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佾第三

類別︰子部 作者︰明•釋智旭 書名︰論語點楮補注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卓吾雲。季氏要哭。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卓吾雲。三家要笑。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世人雖甘心為不仁。未有肯甘棄禮樂者。但既棄仁。即棄禮樂。故就其不肯棄禮樂處。喚醒之也。卓吾雲。季氏三家。哭不得。笑不得。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儉非禮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點。庶可悟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此痛哭流涕之言也。嗚呼。可以中國而不如夷乎。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卓吾雲。季氏聞之。不勝扯淡。便是夫子救季氏處。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必也射乎。正是君子無所爭處。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素以為絢。謂倩盼是天成之美。不假脂粉。自稱絕色也。人巧終遜天工。故曰繪事後素。後者。落在第二義之謂。非素質後加五采之解。禮後乎者。直斥後進之禮為不足貴。亦非先後之後。卓吾雲。與言詩。非許可子夏也。正是救禮苦心處。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無限感慨。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方外史曰。禪自白椎而往者。吾不欲聞之矣。教自擊鼓而往者。吾不欲听之矣。律自發心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嗚呼。古今同一痛心事。世出世法。同一流弊。奈之何哉。

    【補注】當與三家者以雍徹章合看。

    或問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程季清曰。王者于天下大定之後。方行禮。爾時九州之方物。畢貢于前。歷代之靈爽。盡格于廟。可謂豎窮橫獺;ж某姑鰲dジ杴 隆N摶皇亂晃鎩2宦蘗杏諳智耙簧材羌室印J咎煜氯韁鈣湔啤2灰嘁撕酢7酵饈吩弧<仍撇恢 S種鈣湔啤K醬舜ξ摶 揭病br />
    【補注】莊子雲。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此本性一體之說也。知神人之一體。為萬物而報恩。其知與一切祭之說矣。若殺生以祭神。行私而求福。則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昔人有埋金而榜之者曰。此處無銀三十兩。師蓋借以喻孔子不言之言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與許也。祭如不祭。謂無誠心之人。故夫子不許之。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卓吾雲。媚。便獲罪于天矣。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花發之茂。由于培根。禮樂之文。本于至德。至德本于身。而考于古。即是千聖心法。故從周。只是以心印心。又從周。即從夏商。即從太古也。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卓吾雲。只論禮與非禮。那爭知與不知。方外史曰。不知便問。是孔子直心道場處。若雲雖知亦問者。謬矣。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見得是羊。孔子見即是禮。推此苦心。便可與讀十輪。佛藏二經。(二經明剃發染衣者。不論具戒破戒。乃至不曾受戒。亦是佛弟子相。決定不可毀辱。)卓吾雲。留之。則為禮。去之。則為羊。故雲。其羊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于三寶境。廣修供養。人亦以為靡費者。多矣。哀哉。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後妃不嫉妒。多求淑女。以事西伯。使廣繼嗣之道。故樂不淫。哀不傷。若以求後妃。得後妃為解。可笑甚矣。詩傳。詩序。皆雲後妃求淑女。不知紫陽何故。別為新說。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哀公患三家之強暴。問于有若。有若對曰。惟禮可御暴亂。此端本澄源之論也。今雲戰栗以敬神明。似則似矣。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敬止工夫。安能大畏民志哉。卓吾雲。實是說他諫他咎他。亦是說哀公。諫哀公。咎哀公。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一匡天下處。是其仁。不儉。不知禮處。是其器小。孔子論人。何等公平。亦何等明白。蓋大器已不至此。況不器之君子乎。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如也。繹如也。以成。

    樂是心之聲。聞其樂而知其德。故翕如純如等。須從明德處悟將來。非安排于音韻之末也。

    【補注】孔子論樂。即是論心。樂由心生。亦即正心之具也。孔子知正心。故知樂也。始作翕如者。因該果海。故當慎之于初也。從之者。謂聞善言。見善行。沛然莫御。若決江河。純如者。用志不紛。乃凝于神也。如者。光明陶鍘N匏習 R鍶繒摺D金釹嘈N抻屑潿稀>∮諼蠢匆病R磺惺氯縭嵌傘@忠噯縭嵌梢病9耪咚糾種 佟<此窘討 佟9食浦 惶 ΑI惺樗吹洹C緄淅紙屜凶印V倍隆?磯酢8斬夼啊<蚨薨痢J 災盡8櫨姥浴I烙饋B珊蛻0艘艨誦場N尷嘍崧住I袢艘院汀4私砸岳終鬧 逡病P惱 藜移牘翁煜縷揭印9試簧袢艘院汀?鬃佑誒致叛災 印T弧P擻謔 A 誒瘛3捎誒幀T弧N嶙暈婪綽橙緩罄終Q潘談韉悶淥T煥衷蟶匚琛T諂胛派亍H虜恢  丁T徊煌嘉﹫種 劣謁掛病T弧H碩蝗嗜繢趾巍@衷評衷啤V庸腦坪踉鍘T弧6裰I 已爬忠病T弧VN樂 簟M齬 粢病@種 叵黨砂芐送穌呷鞜恕9首庸痹弧<淅穸 湔N牌淅佷 淶隆S砂偈樂 隆5勸偈樂 酢D   ё病V喂摺F渲 艘搴酢br />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終身定評。千古知己。夫子真萬古木鐸也。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覺浪禪師曰。此評樂。非評人也。蓋韶樂。能盡舜帝之美。又能盡舜帝之善。武樂。能盡武王之美。未能盡武王之善。舜武。都是聖人。豈有未盡善者。方外史曰。王陽明謂金之分兩不必同。而精純同。以喻聖之才力不必同。而純乎天理同。此是千古至論。故孟子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亦是此旨。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即是吾不欲觀之意。非是觀其得失。

    【補注】哭泣盡情。哀之淺者也。念佛送終。求佛接引。出輪回。生淨土。哀之深者也。孔子易傳。言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可知死者精氣。不死者靈魂。變則善惡殊途。升沉遠隔。若墮畜生餓鬼地獄。苦不可言。故臨命終時。家人親屬。當朗誦佛號。助生淨土。不宜哭泣擾其心神。陷親苦趣。罪莫大焉。待體溫已冷。神識已離。然後收斂。盡情哭泣無妨矣。願仁人孝子。廣播斯言。


如果你對論語點楮補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論語點楮補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