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實貢第十四

類別︰子部 作者︰王符(東漢) 書名︰潛夫論

    【 題解】

    實貢︰誠實地推薦。文章主要批判了選舉中弄虛作假的腐敗作風和君主“舍實听聲”的過錯,主張如實選拔真正的賢人。文章首先指出,人們都知道“國以賢興,以謅衰;君以忠安,以忌危”,但“衰國危君”卻“繼踵不絕”,這並不是因為世上沒有忠信賢能之士,而是因為賢人得不到任用。而號稱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朝廷清明的“今世”,雖然“數開橫選”,結果卻還是“官無直吏,位無良臣”, “賢者廢錮”,這不能不是一個“可憤”而辛辣的諷刺。究其原因,主要是政風之腐敗。在當時,“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侍”,群臣百官都拉黨結派而任用親信,不根據實際的德才而憑虛假的吹捧選舉人才。作者猛烈地批評了這種“虛張高譽,強蔽疵瑕”的官場作風和“舍實听聲”的君主之過,竭力主張“忠選實行”, “不遂偽舉,不責兼行”, “選賢貢士,必考核其清素,據實而言。其有小疵,勿強衣飾以壯虛聲”, “各以所宜,量材授任”,選舉那些“惰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恬淡無為”, “憂君哀民,獨睹亂原,好善嫉惡,賞罰嚴明”的賢士。如能這樣,“則庶官無曠,興功可成,太平可致”。總之,“忠良之吏,誠易得也”,關鍵在于“聖王欲之不爾”。作者對當今皇帝的批判無疑是尖銳的,而其懷才不遇之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間,處處可見。

    【 原文】

    實貢﹝一﹞第十四

    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忌危﹝二﹞。此古今之常論,而世所共知也。然衰國危君繼踵不絕者﹝三﹞,豈世無忠信正直之士哉?誠苦忠信正直之道不得行爾。

    ﹝一﹞ ○鐸按︰東漢,求貢不相稱,名實不相副。此篇痛貢士不依質干,空造虛美,既與考績相發,而尤憤于責備求全,視賢難復有進矣。

    ﹝二﹞ 王先生雲︰‘“忌”當依本傳作“佞”。’繼培按“佞”字是也。漢書京房傳雲︰ ‘房嘗宴見,問上曰︰“幽、厲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三﹞ 尹文子大道篇雲︰“危亡繼踵。”

    夫十步之閑,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一﹞。賢材之生,日月相屬,未嘗乏絕。是故亂殷有三仁﹝二﹞,小衛多君子﹝三﹞。以漢之廣博,士民之眾多﹝四﹞,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治﹝五﹞,而官無直吏,位無良臣。此非今世之無賢也,乃賢者廢錮而不得達于聖主之朝爾﹝六﹞。

    ﹝一﹞ 說苑談叢篇雲︰“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二﹞ 論語。

    ﹝三﹞ 襄廿九年左傳。○鐸按︰莊廿八年谷梁傳︰“衛小齊大。”成三年左傳杜注︰“春秋時以弱為大小,故衛雖侯爵,猶為小國。”

    ﹝四﹞ “多”字舊空,據程本補。漢書梅福傳雲︰“夫以四海之廣,士民之數,能言之類至眾多也。”本傳“漢”上有“大”字。按下文雲︰“ 今漢土之廣博。”急就篇雲︰“漢地廣大,無不容盛。 ”

    ﹝五﹞ 詩大明雲︰“會朝清明。” 漢書伍被傳雲︰“被竊觀朝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舉錯,遵 古之道。風俗紀綱,未有所缺。雖未及古太平時,然猶為治也。”

    ﹝六﹞ 漢書朱雲傳雲︰“廢錮終元帝之世。”按成二年左傳雲︰“

    子反請以重幣錮之”,杜注︰“禁錮勿令仕。”

    夫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儔。是以舉世多黨而用私,競比質而行趨華﹝一﹞。貢士者,非復依其質干,準其材行也,直虛造空美,掃地洞說。擇能者而書之,公卿刺史掾從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員﹝二﹞。歷察其狀,德侔顏淵、卜、冉﹝三﹞,最其行能﹝四﹞,多不及中﹝五﹞。誠使皆如狀文,則是為歲得大賢二百也。然則災異曷為譏?﹝六﹞此非其實之效﹝七﹞。

    ﹝一﹞ 傳作“朋黨用私,背實趨華 ”。按韓非子孤憤篇雲︰“臣利在朋黨用私。”漢書貨殖傳序雲︰“偽民背實而要名。”此以“朋”為“多” ,以“背實”為“比質”,並誤。“行”字亦疑衍。程本又誤“用”為“朋”。古書多、朋、用三字往往相亂,戰國策韓公仲朋,亦作韓侈,史記甘茂傳作公仲侈,漢書古今人表又作公中用。霍去病傳︰“校尉僕多有功,封為輝渠侯。”顏師古曰︰‘功臣侯表作僕朋。今此作“多”,轉寫者誤也。’二事正與此類。○鐸按︰明篇︰“而多比周則法亂”,“多”亦“朋”訛。

    ﹝二﹞ 通典十三雲︰“後漢光武十二年,詔三公舉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一人。左右將軍歲察廉吏各二人。光祿歲舉郎、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歲舉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農各二人。將兵將軍歲察廉吏各二人。監御史、司隸、州牧歲舉茂才各一人。”續漢書百官志劉昭注載此詔稱漢官目錄雲。按後漢書章帝紀建初元年詔雲︰“茂才、孝廉,歲以百數。”丁鴻傳載和帝時定郡舉孝廉之數,通典引之,注雲︰“推核當時戶口,一歲所貢,不過二百余人。”鴻傳語詳實邊篇注。

    ﹝三﹞ 按漢時保舉人皆有狀。後漢書朱浮傳章懷注引漢官儀博士舉狀雲︰“生事愛敬,喪沒如禮。通易、尚書、孝 經、論語,兼綜載籍,窮微闡奧。隱居樂道,不求聞達。身無金痍痼疾。卅六屬不與妖惡交通,王侯賞賜。行應四科,經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舉。”他狀當類此。“窮微闡奧”下,通典十三有“師事某官,見授門徒五十五人以上”。論語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淮南子精神訓雲︰“顏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學也。”

    ﹝四﹞ 漢書公孫弘傳雲︰“臣弘行能不足以稱。”後漢書和帝紀永元五年詔曰︰“選舉良才,為政之本。科別行能,必由鄉曲。”按“

    科別行能”,即周禮鄉大夫職所謂 “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鄭司農雲︰“興賢者,謂若今舉孝廉;興能者,謂若今舉茂才。”漢書周勃傳顏師古注︰“最者,凡也。”

    ﹝五﹞ 漢書李廣傳雲︰“校尉以下,材能不及中。”顏師古注︰“

    中,謂中庸之人也。”史記作“才能不及中人”。

    ﹝六﹞ “譏”舊作“饑”。漢書董仲舒傳雲︰“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京房傳雲︰“古帝王以功舉賢,則萬化成,瑞應著。末世以毀譽取人,故功業廢而致災異。宜令百官各試其功,災異可息。”此文大d如房所言。

    ﹝七﹞ 漢書魏相傳雲︰“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風俗尤薄,水旱不時。”後漢書順帝紀陽嘉元年詔曰︰“閑者以來,吏政不勤,故災咎屢臻,盜賊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選舉不實,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

    夫說粱飯食肉﹝一﹞,有好于面目﹝二﹞,而不若糲粢藜A之可食于口也﹝三﹞。圖西施、毛嬙,有﹝四﹞悅于心﹝五﹞,而不若丑妻陋妾之可御于前也。虛張高譽﹝六﹞,蔽疵瑕﹝七﹞,以相誑耀﹝八﹞,有快于耳﹝九﹞,而不若忠選實行可任于官也。周顯拘時,﹝一0﹞故甦秦﹝一一﹞;燕噲利虛譽,故讓子之﹝一二﹞,皆舍實听聲,嘔哇之過也﹝一三﹞。

    ﹝一﹞ 漢書王莽傳雲︰‘王業市所賣粱飯肉羹,持入視莽曰︰“居民食,咸如此。”’

    ﹝二﹞ 王先生雲︰‘此語與下“有悅于心”句當互易,“面”字衍。’繼培按︰淮南子說林訓雲︰“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而皆悅于目。”

    ﹝三﹞ 白虎通諫諍篇雲︰“黎蒸不熟。”“黎”即“藜”之省。

    ﹝四﹞ “有”舊作“可”。

    ﹝五﹞ 管子小稱篇雲︰“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淮南子說山訓雲︰“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論衡言毒篇雲︰“好女說心。”

    ﹝六﹞ 北堂書鈔五十四引東觀漢紀雲︰“鄧豹遷大匠,工無虛張之繕。”

    ﹝七﹞ 僖七年左傳雲︰“不女疵瑕。”

    ﹝八﹞ 漢書宣元六王傳︰“張博常欲誑淮南王。”元後傳︰“莽日誑太後。”王莽傳︰“所以誑媚事太後,下至旁側長御,方故萬端。” 又雲︰“欲以誑百姓。”“耀”與“”同。

    ﹝九﹞ 漢書息夫躬傳雲︰“辯口快耳,其實未可從。”

    ﹝一0﹞“時”下脫一字。

    ﹝一一﹞“故”下脫一字,疑是“疏 ”,“疏”與“甦”聲相涉而失之。史記甦秦傳雲︰“ 求說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知甦秦,皆少之。弗信。”

    ﹝一二﹞史記燕世家。

    ﹝一三﹞淮南子主術訓雲︰“天下多眩于名聲而寡察其實,是故處人以譽尊,而游者以辯顯。”列子說符篇雲︰‘爰旌目餓于道,狐父之盜下壺餐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後能視,曰︰“嘻!汝非盜耶?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 據地而歐之。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以人之盜,因謂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歐”與“嘔” 同。

    夫聖人純,賢者駁﹝一﹞,周公不求備﹝二﹞,四友不相兼﹝三﹞況末世乎?是故高祖所輔佐,光武所將相,不遂偽舉,不責兼行,﹝四﹞亡秦之所棄,王莽之所捐﹝五﹞,二祖任用以誅暴亂,成致治安﹝六﹞。太平之世,而雲無士,數開橫選,而不得真,甚可憤也!﹝七﹞

    ﹝一﹞ 論衡明雩篇雲︰“世稱聖人純而賢者駁。”漢書梅福傳雲︰“一色成體謂之純,白黑雜合謂之駁。”

    ﹝二﹞ 論語。○鐸按︰已見論榮篇。

    ﹝三﹞ “友”舊作“肢”,據傳改。博物志雲︰“文王四友︰南宮括,散宜生,閎夭,太顛。”按尚書大傳︰“文王胥附、奔輳、先後、御侮謂之四鄰,以免乎牖里之害”,指此四人,故孔子以回、賜、師、由擬之,章懷注此傳即以四友屬孔子,非也。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篇雲︰“任群臣無所親,若四肢之各有職也。”新語懷慮篇雲︰“目以精明,耳以主听,口以別味,鼻以聞芳,手以之持,足以之行,各受一性,不得兩兼。”舊作“肢”,義亦可通,然與下“末世” 雲雲,文意不合,故定從本傳。

    ﹝四﹞ 尹文子大道篇雲︰“天下萬事,不可備能。責其備能于一人,則賢聖其猶病諸!設一人能備天下之事,則前後左右之宜,遠近遲疾之閑,必有不兼者焉。苟有不兼,于治闕矣。”後漢書韋彪傳雲︰“夫人才行,少能相兼。”

    ﹝五﹞ “捐”舊作“損”。

    ﹝六﹞ 漢書文帝紀︰‘元年,有司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且千歲。”’顏師古注︰“治安,言治理而且安寧 也。”賈誼傳雲︰“陳治安之策。”○鐸按︰“成致”連用,亦見下文。

    ﹝七﹞ “真”舊作“直”。按續漢書五行志劉昭注引馬融上書雲︰‘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以天下之大,四海之眾,雲無若人,臣以為誣矣。宜特選詳譽,審得其真。’語意與此同。

    夫明君之詔也若聲,忠臣之和也當如響應﹝一﹞,長短大小,清濁疾徐,必相和也。是故求馬問馬,求驢問驢,求鷹問鷹,求問﹝二﹞。由此教令,則賞罰必也。

    ﹝一﹞ 荀子國篇雲︰“下之和上,譬之若響之應聲,影之象形也。”新書大政上篇雲︰ “故為人君者,其出令也其如聲,士民學之其如響。” 說文雲︰“□相□也。□,以言對也。”“應”與“□” 同。

    ﹝二﹞ “鷹”蓋“驪”之誤。說文雲︰“驢,似馬長耳。驪,馬深黑色。,馬面顙皆白也。”馬、驢、驪、為一物,又以馬、驢為一物,驪、為一物。馬驢以形,驪、以色也。漢書匈奴傳雲︰“

    匈奴騎,其西方盡白,東方盡,北方盡驪,南方盡馬。”此、驪並舉之證。○俞樾雲︰‘“鷹”字不倫。“”則仍即馬之一種,上既言馬,不應下又言“”,疑皆字之誤。“鷹”當作“雞 ”,“

    雞”誤為“●”,因改為“鷹”矣。“”當作“礎保 餃 玻 嬪稀奧俊弊佷勇 遠B懟 懇煥啵 Αお 煥嘁病! 痤彀矗河崴怠榜”為“礎敝 優宰質且玻 壩ャ弊植環掣摹Sャお 鴆訛敉謎擼 嘁煥嘁病

    夫高論而相欺,不若忠論而誠實﹝一﹞。且攻玉以石﹝二﹞,治金以鹽,濯錦以魚,浣布以灰﹝三﹞。夫物固有以賤治貴,以丑治好者矣。智者棄其所短而采其所長,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猶是也﹝四﹞。物有所宜,不廢其材,況于人乎?

    ﹝一﹞ 漢書張釋之傳︰‘文帝曰︰ “卑之毋甚高論。”’韓非子八經篇雲︰“人臣忠論以聞奸。”說苑說叢篇雲︰“高議而 不可及,不若卑論之有功也。”

    ﹝二﹞ 詩鶴鳴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淮南子說山訓雲︰“

    玉待諸而成器”,高誘注︰“諸,攻玉之石。”說文作“備諸”。

    ﹝三﹞ 儀禮喪服傳雲︰“冠六升外畢,鍛而弗灰。”士喪禮雲︰“

    冪奠用功布”,鄭注︰“功布,鍛濯灰治之布也。”既夕禮注︰“功布,灰治之布也。” 禮記深衣注︰“深衣者,用十五升布鍛濯灰治。”雜記︰“加灰錫也”,疏雲︰“取緦以為布,又加灰治之,則曰錫。”考工記雲︰“●氏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鄭注︰“以欄木之灰漸釋其帛也。”內則雲︰“ 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取!

    ﹝四﹞ 管子形勢解雲︰“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功無不立。”後漢書第五倫後種傳雲︰“春秋之義,選人所長,棄其所短。”

    夫修身慎行﹝一﹞,敦方正直,清廉潔白﹝二﹞,恬淡無為﹝三﹞,化之本也。憂君哀民,獨睹亂原﹝四﹞,好善嫉惡﹝五﹞,賞罰嚴明,治之材也。明君兼善而兩納之,惡行之器也,為金玉寶政之材剛鐵用。無此二寶﹝六﹞,苟務作異以求名,詐靜以惑眾,則敗俗傷風﹝七﹞。今世慕虛者,此謂堅白﹝八﹞。堅白之行,明君所憎,而王制所不取﹝九﹞。

    ﹝一﹞ 孝經雲︰“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二﹞ 呂氏春秋離俗覽雲︰“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

    ﹝三﹞ 莊子篋篇文。

    ﹝四﹞ 春秋繁露度制篇雲︰“凡百亂之源,皆出嫌疑縴微,以漸稍長至于大。”五行相生篇雲︰“昭然獨見存亡之 機,得失之要,治亂之源,豫禁未然之前。”鹽鐵論申韓篇雲︰“塞亂源而天下治。”

    ﹝五﹞ 漢書竇嬰傳︰‘藉福曰︰“ 君侯資性,喜善疾惡。”’顏師古注︰“喜,好也。”

    ﹝六﹞ “惡行”以下,文有脫誤。

    ﹝七﹞ 淮南子齊俗訓雲︰“矜偽以惑世,伉行以違眾,聖人不以為民俗。”漢書師丹傳哀帝策免丹雲︰“朕疾夫比周之徒,虛偽壞化,以成俗。”敘傳敘貨殖傳雲︰“侯服玉食,敗俗傷化。”

    ﹝八﹞ 公孫龍子有堅白篇。史記平原君傳雲︰“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辯。”莊子秋水篇︰‘ 公孫龍問于魏牟曰︰“龍少學先生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齊物論雲︰“以堅白之昧終”,釋文︰‘司馬雲︰“謂堅石、白馬之辯也。”’

    ﹝九﹞ 禮記王制雲︰“行偽而堅,言偽而辨,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

    是故選賢貢士,必考其清素﹝一﹞,據實而言,其有小疵﹝二﹞,勿衣飾﹝三﹞,以壯虛聲﹝四﹞。一能之士,各貢所長﹝五﹞,出處默語﹝六﹞,勿相兼,則蕭、曹、周、韓之論﹝七﹞,何足得矣﹝八﹞?吳、鄧、梁、竇之徒﹝九﹞,而致十﹝一0﹞。各以所宜,量材授任﹝一一﹞,則庶官無曠﹝一二﹞,興功可成,太平可致,麒麟可臻﹝一三﹞。

    ﹝一﹞ “清”當作“情”。史記蔡澤傳︰‘應侯雲︰“披腹心,示情素。”’治要載尸子分篇雲︰“違情見素,則是非不蔽。”

    ﹝二﹞ 易系辭上傳雲︰“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漢書平帝紀詔曰︰“不以小疵妨大材。”

    ﹝三﹞ 方言雲︰“凡相被飾亦曰獎。”“衣飾”猶“被飾”也。後漢書黃瓊傳雲︰“梁冀前後所托闢召,一無所用。雖有善人,而為冀所飾舉者,亦不加命。”

    ﹝四﹞ 韓非子六反篇雲︰“世主听虛聲而禮之。”後漢書黃瓊傳李固遺瓊書雲︰“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

    ﹝五﹞ 淮南子主術訓雲︰“有一能者服一事。”漢書丙吉傳雲︰“

    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長。”說苑君道篇雲︰“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

    ﹝六﹞ 易系辭上傳︰‘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七﹞ “論”當作“倫”。蕭何、曹參、周勃、韓信,並見史記。○鐸按︰本傳作“倫” 。

    ﹝八﹞ “得矣”蓋“專美”之訛。 ○鐸按︰此謂不難得,作“何足專美”,則非其本旨。

    ﹝九﹞ 吳漢、鄧禹、梁統、竇融,並見後漢書。

    ﹝一0﹞“十”當作“也”,“而致 ”上蓋脫二字。楚策︰‘莫敖子華曰︰“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此或即“可得而致” 四字。

    ﹝一一﹞漢書董仲舒傳雲︰“量材而授官。”

    ﹝一二﹞書□陶謨。

    ﹝一三﹞詩麟之趾疏引鄭康成答張逸雲︰“周之盛德,關雎化行之時,公子化之,皆信厚與禮合,古太平致麟之時,不能過也。”此言“

    太平致麟”,蓋亦用詩誼矣。○鐸按︰成、臻,耕、真合韻。

    且燕小,其位卑,然昭王尚能招集他國之英俊,興誅暴亂,成致治﹝一﹞。今漢土之廣博,天子尊明,而曾無一良臣,此誠不愍兆黎之愁苦﹝二﹞,不急賢人之佐治爾。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三﹞?”忠良之吏誠易得也﹝四﹞,顧聖王欲之不爾。

    ﹝一﹞ 史記燕世家雲︰“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于是 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盡取其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惟聊、莒、即墨,其余皆屬燕。”漢書敘傳雲︰“招輯英俊”,顏師古注︰‘“輯”與“集”同。’

    ﹝二﹞ 漢書王莽傳雲︰“期于安兆黎矣。”“苦”字舊空,據程本。

    ﹝三﹞ 論語。○鐸按︰此引孔子語以證人君第不求賢,求則何遠之有?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據本傳刪節之文,謂“此正以貴賤、好丑、長短、清濁相反而實相成,以見思反之義”,乖節信本旨矣。

    ﹝四﹞ 成十七年左傳雲︰“能與忠良,吉孰大焉?”後漢書循吏王渙傳鄧太後詔曰︰“夫忠良之吏,國家所以為理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  

    【 譯文】

    國家因為臣子的賢能而興盛,因為臣子的餡媚而衰微;君主因為臣子的忠誠而安全,因為臣子的嫉妒而危險。這是古今經久不變的論斷,是社會上的人都知道的。但是衰微的國家、處于險境的君主卻接連不斷,這哪里是因為世上沒有忠誠正直的賢士呢?實在是苦于忠誠正直的原則不能實行罷了。

    在十步之中,一定會有茂盛的青草;在十戶人家的城鎮中定會有才智出眾的人士。賢能人才的出生,就像太陽和月亮互相連接一樣,從來沒有缺乏斷絕過。所以,就是危亂的商朝也還有三位講求仁德的賢人,就是弱小的衛國也還有很多有德行的君子。現在憑借著漢朝國土的遼闊,士人和平民的眾多,朝廷的清廉明察公正執法,君臣上下的整傷有秩序,但是官府中卻沒有正直的官吏,職位上卻沒有賢能的臣子。這並不是因為現在社會上沒有賢能的人,而是因為賢能的人被罷免禁錮而不能來到聖明君主的朝廷上任職罷了。

    那有志于奉行正確的政治原則的人朋友很少,而追隨世俗的人同伴卻很多。因此全社會有很多官吏拉黨結派而任用自己的黨羽,爭著不顧實際的品質而追求表面上的美好。推薦人才的官員,不再依據他們的資質才干、衡量他們的才能品行,而只是憑空捏造一些不切實際的贊美之詞,剔除其污穢的言行而空吹一通,再選擇善于寫文章的人把這些寫下來。三公九卿、刺史以及各級副官佐吏,每年推薦的茂才、孝廉近二百個。一一細看他們的推薦文書,他們的德行都與顏淵、卜商、冉耕等哲人相等;但總結一下他們實際的品行和才能,多半及不上中等的人。如果他們真的都像推薦文書上寫的那樣,那麼這就是每年得到了大賢人二百個。既然這樣,那麼自然災害和怪異的自然現象為什麼要來譴責呢?這些災害怪異都是推薦選舉時名不符實而產生的效驗啊。

    談論米飯吃肉,可以在心里感到喜悅,但不如粗糧稻餅野菜蒸熟後可以吃到嘴里。畫西施、毛牆,可以在眼中有美感,但不如丑陋的妻子難看的小妾可以侍奉在跟前。不切實際地進行夸張、高度地加以贊譽,竭力掩蓋其毛病缺點,以此來互相欺騙炫耀,可以在耳中有快感,但不如忠誠地選舉、如實地使用人才可以使他們在官府中勝任自己的職務。周顯王拘泥于當時的毀謗,所以疏遠了甦秦;燕王啥貪圖空洞的贊譽,所以把君位讓給了子之;這些都是舍棄了實際情況而听信名聲、為了追求虛名而“嘔吐”的過錯啊。

    聖人純潔無瑕,賢人善惡相雜。周公旦對人不求全責備,文王的四個友人也各有所長而不能同時具備別人的才能,何況是沒落時期呢?所以高祖選用輔佐大臣,光武皇帝任命將軍垂相,不成全虛偽的推薦,不要求同時具備各種德行,對于滅亡的秦朝所舍棄的、王莽所拋棄的人,這兩位開國皇帝都加以任用,用他們討伐暴虐作亂的人,造成太平安定的政治局面。在太平的社會中,卻說沒有賢士;屢次開展廣泛的選舉,卻得不到正直的人;正是非常令人煩悶啊!

    那英明君主的命令就像聲音,忠臣的響應應當像回聲應和一樣,那音值的悠長短促、洪大細小、清越粗重、急速舒緩一定要相應。所以君主要馬,臣子就得尋覓馬;君主要驢,臣子就得尋覓驢;君主要鷹,臣子就得尋覓鷹;君主要狗,臣子就得尋覓狗。發布命令要達到這種地步,那麼獎賞和刑罰就首先得嚴格實行。

    夸大地作高度的評價而互相欺騙,不如忠誠地進行評論而誠實待人。再說,雕琢玉器用石頭,清洗金器用鹽水,漂洗織錦緞用魚膠,洗滌布帛用灰水。物品本來就有用低廉的來整治珍貴的、用丑陋的來整治美麗的了。聰明的人拋棄物品的短處而擇取它們的長處來成就自己的事業,英明的君主使用士人也是像這樣的啊。物品有了某一方面的適宜用途,也不把它的本身全部拋棄,何況是人呢?

    修養身心謹慎行事,敦厚規矩端正剛直,清廉守節潔白無瑕,淡泊寡欲清靜無為,這是進行教化的榜樣。為君主擔憂而憐憫百姓,獨具慧眼地看出動亂的源頭,愛好善行而憎恨邪惡,獎賞懲罰嚴格分明,這是治國的人才。英明的君主同時賞識這兩種人而雙雙接納他們。前者是制止罪惡行為的工具,是黃金玉器般的寶物;後者是政治方面的人才,具有鋼鐵般的功用。沒有這兩種寶物,苟且地致力于標新立異來求取名譽,假裝虛靜無為來迷惑民眾,那就會傷風敗俗。現在社會上喜歡虛名的那些人,可以稱作是辯論“堅硬和白色”的空談家。辯論“堅硬和白色”的行為,是英明的君主所憎惡的,也是聖王的制度所排斥的。

    所以選舉賢人推薦士人,一定要考察核實他們的真情,根據事實來介紹。他們有什麼小毛病,千萬不要勉強地加以掩蓋文飾來壯大其虛假的美名。凡有一種技能的人,就要讓他們各自貢獻出所擅長的技能。或出來做官、或在家隱居、或沉默不言、或建議談論,不要強行干涉他們。若能這樣,那麼蕭何、曹參、周勃、韓信一類的人,哪里值得訪求呢?吳漢、鄧禹、梁統、竇融一類的人,則能招致一大批。對每一個人都拿合宜的位置安排給他們,根據他們的才能來授予職務,那麼眾多的官職就不會形同虛設,振興國家的功業就可以成就,太平安定的局面就可以造成,吉祥的麒麟就可以被招來。

    再說燕國弱小,它的地位低下,然而燕昭王還是能招引聚集其他國家的英雄豪杰,振興自己的國家而討伐暴虐混亂的國家,造成了安定強大的政治局面。現在漢朝的領土這樣遼闊,天子尊嚴英明,卻竟然沒有一個賢能的臣子,這實在是不憐憫億萬人民的憂愁痛苦、不急于尋覓賢人來幫助治國啊。孔子說︰“只是還沒有想他呀,如果想的話,有什麼遙遠的呢?”忠誠善良的官吏,實在是很容易得到的,就看聖明的皇上想要他們還是不想要他們罷了。


如果你對潛夫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潛夫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