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四時類要》ヾ︰治牛疫方︰取人參一兩ゝ細切,水煮汁五升,灌口中,差。又方︰真安息香于牛欄中燒,如燒香法。如初覺有一頭至兩頭是疫,即牽出,以鼻吸之,立愈。
又方︰十二月兔頭燒作灰,和水五升,灌口中,良。
牛欲死腹脹ゞ方︰研麻子汁五升,溫令熱,灌口中,愈。此治食生豆,腹脹垂死者々,甚良。
牛鼻脹方︰以醋灌耳中,立差。
牛疥方︰煮烏豆汁,熱洗五度,差。一本作烏頭汁。
牛肚脹及嗽方取榆白皮、水煮令熟,甚滑,以三五升灌之,即差。
牛虱方︰以胡麻油涂之,即愈。豬脂ぁ亦得。六畜虱,涂之亦愈。
【注釋】
ヾ見《四時纂要》“正月”篇。這里引用的八條藥方,除二、五兩條外,余均見于《齊民要術》。
ゝ人參一兩︰原作“人參”。殿本作“取人參一兩”。《齊民要術》亦作“人參一兩”。按︰應有“一兩”二字,用藥豈可不說明分量,故據補。
ゞ欲死腹脹︰殿本和《要術》均作“腹脹欲死”,似較合適。
々原作“脹垂死者”。殿本作“腹脹”。《要術》同。《纂要》無“腹”字。加“腹”字為是。
ぁ脂︰原作“肚”。據殿本、《要術》改正。按《纂要》亦誤作“肚”。
【譯文】
《四時類要》︰治牛疫方︰將一兩人參切細,用五升水煮汁,灌入口中,即愈。另有一方︰像平時燒香那樣,在牛欄中燒真安息香。如發覺有一頭或兩頭牛感染上牛疫,隨即牽出來,讓它用鼻吸入香煙,立刻便愈。
還有一方︰用十二月間的兔頭燒化成灰,用五升水拌和灌入口中,此法亦好。
治牛欲死腹脹方︰研磨麻子汁五升,加溫使熱,灌入口中,即愈。此法治療牛吃生豆腹脹垂死,甚好。
治牛鼻脹方︰用醋灌入牛耳中,立刻便愈。
治牛疥方︰煮烏豆汁,趁熱洗過五次,即愈。有一個版本作“烏頭汁”。
治牛肚脹及嗽方︰將榆樹的白韌皮,放在水中煮熟,汁甚滑,用三五升灌入牛腹,即愈。
治牛虱方︰用胡麻油涂抹,即愈。用豬脂涂抹也可以。其他各種家畜生虱,用此方涂抹皆可治愈。
【原文】
《博聞錄》︰牛瘴疫方︰用真茶二兩,和水五升灌之。又︰治牛猝疫而動頭打脅ヾ︰急用巴豆七個,去殼、細研出油、和灌之ゝ,即愈。又︰燒蒼術,令牛鼻吸其香,止。
牛尿血方︰川當歸、紅花,為細末,以酒二升半,煎取二升,冷灌之。又法︰豉汁調食鹽灌。
牛患白膜遮眼︰用炒鹽並竹節燒存性,細研,一錢貼膜,效。
牛氣噎方︰牛有茅根噎ゞ,以皂角末吹鼻中,更以鞋底拍尾停骨下,效。
牛腹脹方︰牛吃著雜蟲,致腹脹々。用燕屎一合,漿水二升,調灌之,效。
牛觸人方︰牛顛ぁ走,逢人即觸,是膽大也。黃連、大黃末、雞子、酒調灌之。
牛尾焦あ,不食水草︰以大黃、黃連、白芷末、雞子、酒調灌之。
牛氣脹方︰淨水洗汗襪,取汁一升,好醋半升許,灌之,愈。
牛肩爛方︰舊綿絮三兩,燒存性,麻油調抹。忌水五日,愈。
牛漏蹄ぃ方︰紫礦為末,豬脂和,納入蹄中,燒鐵篦烙之,愈。
牛沙疥い方︰蕎麥ぅ隨多寡,燒灰淋汁;入綠 一合,和涂,愈。
【注釋】
ヾ脅︰腋下謂之脅,其骨謂之肋。這種突發性牛疫的癥狀是︰牛低下頭來在脅肋和前肢腋下左右搖擺。
ゝ和灌之︰並未指明用何物“和灌”。《便民圖纂》作“生麻油和灌之”(卷十四載此條,“頭打脅”作“頭打眩”)。
ゞ茅根噎︰噎,吃得太快而把食道塞住稱為噎。這里是指氣噎、打嗝。“茅根噎”,大概是由于貪食茅根草引起的。
々致腹脹︰殿本作“即腹脹”。
ぁ顛︰與“癲”通,即瘋狂或瘋癲之意。
あ尾焦︰尾毛枯焦。
ぃ漏蹄︰指牛蹄生瘡長期不愈,經常流黏水。
い沙疥︰非化膿性的“干疥”。皮膚瘙癢,長出小顆粒如沙一般。
ぅ蕎麥︰殿本同。《便民圖纂》作“蕎麥穰”,因為通常的草木灰水,多用 桿灰,很少听說用五谷燒灰的。
【譯文】
《博聞錄》︰治牛瘴疫法︰用二兩真茶葉,與五升水調和在一起,灌服。又方︰治牛猝疫而動頭打脅方︰趕快用七個巴豆,砸去硬殼,細細地研磨使其出油,調和灌下,立即便愈。又方︰燒蒼術〔生煙〕,讓牛鼻吸進香氣,疫病便可止住。
治牛尿血方︰將川當歸、紅花,研成細末,用二升半酒,煎汁二升,候冷,灌下。又法︰用豆豉汁,調食鹽灌服。
治牛患白膜遮眼方︰用炒鹽燒竹節存性,合並研成細末,每次用一錢貼在白膜上,甚效。
治牛氣噎方︰牛患有茅根噎,用皂角末往鼻中吹,另外並用鞋底拍打尾椎骨的下方,甚效。
治牛腹脹方︰牛吃了各種雜蟲,會導致腹脹。用燕子屎一合,漿水二升,調和灌之,極效。
治牛觸人方︰牛狂奔,逢人便觸,是因為膽子太大。可用黃連、大黃末、雞蛋,用酒調和灌下。
治牛尾焦、不食不飲方︰用大黃、黃連、白芷末、雞蛋和酒調勻灌下。
治牛氣脹方︰用清水洗穿過的髒汗襪,取污汁一升,拌和好醋半升左右灌下,馬上便好。
治牛肩爛方︰舊棉花三兩燒存性,用麻油調拌涂抹患處,五天以內不要見水,自愈。
治牛漏蹄方︰將紫礦研成細末,用豬油調和,抹進蹄內,用燒紅的鐵篦子烙燙,便愈。
治牛沙疥法︰看皮膚癥狀來定用多少蕎麥,燒灰淋汁,倒入綠 一合,拌和涂抹,便愈。
【原文】
《韓氏直說》︰喂養牛法︰農隙時,入暖屋,用場上諸糠穰鋪牛腳下,謂之“牛鋪”,牛糞其上。次日又覆糠穰。每日一覆,十日除一次。牛一具ヾ三只,每日前後餉ゝ,約飼草三束,豆料八升。或用蠶沙、干桑葉,水三桶浸之。牛下餉ゞ, 透,刷銫々、飲畢,辰巳ぁ時間上槽。一頓可分三和,皆水拌。第一和,草多料少;第二,比前草減半,少加料;第三,草比第二又減半,所有料全繳あ拌。食盡即往使耕; 了,牛無力。夜喂牛,各帶一鈴,草盡,牛不食,則鈴無聲,即拌之。飽,使耕。俗諺雲︰“三和一繳,須管要飽;不要 了,使去最好。”
水牛︰飲飼與黃牛同。夏須得水池,冬須得暖廠、牛衣。
【注釋】
ヾ牛一具︰即一套牛。“具”和“套”都是牛工的組合單位。通常挽犁、拽車,都需要套三頭牛,故以三頭牛為一具或一套。財力充足的人家,獨自一家喂養三頭牛;財力不足的人家,兩家或三家合養一套牛,叫作“合套”或“合具”,“合幫”。
ゝ每日前後餉︰農村勞動通常把全天分作“三餉”。即早飯前為一餉,早飯後至吃午飯為一餉,午飯後至吃晚飯為一餉。中間休息叫“歇餉”。牛白天前後餉各喂一頓,夜間喂一頓,共三頓。
ゞ牛下餉︰指牛吃過夜草後不上套在早上牽出來“歇餉”。按︰牛每天一般套兩次,早飯前很少用。
々 ︰《集韻》“ 同嚼”,引申作“反芻”。刷︰刷洗;銫︰梳理。
ぁ辰巳︰辰時是七至九時,巳時是九至十一時。
あ繳︰可假借作“交”,如“繳納”、“繳回”,與“交納”、“交回”同義。交,可引申作“交給”、“給”等義。
【譯文】
《韓氏直說》︰喂牛養牛的方法︰農閑的時候,應當把牛拴入暖房,用打谷場的糠皮、穰草鋪在牛腳下,叫做“牛鋪”,牛的糞尿皆便溺在上面。第二天,再鋪蓋一層糠穰。每天鋪一次,每十天清除一次。牛一具是三頭,每日上半天和下半天,大約要用飼草三束,〔精飼料〕豆子八升。也可以用蠶屎、干桑葉,加水三桶,浸過後喂。〔早上〕牛下槽,反芻畢,刷梳干淨、飲過水,到辰巳時間再上槽。一頓可分作三次添草,皆須用水拌和。第一次,草宜多,料宜少;第二次,草減少一半,少許加些料;第三次,草要比第二次減少一半,剩下的料全部攪拌進去。草料吃完了,便可牽去耕地;不要等反芻後耕,牛會沒有力氣。夜間喂牛,每頭牛都要帶上一個響鈴,草吃完後,牛停止吃草,便听不見鈴的響聲,應趕快再拌草。牛吃飽後,便要上套耕田。民間諺語說︰“三和草、一加料,須要管它吃得飽;莫等反芻使用最好。”
水牛,飲水飼喂的方法和黃牛相同。夏天要有水池,冬天要有暖房、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