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字助實字。凡實字之注意者,借助「也」字,則辭氣不直下,而其字有若特為之揭出矣。助字中之助實字者惟「也」字,余只助句、助讀而已。而實字借助于「也」字者,不一其類。
公名有助以「也」字者。
孟公下︰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則可乎?——「士」公名,而助以「也」字,一頓,以指注意之所在。名字篇已言之矣。
又滕下︰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
左莊二十八︰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
又僖二十八︰君子謂是盟也信,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公僖四︰楚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國。
莊逍遙游︰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又︰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又天道︰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
——諸引內,曰「鵝」,曰「舞」,曰「盟」,曰「役」,曰「夷狄」,曰「鳥」,曰「人」,曰「臣」,諸公名皆助「也」字,借此一頓,特地指出,方接下文,此所謂頓住起下也。凡「也」字助字,皆此義也。
本名有助以「也」字者。
論公冶︰賜也,非爾所及也。
又先進︰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又︰回也,非助我者也。
孟萬下︰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
左襄二十一︰若之何其以虎也棄社稷?
又隱十一︰吾將使護也助吾子。
又昭二十八︰吾與戎也縣,人其以我為黨乎!
又哀十一︰須也弱。
公襄二十九︰ 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謁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
公莊三十二︰魯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慶父也存。
莊大宗師︰丘也請從而後也。——諸本名後,助以「也」字,與公名助「也」字者同義。
名字助以「也」字,當重讀,經生家即解以假設之辭。不知字經重讀,則文勢一頓,即有含而未伸之意。其有假設之辭者,勢也,非字也。
左傳文公七年雲︰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子」,公名也,助以「也」字而承以「才」字,讀之,自覺有含意未伸者矣。
又宣四年雲︰椒也知政,乃速行矣,無及于難!——「椒」,本名,助以「也」字,義同上。
又凡「也」字所助,其所指之事,不在當前,即在將來,從未有助夫已往之事者。助已往者,惟「矣」字為然。前兩引,一曰「此子也才」,一曰「椒也知政」,皆指將來之事,猶雲「此子異日而竟才」也,猶雲「他日椒如知政」也雲爾。
其余實字,有助「也」字者,要皆藉以停頓而引起下文也。「也」字助靜字者,惟為論斷其是非而已。
孟子離婁下有雲︰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中」「才」兩靜字,而助以「也」字者,是猶雲“子弟之德本中也,而以不中養之;其能本才也,而以不才養之」也。是則「也」字仍有論斷其為「中」為「才」之口氣。然則「也」助靜字,不為讀,不為句,而惟以助其停頓之勢者,未之見也。
「也」字助代字,經史中僅見。
莊子人間世雲︰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予」,指名代字,助以「也」字,所以頓住而起下也。然此乃僅見之句。詢問代字助「也」字者,「何」字而已。詳見詢問代字篇。
「也」字助動字,所以直指其動字之行,其為用也同乎名。
孟子滕文公上雲︰夫也,非為人。——「」內動字也。「也」者,所以解其動字之行,而用如名字之為起詞也。
論衛靈︰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莊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又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韓五箴︰行也無邪,言也無頗。
又,從也為比,舍也為仇。——諸引內動字,助以「也」字,皆可視同名字。
「也」字有助靜字而成為狀字者。如「今也」「昔也」之類。
莊子山木雲︰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虛而今也實。
至論語︰必也使無訟乎。
又雍也︰必也聖乎。——所謂「必也」,亦視同狀字。
左傳昭十二年雲︰仲尼曰︰‘古也有志。’
論語陽貨雲︰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同一「古」字,一助「也」字,一助「者」字,而有不可互易者,蓋助「也」字有低徊詠嘆之意,而助「者」字則惟直陳其已事而已。至嘆今日之亡,故又助以「也」字者,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