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解】
救邊︰援救邊境。文章主要批判了當時士大夫向敵寇退讓而拋棄邊境的論調,主張堅決驅除寇虜,援救邊境之民。作者認為,聖王“視民如赤子”,與民同甘共苦,“普覆兼愛”而“不忽疏遠”。但是前些年羌寇叛亂時,公卿大夫卻都主張放棄邊境而退保京郊,這實在是不通事理、毫無人性的“惑議”。因為無論後退到什麼地方,總有個邊境。所以“折沖安民”的關鍵,在于“任賢”“誅討”,而“不在促境”。士大夫們沒有遭到羌虜侵擾、沒有切膚之痛、沒有“憂國哀民”之心,置上百萬痛遭“羌禍”而呼號哭泣的邊民于不顧,“豈人心哉”?再說,“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懷義恩也。”如果任其受苦遭殃,民眾就會怨恨作亂。如今敵寇還沒有站住腳,而百姓都想返回家園,所以應該抓住時機,派遣大將,勉勵民眾,驅除敵寇。如果貽誤戰機,事情就難辦了。因此作者在最後迫切地呼吁當局及早作出決斷。據《 後漢書• 孝安帝紀》 ,羌人反叛在永初元年(公元107 年)。本文說︰“前羌始反,公卿師尹咸欲捐棄涼州,卻保三輔,朝廷不听… … 若此以來,出入九載。”由此可以推知本文寫于元初二年(公元115 年)。
【 原文】
救邊﹝一﹞第二十二
聖王之政,普覆兼愛,不私近密,不忽疏遠﹝二﹞,吉凶禍福,與民共之﹝三﹞,哀樂之情,恕以及人﹝四﹞,視民如赤子﹝五﹞,救禍如引手爛﹝六﹞。是以四海歡悅,俱相得用。
﹝一﹞ ○鐸按︰上篇論羌虜坐大,其故在將不知兵。此篇則譏士大夫惟圖苟安,欲棄邊委寇。蓋內外無人,國將不國,此節信所以獨排惑議,思救邊民于水火者也。
﹝二﹞ 鹽鐵論地廣篇雲︰“王者包含並覆,普愛無私,不為近重施,不為遠遺恩。”
﹝三﹞ “共”意林作“同”。易系辭上傳雲︰“吉凶與民同患。”
﹝四﹞ 漢書杜周傳杜欽對策雲︰“ 克己就義,恕以及人。”
﹝五﹞ 漢書路溫舒傳雲︰“愛民如赤子。”按傳雲︰“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此節大d本于彼。
﹝六﹞ 鹽鐵論刑德篇雲︰“有司治之,若救爛撲焦。”
往者羌虜背叛,始自涼、並,延及司隸,東禍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跡,周回千里,野無孑遺﹝一﹞,寇鈔禍害,晝夜不止,百姓滅沒,日月焦盡﹝二﹞。而內郡之士﹝三﹞不被殃者,咸雲當且放縱﹝四﹞,以待天時﹝五﹞。用意若此,豈人心哉﹝六﹞!
﹝一﹞ 詩雲漢雲︰“靡有孑遺。”
﹝二﹞ 淮南子兵略訓雲︰“勇敢輕敵,疾若滅沒。”荀子議兵篇雲︰“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說文雲︰“●,火所傷也。或省作●。●,火余也。”“盡”與“●”同。詩桑柔︰“具禍以燼”,鄭箋雲︰“災余曰燼。”釋文︰‘燼,本亦作“盡”。 ’
﹝三﹞ 漢書宣帝紀本始元年詔︰“ 內郡國舉文學高第”,韋昭曰︰“中國為內郡,緣邊有夷狄障塞者為外郡。”
﹝四﹞ 後漢書烏桓傳班彪上言︰“ 烏桓天性輕黠,好為寇賊,若久放縱而無總領者,必復侵掠居人。”
﹝五﹞ 越語︰‘範蠡曰︰“天時不作,弗為人客。”韋昭注︰“謂天時利害災變之應。” 漢書趙充國傳宣帝敕讓充國雲︰“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戰者吉,弗敢戰者凶。將軍急裝,因天時,誅不義,萬下必全。” 後漢書王昌傳雲︰“展轉中山,來往燕、趙,以須天時。”章懷注︰“須,待也。”’
﹝六﹞ 漢書宣帝紀地節四年詔曰︰ “何用心逆人道也?”
前羌始反,公卿師尹咸欲捐棄涼州,卻保三輔﹝一﹞,朝廷不听。後羌遂侵﹝二﹞,而論者多恨不從惑﹝三﹞議。余竊笑之,所謂媾亦悔,不媾亦有悔者爾﹝四﹞,未始識變之理。地﹝五﹞無邊,無邊亡國。是故失涼州,則三輔為邊;三輔內入,則弘農為邊;弘農內入,則洛陽為邊。推此以相況,雖盡東海猶有邊也﹝六﹞。今不厲武以誅虜﹝七﹞,選材以全境﹝八﹞,而雲邊不可守,欲先自割,示●寇敵,不亦惑乎﹝九﹞!
﹝一﹞ 漢書百官公卿表雲︰“右扶風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為三輔。”服虔曰︰“皆治在長安中。”
﹝二﹞ “侵”下有脫字。
﹝三﹞ “惑”疑“或”。○鐸按︰諸大臣之議甚悖,自知者觀之,則為惑議,故竊笑之。 “惑”字不誤。
﹝四﹞ 秦策雲︰‘三國攻秦,秦王欲割河東而講。公子池曰︰“講亦悔,不講亦悔。”’ 高誘注︰“講,成也。”講、媾古字通。
﹝五﹞ “地”下脫“不可”二字。
﹝六﹞ 後漢書龐參傳雲︰‘永初元年,涼州先零種羌反叛,遣車騎將軍鄧騭討之。參上書曰︰“萬里運糧,遠就羌戎,不若總兵養眾,以待其疲。車騎將軍騭宜且振旅,留征西校尉任尚使督涼州士民,轉居三輔。”四年,羌寇轉盛,兵費日廣,參奏記于鄧騭曰︰“參前數言宜棄西域,乃為西州士大夫所笑,果破涼州,禍亂至今。善為國 者,務懷其內,不求外利;務富其民,不貪廣土。三輔山原曠遠,民庶稀疏,故縣丘城。可居者多。今宜徙邊郡不能自存者入居諸陵,田戍故縣,孤城絕郡,以權徙之。”’又虞詡傳雲︰‘永初四年,羌胡反亂,殘破並、涼。大將軍鄧騭以軍役方費,事不相贍,欲棄涼州,議者咸同。詡聞之,乃說李修曰︰“先帝開拓土宇,劬勞後定,而今憚小費,舉而棄之。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三輔為塞,則園陵單外。此不可之甚者也。”’節信所言與詡合。參傳“西州士大夫”蓋即指節信諸人。
﹝七﹞ 逸周書酆保解雲︰“靜兆厲武。”大武解雲︰“武厲以勇。”
﹝八﹞ 漢書王嘉傳雲︰“今之郡守重于古諸侯。往者致選賢材。”
﹝九﹞ “示”字舊脫,孫侍御補。按說文︰“●,弱也。”趙策︰‘虞卿曰︰“坐而割地,自弱以強秦。”又雲︰“割地以和,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史記廉頗藺相如傳亦雲︰“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昔樂毅以__之小燕﹝一﹞,破滅齊,威震天下,真可謂良將矣﹝二﹞。然即墨大夫以孤城獨守,六年不下,竟完其民。田單帥窮卒五千,擊走騎劫,復齊七十余城,可謂善用兵矣﹝三﹞。圍聊、莒連年,終不能拔﹝四﹞。此皆以至攻至弱,以上智圖下愚﹝五﹞,而猶不能克者何也?曰︰攻常不足,而守恆有余也﹝六﹞。前日諸郡,皆據列城而擁大眾。羌虜之智,非乃樂毅、田單也;郡縣之 ,未若聊、莒、即墨也。然皆不肯專心堅守﹝七﹞,而反驅劫其民,捐棄倉庫,背城邑走﹝八﹞。由此觀之,非苦城乏糧也,但苦將不食爾。
﹝一﹞ 按齊策貂勃雲︰“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馬,而反千里之齊。”“__”即“惴惴”之誤。莊子齊物論雲︰“小恐惴惴”,是其義已。漢書賈捐之傳論珠□雲︰“顓顓獨居一海之中。”“顓 顓 ”與“惴惴”同。顏師古注︰‘
“顓”與“專”同。“專專”猶“ 區區”,一曰圜貌。’其說非也。
﹝二﹞ 事見史記樂毅傳。
﹝三﹞ 事見史記田單傳。舊作“田單師窮,率五千騎,擊走卻”,據單傳改。傳雲︰“夷殺騎劫。”自序雲︰“田單用即墨破走騎劫。”
﹝四﹞ 史記魯仲連傳雲︰“田單攻聊城,歲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此文“聊、莒 ”,當作“聊城”,莒未嘗降燕也。
﹝五﹞ 論語雲︰“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六﹞ 漢書趙充國傳雲︰“臣聞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後漢書馮異傳雲︰“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章懷注︰“孫子兵法之文。”按孫子軍形篇雲︰“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七﹞ 昭廿七年左傳雲︰“有堅守之心。”
﹝八﹞ 詳實邊篇注。
折沖安民,要在任賢,不在促境﹝一﹞。齊、魏卻守,國不以安。子嬰自削,秦不以在。武皇帝攘夷柝境﹝二﹞,面數千里,東開樂浪﹝三﹞,西置炖煌﹝四﹞,南逾交趾﹝五﹞,北築朔方﹝六﹞,卒定南越﹝七﹞,誅斬大宛﹝八﹞,武軍所向﹝九﹞,無不夷滅﹝一0﹞。今虜近發封畿之內﹝一一﹞,而不能擒,亦自痛﹝一二﹞爾,非有邊之過也。唇亡齒寒,體傷心痛﹝一三﹞,必然之事,又何疑焉?﹝一四﹞君子見機﹝一五﹞,況已著乎?
﹝一﹞ 後漢書西域傳,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張 上書陳三策,其下計謂“宜棄交河城,收鄯善等悉入塞”。尚書陳忠上疏,以為“蹙國減土,經有明誡。敦煌宜置校尉,按舊增四郡屯兵,以西撫諸國,庶足折沖萬里”。意與此同。
﹝二﹞ “柝”舊從手作。按淮南子原道訓雲︰“廓四方,柝八極。”高誘注︰“柝,開也。”古亦省作“斥”。漢書武五子傳燕王旦上書雲︰“ 孝武皇帝,威武洋溢,遠方執寶而朝,增郡數十,斥地且倍。”韋賢後玄成傳雲︰“孝武皇帝,斥地遠境,起十余郡。”匈奴傳雲︰“孝武世出師征伐,斥奪此地,攘之于幕北。”顏師古注並雲︰“斥,開也。”地理志雲︰“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夏侯勝傳雲︰“ 孝武皇帝廓地斥境,立郡縣。”又雲︰“武帝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斥境”即“柝境”,字亦借“拓” 。後漢書傅燮傳雲︰“世宗拓境,列置四郡。”文苑傳杜篤論都賦雲︰“孝武拓地萬里,威震八荒,肇置四郡,據守敦煌。”鮮卑傳蔡邕議雲︰“世宗神武,將帥良猛,財賦充實,所拓廣遠。”
﹝三﹞ 漢書武帝紀。在元封三年。 ○鐸按︰程本訛“洛浪”。
﹝四﹞ 元鼎六年。
﹝五﹞ 即定南越也。“趾”紀作“ 址”,地理志作“趾”。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五年章懷注雲︰‘“址”與“趾”同,古字通。應劭漢官儀曰︰ “始開北方,遂交于南,為子孫基址也。”’
﹝六﹞ 元朔二年。
﹝七﹞ 元鼎六年。
﹝八﹞ 太初四年。
﹝九﹞ 宣十二年左傳︰‘潘黨曰︰ “君盍築武軍?”’杜注︰“築軍營以章武功。”後漢書隗囂傳討王莽檄雲︰“有不從命,武軍平之。”
﹝一0﹞漢書武五子傳贊雲︰“師行三十年,兵所誅屠夷滅,死者不可勝數。”梅福傳雲︰ “至于夷滅”,顏師古注︰“夷,平也。謂平除之也。 ”
﹝一一﹞史記文帝紀後二年詔曰︰“ 封畿之內,勤勞不處。”
﹝一二﹞“痛”疑“病”。○鐸按︰涉下“痛”字而誤。
﹝一三﹞鹽鐵論誅秦篇雲︰“中國與邊境,猶支體與腹心也。夫肌膚寒于外,腹腸疾于內,內外之相勞,非相為助也,唇亡則齒寒,支體傷而心怛。故無手足則支體廢,無邊境則內國害。”按“唇亡齒寒”本僖五年左傳。
﹝一四﹞燕策雲︰“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一五﹞易系辭下傳。“機”王弼本作“幾”。○鐸按︰幾,微也。故下雲“況已著乎?” 作“機”者,借字。
乃者﹝一﹞,邊害震如雷霆,赫如日月﹝二﹞,而談者皆諱之,曰 並竊盜﹝三﹞。淺淺善靖,俾君子怠﹝四﹞,欲令朝廷以寇為小,而不蚤憂,害乃至此,尚不欲救。諺曰﹝五﹞︰“痛不著身言忍之,錢不出家言與之。”假使公卿子弟有被羌禍,朝夕切急如邊民者,則競言當誅羌矣。
﹝一﹞ 漢書曹參傳顏師古注雲︰‘ “乃者”猶言“曩者”。’
﹝二﹞ 詩常武雲︰“震驚徐方,如雷如霆。”後漢書範升傳升奏記王邑雲︰“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
﹝三﹞ “ ”舊作“焱”。按說文雲︰“ ,犬走貌。從三犬。”“ 並竊盜”,猶史記叔孫通傳雲“鼠竊狗盜”也。王先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