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奪液無汗

類別︰子部 作者︰明•吳有性 書名︰瘟疫論

    瘟疫下後脈沉,下證未除,再下之,下後脈浮者,法當汗解,三五日不得汗者,其人預亡津液也,時疫得下證,日久失下,日逐下利純臭水,晝夜十數行,乃致口燥唇乾,舌裂如斷,醫者誤按仲景協熱下利法,因與葛根黃連黃芩湯,服之轉劇,邀予診視,乃熱結傍流,急與大承氣一服,去宿糞甚多,色如敗醬,狀如枯膠,臭惡異常,是晚利頓止,次日服清燥湯一劑,脈尚沉,再下之,脈始浮,證減去,肌表僅存微熱,此應汗解,雖不得汗,然 邪先,盡,中氣和平,所以飲食漸進,半月後忽作戰汗,表邪方解,蓋因下利日久,表 枯燥之極,飲食半月,津液漸回,方可得汗,所謂積流而渠自通也,可見脈浮身熱,非汗不解,血燥津枯,非液不汗,昔人以奪血無汗,今以奪液無汗,血液雖殊,枯燥則一也。

    偶齋雲,至言。


如果你對瘟疫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瘟疫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