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里仁第四

類別︰子部 作者︰明•釋智旭 書名︰論語點楮補注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里以宅身。尚知以仁為美。道以宅心。反不擇仁而處。何其重軀殼。而輕性靈也。

    【補注】西方極樂邦。眾聖之仁里。得托蓮花生。萬倍閻浮美。樓閣七寶成。黃金為大地。思衣而得衣。思食而得食。光明照十方。壽命無量劫。不歷阿僧。一生補佛位。不聞惡道名。何況有其實。一句阿彌陀。得此不思議。如此妙法。不肯修行。如此淨土。不求往生。見佛聞法。精進不退。直至成佛。而甘居五濁惡世。甘受生死輪回。可謂智乎。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見有心外之約樂。便不可久處長處。可見不仁之人。無地可容其身矣。安仁。則約樂皆安。利仁。則約樂皆利。何等快活受用。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無好無惡。故能好能惡。無好無惡。性量也。能好能惡。性具也。仁。性體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無惡也。

    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此章皆誡訓之辭。若處非道之富貴。去非道之貧賤。便是去仁。便不名為君子。若要真正成個君子。名實相稱。須是終食之間不違。造次顛沛不違。

    【補注】讀不以其道為句。不以其道。而處富貴。是不處仁也。不以其道。而去貧賤。是去仁也。去仁何以為君子。欲無終食之間違仁。方便法門。無如念佛。念佛者。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譯雲歸依。阿彌陀佛。譯雲無量光無量壽正覺也。本性光明壽命無量。故念佛即是念仁。閑忙無廢。鈍慧均能。白居易詩雲。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念仁全憑自力。念佛兼仗佛力。故消業障。長善根。出輪回。生淨土。利益尤不可思議也。淨土念佛法門。若在孔子時。早入中國。必當普教修持矣。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惡不仁者。用個其為仁矣四字。便是一串的工夫。卓吾雲。無以尚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正是用力力足處。蓋有之矣。謂世界爾許大。豈無一日用力者。奈我未之見耳。望之之辭。好仁者。就是慚。惡不仁者。就是愧。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此法眼也。亦慈心也。世人但于仁中求過耳。孰肯于過中求仁哉。然惟過。可以觀仁。小人有過。則必文之。仁人有過。必不自掩。故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不聞道者。如何死得。 若知死不可免如何不急求聞道。若知朝聞可以夕死。便知道是豎窮橫獺2皇撬懶吮愣廈鸕摹br />
    【補注】愚夫斷見。謂一死百了。不知死者軀殼。不死者性靈也。有死而得苦十百千萬于生者。有死而得樂十百千萬于生者。不知六道輪回之苦。淨土無生之樂。不知孔子此言之痛切而弘深也。朝聞道而夕死可者。聞出輪回而生淨土之大道也。六道輪回者。天人神為三善道。畜鬼地獄為三惡道。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便知輪回六道之無常。地獄種種慘苦之難受。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便知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之大願。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莊嚴。佛法難聞。人身難得。生死事大。瞬息無常。當以如恐不及之心求之。若遲疑不決。以待來年。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可不哀哉。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當與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參看。便見聖賢學脈。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義之與比。正所謂時措之宜。卻須從格物慎獨來。若欲比義。便成適莫。義來比我。方見無適莫處。比義。則為義所用。義比。則能用義。比義。則同告子之義外。便成襲取。義比。則同孟子之集義。便是性善。當與趙州使得十二時。壇經悟時轉法華並參。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見德者。不見有土。見土者。不見有德。見法者。不見有惠。見惠者。不見有法。此皆獨喻于懷。不可以告人者。譬如飲水。冷暖自知而已。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卓吾雲。何利之有。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能以禮讓。不但用得禮。亦為得國。不能以禮讓為國。不但治不得國。亦用不得禮。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此對治悉檀。亦阿伽良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證。正是指點初心。須向一門深入耳。忠恕真實貫得去。亦是有個省處。乃能如此答話。然不可便作傳道看。顏子既沒。孔子之道的無正傳。否。則兩嘆今也則亡。豈是誑語。

    【補注】一者不變之體。自二而十而百而千而萬。乃至無量數。皆隨緣之用。其體皆一也。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故曰一以貫之。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盡其致。喻義。故利亦是義。喻利。故義亦是利。釋門中發菩提心者。世法亦成佛法。名利未忘者。佛法亦成世法。可為同喻。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方是慚愧二字實義。方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方可雲盡大地無不是藥。此聖賢佛祖總訣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始終只一幾諫。幾諫。只是敬父母。故期之以聖賢。不違不怨。只是到底敬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方。法也。為法故游。不為余事也。不遠游句。單約父母在說。游必有方。則通于存沒矣。

    【補注】所事非主。所學非師。所交非友。所行非義。皆非方也。游必有方。所以慰親心也。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喜懼處。正是知處。不喜不懼。便是不知。

    【補注】知父母恩深。生死事大。親愛別離。無能免者。安得不懼。大慈菩薩偈雲。骨肉恩情相愛。難期白首團圓。幾多強壯亡身。更有嬰孩命盡。勸念阿彌陀佛。七寶池中化生。聚會永無別離。萬劫長生快樂。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為之難。言之得無乎。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觀心為要。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訥言敏行。只是一事。觀欲字而字。便知。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千里比肩。百世接踵。 卓吾雲。有一善端。眾善畢至。方外史曰。此約觀心釋也。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辱。則不能事其君。疏。則不能交其友。不數。正是納忠盡誼之法。非為求榮求親而已。亦非當去當止之謂。


如果你對論語點楮補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論語點楮補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