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第九章

類別︰子部 作者︰清•王夫之 書名︰讀四書大全說

    一

    章句“立教之本”雲雲,亦但從性情會通處,發明家國之一理,以見教家之即以教國耳。“識端推廣”,乃朱子從言外衍說,非傳意所有。緣恐人將孝弟慈說得太容易,以為不待學而自能,竟同處子之不學養子一例,故補此一說,見教家教國,理則一而分自殊;事之已殊,有不待推而不可者。

    其雲“立教之本”,即指上孝弟慈,金仁山之說為近。所雲本者,以家國對勘︰教家者教國之本,孝弟慈者事君、事長、使眾之本也。唯其不假強為,則同命于天,同率于性,天理流行,性命各正,非僅可通于家而不可行于國也。唯養子不待學,則使眾亦不待別有所學,而自無不可推矣。故立教之本,有端可識,而推廣無難也。

    章句恰緊在一“耳”字,而朱子又言“此且未說到推上”,直爾分明。玉溪無端添出明德,仁山以“心誠求之”為推,皆是胡亂忖度。“心誠求之”元是公共說的,保赤子亦如此,保民亦如此。且此但言教而不言學。一家之教,止教以孝于親、弟于長、慈于幼,何嘗教之以推?所謂推者,乃推教家以教國也,非君子推其慈于家者以使國之眾也。

    所引書詞,斷章立義。但據一“如”字,明二者之相如;而教有通理,但在推廣,而不待出家以別立一教。認章句之旨不明,乃謂君子推其慈家之恩以慈國,其于經傳“齊”“ 治”二字何與,而傳文前後六“教”字,亦付之不問。小儒見杌驚鬼,其瞀亂有如此者,亦可嘆也已!

    二

    徑以孝弟慈為“明明德”者,黃氏之邪說也。朱門支裔,背其先師之訓,淫于鵝湖者,莫此為甚。其始亦但牽枝分段,如今俗所謂章旨者,而其悖遂至于是。王陽明疑有子支離,只欲將仁與孝弟並作一個。若論孝弟慈之出于天性,亦何莫非“明德”?盡孝、盡弟、盡慈,亦何不可雲“明明德”?而實則不然。如廿一史所載孝友、獨行傳中人物,乃至王祥、李密一流,不可雲他孝弟有虧欠在;而其背君趨利,詎便可許之為克明其德?

    至如所雲“天明地察”,則又不可以此章所言孝者例之。此但據教家教國而言,則有七八分帶得過,而君子之教已成。故曰︰“敬敷五教在寬。”且不敢遽責其為王祥、李密,而況其進焉者乎?

    明明德之事,經文所雲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缺一不成,章句已分明言之。倘必待格致誠正之已盡,而後可雲孝子、弟弟、慈長,則即令堯、舜為之長,取一家之人,戒休董威之,且沒世而不能。如但以保赤子之慈,而即可許之明明德,則凡今之婦嫗,十九而明其明德矣。

    于德言明,于民言新,經文固自有差等。陸、王亂禪,只在此處,而屈孟子不學不慮之說以附會己見,其實則佛氏榕慌恢 蟠卻蟊 選Jг橢 潰 硪環質猓 喜灰勻殞鐐聘刪褪  溉榻懶V 魑 斕} 蟺隆9手熳釉ウ榔潯祝 允丁 醞疲 猿黽夜獾壤礎<夜矣蟹直穡  誥輪 朊袼祝 筆峭蜇鴇諏  紙  紜1榷   姨煜輪 酪病

    三

    程子所雲“慈愛之心出于至誠”,乃以引伸養子不待學之意,初不因傳文“誠求”“ 誠”字而設。凡母之于子,性自天者,皆本無不誠,非以“誠”字為工夫語。吳季子無端蔓及誠意,此如拈字酒令,搭著即與安上,更不顧理。學者最忌以此種戲心戲論窺聖賢之旨。如母之于赤子,豈嘗戒欺求謙,慎其獨知,而後知保哉?

    誠之為說,中庸詳矣。程子所雲“出于至誠”者,“誠者天之道也”。天以是生人。“誠其意”者,“誠之者人之道也”。須擇善而固執。天道不遺于夫婦,人道則唯君子為能盡之。若傳文“心誠求之”之“誠”,則不過與“苟”字義通。言“心”言“求”,則不待言“誠 ”而其真實不妄自顯矣。

    經傳之旨,有大義,有微言,亦有相助成文之語。字字求義,而不顧其安,鮮有不悖者。況此但據立教而言,以明家國之一理。家之人固不能與于誠意之學,矧國之人萬有不齊,不因其固有之良,導之以易從之功,而率之與講靜存動察之學,不亦俸 

    若雲君子之自誠其意者,當以母之保子為法,則既非傳者之本意;而率入大學之君子,相與榕慌灰鄖蟪希 昂萌什緩醚⑶ 潯我燦蕖保 酥 椒潁」氏仿壑  恚 纈諦八擔 雲淥剖嵌且病

    四

    機者發動之繇,只是動于此而至于彼意,要非論其速不速也。國之作亂,作亂自是分爭草竊,非但不仁不讓而已也。非一人之甫為貪戾而即然。且如無道如隋煬帝,亦延得許久方亂;漢桓帝之後無靈帝,黃巾之禍亦不如是之酷。且傳文此喻,極有意在。如弩機一發,近者亦至之有準,遠者亦至之有準,一條驀直去,終無迂曲走移。一人貪戾,則近而受之者家,遠而受之者國,其必至而不差,一也。

    矢之中物,必有從來。仁讓作亂之成于民,亦必有從來。如雲禮達分定,則民易使,實是上之人為達之而為定之,豈但氣機相感之浮說乎?一家之仁讓,非自仁自讓也,能齊其家者教之也。教成于家而推以教國者,即此仁讓,而國無不興焉。蓋實恃吾教仁教讓者以為之機也。若但以氣機感通言之,則氣無畛域,無頓舍,直可雲身修而天下平矣。

    大學一部,恰緊在次序上,不許人作無翼而飛見解。吳季子“瞬息不留”之淫詞,為害不小。既瞬息不留,則一念初起,遍十方界,所有眾生,成佛已竟,何事言修、言齊、言治、言平之不已哉?

    五

    韋齊[齋]雲“有諸己不必求諸人,無諸己不必非諸人”,斷章取義,以明君子自治之功則然。子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要為修慝者言之爾。蓋明德之功而未及于新民也。經雲︰“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既欲治其國矣,而可不必求,不必非乎?但有諸己者與求諸人者,無諸己者與非諸人者,亦自有淺深之不同。如舜之事父母,必至于“AAV不格奸”,而後自謂可以為人子。其求于天下之孝者,亦不過服勞奉養之不匱而已。

    細為分之,則非但身之與國,不可以一律相求,即身之于家,家之于國,亦有厚薄之差。曾子固不以己之孝責曾元,而天子使吏治象之國,亦不概施夫異姓不韙之諸侯也。故曰理一而分殊。然原其分殊,而理未嘗不一,要以帥人而後望人之從,其道同也。故在家無怨者,在邦亦無怨也。


如果你對讀四書大全說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讀四書大全說》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