做黎民父母,劉秀實在不敢承當。

    群臣百官,異口同聲。

    都說王莽s君篡權竊位,劉秀發憤興起義兵,在昆陽擊敗王邑百萬大軍,剿滅王郎、銅馬、赤眉、青犢各路賊寇,平定天下,四海承受恩澤,上合天心,下遂萬民之望。

    讖書記載︰‘劉秀發兵捉拿無道之人,劉姓積德行善成為天子。

    ’劉秀還是堅決辭讓,一而再,再而三。

    群臣說︰‘皇天的重大命令,不能延遲執行。

    ’豈敢不恭敬承接。”建武二年正月,開始在雒陽城南七里的地方平整建壇的土地,與相鄰。

    采用平帝元始年問的舊例。

    建造有八道台階的圓壇,壇上還有一壇,在壇上有天皇地的神位,都面向南,以西邊為上。

    在外壇上設置五方之帝的神位。

    青帝在東方甲寅之地,赤帝在南方丙巳之地,黃帝在中央丁未之地,白帝在西方庚申之地,黑帝在北方壬亥之地。

    在壇的外邊建造矮牆,一道道土壘是紫色,用來象征紫宮;有四個通道做門。

    日月之位在中央土壘南邊通道上,日在束,月在西,北斗之位在北邊通道的西側,都分別設置神位,不在群神行列之中。

    八道台階,每道台階有五十八次連續祭祀,共計四百六十四次連續祭祀。

    五帝台階外側,每一帝有七十二次連續祭祀,共計三百六十次連續祭祀。

    中央土壘有四個門,每個門有五十四位神,共計二百一十六位神。

    外道土壘有四個門,每個門有一百零八位神,共計四百三十二位神。

    這些神都是背對土壘而面向中央。

    中央土壘有四個門,每個門封立四位神,外道土壘有四個門,每個門封立四位神,共計三十二位神。

    總共一千五百一十四位神。

    營就是矮牆。

    封是堆土建壇。

    背對中央土壘的神位,是五星,以及中官宿五官種和五岳之類的神。

    背對外道土壘的神位,有二十八宿外官星,即雷公、先農、風伯、雨師、四海、四瀆、名山、大川之類。

    到建武七年五月,詔令三公說︰“漢代應當郊祭帝堯,你們與卿大夫和博士討論此事。”當時侍御史杜林上奏,認為︰“漢代興起與帝堯沒有關系,與殷周不同,而舊制以高皇帝配享。

    正當軍隊在京師之外,暫且可以用建武元年郊祭的舊例。”皇帝同意了。

    具體言論在《杜林傳》中。

    隴地、蜀地平定後,就擴大郊祭規模,以高皇帝配享,神位在中壇之上,面向西,以北馬上。

    祭祀時,天、地、高皇帝、黃帝各用一犢,青帝、赤帝共享一犢,白帝、黑帝共享一犢,總計用六頭犢。

    日、月、北斗共享一牛,四道土壘的群神共享四牛,總計用五頭牛。

    所有樂器奏《青陽》、《朱明》、《西皓》、《玄冥》曲,跳《雲翹》、《育命》舞。

    中央土壘的四門,每個門用十八張席,外道土壘的四門,每個門用三十六張席,總計用席二百一十六張,都用蒲席和竹席,都是一張有三位神。

    日、月、北斗沒有台階邊的連續祭祀。

    送神完了,把祭品在壇南巳地焚燒。

    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書說,即位三十年應該封禪泰山。

    詔令說︰“即位三十年,百姓滿腹怨氣,我欺騙誰?欺騙天嗎?竟然說泰山不如林放,為什麼要玷污七十二代君主依次封禪的著錄呢!齊桓公想要封憚,管仲認為不對。

    如果各州郡縣邑遠道派人來祝壽,極力憑空贊美,一定處以髡刑,並罰去屯田。”從此百官不敢再說封禪之事。

    三月,皇帝巡幸魯地,路過泰山,把皇帝路過此地的事告知太守,奉承皇帝旨意祭祀泰山和梁父山。

    當時虎賁中郎將梁松等提議︰“《記》上說‘齊國將要祭祀泰山,此前先祭祀作為陪襯的小山林’,大約這是諸侯之禮。

    黃河和五岳好比公侯,天子祭祀的時候,應該不必從最初做起,也就是不祭祀作為陪襯的小山林。”建武三十二年正月,皇上齋戒,晚上閱讀《河圖會昌符》,上載︰“漢代第九世時,當在泰山承受天命。

    如果不能慎重對待實行,對承繼大業有什麼好處?假如能很好地實行,詭詐虛假之事就不會發生。”有感于此文,就命令梁松等人重新翻檢《河圖》《雒書》,查清讖文中關于九世封禪的情況。

    梁松籌人條列清楚上奏,就同意了。

    當初,孝武帝想要尋訪神仙,是因為方士說黃帝由封禪後成仙,于是想要封禪。

    封禪不是經常做的事,所以當時人都不知道怎樣做。

    孝武帝元封元年,皇帝按方士的話造出封禪禮器,拿來給眾儒者看,多數儒者說與古制不合,這樣就罷黜儒者,不任用他們。

    三月,皇帝向東去登泰山,並且登上了泰山之頂的大石。

    于是向東巡行海上,尋找仙人,什麼也沒找到就回來了。

    四月,封祭泰山。

    擔心所施用的禮儀不合古制,就對封禪之事秘而不宣。

    這番話在《漢書?郊祀志》中。

    皇帝同意梁松等人意見,就搜求孝武帝元封時封禪的舊例,討論封禪所應該施用的禮儀。

    有司上奏,應當在壇上疊放兩塊方石,每塊都是邊長五尺,厚一尺,把玉牒書藏在方石之下。

    牒的厚度是五寸,長一尺三寸,寬五寸,有玉函。

    有用來封閉石函的石條十根,放在石塊旁邊,束邊和西邊各三根,南邊和北邊各二根,都是長三尺,寬一尺,厚七寸。

    石條中鏤刻三處,鏤刻處深四寸,邊長五寸,有蓋。

    石條用金絲繞五圈,用水銀和金作涂料。

    玉璽一枚邊長一寸二分,另一枚邊長五寸。

    大方石的四角還有基石,每個角都疊壘兩塊基石。

    每塊石長一丈,厚一尺,寬二尺,都在圓壇之上。

    在它的下邊用基石十八塊,每塊都是高三尺,厚一尺,寬二尺,像小碑,環繞壇樹立起來,離壇三步速。

    基石下都有石足,在地下四尺。

    還有石碑,高九尺,寬三尺五寸,厚一尺二寸,堅立在壇的丙地,離壇三丈多遠,上面刻字。

    皇帝認為石料加工困難,又想在二月封禪,所以詔令梁松,想利用舊的封禪石塊,只是空出石函,重新加以封緘也就可以了。

    梁松上書爭辯,認為︰”登泰山封禪的禮儀,是向皇天報告成功,永遠流傳後世,焉萬民所景仰。

    承奉天命的虔敬,特別應該顯揚。

    實行《河圖》、《雒書》的祥瑞,更應昭明。

    現沿用舊的封禪用石,把玉牒壓在舊石之下,恐怕這不是重視天命的本義。

    既是承受天命中興漢朝,應當與以往不同,這能昌明天意。”于是就命令泰山郡和魯地督促石工,可以選用全青石,不必用五色石。

    當時由于治印工匠不能在石上刻玉牒,想用丹漆書寫。

    適逢找到能刻玉的工匠,就在石上寫了。

    此書秘密刻在方石之中,使它能裝下玉牒。

    二月,皇帝到奉高,派遣侍御史和蘭台令、蘭台史,率領工匠先上山刻石。

    祭文是︰“在建武三十二年二月,皇帝到東方巡狩,來到泰山,舉行柴祭,按等級望祭山川,遍祭群神,然後朝覲東方青帝。

    隨從大臣有太尉趙、兼行司徒職務的特進高密侯鄧禹等。

    漢代列在二王之後承繼皇位。

    孔子後代封為成侯,位次屬于東方青帝,還有十二位蕃王,都來助祭。

    《河圖赤伏符》載︰‘劉秀發兵緝捕無道,四夷從八方會集在曠野,並展開龍爭虎斗,從高皇帝到光武帝二百八十年間,火德的漠家承繼天命。

    ,《河圖會昌符》載︰‘火德皇帝的第九代,巡行視察,得居中位,天下安定就封禪,這實在符合帝王治國之道和儒家規定,同時天現靈光,地出祥瑞。

    劉姓皇帝第九代,當在泰山承受天命,如妥善施行,詭詐虛偽之事就不會發生。

    火德的漢室興盛,第九代會當隆昌,巡幸和封祭泰山都是合宜的。

    天地都扶助‘九’,這是尊崇經學的常理。

    漢代盛大興旺,落在第九代皇帝身上。

    封祭泰山,把這一切刻在石上,禪祭梁父山,回去後思索成就五帝的業績。

    ’《河圖合古篇》載︰‘漢皇帝劉秀,是第九代皇帝,皇帝實行德政,封禪時在石上刻寫德政。

    ’《河圖提劉子》載︰‘第九代皇帝,正當睿智聖明之際,公正執掌權柄,平定九州島,就把天授予第九代皇帝。

    ’《雒書甄曜度》載︰‘赤帝有正直、剛克、柔克三德,在第九代昌隆,匯聚美好征兆,適逢帝位變替之際,封禪刻寫勉勵之語。

    ,《孝經鉤命決》載︰‘我是誰,火德劉氏為帝,三次樹立孝行,九次會修,專心致力封憚青州的泰山。

    ,《河圖》《雒書》命令君主,是經書和緯書流傳下來的。

    最早在帝堯時代,堯的精力衰微,把政權禪讓給庶民舜,後裔掌握權柄。

    王莽憑借孝元皇後的佷子哀帝的舅舅身份,依仗太尉、司空、司徒鼎足而立的最高權力,仿效周公、霍光先輔佐幼主後歸政君王的先例,于是就篡權叛逆,僭越自立為帝。

    漢朝宗廟毀壞,社稷傾頹,不能得到祭祀,共十八年。

    楊州、徐州、青州首先造反,兵禍泛濫,波及劑州,起義豪杰相互兼並,在方圓百里的地域屯扎兵馬,常常僭越稱帝。

    北方夷狄侵犯中原,造成千里沒有人煙,也沒有鸚鳴犬吠之聲。

    上天垂愛皇帝,以普通百姓身份受命中興漢朝,二十八歲時起兵,逐個征討叛逆,共十幾年,有罪之人被捕獲。

    百姓得以在自己田地上居處,在自己的房屋中安住。

    用相同文字書寫,車的兩輪距離都相同,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也相同。

    凡是車船能達到、人的足跡能走到的地方,沒有不奉上貢品的。

    建造明堂,樹起闢雍,立起靈台,設置學校。

    統一音律和度量衡。

    修治吉、凶、賓、軍、嘉五種禮儀,五等封爵所持的玉,三孤所持的玄、踴、黃三色帛,卿和大夫所持的羔和雁,士所持的雉.這一切都是見面禮。

    官吏各自的職權範圍,重新與舊制一致。

    皇帝在位三十二年,年齡六十二歲。

    從早到晚都自強不息,不敢荒廢懈怠,經歷危險,親自視察百姓,恭敬神靈,體恤老者,遵從古制治民,明察事理,本性仁慈。

    皇帝非常重視《河圖》、《雒書》正文,這個月的辛卯日,柴祭,登泰山封禪。

    甲午日,在梁陰禪祭。

    而承受神靈的祥瑞,本為萵民,天下永遠統一,一代一代傳于後世。

    隨從百官,郡守和各地方官,都蒙受福蔭,永無盡頭。

    秦朝丞相李斯焚燒《詩經》《尚書》,典章制度和禮儀教化遭到極大破壞。

    在建武元年以前,文字圖書亡佚,文獻不全,不能準確理解經書,剖章析句仔細酌定八十一卷,有明顯驗證的,還有十卷,都不明白。

    《論語》載子貢想把魯國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那只羊減省不用,孔子說︰‘端木賜啊,你舍不得那只羊,我更看重那種禮。

    ,以後有聖人出世,再糾正禮儀錯誤。

    刻石為記。”二十二日辛卯的早晨,在泰山下南方焚柴祭天,眾神隨同祭祀,與南郊祭用相同的音樂,各王爵、王爵後裔的二公爵、孔子後裔成君,都做助祭者。

    燎祭完畢,將要登山封憚。

    有人說︰“泰山已經在柴祭時享受食物,現在皇帝親自登山向上天報告功業,應該依禮祭祀。”這樣派謁者用一特牲在泰山遁常祭祀處,祭祀泰山,與親耕、立秋日獵取祭品、祭祀先王、祭禮神農、安神祭等舊例相同。

    到吃早飯時,坐輦上山,中午後到達山上,更衣,晚飯前在祭壇前坐下,面向北。

    群臣依次排列在後邊,以西邊為上,都到位後登上祭壇。

    尚書令捧著玉牒函筐,皇帝用一寸二分璽印親自加封印緘,完畢,太常命令三干人共同開啟壇上石塊,尚書令藏玉牒完畢,又蓋上石,再用五寸印章封緘石函。

    此事完畢,皇帝再拜,群臣歡呼萬歲。

    然後命令眾人豎立所刻寫的石碑,就從原道走下。

    二十五日甲午,揮地,在梁陰祭地,以高皇後配享,山川群神隨同祭祀,與平帝元始年間北郊祭舊例相同。

    四月己卯日,大赦天下,改建武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元年,使博、奉高、嬴三地不上交中元元年租糧和畜草。

    在吉日刻玉牒書函封藏于金櫃,用璽印封緘。

    乙酉日,派遣太尉去祭祀,用特牲祭祀高祖廟。

    太尉捧著藏有玉牒的金櫃到高祖廟,藏在廟室西壁石室高祖廟主室的下邊。


如果你對後漢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後漢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