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救邊第二十二

類別︰子部 作者︰王符(東漢) 書名︰潛夫論

    【 題解】

    救邊︰援救邊境。文章主要批判了當時士大夫向敵寇退讓而拋棄邊境的論調,主張堅決驅除寇虜,援救邊境之民。作者認為,聖王“視民如赤子”,與民同甘共苦,“普覆兼愛”而“不忽疏遠”。但是前些年羌寇叛亂時,公卿大夫卻都主張放棄邊境而退保京郊,這實在是不通事理、毫無人性的“惑議”。因為無論後退到什麼地方,總有個邊境。所以“折沖安民”的關鍵,在于“任賢”“誅討”,而“不在促境”。士大夫們沒有遭到羌虜侵擾、沒有切膚之痛、沒有“憂國哀民”之心,置上百萬痛遭“羌禍”而呼號哭泣的邊民于不顧,“豈人心哉”?再說,“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懷義恩也。”如果任其受苦遭殃,民眾就會怨恨作亂。如今敵寇還沒有站住腳,而百姓都想返回家園,所以應該抓住時機,派遣大將,勉勵民眾,驅除敵寇。如果貽誤戰機,事情就難辦了。因此作者在最後迫切地呼吁當局及早作出決斷。據《 後漢書• 孝安帝紀》 ,羌人反叛在永初元年(公元107 年)。本文說︰“前羌始反,公卿師尹咸欲捐棄涼州,卻保三輔,朝廷不听… … 若此以來,出入九載。”由此可以推知本文寫于元初二年(公元115 年)。

    【 原文】

    救邊﹝一﹞第二十二

    聖王之政,普覆兼愛,不私近密,不忽疏遠﹝二﹞,吉凶禍福,與民共之﹝三﹞,哀樂之情,恕以及人﹝四﹞,視民如赤子﹝五﹞,救禍如引手爛﹝六﹞。是以四海歡悅,俱相得用。

    ﹝一﹞ ○鐸按︰上篇論羌虜坐大,其故在將不知兵。此篇則譏士大夫惟圖苟安,欲棄邊委寇。蓋內外無人,國將不國,此節信所以獨排惑議,思救邊民于水火者也。

    ﹝二﹞ 鹽鐵論地廣篇雲︰“王者包含並覆,普愛無私,不為近重施,不為遠遺恩。”

    ﹝三﹞ “共”意林作“同”。易系辭上傳雲︰“吉凶與民同患。”

    ﹝四﹞ 漢書杜周傳杜欽對策雲︰“ 克己就義,恕以及人。”

    ﹝五﹞ 漢書路溫舒傳雲︰“愛民如赤子。”按傳雲︰“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此節大d本于彼。

    ﹝六﹞ 鹽鐵論刑德篇雲︰“有司治之,若救爛撲焦。”

    往者羌虜背叛,始自涼、並,延及司隸,東禍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跡,周回千里,野無孑遺﹝一﹞,寇鈔禍害,晝夜不止,百姓滅沒,日月焦盡﹝二﹞。而內郡之士﹝三﹞不被殃者,咸雲當且放縱﹝四﹞,以待天時﹝五﹞。用意若此,豈人心哉﹝六﹞!

    ﹝一﹞ 詩雲漢雲︰“靡有孑遺。”

    ﹝二﹞ 淮南子兵略訓雲︰“勇敢輕敵,疾若滅沒。”荀子議兵篇雲︰“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說文雲︰“●,火所傷也。或省作●。●,火余也。”“盡”與“●”同。詩桑柔︰“具禍以燼”,鄭箋雲︰“災余曰燼。”釋文︰‘燼,本亦作“盡”。 ’

    ﹝三﹞ 漢書宣帝紀本始元年詔︰“ 內郡國舉文學高第”,韋昭曰︰“中國為內郡,緣邊有夷狄障塞者為外郡。”

    ﹝四﹞ 後漢書烏桓傳班彪上言︰“ 烏桓天性輕黠,好為寇賊,若久放縱而無總領者,必復侵掠居人。”

    ﹝五﹞ 越語︰‘範蠡曰︰“天時不作,弗為人客。”韋昭注︰“謂天時利害災變之應。” 漢書趙充國傳宣帝敕讓充國雲︰“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戰者吉,弗敢戰者凶。將軍急裝,因天時,誅不義,萬下必全。” 後漢書王昌傳雲︰“展轉中山,來往燕、趙,以須天時。”章懷注︰“須,待也。”’

    ﹝六﹞ 漢書宣帝紀地節四年詔曰︰ “何用心逆人道也?”

    前羌始反,公卿師尹咸欲捐棄涼州,卻保三輔﹝一﹞,朝廷不听。後羌遂侵﹝二﹞,而論者多恨不從惑﹝三﹞議。余竊笑之,所謂媾亦悔,不媾亦有悔者爾﹝四﹞,未始識變之理。地﹝五﹞無邊,無邊亡國。是故失涼州,則三輔為邊;三輔內入,則弘農為邊;弘農內入,則洛陽為邊。推此以相況,雖盡東海猶有邊也﹝六﹞。今不厲武以誅虜﹝七﹞,選材以全境﹝八﹞,而雲邊不可守,欲先自割,示●寇敵,不亦惑乎﹝九﹞!

    ﹝一﹞ 漢書百官公卿表雲︰“右扶風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為三輔。”服虔曰︰“皆治在長安中。”

    ﹝二﹞ “侵”下有脫字。

    ﹝三﹞ “惑”疑“或”。○鐸按︰諸大臣之議甚悖,自知者觀之,則為惑議,故竊笑之。 “惑”字不誤。

    ﹝四﹞ 秦策雲︰‘三國攻秦,秦王欲割河東而講。公子池曰︰“講亦悔,不講亦悔。”’ 高誘注︰“講,成也。”講、媾古字通。

    ﹝五﹞ “地”下脫“不可”二字。

    ﹝六﹞ 後漢書龐參傳雲︰‘永初元年,涼州先零種羌反叛,遣車騎將軍鄧騭討之。參上書曰︰“萬里運糧,遠就羌戎,不若總兵養眾,以待其疲。車騎將軍騭宜且振旅,留征西校尉任尚使督涼州士民,轉居三輔。”四年,羌寇轉盛,兵費日廣,參奏記于鄧騭曰︰“參前數言宜棄西域,乃為西州士大夫所笑,果破涼州,禍亂至今。善為國 者,務懷其內,不求外利;務富其民,不貪廣土。三輔山原曠遠,民庶稀疏,故縣丘城。可居者多。今宜徙邊郡不能自存者入居諸陵,田戍故縣,孤城絕郡,以權徙之。”’又虞詡傳雲︰‘永初四年,羌胡反亂,殘破並、涼。大將軍鄧騭以軍役方費,事不相贍,欲棄涼州,議者咸同。詡聞之,乃說李修曰︰“先帝開拓土宇,劬勞後定,而今憚小費,舉而棄之。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三輔為塞,則園陵單外。此不可之甚者也。”’節信所言與詡合。參傳“西州士大夫”蓋即指節信諸人。

    ﹝七﹞ 逸周書酆保解雲︰“靜兆厲武。”大武解雲︰“武厲以勇。”

    ﹝八﹞ 漢書王嘉傳雲︰“今之郡守重于古諸侯。往者致選賢材。”

    ﹝九﹞ “示”字舊脫,孫侍御補。按說文︰“●,弱也。”趙策︰‘虞卿曰︰“坐而割地,自弱以強秦。”又雲︰“割地以和,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史記廉頗藺相如傳亦雲︰“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昔樂毅以__之小燕﹝一﹞,破滅齊,威震天下,真可謂良將矣﹝二﹞。然即墨大夫以孤城獨守,六年不下,竟完其民。田單帥窮卒五千,擊走騎劫,復齊七十余城,可謂善用兵矣﹝三﹞。圍聊、莒連年,終不能拔﹝四﹞。此皆以至攻至弱,以上智圖下愚﹝五﹞,而猶不能克者何也?曰︰攻常不足,而守恆有余也﹝六﹞。前日諸郡,皆據列城而擁大眾。羌虜之智,非乃樂毅、田單也;郡縣之,未若聊、莒、即墨也。然皆不肯專心堅守﹝七﹞,而反驅劫其民,捐棄倉庫,背城邑走﹝八﹞。由此觀之,非苦城乏糧也,但苦將不食爾。

    ﹝一﹞ 按齊策貂勃雲︰“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馬,而反千里之齊。”“__”即“惴惴”之誤。莊子齊物論雲︰“小恐惴惴”,是其義已。漢書賈捐之傳論珠□雲︰“顓顓獨居一海之中。”“顓 顓 ”與“惴惴”同。顏師古注︰‘

    “顓”與“專”同。“專專”猶“ 區區”,一曰圜貌。’其說非也。

    ﹝二﹞ 事見史記樂毅傳。

    ﹝三﹞ 事見史記田單傳。舊作“田單師窮,率五千騎,擊走卻”,據單傳改。傳雲︰“夷殺騎劫。”自序雲︰“田單用即墨破走騎劫。”

    ﹝四﹞ 史記魯仲連傳雲︰“田單攻聊城,歲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此文“聊、莒 ”,當作“聊城”,莒未嘗降燕也。

    ﹝五﹞ 論語雲︰“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六﹞ 漢書趙充國傳雲︰“臣聞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後漢書馮異傳雲︰“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章懷注︰“孫子兵法之文。”按孫子軍形篇雲︰“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七﹞ 昭廿七年左傳雲︰“有堅守之心。”

    ﹝八﹞ 詳實邊篇注。

    折沖安民,要在任賢,不在促境﹝一﹞。齊、魏卻守,國不以安。子嬰自削,秦不以在。武皇帝攘夷柝境﹝二﹞,面數千里,東開樂浪﹝三﹞,西置炖煌﹝四﹞,南逾交趾﹝五﹞,北築朔方﹝六﹞,卒定南越﹝七﹞,誅斬大宛﹝八﹞,武軍所向﹝九﹞,無不夷滅﹝一0﹞。今虜近發封畿之內﹝一一﹞,而不能擒,亦自痛﹝一二﹞爾,非有邊之過也。唇亡齒寒,體傷心痛﹝一三﹞,必然之事,又何疑焉?﹝一四﹞君子見機﹝一五﹞,況已著乎?

    ﹝一﹞ 後漢書西域傳,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張上書陳三策,其下計謂“宜棄交河城,收鄯善等悉入塞”。尚書陳忠上疏,以為“蹙國減土,經有明誡。敦煌宜置校尉,按舊增四郡屯兵,以西撫諸國,庶足折沖萬里”。意與此同。

    ﹝二﹞ “柝”舊從手作。按淮南子原道訓雲︰“廓四方,柝八極。”高誘注︰“柝,開也。”古亦省作“斥”。漢書武五子傳燕王旦上書雲︰“ 孝武皇帝,威武洋溢,遠方執寶而朝,增郡數十,斥地且倍。”韋賢後玄成傳雲︰“孝武皇帝,斥地遠境,起十余郡。”匈奴傳雲︰“孝武世出師征伐,斥奪此地,攘之于幕北。”顏師古注並雲︰“斥,開也。”地理志雲︰“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夏侯勝傳雲︰“ 孝武皇帝廓地斥境,立郡縣。”又雲︰“武帝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斥境”即“柝境”,字亦借“拓” 。後漢書傅燮傳雲︰“世宗拓境,列置四郡。”文苑傳杜篤論都賦雲︰“孝武拓地萬里,威震八荒,肇置四郡,據守敦煌。”鮮卑傳蔡邕議雲︰“世宗神武,將帥良猛,財賦充實,所拓廣遠。”

    ﹝三﹞ 漢書武帝紀。在元封三年。 ○鐸按︰程本訛“洛浪”。

    ﹝四﹞ 元鼎六年。

    ﹝五﹞ 即定南越也。“趾”紀作“ 址”,地理志作“趾”。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五年章懷注雲︰‘“址”與“趾”同,古字通。應劭漢官儀曰︰ “始開北方,遂交于南,為子孫基址也。”’

    ﹝六﹞ 元朔二年。

    ﹝七﹞ 元鼎六年。

    ﹝八﹞ 太初四年。

    ﹝九﹞ 宣十二年左傳︰‘潘黨曰︰ “君盍築武軍?”’杜注︰“築軍營以章武功。”後漢書隗囂傳討王莽檄雲︰“有不從命,武軍平之。”

    ﹝一0﹞漢書武五子傳贊雲︰“師行三十年,兵所誅屠夷滅,死者不可勝數。”梅福傳雲︰ “至于夷滅”,顏師古注︰“夷,平也。謂平除之也。 ”

    ﹝一一﹞史記文帝紀後二年詔曰︰“ 封畿之內,勤勞不處。”

    ﹝一二﹞“痛”疑“病”。○鐸按︰涉下“痛”字而誤。

    ﹝一三﹞鹽鐵論誅秦篇雲︰“中國與邊境,猶支體與腹心也。夫肌膚寒于外,腹腸疾于內,內外之相勞,非相為助也,唇亡則齒寒,支體傷而心怛。故無手足則支體廢,無邊境則內國害。”按“唇亡齒寒”本僖五年左傳。

    ﹝一四﹞燕策雲︰“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一五﹞易系辭下傳。“機”王弼本作“幾”。○鐸按︰幾,微也。故下雲“況已著乎?” 作“機”者,借字。

    乃者﹝一﹞,邊害震如雷霆,赫如日月﹝二﹞,而談者皆諱之,曰並竊盜﹝三﹞。淺淺善靖,俾君子怠﹝四﹞,欲令朝廷以寇為小,而不蚤憂,害乃至此,尚不欲救。諺曰﹝五﹞︰“痛不著身言忍之,錢不出家言與之。”假使公卿子弟有被羌禍,朝夕切急如邊民者,則競言當誅羌矣。

    ﹝一﹞ 漢書曹參傳顏師古注雲︰‘ “乃者”猶言“曩者”。’

    ﹝二﹞ 詩常武雲︰“震驚徐方,如雷如霆。”後漢書範升傳升奏記王邑雲︰“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

    ﹝三﹞ “”舊作“焱”。按說文雲︰“,犬走貌。從三犬。”“並竊盜”,猶史記叔孫通傳雲“鼠竊狗盜”也。王先生雲︰‘“

    並”當是“犬羊”之誤。漢書王莽傳嚴尤雲︰“饑寒,群盜犬羊相聚也。”後漢紀安帝永初四年︰“虞詡遷朝歌長。時朝歌多盜賊,馬稜憂之。”詡曰︰“此賊犬羊相聚,以求溫飽耳。明府無以為憂。”’

    ﹝四﹞ 書秦誓雲︰“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文十二年公羊傳作“惟善靖言” 。漢書李尋傳雲︰“秦穆公說之言。”鹽鐵論國病篇亦雲︰“者賊也。”論誹篇又雲︰“疾小人淺淺面從。”按莊子在宥篇︰“而佞人之心翦翦者”,釋文引李賾注雲︰“翦翦,淺短貌。”翦翦、淺淺並與“”同。“俾君子怠”亦見史記三王世家齊 王策文。○鐸按︰此所引與公羊傳合,皆用今文尚書。說見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卷三十一。偽古文“怠”作“ 辭”者,“辭”字籀文作“□”,從“台”,傳寫遂誤為“辭”。說見王鳴盛尚書後案卷二十九。

    ﹝五﹞ “諺”字舊脫,據御覽八百卅六補。

    今苟以己無慘怛冤痛﹝一﹞,故端坐相仍﹝二﹞,又不明修守御之備﹝三﹞,陶陶閑澹﹝四﹞,臥委天 □﹝五﹞。羌獨往來﹝六﹞,深入多殺﹝七﹞,己乃陸陸﹝八﹞,相將詣闕,諧辭禮謝﹝九﹞,退雲狀﹝一0﹞,會坐朝堂﹝一一﹞,則無憂國哀民懇惻之誠﹝一二﹞,苟轉相顧望,莫肯違止﹝一三﹞,日晏時移,議無所定﹝一四﹞,己且須後﹝一五﹞。後得小安﹝一六﹞,則恬然棄忘。旬時之閑,虜復為害,軍書交馳,羽檄狎至﹝一七﹞,乃復怔忪如前﹝一八﹞。若此以來,出入九載,庶曰式臧,覆出為惡﹝一九﹞,堇@!捕啊常 焙沃佔 〈呵錛ャ爸F涫Α薄捕弧常 銎撕 懇蝗擻踵擔 醯牢 鰲捕常 靄僂蛑 冢 瀉趴奩捕常 刑煨暮 

    ﹝一﹞ 漢書元帝紀初元二年詔曰︰ “慘怛于心”,顏師古注︰“慘,痛也;怛,悼也。”

    ﹝二﹞ 鹽鐵論禁耕篇雲︰“端坐而民豪。”按“端坐”猶言“安坐”也。吳志虞翻傳孫策雲︰“端坐悒悒。”諸葛恪傳雲︰“端坐使老。”晉書東海王越傳雲︰“端坐京輦,以失據會。”

    ﹝三﹞ 舊脫“守”字,據邊議篇補。六韜王翼篇雲︰“修溝塹,治壁壘,以備守御。”齊語雲︰“小國諸侯,有守御之備。”史記秦本紀雲︰“ 鄭君謹修守御備。”

    ﹝四﹞ 詩君子陽陽毛傳雲︰“陶陶,和樂貌。”

    ﹝五﹞ 空格程本作“听”,疑非。 ○鐸按︰程本“听”蓋“職”訛。

    ﹝六﹞ 六韜兵道篇雲︰“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

    ﹝七﹞ 史記吳王濞傳雲︰“擊反虜者,深入多殺為功。”

    ﹝八﹞ 後漢書馬援傳雲︰“今更共陸陸”,章懷注︰‘“陸陸”猶“碌碌”也。’按莊子漁父篇︰“祿祿而受變于俗。”史記平原君傳︰“公等錄錄。”漢書蕭何曹參傳贊︰“當時錄錄”,顏師古注︰‘

    “錄錄”猶“鹿鹿”。’說文雲︰ “逯,行謹逯逯也。●,隨從也。”陸陸、碌碌、祿祿、錄錄、鹿鹿、逯逯、●●並通。

    ﹝九﹞ 後漢書橋玄傳雲︰“詣闕謝罪。”

    ﹝一0﹞“狀”上當脫“無”字。“ 無狀”注見斷訟篇。

    ﹝一一﹞周禮考工記匠人︰“外有九室”,鄭注︰“如今朝堂,諸曹治事處。”疏雲︰“鄭據漢法,謂正朝之左右為廬舍者也。”按後漢時,國家有大事,皆于朝堂會議。後漢書鄧騭傳雲︰“其有大議,皆詣朝堂,與公卿參謀。”袁安傳雲︰‘武威太守孟雲上書︰“北虜既已和親,而南部復往抄掠,北單于謂漢欺之,謀欲犯邊,宜還其生口以安慰之。”詔百官議朝堂。’又雲︰“竇太後兄車騎將軍憲北擊匈奴,安與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詣朝堂上書諫。”班超後勇傳︰“曹宗請擊匈奴,鄧太後召勇詣朝堂會議。”應奉後劭傳︰‘中平二年,漢陽賊東侵三輔,皇甫嵩討之,請發烏桓三千人。北軍中候鄒靖上言︰“烏桓眾弱,宜開募鮮卑。”事下四府。大將軍掾韓卓與劭相難反覆。于是詔百官大會朝堂。’陳球傳︰“竇太後將葬。曹節等欲別葬太後,而以馮貴人配。詔公卿大會朝堂,令中常侍趙忠監議。”盧植傳︰“董卓大會百官于朝堂,議欲廢立。”鮮卑傳︰“熹平六年,鮮卑寇三邊,夏育請征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大臣多有不同,乃召百官議朝堂。”皆其事也。

    ﹝一二﹞漢書傅喜傳雲︰“忠誠憂國。”按漢時每以不憂國責大臣。成帝紀永始四年詔曰︰ “公卿列侯、親屬近臣,四方所則,未聞修身遵禮,同心憂國者也。”孔光傳策免光雲︰“今相朕出入三年,憂國之風復無聞焉。”朱博傳奏封事言︰“丞相光志在自守,不能憂國。”蓋詔奏之文相沿如此。

    ﹝一三﹞“顧望”注見述赦篇。“止 ”當作“正”。後漢書郅惲子壽傳雲︰“違眾正議,以安宗廟。”皇甫規傳雲︰“互相瞻顧,莫肯正言。”皆此意。獨斷雲︰“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若台閣有所正處,而獨執異意者,曰駁議。駁議曰︰某官某甲議以為如是,下言臣愚 ,議異。”“違正”即“駁議” 也。

    ﹝一四﹞漢書龔勝傳雲︰“日暮,議者罷。”

    ﹝一五﹞禮記學記雲︰“雖舍之可也 ”,鄭注︰“舍之,須後。”漢書食貨志︰“詔書且須後”,後漢書循吏衛颯傳︰“須後詔書”,顏師古、章懷注並雲︰“須,待也。”

    ﹝一六﹞詩民勞雲︰“汔可小安。”

    ﹝一七﹞漢書息夫躬傳雲︰“軍書交馳而輻湊,羽檄重跡而押至。”文穎曰︰‘押,音“狎習”之“狎”。’文選陸石闕銘李善注引作“狎”。襄廿七年左傳雲︰“晉、楚狎主諸侯之盟”,杜注︰“ 狎,更也。”

    ﹝一八﹞方言雲︰“□   嵋病=  闃 洌 簿解E厘崳街  !薄罷 庇搿啊”同。玉篇雲︰“怔忪,懼貌。”○鐸按︰漢人讀“”如“章”,□   

    ﹝一九﹞詩雨無正。

    ﹝二0﹞爾雅釋訓雲︰“、洄洄,敢病!筆臀模骸 頒h⑴北咀鰲啊瘛瘛薄! 從衿 鰲蕁保 氪撕稀K滴囊虜坑忠啊瘛瘛瘛瘛薄K滴奈蕖啊瘛弊鄭 幣來俗鰲襖!薄=穸盼蕖襖@!保 峭沿病!痤彀矗核滴囊啊瘛瘛瘛瘛保 炊擰拔  ヾ 敝  摹K導砣鴣矯   閫ㄊ途砣

    ﹝二一﹞閔二年。

    ﹝二二﹞後漢書魯恭傳雲︰“一夫吁嗟,王道為虧。”鮑永後昱傳雲︰“一人呼嗟,王政為虧。”蓋當時成語也。小爾雅廣訓雲︰“吁嗟,嗚呼也。有所嘆美,有所傷痛,隨事有義也。”此即傷痛之義矣。

    ﹝二三﹞“叫”舊脫,據實邊篇補。詩北山雲︰“或不知叫號。”

    且夫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一﹞。是以聖王養民,愛之如子﹝二﹞,憂之如家﹝三﹞,危者安之,亡者存之﹝四﹞,救其災患,除其禍亂﹝五﹞。是故鬼方之伐﹝六﹞,非好武也﹝七﹞,狁于攘﹝八﹞,非貪土也﹝九﹞,以振民育德﹝一0﹞,安疆宇也﹝一一﹞。古者,天子守在四夷﹝一二﹞,自彼氐、羌,莫不來享﹝一三﹞,普天思服,行葦賴德﹝一四﹞。況近我民蒙禍若此,可無救乎?

    ﹝一﹞ 淮南子泰族訓雲︰“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老子雲︰“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新書大政上篇雲︰“聞之于政也,民無不以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

    ﹝二﹞ 襄十四年左傳︰‘師曠曰︰ “養民如子。”’新序雜事一“

    養”作“愛”。說苑政理篇︰‘太公曰︰“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

    ﹝三﹞ 漢書翟方進傳雲︰“憂國如家。”

    ﹝四﹞ 趙策︰‘張孟談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

    ﹝五﹞ 襄十一年左傳雲︰“救災患,恤禍亂。”廿八年傳雲︰“救其災患。”

    ﹝六﹞ 易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

    ﹝七﹞ 周語︰‘祭公謀父曰︰“是先王非務武也。”’

    ﹝八﹞ 詩出車︰“攘”作“襄”。釋文︰‘“襄”本或作“攘”。’後漢書蔡邕傳釋誨雲︰“獫狁攘而吉甫宴。”邕集難夏育擊鮮卑雲︰“周宣王命南仲、吉甫攘獫狁,威荊蠻。”○鐸按︰漢書敘傳︰“

    于惟帝典,戎夷猾夏,周宣攘之,亦列風 雅。”作“攘”與此同,皆用三家詩。

    ﹝九﹞ 淮南子兵略訓雲︰“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廣,而貪金玉之略,將以存亡繼絕,平天下之亂,而除萬民之害也。”

    ﹝一0﹞易蠱象詞。

    ﹝一一﹞後漢書馮衍傳雲︰“安其疆宇。”

    ﹝一二﹞昭廿三年左傳沈尹戍語。

    ﹝一三﹞詩殷武。

    ﹝一四﹞詩北山雲︰“普天之下。” 文王有聲雲︰“無思不服。”“

    行葦”義見下篇。

    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懷義恩也。痛則無恥,禍則不仁﹝一﹞。忿戾怨懟,生于無恥。今羌叛久矣!傷害多矣!百姓急矣!憂禍深矣!上下相從,未見休時。不一命大將以掃丑虜﹝二﹞,而州稍稍興役﹝三﹞,連連不已﹝四﹞。若排簾障風,探沙擁河﹝五﹞,無所能御,徒自盡爾﹝六﹞。今數州屯兵十余萬人﹝七﹞,皆廩食縣官﹝八﹞,歲數百萬斛,又有月直﹝九﹞。但此人耗,不可勝供﹝一0﹞,而反憚暫出之費,甚非計也。

    ﹝一﹞ “禍”舊作“福”,據程本改。

    ﹝二﹞ 詩常武雲︰“仍執丑虜。” 漢書黥布傳雲︰“埽淮南之眾”,顏師古注︰“埽者︰謂盡舉之,如埽地之為。”“掃”與“埽”同。

    ﹝三﹞ 意林“州”下有“縣”字。按本書皆以“州郡”連言,此亦當作“州郡”。漢書西南夷傳雲︰“州郡擊之不能服。”

    ﹝四﹞ 詩皇矣雲︰“執訊連連。” 漢書東方朔傳雲︰“綿綿連連,殆哉!世之不絕也。”

    ﹝五﹞ “簾”舊作“p”,“擁” 舊作“灌”,並據意林改。御覽九“簾”作“”。“ ”與“”通,扇也。八百五十四“簾”又作“糠” ,“探”作“陶”。按“陶”當作“掏”,一切經音義七引通俗文雲︰“□出曰掏。”探、掏義同。

    ﹝六﹞ 意林作“無益于事,徒自弊耳。”

    ﹝七﹞ 哀元年左傳雲︰“夫屯晝夜九日。”杜注︰‘“夫”猶“兵”也。’疏雲︰‘屯是戍守之名,故詩序雲︰“屯戍于母家。”’“

    十”舊作“才”,據程本改。後漢書西羌傳虞詡說任尚雲︰“三州屯兵二十余萬人,棄農桑,疲苦徭役,而未有功效,勞費日滋。”

    ﹝八﹞ 急就篇雲︰“稟食縣官帶金銀”,顏師古注︰“稟食縣官,官給其食也。”漢書地理志顏注︰“稟,給也。”“廩”與“稟”同。後漢書南蠻傳李固雲︰“計人稟五升”,章懷注︰“古升小,故人日五升也。”

    ﹝九﹞ 後漢書陳寵後忠傳注引謝承書雲︰“施延到吳郡海鹽,取卒月直,賃作半路亭父,以養其母。”

    ﹝一0﹞“耗”猶“費”也。漢書西南夷傳都尉萬年曰︰“兵久不決,費不可共。”顏師古注︰‘共,讀曰“供”。’

    且﹝一﹞夫危者易傾,疑者易化。今虜新擅邊地,未敢自安,易震蕩也﹝二﹞。百姓新離舊壤﹝三﹞,思慕未衰﹝四﹞,易獎厲也。﹝五﹞誠宜因此遣大將誅討,迫脅離逖破壞之﹝六﹞。如寬假日月,﹝七﹞蓄積富貴,各懷安固之後,則難動矣。周書曰︰“凡彼聖人必趨時﹝八﹞。”是故戰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九﹞。

    ﹝一﹞ “且”舊作“是”。○鐸按︰且、是草書形近,故多相亂。秦策“且王攻楚之日,則惡出兵?”史記春申君傳同,姚本“且”作“是”,史記鄭世家︰“齊,而厲公居櫟,即不往,且率諸侯伐我納厲公。”今本“且”作“是”,誤並與此同。或謂“是”猶“且”,非也。

    ﹝二﹞ 襄廿六年左傳︰‘析公曰︰ “楚師輕窕,易震蕩也。”’

    ﹝三﹞ “壤”舊作“懷”。

    ﹝四﹞ 漢書元帝紀永光四年詔曰︰ “頃者,徙郡國民以奉園陵,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產,親戚別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

    ﹝五﹞ “獎”舊作“將”。按說文雲︰“●,嗾犬厲之也。”經典多作“獎”。漢書哀帝紀雲︰“獎厲太子。”逸周書和寤解雲︰“王乃厲翼于尹氏八士”,孔晁注︰“厲,獎厲也。”

    ﹝六﹞ 書多方雲︰“離逖爾土。” 漢書趙充國傳雲︰“虜破壞,可日月冀。”

    ﹝七﹞ 史記封禪書︰‘公孫卿曰︰ “非少寬假,神不來。”’

    ﹝八﹞ 周祝解。“凡”作“觀”, “趨”作“趣”。○鐸按︰周書雲︰“凡彼濟者必不怠,觀彼聖人必趣時。”此作“凡彼聖人”者,因上句而誤記耳。趨、趣古字通。

    ﹝九﹞ 漢書高帝紀︰‘韓信曰︰“ 吏卒皆山東之人,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民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向。”’此文意與彼同。

    【 譯文】

    聖明帝王的政治,是普遍地庇護、同等地愛護听有的民眾,不偏愛住在近處、關系密切的人,不輕視關系不密切、住在遠方的人;踫上吉利凶險災禍幸福,都和民眾同享共當;有了悲哀或快樂的情緒,都將心比心地推想到別人;看待民眾就像父母對待初生的嬰兒一樣,搶救其災難就像縮回被燒傷的手一樣。因此天下人歡天喜地,都願意被帝王使用。

    過去羌寇背叛朝廷,從涼州、並州開始,蔓延到司隸校尉所統轄的京郊地區,向東危害趙國、魏郡,向西擄掠蜀郡、漢中郡,致使五州殘缺破損,六郡躲避內遷,周圍上千里,田野中沒有一個人能殘存下來,侵掠危害,日夜不停,百姓被消滅殺死,戰火連天而使太陽月亮都被燒焦成了灰燼。而內地各郡沒有遭受災殃的士大夫,都說應當暫且放任他們,以等待有利于作戰的氣候天象。居心如此,哪里是人的心腸呢?

    從前羌族人開始反叛的時候,公卿大夫都想放棄涼州,退回來保衛三輔,朝廷沒有听從,後來羌族人就入侵了,而議論政事的人大多悔恨沒有听從那糊涂的意見。我私下里在譏笑他們,這些人不過是所謂的“講和也要後悔,不講和也要後悔”的糊涂蟲罷了,還不曾懂得變化的道理啊。國家的領土不可能沒有邊境,沒有邊境就會亡國。所以丟掉了涼州,那麼三輔就成了邊境;從三輔再向里退進來,那麼弘農郡就成了邊境;從弘農郡再向里退進來,那麼京師洛陽就成了邊境。依此類推作比方,那麼即使到了東海郡的盡頭也還有邊境啊。現在不勉勵武士去討伐敵寇、選擇人才去保全邊境,卻說邊境不可能守住,想事先主動地割讓,在

    敵寇面前畏怯軟弱,不也太糊涂了麼?

    從前樂毅憑借使人憂心忡忡而弱小的燕國,攻破消滅了強大的齊國,威勢震動天下,真可以說是優秀的將帥了;‘但是即墨的大夫憑借孤單的城池獨自防守,整整六年沒有被攻下,最終保全了自己的民眾。田單率領著走投無路的士兵五千人,打跑了騎劫,收復了齊國的七十多個城池,可以說是善于使用軍隊打仗了;但包圍聊城一連幾年,終究不能攻克。這些都是以最強大的去進攻最弱小的,用最聰明的去圖謀最愚蠢的,但還是不能戰勝的例子。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進攻時力量常常會不夠而防守時力量常常會綽綽有徐啊。過去各郡都佔據了眾多的城池而擁有大量的民眾。羌寇的智謀,並不像樂毅、田單那樣。郡縣的困厄,還比不上聊城、即墨。但是將帥們都不肯一心一意堅定不移地守衛城池,卻反而竭力驅趕掠奪他們的民眾,拋棄了倉庫,離開城市逃跑。由此看來,我們並不是被城中缺乏糧食搞得困苦不堪,只是被將帥不吃這些糧食搞得困苦不堪罷了。

    打退敵人的進攻、安定民眾,重要的在于任用賢人,而不在于縮減國境。齊國、魏國退卻防守,國家並沒有因此而安定。子嬰主動削減國土,秦朝並沒有因此而保存。孝武皇帝驅除異族拓展邊境,面積達幾千里,東面開闢了樂浪郡,西面設置了敦煌郡,南面越過了交趾郡,北面修築了朔方城,最終平定了南越,殺了大宛國王,勇武的軍隊奔赴之處,沒有不被平定消滅的。現在敵寇近在京師直轄的地區之中發難,卻不能擒獲,這也是自己犯病罷了,並不是擁有了邊疆的過錯啊。嘴唇沒有了,那麼門牙就會受寒;肢體受傷了,那麼心里就會痛苦;這是必然的事情,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君子能看到隱微的苗頭,更何況是已經很明顯的事情呢?

    從前邊境上的禍害,像雷霆一樣震響,像日月一樣顯耀,但是議論國事的人都閉口不談它,只是說︰“流竄掠奪盜竊而已。”他們見識淺薄而又能說會道,善于編造言辭,使皇帝懈怠,想讓朝廷認為敵寇是渺小的而不及早擔憂操心,禍害于是就發展到了這種地步,但他們還不打算去挽救。諺語說︰“疼痛不在自己身上,就說忍一下吧;錢不從自己家中拿出來,就說給吧。”假如三公九卿的子弟中有了遭受羌寇的禍害而天天急迫得像邊境之民一樣的人,那麼他們就會爭著說應當討伐羌人了。

    現在他們苟且地因為自己沒有慘苦憂傷怨恨哀痛,所以篤定坐著依舊如故,又不知道去整修防守抵抗的設施,洋洋得意安閑恬靜,躺在床上放棄了天生的听覺而不聞不問。羌寇獨往獨來,縱深地進入內地而大量殺人,他們才庸庸碌碌地忙乎起來,相隨來到朝廷,一團和氣地發言應答,彬彬有禮地認錯道歉,退下來以後就大談羌寇那無法形容的罪惡。會集在一起坐在正朝旁議事的廳堂上,卻沒有憂慮國事、憐憫百姓那種誠懇痛切的真心,只是苟且地轉來轉去相互觀望,沒有人肯違背阻止別人的意見,天色已晚時間過去了,議論仍然沒有個確定的結果,而他們卻還要等到最後發言。後來局勢能稍微安定一點了,他們就安閑地又把它遺忘了。十天之間,敵寇又制造禍端了,軍事文書互相奔馳傳送,插著羽毛的緊急征召文書交替來到,他們才又像從前一樣惶恐驚懼了。他們就像這樣一直持續到現在,出出進進已經九年了。正是“但願改悔任用賢人,反而出來為非作惡”。他們糊涂昏亂,到什麼時候才能完結?《 春秋》 指責“鄭國拋棄了自己的軍隊”,更何況是拋棄廣大民眾呢?有一個人嘆息,就說明聖王的治國原則被毀壞了,何況是上百萬的民眾大聲呼喊痛哭流涕而感動了天帝的心呢?

    再說,國家以民眾為根基,高貴者以卑賤者為根基。因此聖明的帝王養育民眾,像對待子女一樣愛護他們,像對待家庭一樣為他們操心;身處危險的就使他們安全,家破人亡的就使他們存在下去;消除他們的災難,除去他們的禍亂。所以商王武丁討伐鬼方,並不是喜歡動武;周宣王驅除儼猶,也不是貪圖土地;而是要以此來挽救人民、培育德行、安定國家啊。古時候,天子的防守設在四方異族,在那遠方的氏族人、羌族人,沒有不來進貢的,遍天下的人都歸服,連路旁的蘆葦也蒙受到恩惠。更何況是在自己身邊的民眾像這樣遭殃,能不救嗎?

    大凡民眾之所以侍奉君主,是因為想到君主的道義和恩德。痛苦了就會不顧羞恥,遭殃了就會不顧仁義。凶暴怨恨,產生于不知羞恥。現在羌人反叛很久了, 傷害民眾很多了!百姓已經危急了!憂慮禍患很深了, 而君臣上下互相依順附和,還看不到有罷休的時候。他們一次也沒有命令大將去掃除群敵,而州中卻漸漸搞起服兵役來,連續不斷,這就像排列起谷糠去擋風,挖取沙子去堵河,沒有什麼地方能抵擋得住,只會使自己滅亡罷了。現在幾個州駐扎了士兵十多萬人,都靠國家供給糧食,每年要幾百萬石,另外還要有每月發放的薪傣,只是這些人員的消費,已經不能夠完全供應上了,現在卻反而害怕短時間出兵的費用,這實在不是個計策啊。

    再說,自我感到危險的容易傾覆,猶豫不決的容易感化。現在敵寇剛剛佔據邊境地區,還不敢自以為安全,是容易驚恐動搖的。我們的百姓剛剛離開故土,對家園祖墳的思念還沒有衰退,是容易勸勉鼓勵的。我們實在應該憑借這種形勢派遣大將去討伐威逼驅除摧毀敵寇。如果寬容忍耐而拖延時間、使人們有了積蓄而富裕高貴起來、各人都想安穩之後,那就難以行動了。《 周書》 上說︰“凡是那聖人一定緊跟時勢。”所以是攻戰還是防守約策略,是不能不早作決定的啊。


如果你對潛夫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潛夫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